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世纪中外散文经典评点珍藏本 » 20世纪中外散文经典评点珍藏本全文在线阅读

《20世纪中外散文经典评点珍藏本》茨威格

关灯直达底部

1881—1942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在诗歌、评论、小说及戏剧中都有优异成缋。中短篇小说大多描写孤独人的奇特遭遇,其中《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一个素昧平生的女人的来信》用心理分析方法刻画中产阶级妇女的思想感情,享誉世界。代表作还有短篇小说集《人类幸运之时》。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使用说明:请先找一个结实的支点,这样在阅读这本篇幅无比浩瀚的长篇小说时,不必从头到尾把书捧到手里,因为此书几乎长达一千五百页,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活像一个铅块。阅读之前请用食指和中指把夹在书里的那几张“关于本世纪最伟大的散文作品”和“我们时代的荷马史诗”的说明书仔细地抽出来,把这些大吹大擂、言过其实的广告纸对半撕幵,扔进字纸篓里,免得还没读它,心里就产生稀奇古怪的种种期待,或者一心想要反驳。然后请在软椅里就座(因为一读就得花很长时间),拿出全都耐心和公正(因为阅读时也会恼火),现在开始阅读吧。

种类: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吗?不是,根本不是:是从人的精神里产生出来的一团混乱,是一首宏伟壮观的狂想曲,是在头脑里演出的稀有罕见的、瓦普尔几司山上的狂欢之夜。一部描写心理状态的电影,它以飞快的速度一掠而过,微微震颤。与此同时,辽阔宽广的心灵景色充满了才气横溢、灵巧精美的细节描绘,摇摇晃晃地从你眼前闪过,双重的思想,三重的思想,各式各样的思想重叠映现,杂乱无章,拥挤不堪,蜂拥而来。是心理学的一次纵酒狂欢,配备了一台新式技巧的速拍缓映机,把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内心波动都分解成它们所含有的原子。是潜意识的一支塔兰台拉舞曲,奔放,疯狂,各种念头飞快旋转,汹涌奔流,把正好横在路上的一切,不加选择全都一起冲走,最崇高的思想和最平淡的想法,光怪陆离的念头和弗洛伊德式的观念,神学著作和淫秽文字,抒情的典雅词句和马车夫的粗鄙俚语,全都混杂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片混沌,但是它并不是一个酩酊大醉的兰波式的头脑作的一场昏梦,酒意正浓,昏昏沉沉,鬼迷心窍,神志不清,而是由一个思想犀利,讥诮成性,玩世不恭的知识分子放肆大胆地故意安排的。读的时候,你会高兴得大声喊叫,恼火得暴跳如雷,你会疲乏不堪,又感到被人一鞭抽醒,最后昏昏欲睡,就仿佛乘坐了十小时木马旋转机,或者一刻不停地在听着音乐,先是那种剌耳的、笛音一样尖利的音乐,然后又是鼓号齐奏震耳欲聋的音乐,爵士乐队奏出的粗犷狂野的音乐,可是自始至终是詹姆士·乔伊斯的有意识地现代化了的语言音乐,在这里投身到一种精巧已极的语言狂欢会中去,这是曾经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里进行过的最为精巧的语言狂欢会之一。在这本书里有一些英雄主义的东西,同时也有一些东西,抒情地模仿着艺术,所以说这是货真价实的一片混乱,是黑乎乎的一大团,在这里面,魔鬼以最最放肆大胆,最最挑动人心的方式,嘲弄着神圣的精神,怪里怪气地扮演着精神,然而这是空前绝后的,难以重复的,新颖别致的。

