首页 » 终极智能:感知机器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 终极智能:感知机器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全文在线阅读

《终极智能:感知机器与人工智能的未来》第一章 什么是人工智能 04. 从狭义人工智能到广义人工智能:获得感知的过程

关灯直达底部

让我们在这里暂停一下并思考目前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比如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所制造的“机械骡”,还有经过编程后能从美国国家广场到达华盛顿特区林肯纪念堂的无人机。无人机已具备了足够的智能,可以识别自己是否碰到了一群人或动物等,还可以进入子目标状态,找到绕过障碍的线路。在实现子目标之后,无人机会继续执行主目标,即到达林肯纪念堂。具备较低智能的机器能够完成简单的、小范围的目标,而具备较高智能的机器可以完成难度更高的、更复杂的目标。如果你询问无人机为何要穿过广场到达纪念堂,它不会做出任何回答。让我们人类成为人类的特点,也就是让我们具备通用智能的特点就是我们能为自己设定目标范围。

广义人工智能与狭义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能够为自己设定宏大的目标。人类社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所有公民都朝着有价值的目标奋斗。如果无法设定复杂的目标并实现它们,那么人类社会就会崩塌并停滞不前。我认为感知是一种辨别“我”与其他事物的能力,也是一种将目标视为存在的证明、设定“自我”目的的能力。

目前已经有各种狭义人工智能增强了人类的机能。计算机在开车、下棋、解方程式、识别手写输入等方面做得更好。我们为这些狭义人工智能提供的是意图或者理解和设置技能目标的能力。换言之,意图是目标的前提。目前,最复杂的目标设定工作由人类完成,而在未来,计算机也可以很好地制定宏大的意图和目标。假设目标是向一个银河系超星系团移民,人类甚至可能不知道这是否真的有必要,而未来的人工智能可以对此类任务进行准确的判断。

狭义人工智能向广义人工智能的转变就是从没有思想和自我意识变成有思想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当哲学家笛卡儿第一次说出“我思故我在”时,他告诉了我们一个存在的证据。思考的能力或者说思考这一行为本身出现之时,就是产生感知之时。这类似于宇宙起源时的大爆炸,第一颗物质逸出之时就是宇宙开始之时。

当机器进行第一次思考时,它就成了广义人工智能,也就是出现了感知,出现了能够设定宏大目标的“自我”。

即使人工智能界的领导者也很难想象这种“大爆炸”是什么样的,以及它可能会带来什么结果。贝宝(PayPal)的联合创始人、硅谷的重要人物彼得·蒂尔(Peter Thiel)认为,我们甚至难以描述广义人工智能以何种形态出现。在接受《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莫琳·多德(Maureen Dowd)的《名利场》(Vanity Fair)专访时,蒂尔表示:“在某种意义上,人工智能问题涵盖了人们对计算机时代的所有希望与恐惧。我认为当被逼到这些极限时,人的直觉就会崩塌,因为我们在这个星球上从没有遇到过比人更聪明的东西。”28著名的人工智能研究者埃利泽·尤得考斯基(Eliezer Yudkowsky)在接受多德的采访时表达了他的预测分析:“人工智能不必控制整个网络。它不需要无人机。它之所以危险,不是因为它有枪,而是因为它比我们聪明。假设它可以从DNA信息中预测蛋白质结构,那它只需要向合成自定义蛋白质的实验室发几封电子邮件。很快它就会拥有自己的分子机械,然后制造出更精密的分子机械……我只希望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我无法准确预测我们会如何输给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将比我聪明。”29

人工智能研究者对这一“大爆炸”发生的时间持不同意见。人工智能“传教士”的代表人物、《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的作者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认为广义人工智能即将出现,而像本·格策尔(Ben Goertzel)这样的保守人士则认为我们只有投入比现在多得多的资源进行研究,才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广义人工智能。30

不管是需要20年、70年还是200年,大部分业内人士都同意广义人工智能即将到来,但为何那么多科学家与技术人员把这一成就称为零和博弈呢?我们为何坚持认为人类将输给人工智能呢?难道我们不应该庆祝人工智能的降临并把它视为一个奇迹吗?人类——这一在宇宙中自然出现的生物,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比通过138.2亿年进化所产生的生物更加复杂。无论你是科学家还是普通公民,这对你来说难道不是一项大快人心的、值得庆贺的成就吗?为何庆祝的人这么少?随着关于人工智能降临的日报标题和时事短评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陷入了焦虑和恐惧。我将我们的恐惧分成两类,“感知机器”的出现可能会:(1)让人类变得毫无用处;(2)杀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