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男孩问父亲:“爸爸,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男孩的父亲回答:“很简单。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因为德国入侵比利时……”在一旁的妻子立即打断他的话:“你讲得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有人在萨拉热窝被刺杀了。”丈夫听了一脸不悦,冲妻子不耐烦地说道:“是你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我回答?”妻子听了也是满脸的不高兴,她转身跑出起居室,砰的一声将门关上。紧接着,从厨房传来碗碟猛摔在地上的声音,过了一会儿,整个屋子陷入死一般的沉寂。男孩眼眶里含着泪水,轻声说:“爸爸,你不用说了,我知道战争是怎样发生的了。”
夫妻二人以一种两败俱伤的方式,使自己的孩子明白了战争的发生和夫妻两个人吵架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国家之间一步步走向世界大战的机制,同样也正是同一屋檐下夫妻失和的原因。
也就是说,无论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冲突,其中所蕴含的博弈原理是大同小异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曼在权威的《帕尔格雷夫大辞典》中,对“博弈论”词条的解释十分精辟和凝练。他认为,博弈论描述性的名称应是“互动的决策论”。因为人们之间的决策与行为会形成互为影响的关系,一个主体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反应。
对具有博弈性质的决策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甚至更早。20世纪20年代,法国数学家布莱尔用最佳策略法研究弈棋和其他具体的决策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做了尝试性的分析。
1944年约翰•纽曼和摩根斯坦合着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出版,这标志着现代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纽曼和摩根斯坦认为,博弈论是运用数学方法研究有利益冲突的双方在竞争性活动中制定最优化的胜利策略的理论,博弈策略即根据游戏规则制定的处理竞争、冲突或危机的最佳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博弈论的思想方法、研究手段被运用到军事领域,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经济学思想史上与“边际分析”和“凯恩斯革命”并列的重大“革命”,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和思维。
1994年,美国著名的数学天才约翰•纳什(John Nash),由于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获得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除了经济学领域,博弈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界在运筹学的博弈概念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和策略学等原理,逐步形成国际关系学的博弈论。这既是研究国际冲突的策略理论,也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实际手段,能够为行为者在面临危机和冲突时设计出各种合理选择和理性决策。
时下,对博弈论的研究是如此的广泛,以至于有些人说,最新的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理论,都已经被博弈论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