根源:根源是恶。在詹姆士·乔伊斯身上的什么地方,从青年时代起就蕴藏着一股仇恨,这是心灵受到创伤所造成的原始情绪。这种情绪,想必是在都柏林,他的故乡之城沾染上的,是从他所憎恨的市民,他所憎恨的牧师,他所憎恨的老师那里,从不晓得什么人那里沾染上的,因为这个天资超群的作家所写的一切都是向都柏林复仇,他早期的作品,斯蒂芬·德迪勒斯的那本毫无顾忌的自传 便巳是如此,如今又写下了这本严酷分析的心灵复仇记。在全书一千五百页里面找不到十页亲切的话语,缠绵的情致,仁慈的胸怀,和蔼的神情,每一页都玩世不恭,冷嘲热讽,充满了愤慨,强烈得犹如狂风暴雨。每一页都在爆炸,被炽热发炎的神经所激,以疯狂的速度冲天而起,使人心醉神迷,同时又使人麻木晕眩。一个人在这里不仅把心中的淤积化为呼喊,化为嘲讽,化为鬼脸,还从他的五脏六腑倾吐他的满腔怨愤,他以狂暴之势呕吐出压在心底的感情的沉渣积淀,来势之凶猛使人不寒而栗,一个人在这里以震颤不已、索索抖动、激越奔放、近乎癫狂的气质把他的书吐进这个世界,书中局部细节令人叹为观止的神来之笔也无法掩盖这种气质在感情上受到的强烈触动。

容貌:有时掩卷沉思,我便想起了詹姆士·乔伊斯的脸,这张脸和他的作品非常相配。这是一张狂热分子的脸,苍白的脸色,受苦受难的神情,嗓音低弱,可是并不柔和,眼神悲伤,戴了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闪着讥嘲的眼光。一个受尽折磨的人,但坚若钢铁,执着顽强,不屈不挠,一个颠倒过来的清教徒,祖上是教友会的信徒,他会为了信仰,让人活活烧死,他把他的仇恨、他对上帝的亵渎这样视为神圣,这样认真对待,就像他那早已湮没无闻的祖先对待他们的宗教信仰一样,这是一个长期生活在黑暗之中的人,总是孑然一身,把自己封闭得严严实实,不为人所赏识,就仿佛埋在时间的重压之下,因而蕴藏着双倍的火焰9在贝尔利茨学校执教十二年,这对精神来说可是最阴森可怕的苦役,接着是二十五年的流亡生涯,穷困潦倒,把他的艺术锻炼得如此锋利,如此辛辣。他的脸上映现出许多超群出众的思想,他的作品蕴藏着许多卓越宏伟的气势,里面有一种献身于精神、献身于语言的英雄气概,奇幻怪异,无可比拟,但是乔伊斯真正的天才寓于仇恨之中,仅仅溶化在冷嘲热讽之中,溶化在精神的刀尖舞蹈上,熠熠闪光,尖利伤人,使人痛苦,溶化在一种给人快感的暴烈之中,使人疼痛,揭人隐私,使人受伤,犹如灵魂的宗教裁判所折磨人的灵魂,从中得到快乐。把这本书比作荷马的史诗,这个比喻可是偏了,比彼萨斜塔还偏得利害,但是但丁的犹如巨型方石垒成的仇恨却有一些存在于这个狂热的爱尔兰人身上。

艺术:这本书的艺术并不是表现在建筑结构上和人物塑造上,它仅仅表现在语言上,在这方面詹姆士·乔伊斯绝对是个魔术师,是个语言上的麦错方蒂。我相信他能说十种或者十二种外语,并且从自己祖国的语言里提炼出一套全新的句法和丰富已极的词汇。他掌握了语言表达的整个键盘,上自最典雅最抽象的表达方式,下止醉酒的女人嘴里喷吐出来的污秽不堪的胡言乱语,他急急忙忙地把字典里的内容整页整页地抛洒出去,把一大堆形容词像密集的机关枪子弹,扫在每一个概念的左右前后,以令人吃惊的勇气,在造句艺术的各式各样的秋千绳上大翻筋斗表演绝技,竟然用一个句子写成了全书的最后一章,我想,这个句子之长足有六十多页(这本长达一千五百页的浩瀚巨著本来就只讲一天的事情,下一本书据说要描写接下来的那个夜晚)。在他的交响乐队里,配备了各种语言的元音和辅音组成的乐器,各门科学的一切专业用语,各种俚语俗话、方言土语,全都混杂在一起,英语在书中变成了泛欧罗巴的世界语,这位天才的杂技演员像闪电似的从尖顶飞身一跃,跳到旁边,他在铿锵作响的剑戟丛中狂舞,纵身跃过一切无法描述之物组成的深渊,在现代英语散文史上,詹姆士·乔伊斯打开了特别的一章,而他自己就是这一章的开始和结尾。

