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全文在线阅读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关灯直达底部

有一次,我和一个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朋友聊天,在聊到知识内容创业的时候,他提到:秋叶大叔最近在做知识型IP训练营。我听到后,立刻找到秋叶的公众号研究了起来。

我知道秋叶大叔,可能比很多人都早。那是4年前,秋叶还主要在更新新浪博客。我记得,那个时候,秋叶还不是大叔,他会在博客上抱怨找来的学生助理多么不靠谱,他多么气愤之类的事情。不过,那时候秋叶老师的博客点击量还很低,所以这种抱怨发出来也没什么问题,发泄一下,消消气也好。

那时候,秋叶大叔还在推销他的书,书名可能会让现在很多人大跌眼镜——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他的新书叫《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30种实战技巧》。一本关于销售的书!不过销量一直比较惨淡。

后来,秋叶大叔转型开始讲PPT了,不过时不时还会推销一下之前的书。微博兴起后,秋叶老师有了新的阵地,慢慢地聚焦在了PPT制作上面。他也开始出版关于制作PPT的书籍,再也不提之前那本书了。

再后来,秋叶老师在网易云课堂上开课,阵地又拓展到微信公众号上。到这个阶段,秋叶老师的成绩可比当初卖《超越对手》强多了,单单在网易云课堂上的课程销量就已过万。

一个PPT领域的网红出现了!(现在改名叫IP了。)秋叶大叔的成功自然与他的努力和勤奋分不开,要不然大叔现场演讲时那一口浓重的口音就会吓退一拨人。但是,在我看来,过去几年来秋叶大叔的成功,还有一个背后看不见的因素:在能力圈中投资。

每个人都有能力圈

什么是能力圈?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为什么秋叶大叔最开始的方向《超越对手》并不成功?我相信秋叶老师是觉得自己有干货才写这本书的。但是,对于一个大学老师兼职大项目销售而言,他在销售领域的擅长程度很难排到前10%。而同样是讲大项目销售,IBM的《新解决方案销售》就卖得很好。为什么?因为它做到了比90%的人要好。

后来秋叶老师聚焦到PPT上,这是一次成功的选择。倒不是因为品类对了——其实那时候讲PPT的老师也多了去了——而是因为用户对了:对PPT感兴趣的主要是学生和刚毕业入职的大学生。而秋叶作为大学老师,每天和学生接触,最了解用户的需求,所以他的解决方案最接地气。

很多人在讲PPT的时候,讲的是软件技巧;可是秋叶更理解用户,他发现学生做PPT最缺的不是软件技巧,而是逻辑不清。所以,秋叶是挂着PPT的羊头,卖着教你梳理逻辑的狗肉,而且是最基本的归纳、分析的方法。

然而,这,才切中了学生的痛点。在学生制作PPT这个领域,作为大学老师的秋叶自然理解最深刻,他也最擅长此道。他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超过了90%做PPT的人,所以他的PPT书籍卖成了畅销书。

我的另一个朋友L,培养了一个在我看来极其厉害的能力:网络营销+执行力。他加入淘宝的时候,已经是2014年,淘宝商家都泛滥了,结果他生生从0起步,一年做到了皇冠;然后又不干了,在淘宝自创了一个全新的品类:给苹果电脑装Windows系统。

我听到这个创业方向的时候都震惊了。不过我第二天就介绍了一位客户过去——用户确实有这样的需求。而且,前几天看他朋友圈,他居然做到了单日销售额突破1万元。他的销售额可基本上是净利润啊!他这种大幅度跨行成功的背后,也有同样的原因:在能力圈中做事情。

要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其实,在我的朋友圈里,L的网络营销能力未必是前10%,执行能力差不多是前10%,但是网络营销+执行能力,那真的就是前10%。所以,他跨界成功的背后,有着相同的本质。这其实就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有实战级的预见性认知能力?因为我们的实战级预见性认知,必须处于我们的能力圈范围之中。

只要掌握底层规律,我们并不需要比90%的人做得都好,就可以预见一些事情。但是要把这种预见能力应用到商业实战中,你只有做得比90%的人都好,你的洞见才能真正让你获得商业利益。

