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 »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全文在线阅读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青年的憧憬

关灯直达底部

胡愈之

青年所需要的是憧憬。

青年,尤其是学生时代的青年,整天的时间有大部分消磨在抽象的观念的世界中。但这些从课堂和书本所得来的抽象的观念的世界经验和知识,往往和实际的世界经验和知识相矛盾,相抵触。因此青年常爱描绘一个和这抽象的观念的世界相符合的世界,并且希望由自己和别人的努力实现这个世界,而自己就生活在里头。这是青年们所追求的憧憬。

我们读历史,读昔人的传记,读本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我们感觉到人类的创造能力是多么伟大;过去的人类是怎么英勇地和自然努力斗争,创造成现在的世界;人类社会是怎样地一步步向前猛进;人是怎么的可骄傲的智慧的动物。但是收起了书本,向我们的周围一看,便感觉到人类虽然有一些智慧,而这些智慧自从多年以来便已窒塞了。现在的人并不用了智慧用了才干去征服自然,却用了去互相争夺杀戮。人类社会不但没有前进,而且在那里一步步的后退!

学校教育教我们服从真理,寻求真理。从数学的研究中,我们沉浸于绝对真理的世界;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又使我们相信真理是生活的唯一法则。可是在我们的周围实际世界中,真理只是一个极大的谎骗。真理的生活和数学上的正圆形一般,在实际世界中是绝对不存在的。我们生活中,到处存在的只是妥洽、折中、通融、权宜。换句话说,就只是“世故”,“世故”正是在真理的反面的。不仅如此,假如你把科学的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里面去,你就是不识时务的书呆子,或者竟被人称做疯子。

在青年的幻想中,自然是美的,生活是美化的。但是你出了图画教室音乐教室,出了学校的门,你便会感觉到随处是脏的、丑恶的。

因为青年的幻想与实际生活不一致,所以青年痛苦,青年追求着憧憬。

憧憬中的世界又怎样呢?

在那个世界里,所有的人用了智慧,用了英勇,和自然力奋斗,为了增高全体的生活水准而奋斗。对于那些人群的害物,大家抱着嫉恶如仇的决心,猛烈地加以扑灭,可是并不演着旧世界里所常有的人吃人的惨剧。人的一切的努力完全贡献到创造和生产上面去。

在那个世界里,真理得到了最大的胜利。人把真理奉为唯一的法则。最现实的生活用着最抽象的数学法则来干。科学的、组织的、计划的精神支配着一切。

在那个世界里,美和生活开始了密切的联系。人恢复了社会的本质,由此所表现的人生是最调和最美化的人生。文学和艺术获得特殊的自由的发展,它们不再是生活的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

在那个世界里没有懦夫,因为在道德教条上,懦怯是最大的罪恶。在那个世界里没有狡谲欺诈,因为根本上用不到狡谲欺诈了。人靠了理智和科学,代理了神的使命。一切的“不可能”,一切的神迹,都要用“凡人”的力量创造出来。虽然不就能达到“完全”,但是人从自己的努力估计起来,自信有达到“完全”的把握。

憧憬中的世界描绘得差不多了。关于怎样实现这个世界,青年也有他的憧憬。对着这个追求不懈,青年就有真实地快乐的一天了。

咱们有了一个意思,要想写成文章告诉人家,最普通的办法是提起笔来就写,写到无可再写的时候就完结。但是,这实在不是顶妥当的办法。

写一篇文章,当然期望它能收最大的效果。什么叫最大的效果呢?就是能使读者看了之后,明白到十分,感动到十分。如果仅能使读者明白到三四分,感动到五六分,那就没有收到最大的效果。作者限于实际生活的经验,限于写作技能的素养,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可是一个认真写作的人总不肯放弃这个目标,总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因此,当有了一个意思之后,他不肯提起笔来就写,他还得费几回斟酌,才动手去写作。

一个意思,可以用来表达它的文章体裁不止一种。我们得到了一个意思,往往觉得写一首诗歌也成,写一篇小说也成,乃至写一则极其自由的随笔、写一篇非常严正的论文,都成。可是这许多体裁之中,必然有一种最适于意思的本身和当前的读者的。需要选到一种最合适的体裁,意思才会恰如原样地表达出来,读者才会深切地明白和感动。所以,选定体裁是动笔之前应该斟酌的一件事情。

还有,通常说表达意思,好像意思总得倾筐倒箧地拿出来。其实不然。有许多文章,作者几乎完全不拿出自己的意思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的部分。完全不拿出意思来并不是没有意思,而是把意思隐藏在文章的背后。只拿出一部分来并不是潦草完篇,而是其他部分已经包含在一部分之中了。那隐藏着的和包含着的意思都待读者自己去发现。读者自己从文章中发现了意思,其明白和感动的程度,比直接从作者那里接受意思更要深切。所以,有了一个意思,要不要老实拿出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部分:这又是动笔以前应该斟酌的一件事情。

以上说了一些空话,读者诸君或许还无法捉摸。现在把胡愈之先生的一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说。

读者诸君读了胡先生的文章,自然会明白这篇文章的意思。它的主要意思不是说青年应该努力奋发,以求实现那憧憬中的世界吗?我们可以猜想,作者在有了这样一个意思之后,必然经过一番斟酌,才提起笔来写成这篇文章的。

这个主要意思可以用几种文章体裁来表达。摄取一些具体的印象,编成一些和谐的语句,把这意思含蓄在里边,那就是诗歌。创造一个故事,其中主人翁当然是青年,在故事背后透露出这个意思来,那就是小说。不拘文章的形式,纯任自然,把这个意思说了出来就完事,那就是随笔。然而最适合于意思的本身和当前的读者的,还是像胡先生所采用的那种小论文。因为在一篇文章中,要把实际的世界和憧憬中的世界都描绘出一个轮廓来,绝不能琐琐屑屑作具体的刻画,而只能粗枝大叶作概括的叙述,所以用论文的体裁最为相宜。又因为读者是中学生(这篇文章是在《中学生》杂志发表的),若把意思艺术化了,写成诗歌或者小说,不及写成小论文容易使读者理解。经过这样一番斟酌,于是文章体裁决定了。

其次,劝导青年努力奋发,以求实现憧憬中的世界,这个意思可以慷慨激昂地说出来的。但是作者并不如此做,只平心静气地指出青年所以需要憧憬的缘故。为什么需要憧憬呢?因为观念的世界和实际的世界相矛盾,相抵触。怎样矛盾怎样抵触呢?于是概括叙述实际的世界的大略,接着描绘憧憬中的世界的轮廓。实际的世界是人人生活在其中的,只要叙述得扼要而且正确,不必加什么激励和劝说,读者自然会觉到它必须破坏。憧憬中的世界是人人所想望着的,只要描绘得扼要而且明显,也不必加什么激励和劝说,读者自然会觉到它必须实现。如果用了激励和劝说的态度,反而使读者怀疑,这或许是一种别有作用的偏激的言论吧?现在用平静的态度来说,好像物理学书中讲述一种普遍的原理一样,那就无可怀疑了。到这里,青年应该努力奋发,以求实现憧憬中的世界,这些话不必多说,读者自能于言外得之。这些也是经过斟酌之后才决定下来的。

也许胡先生作这篇文章的当时,并没有经过这样的斟酌。在功夫纯熟的作者,原可以不必特意斟酌,写来自然适度。但是我们就文章来作研究,绝不能说这是一篇贸贸然下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