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噪音 » 噪音全文在线阅读

《噪音》《V煞》启示录:人民力量万岁

关灯直达底部

《V煞》(V for Vendetta,又译《V字仇杀队》)绝对是当年最振奋人心的电影。看到结尾伦敦国会大楼给炸得寸瓦不留的那一幕时,有些朋友差点忍不住眼泪,拍手喝彩。但是同样一部电影,美国好些保守派影评人却是破口大骂,说它“无知、愚蠢、肤浅”甚至“鼓吹恐怖主义”。为什么《V煞》会惹来这么两极化的反应?为什么凭《黑客帝国》扬名的沃卓斯基兄弟会制作出这么一套娱乐性十足的电影,但又同时分化出两批截然不同的观众呢?

电影的故事其实十分简单,背景是不久之后的英国,百姓生活在法西斯式的高压政权之下,凡是讽刺主政者的异议分子、同性恋,甚至伊斯兰教徒都没有好下场。秘密警察开着巡逻车满街巡逻,看看谁敢违反宵禁令。每个人的电话、电邮以至于家里晚饭桌上的对话,都严密地受到监听审查。好音乐是禁曲,好书是禁书,政府却由早到晚地透过国家电视台宣传自己的威风,捏造有利于自己的新闻。

但是一个头脑精明,身手如超人,总是戴上面具,名字叫“V”的人出现了。他劫持了国营中央台的频道,呼吁国民一年后齐齐戴上和他一样的面具冲上街头,揭破这个虚弱政权的假面具。与此同时,他还准备了大量的炸药,不断暗杀党政要人,像个恐怖分子。

《V煞》大可以放在《1984》等经典反暴政电影的传统之内,本该是美国人最欢迎的类型片,但是它却挑动了当前美国保守派的神经。一来是因为它把美国描绘成了一个由盛转衰甚至陷入内战的败落强权,二来是它呈现出来的英国根本就是在影射布什政权的未来走向,以反恐和国安的名义不断压制异己,收紧人权;为此不惜虚构恐怖袭击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但《V煞》更具杀伤力的地方,是它那满溢的无政府主义,这一点恐怕是任何政府领导看了都要头疼的。

但是人民的政府就用不着担心了,因为《V煞》高举的是人民力量。正如它的宣传语,“人民不该害怕政府,是政府应该害怕人民”,终于推翻英国大独裁者的,不是V和他的炸药,而是成千上万的百姓。V戴上面具这个设计的灵感,明显来自有“新世代切·格瓦拉”之称的马科斯副司令(Subcomman-dante Marcos)。马科斯是墨西哥东南部叛乱组织萨帕塔民族解放军的领袖,也是个谜一般的人物。他不只为墨西哥印第安原住民奋战,同时也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贫富差距。他懂得行军布阵,更擅长用极富诗意与哲思的文章透过电邮向全世界散布信息。他不只写宣传檄文,甚至还写童话故事。

但到底谁是马科斯呢?谁有这么聪明的头脑和漂亮的文笔?没人知道,只有无穷的猜测和流言。他永远戴着头套,只露出炯炯有神的双眼,但从不揭开头套底下的面孔。因为他和他所有的同志都戴这种头套,你分不出谁是谁就正好显示他们有志一同背靠群众,不搞个人英雄崇拜。更妙的是就算有一天他死了,也没有人会真正发现,马科斯的精神永远长存于戴了头套的同志身上。他就是萨帕塔解放军,每一个萨帕塔解放军都是马科斯。

但要是没有待燃的火药堆,一根火柴又怎能烧起焚天的大火呢?如果不是饱经压迫的人民已经走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纵使V再神通广大,也煽动不了数以十万计的伦敦市民公然抗命,走上了街头。结局那一幕正是整部电影的高潮,几十万人披着和V一样的黑色风衣,戴上和V一样的面具,齐步走向荷枪实弹的军队,无畏无惧。反倒是带着重装武器的军人一个个傻了眼,强权果然应该害怕人民。你们不是要抓通缉犯V吗?来吧,眼前数十万人都是V,数十万人都是通缉犯。

也就是在这一幕,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消融在群众的力量之中,一部好莱坞商业大片神奇地征召了墨西哥萨帕塔解放军副司令马科斯的策略,只要一个英雄蒙上了脸就等于所有蒙面的人都是英雄。还有比这个更形象化更成功地歌颂群众力量的方式吗?

《V煞》是个很好的标本,可以用来检视最极端的思想如何暗度陈仓,潜入好莱坞的文化工业,暗自发动。一般以为,好莱坞不只是世界影坛的霸权,也是容不下丁点反动力量的保守文化大本营。正因为它惯常的保守心态,才更衬显出《断背山》那一点点的出格。好莱坞保守,是因为即使它的大片厂制度已经衰落了,但整套工业程序依然稳健运作,一切制片和营销的预算与设计莫不紧紧地扣连着对大众主流市场的估计。所以它的电影就算再怎么反叛创新,依然不脱几套早经实践证明有效的公式。

《V煞》当然符合了许多公式:早在《黑客帝国》亮相过的武打特技,大规模的爆炸场面,扭曲但不失温情的爱情关系和历尽沧桑的超级英雄……甚至它的原名“V for Vendetta”也被中文翻译驯化,变成了普通不过的《V煞》。因此,这部片子的原著漫画作者艾伦·摩尔(Alan Moore)非常不满本来更激进的东西不见了,而无政府主义者更开设网站批评它的温和。

是的,《V煞》本来不该只是鼓吹人民推翻暴政的一般大片,它还有浓得化不开的无政府主义色彩。例如V喷在墙上的那个标志:一个圆圈中间有个大大的V字,根本就是无政府主义图腾的倒装,把A反过来变成了V。普通商业电影的观众恐怕没办法从这些蛛丝马迹里解读出更极端的思想主张,所以批评《V煞》过度温和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我们也该看到在它流畅的剧情和华丽的视觉效果底下,《V煞》那股遮盖不了的蠢蠢欲动的颠覆潜能:电视时事评论节目的名嘴是个不折不扣的骗徒,生产药物的大企业是抹煞良心的奸商,一个越是吹嘘自己稳如泰山的政权越是虚弱不堪,凡是打出国家安全至上旗号的政客其实都是祸国殃民的政客……你还可以继续数下去。这一切“反动”讯息虽然不够深入,可是却随着电影的通俗语言变得更有效,更容易深入人心。可见,即便是在森严的好莱坞,别有企图的作者还是可以挟带私货过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