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观察一个场景时,我们所看到的整体恰好就是它们的所有组件“相加”之和。但还有一些时候,我们不在乎某种事物是不是被数了两次。在下面的第一幅图中,我们把一个拱门分成了主体和支撑,不考虑这两个部分有完全相同的边界。在第二幅图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两个完整的拱门,尽管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支撑柱来制作两个分开的拱门。
有时保持记录很重要,必须确保每个事物都只数一遍。但在其他一些情形中,数两次也没什么大碍。在制作供汽车行走的高架桥时同一块积木用两次是很高效的。但如果我们试图用同样的五块积木建造两座分开的桥梁,最后就会材料短缺。不同类型的目标需要不同风格的描述。讨论“更”的概念时,我们看到了每个孩子如何必须学会什么时候用外表描述事物,什么时候用过去的经验描述事物。双重拱桥问题也需要选择描述风格。如果计划建造几个单独分开的事物,你最好仔细数数,不然就要承担组件不够用的风险。但你如果一直这么做,就会错过用一个物体同时实现两个目的的机会。
我们还可以把这个过程构想成在结构性描述和功能性描述之间进行选择。假设我们试图在双重拱桥和那两个单独拱桥的结构性元素间进行匹配。一种方式是,我们首先给每个拱桥分配三块积木,然后确定每个拱桥都是由两块不挨着的积木支撑的一个顶构成。当然到最后,我们只会发现一个由三块积木构成的拱门,不会有第二个拱门,因为只剩下了两块积木。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对双重拱桥场景的描述建立在更具功能性的主体—支撑描述风格的基础上。根据这种方法,我们必须首先关注最“关键”的部件。拱门最关键的部件就是它顶端的那块积木,而且我们确实找到了两块可以作为顶端的积木。之后我们只需要确定每个顶端都由两块不挨着的积木支撑即可,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在以功能为导向的方法中,仔细数清最关键的组件,而确定辅助元素的功能只要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就行,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功能性描述更容易适应高水平智能组的目标,但这并不是说功能性描述一定更好,用它们很难察觉真正的限制,因此它们更有可能导致过度乐观,让人充满希望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