换句话说:我们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在我们的能力圈中进行。可我们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想象一下,如果要从悬崖这边跳到对面,你知道自己能跳,但不知道自己能跳多远,你是绝对不会贸然起跳的。有意思的是,我们往往都没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却总想立刻跳到对面的悬崖上去。

所以,查理·芒格说:“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真正的能力。”

你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你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你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有一个朋友S,他有敏锐的商业分析能力,而且极其有胆识。过去几年,他在屡屡试错中总能看准方向,抓住时机。我想,在敏锐判断+果敢试错方面,他是我朋友圈中前10%的人。可是,奇怪的是,抓住了好几次机会的他,事业却没有同步发展。为什么?

从能力圈的方面看,答案就清晰了:他擅长判断与试错,但不擅长管理和运营。所以,每次看准机会后,他的公司在红利期都能够快速成长,可一进入拼运营和管理的阶段就后劲不足。对于朋友S而言,他的能力可能更适合投资与判断,而在后期,他更应该找一个擅长管理和运营的人。

这个建议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却很难想到。想想看,你精细谋划,上阵杀敌,从敌人手里夺过来一杆枪。所以,接下来你自己用枪战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怎么会想着回来把枪交给瞄准目标更准确的别人呢?

是啊,我们都想用枪。可是,你必须配得上自己的欲望。重大的决策,请在你的能力圈内做出。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陡升疑云:不是说要跳出舒适圈吗?怎么你又让人只在能力圈内待着?不跳出舒适圈,怎么扩大能力圈呢?是的,你应该跳出舒适圈。但是,你仍然要在能力圈中做出重要决策。记住:重要决策!

跳出舒适圈,是拓展我们能力的过程。但是要让自己的能力比90%的人都好,才能纳入自己的能力圈中。因此,能力圈的拓展非常难,有时候甚至不可能。比如跳水、国际象棋、舞蹈等领域,你如果没有天赋,很难做到比90%的人要好,要做世界冠军就更难。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进行重大决策的过程中轻易脱离自己的能力圈行动,那么很有可能会被非常擅长此领域的人打得一败涂地。而当你的行动还是一个重大决策时,你可能会付出极大代价,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想想当年,红军离开的自己能力圈,去攻打大城市,结果差点覆灭。

不过,我们总可以在生活中的一部分领域培养自己的优势;一旦做得比90%的人要好,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做狙击手,而非敢死队

如何利用优势?我的建议是:做狙击手,而非敢死队。狙击手是利用自己的优势,瞄准指定的方向,一招制胜。敢死队是最勇敢无畏的工作者,但是胜负难料。而且,派出敢死队往往是在要失败的时候采取的无奈之举。

在我看来,秋叶聚焦在大学生和刚毕业的职场新人,就是做狙击手。事实上,狙击手策略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我们80%的成功,是由20%的决定引发的。而我们能够做出高质量的预见性决定,是因为我们比90%的人更了解这个领域。

以我的经历为例吧。两年前的一个清晨,我坐在电脑前仔细思考这个问题:“我在什么领域比身边90%的同龄人要强?”

仔细思考后,我敲起了键盘:

1.我在如何构建底层认知上,比大多数同龄人强。

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当时,我有过去4年高强度阅读和每日反思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生活的反馈:我经常为比我年长很多的企业客户和高管提供咨询,并让客户信赖认可。而这个工作成果,主要依靠我底层思考的训练。

这是一个小技巧:你的本事是不是真的好,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有没有人愿意为此埋单。

2.我在沟通和表达方面,比大多数同龄人强。

我在演讲和沟通领域的训练和经验比多数人丰富。我从小学开始就参加各种演讲和主持活动,在高中把《卡内基演讲与口才》快翻烂了,上大学没多久就回高中母校演讲,后来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担任班长和学生会主席时,我面临的各种需要沟通和演讲的场合更是不计其数。