综述:此书是一块月球上的陨石,头朝下一跤跌进了我们的文坛,是个了不起的壮举,一本空前绝后的奇书,奇幻无比,只许出自这一个人的手笔,这是一个顽强的个人主义者,一个独来独往的天才所进行的英雄主义的试验。没有荷马史诗的特点,丝毫没有。荷马的艺术在于脉络清晰,线条纯净,而这张荧光闪烁的银幕,反映的是精神冥府,正是由于它画面飞驰而过,吸引着人们的心灵,它也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尽管由于幻象瑰丽,神奇莫测和感情充溢,超乎寻常,此书更接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风格。实际上这是个绝无仅有的试验,任何比较都无法进行。詹姆士·乔伊斯的内心的孤立,不能容忍自己拴在已经有过的事物之上,它和谁也不配对,大概因而也就不会产生后代。他是个流星式的人物,充满了朦胧的原始力量,这是一本巴拉塞尔士流星式的作品。就像那位中世纪的魔术师的著作,以更加现代的方式,把诗意的因素和抽象的欺骗溶为一体。心灵的神秘的教义带着奥秘,令人惊讶不已的科学之中掺杂着狂暴的滑稽突悌,一本与其说是打开了新天地的作品,勿宁说是创造了新语言的作品。然而不论怎么说,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事实:这本书是一本才气横溢的稀世珍品,将永远像一块来自冰川时期的岩石,傲然挺立,与一派丰腴景象的周围环境毫不沾边,等到它历经时间的考验,人类将像对待一切神秘莫测之物似的,会对它肃然起敬,反正今天已经如此:人类向这个偏执的猛烈的诱人的成就致敬,向詹姆士·乔伊斯表示敬意、敬意。

张玉书 译

□读书人语

本文立论精辟新颖,用寥寥三千余字就对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开山之作《尤利西斯》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茨威格认为这是一部向都柏林复仇的“严酷分析的心灵复仇记”。他和乔伊斯年龄相仿,境遇相当。他也生于一个弱小国家(奥地利),一生坎坷。1934年枝纳粹驱逐,颠沛流离,先移居英国,1940年漂泊到巴西。因不适应该地的生活,孤寂失望而自杀。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所揭示的社会环境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深重创伤,茨威格甚有同感。这是茨威格与乔伊斯结识十年后所写。可以说是乔伊斯的知音了。茨威格说乔伊斯是个语言的魔米师,而茨威格此文又何尝不是用极其形象化的语言(如:“此书是一块月球上的陨石,头朝下一跤跌进了我们的文坛……”)组成的!它闪烁的审智和光芒,绝不下于乔伊斯的长篇巨著《尤利西斯》。 【文洁若】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nulla crux,nulla coroma——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张厚仁 译

□读书人语

茨威格曾被罗曼·罗兰称为“灵魂的猎者”,在其写作生涯中,他不知探求过多少伟大灵魂的秘密。但在托尔斯泰墓前,他却近乎无言了。这里长眠着一个更加伟大的灵魂,在他的墓前,仿佛“人类灵魂的游牧”(罗兰)到此俏然而止:面对俄罗斯和人类的良心,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除了肃然起敬而外,又将何为?于是茨威格轻轻地说:这是“世间最美的坎墓”。

在这里,茨成格似乎解构了自己以往的风格。不再有心理探求,也不再有丰赡的结构,全文只有两段,语气朴吶,文心无华。他是“同情大师”,而这里的同情却倾注于“朴素”,他要在“朴素”与“最美”之间划上巨大的等号。人类的良心是“朴素”的,人类的历史也是“朴素”的,托尔斯泰生前与死后的“朴素”不是比别人的富丽堂皇“更宏伟、更感人”吗?无名士兵一样“逼人的朴素”是如此庄严地护卫着托尔斯泰的墓地,以至没有一个人有勇气从这里摘走一朵小花。茨威格也是一样,他只是献上了自己这朵散文的小花,而其“朴素”的光芒,如果收进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当不会比“群星”逊色。 【高海涛】

  1. 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间舞蹈,节奏迅速,热情奔放,流行于那不勒斯和西西里。
  2. 指作者(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K1916》。
  3. 齐乌塞佩·麦错方蒂(1774-1849),意大利学者,据说懂五十七种语言,能说十二种语言,成为语言天才的同义词。
  4. 拉丁文,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