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说服力的写作:驾驭文字的艺术 » 有说服力的写作:驾驭文字的艺术全文在线阅读

《有说服力的写作:驾驭文字的艺术》11.4 滥用统计

关灯直达底部

诡辩地利用统计数字是新闻记者和政治家的拿手好戏,这导致了人们对健康的担忧,形成了错误的认识甚至引起过战争。以下是将数字加工成你最需要的样子的4种手段:

1.忽略基础比例。我有款软件可以正确识别90%的信用卡诈骗电话,只有0.1%的情况下会将正常的电话误判为诈骗电话(误报率)。表面上看起来这很不错。但是如果将诈骗发生的比例(基础比例)也考虑进来的话,这种情况是否仍然乐观呢?如果每1 000次通话中有1个诈骗电话的话,我们以10万个电话为例的话,诈骗电话共有100个,我应该从中识别出90个。但是,在每1 000个正常的来电中,也会有1个电话被误判为诈骗电话。这就意味着,在我拦截的来电中,有90条是诈骗电话,而有100条是被错误拦截的正常电话。这一误报率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每10万个来电中都会有1个诈骗电话的话,情况就不妙了。现在,我的误报率还是100条左右,但是正确拦截的诈骗电话只有9条。这对于商家来说就是大难临头了,因为处理误报所引发的客户投诉成本已经远远超过避免诈骗所节省的钱了。如果你想让难看的统计数据看起来好看些的话,那么就可以忽略基础比例,只说百分比就好了。

2.拿最好的和最差的进行比较。现在我们假设是拿你的产品和某竞争对手来比较。从平均情况来看,你的产品较差。别担心,只要对比一些对方无法与你相比的指标即可。例如,以汽车为例,你可以拿设计油耗或实验室的油耗数据与竞争对手在实际驾驶过程中的平均数据进行对比。或者,你也可以拿他们的平均数和你在城郊高速公路上的油耗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说你们的汽车能比竞争对手节约将近30%的油耗。请注意“将近”这一用词。这一用词要比其他任何欺骗性广告更加有责任感。由于没有更多的细节内容,读者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判断,并且他们更倾向于简单地接受你的论断。

3.挑选最有利的数据。任何统计分析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数据源的影响。以化妆品为例。几乎每个广告都在说“九成女性都认为她们的肌肤变得更加年轻了”。那么他们的数据是从哪儿来的呢?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会向本品牌的150名消费者免费发放试用品,并让她们来对其点评。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人喜欢我的产品,同时也是因为我向他们赠送了免费商品而有所感恩。其次,我在问卷的措辞上也可以通过错误二分法(参加本章下文的“再多说两句……”)的手法增加消费者给予好评的几率。如果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结果,我就会另作调查。当然,我永远不会宣称有100%的满意度,因为这样看着太假了。最好是达到77%或86%。顺便说一下,实际上,从Google这种非常不科学的搜索中可以看到,大多数面霜的见效率都在75%~90%之间[1]。同样的方法也可用于其他任何类型的统计中——选择最有利的数据并淡化细节,你就能得到最优说服力的数据。

4.从随机现象中找出规律模式。这就又联系到了因果关系。如果你能找到一系列随机事件的话,你就可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预示着某种必然规律。《The Bible Code》(中译名《圣经密码》)就是依此规则成书的。更糟的是,还有几起仅仅基于拙劣统计数据就将人误判入狱的案例(例如著名的Sally Clarke判例)。在运用这一方法时,你要向读者提问“这件事发生的概率有多大?”而读者会以“根本不可能”来回应你。

为了阐明这一点,我想证明我的员工在请病假时撒谎。我们假设办公室里共有15名员工。Bill和Sarah在上周五都请病假了,但是其他人并未生病。由于我的员工都很健康并且平均每年只请一天假,因此我敢肯定他们是一起翘工了。毕竟,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能有多少啊?

一年有220个工作日。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可以说,Bill在上周五生病的几率只有1/220。Sarah在相同时间生病的概率就只有1/220×1/220,也就是1/48 400了。是该对他们遵章处罚一下了。

或者事实的确如此?我假设Bill和Sarah在同一天生病几乎是不太可能的。然而,一年中的任何一天都有可能出现两名员工同时生病的情况。实际上,任意一天内,都有105种两名员工同时生病的排列组合情况。虽然特定两人在某一天同时生病的几率很小,但是随机的两人在同一天生病的几率就会大很多,这种事情瞬间就变得很可能发生了。在本例中,一年中两名同事在同一天生病的几率是38%。虽然数据是完全随机的,但是我找到了某种规律,好像它就根本不会随机发生一样。这是经验常识失效的又一个例子。虽然我的推理是错误的,但还是会有很多人相信我的推理和统计,并且认为我的员工是蓄意装病旷工。

简而言之,如果你从一组随机数据中看出了某种规律模式,那么你就可以说它是有意义的,并且可以忽略随机性这样的事实并问出有说服力的问题,“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有多大?”拿出一些有蛊惑性的统计数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并且你只是为了说明随机性的命中几率如此之高是不可能的。

[1]我在校稿时发现了这一点。某面霜并未有何明显的功效;但统计显示有77%的受调查女性认为在试用产品后皮肤变得更加年轻。我所做的事情正是广告所希望看到的效果,广告认为这种坊间调查结果就等于对产品功效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