而在创业之后,我发现了自己沟通能力的回报:一方面,我的沟通在构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和客户的沟通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还锻炼了自己商业谈判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还有几件事情增强了我的信心:1.我的大学母校连续两年邀请我回校给毕业生进行毕业演讲;2.在我的朋友圈子里,听过我演讲的人总会邀请我去新的场合演讲;3.在某次演讲的听众里,居然有一位大美女是《我是演说家》的编导,她非常热情而真诚地邀请我参加节目录制。

我认为,底层认知和沟通这两方面的能力,构成了我能力圈的基础。不过,我们只有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才算真正拥有能力。所以,我继续分析我的能力边界。

首先,对底层认知而言,我更擅长于学习方法、中小型团队管理和旅游业发展规律。

不是所有的底层认知我都足够透彻;我的训练背景决定了我更擅长帮助别人学会用底层认知思考、管理一个中小型团队和发现并应用旅游业的发展投资规律。

不过,在这些认知层面上,对于和我年龄相仿的人而言,我应该是有较大优势。但是对于比我年长很多又在类似领域深耕过的人而言,我的优势可能要弱得多,甚至没有。

其次,在沟通和表达方面,我更擅长于真诚、坦诚类型的。

沟通和表达有很多种类型,可是我发现,我做不到像蔡康永那样面面俱到的说话之道,也不擅长像《奇葩说》中那样的凌厉锋芒,我所拥有的最大优势是我的坦诚和真诚。我当然学过很多演讲和沟通技巧,但到头来我发现自己真正喜欢和相信的是真实的力量。

对了,我还有一点冷幽默的天赋。关于这一点,我很满意,不过,可能我的同事们就未必这么认为了。

所以,我的沟通表达能力更适用于自然、轻松的氛围,而在政治性、功利性太强的沟通场合,我未必占优,甚至可能不及格。

梳理完这些,我长舒了一口气,我觉得我更了解自己了——这种感觉很奇妙。你说,弄明白这些有什么用?这些,就是你狙击枪的瞄准镜和子弹啊!你的重大决策,要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做出。明白了这些,我便持续在这两个领域中投入精力学习,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

瞄准!扣动扳机!

事情的转折在2015年年底。小马宋老师把我推荐给了罗辑思维首席执行官脱不花。找我的目的是:对罗辑思维推出的知识服务类新产品“得到”App提出建议。为什么找我?我想,可能是因为小马宋觉得在他朋友圈里,我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积累排前10%吧。

见到脱不花之后,本来我们是讨论对“得到”产品的意见,结果聊着聊着,脱不花突然主动邀请我在“得到”上面开设音频节目。合作就这么开始了,《成甲说书》也就逐步诞生了。

我现在也不知道,当时打动脱不花的是我对知识管理的认识还是我沟通表达的真诚,抑或两者都有。可是,你要知道,在此之前,我也有过很多其他合作的好机会。但是,我总发现这些机会虽然很好,但总有部分超出我的能力圈。你要记得:重大决策要在能力圈内做出——即使那是一个看起来很好的机会。

但是,我发现和“得到”的合作,正好在我的能力圈内。是时候扣动扳机了……因此,根据我的能力圈边界,我画出了我的知识服务群体边界:第一,有一定学习方法和工具积累,想要进一步突破成为高级学习者的朋友;第二,工作3~8年,仍有持续学习的热情,希望从底层打通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中层管理者。

我想,这两个群体是我最理解和最能够服务好的。就好像秋叶最理解大学生和刚入职的用户一样,在这个逻辑下,他的课程延伸到了新员工的职场技能。不过,也正是因为我了解这些,所以当听到秋叶在做“知识型IP训练营”时,立刻很敏感地想道:秋叶老师积累了这些年,要拓展新的能力圈了。

要知道,从服务大学生到服务想做网红的人,二者有非常大的区别。这两者的商业模式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想象空间也不一样……这里就不多说了,我密切关注,好好学习。如果秋叶老师把这件事情做大,那就说明大叔又构建了一个新的能力圈。

好了,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世界是如此复杂,我们用临界知识做基本趋势的预测是没问题的。但是仅凭此,要做实战级的应用是不够的。

由于每个专业领域已经够复杂了,而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范围又有限制,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多地掌握临界知识,综合地实践应用,才能在我们的能力圈范围内做出正确的、重要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