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琪,多角度沙龙创始人,原央视记者组组长)
这本书发端于三年前的那三次追课。
我和成甲老师的初见是在他的一堂知识管理分享课上,也许他会很惊讶为什么在20多岁为主的学员中会出现一位40多岁的大叔。这次偶然让我对这位年轻的分享者产生了兴趣,下课后我们俩拍了第一张合影。他的第二次分享课我又如约而至,我想看看他的分享又有什么不同,结果他拿出了一套新的体系。参照第一次的惯例,我们又合了影。
当我第三次出现在他的分享课上时,我相信他内心是有些崩溃的,因为一个中年大叔粉丝其实没有那么好对付。是的,我不仅对知识管理感兴趣,我更主要的是想看一看,这个把知识管理讲得如此有趣的年轻人到底能有多少料,他是不是在用一个模式重复。成甲老师再次没有让我失望,他三次课程都有不同,给了我不一样的收获。按照惯例,我们第三次合了影。从那之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三次追课之后,我写下这样的评语:“结缘第九课堂后,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就是成甲老师讲授的知识管理课程。这个课程道术结合,自成体系。成甲老师对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非常到位且烂熟于心,娓娓道来、酣畅淋漓、风格幽默且充满正能量,将知识管理上升为哲学思考,以更高的思维格局统领整个课程。在他的指导下,学员们可以将繁杂无序的知识迅速地梳理盘活,有效地将其系统化、立体化,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外化。听成甲老师的课,真是件特别享受的事:阳光一样的好课,阳光一样的帅哥!”
我在想,如果这样的好课如阳光一样惠及更多的人,出版图书应该算是一条好的途径。于是我向成甲老师提出建议,希望他能够出出书。成甲老师同意了,然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三年之后。千万别误会,成甲老师没有拖延症,但是,注意效率的成甲老师同时追求完美。在这1000多个日子里,我们这些好友都见证了他的精进,他的努力!他对这本书的呕心沥血,让这本书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更是当初成甲老师知识管理课程的更高版本。
后来,我创立了公益沙龙——“多角度沙龙”,一个具有媒体属性的跨界演讲沙龙,定期邀请各领域大咖前来交流分享。成甲老师自然作为分享嘉宾成为沙龙的常客。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之间亲密的关系,更是因为理念的相合。“有意思、有意义”的多角度沙龙,不仅要传播知识、分享经验,更是要用一种快乐的方式来让大家接受。成甲老师做的就是我们希望的那样。如果不是他精彩的分享,我会一直认为知识管理是一门非常“涩”的学问。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都在做“跨界”的事情。在一个领域内做到专业很不容易,能把经验用合适的方式分享出来就更难,而要在转变一个领域后还能做得很好,那就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成甲创办的景区规划设计公司做得很成功,做知识管理的分享有干货,这些都是我知道的。我没想到的是,他居然能把新媒体节目《成甲说书》也做得有模有样。
“跨界”是一种多角度观察的能力,多角度学习的能力。成甲无疑是有这种能力的,而这种能力的背后是一整套的学习方法论。所以,成甲在《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里,把他多年管理知识、提升自我的方法彻底奉献了出来。这些方法来自他自己的学习和感悟,是他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这些方法又很简单,每个人只要用心都能掌握。
“术从简”,是成甲讲述方法论的一个特点,没有高深复杂的套路,都是简单易行的方法。然而,要做到简单,往往是最难的。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媒体人,我已经习惯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灵魂”。无论是写一篇文章,还是做一档新闻属性的专题片,或是做一场分享的沙龙,又或者是设计一场演讲,我都会努力地让受众透过作品的表面去感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这一点,也是我与成甲老师的共识。在阅读《好好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在充满墨香的纸张背后触摸到了一颗火热跳动的心。成甲是懂得感恩的人,他对读者的回馈绝不仅仅是表面的方法论,他也在用一本书来告诉大家让知识产生力量的“道”,一种走“心”的“道”。
对读者而言,对一本方法论的书籍往往期待其有术又有道,然而能做到“术从简,道从心”的境界实为不易。我理解成甲的这本书能够与读者见面有多么不容易:这本融合了他经验与感悟的书,是用生活的磨难与思考写成的。当我们看到他一次次成功跨界的时候,也一定知道这背后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往事。我们都在为美好拼搏,我们都在努力提升超越自我,我们无须站在巨人的肩膀,只要吸收如成甲老师这样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的经验,也能够找到前行的方向,“未来多角度,答案在风中”。
《好好学习》是成甲老师知识管理课程的升级版,而我创办的多角度沙龙经过三年的历练,也实现了升级。我以媒体人的身份,去观察这个“个人崛起”的时代,于是,我组织举办了一场话剧式跨年演讲,近距离面对和剖析这个时代下快速崛起的个人。在这场演讲会上,成甲老师作为嘉宾之一,也将走上东方梅地亚M剧场,向更多的人分享他成长背后的思考。
互联网赋予了一个人无限的可能,让个人力量增强,个人价值释放。相信《好好学习》这本书,会带着成甲老师的热情、能量和智慧,让更多的人重视知识管理,让更多的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实现“个人崛起”!
徐金琪2016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