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写作资料库比抓耳挠腮管用
有一次,石头和外单位几位办公室人一起聚会,聊到写稿子的事,有位兄弟酒后吐真言,说,每次写稿子都不是真真正正完全自己写出来的,而是上网搜搜,东拼西凑,同时心里虚得很,感觉像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你们写稿子是什么情况?每个字都是自己写的吗?
席间诸位会心一笑,“我们都不生产文字,我们只是文字的搬运工”。石头接过话头,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写稿子,不可能、也不应当每个字都是自己写的,本就该抄来抄去,没啥好脸红的。
石头的父亲是县里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他晚上下班回家后时常拿着一把剪刀,把报纸上的豆腐块工工整整地裁下来,服服帖帖地黏在牛皮本上,往往没两个月,一本厚厚的牛皮本就被贴的密密麻麻。我知道,这是他写作的宝典,因为一到要摇笔杆子的时候,他总是会拿出来翻啊翻。
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叫“天下文章一大抄”,石头从来不觉得是贬义的。抄不是照搬,学习、揣摩、借鉴从来都是写作的要义和精妙所在。试举一例说明——伟大领袖毛泽东诗词有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是从宋人石曼卿“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这一句话来,而石曼卿又是抄创于唐人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一句好诗,就可以被这样成功地经过两次转手,然而后二者可以别开生面,各有己意,当然算不得抄袭,而是借鉴,或者说是微创新!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曹禺先生的《雷雨》,细究之下也都有俄罗斯前辈作家作品的影子;莫言、阎连科等人的小说又深受马尔克斯等采用现代方式写作作家的影响。这样的例子,可以说贯穿了大半个中国文学史。
伟人、作家尚且如此,办公室同志们想要写出好文章,怎么能不注意借鉴!?尤其是现在,各个单位社会交往频繁,活动林林总总花样频出。比如石头,昨天可能还在写“国学论坛”上的致辞,今天就在写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大会”的发言,明天又要写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在诸多领域、专业之间腾挪切换,没有自己的资料库,没有比较深厚的材料储备,肯定会抓耳挠腮、疲于应付。
人的脑子容量有限,看过的东西不可能都能装得下、记得住,要是漫不经心、看过就丢,肯定是毫无增益。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一个重要因素,石头觉得是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司马迁的父亲也是史官,司马迁自己还是史官,这使他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阅读、积累史料。司马迁还当过汉武帝的侍从官,有机会跟随皇帝巡行各地,他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过,这又给他提供了实地考察收集史料的机会。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为止的这段历史,编写成52万字的伟大著作——《史记》。办公室同志也是一样,写东西的关键并不在妙笔生花,更在于要处处留心、注意积累。
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让自己精准的“抄”,“抄”到好东西?石头在此为大家推荐几种方法。
大杂烩法
这也是石头这种懒人最喜欢的办法,不用去管什么主题、类别、领域,也不用管是句子还是词语,观点还是语言,甚至都不用多想能派上什么用场,建好一个文档,看到中意的文字,直接粘贴进去就行了。
在人民网上看到今天的“人民论坛”标题不错,复制粘贴进去;手一动又翻到“任仲平”有几个句子很美,复制粘贴进去;逛新华网的时候看到有一组今年高等教育的数据很全面,复制粘贴进去;还有各种名人名言、文言古语、精辟论述、形象比喻、新鲜提法,凡是觉得值得留下来的,都复制粘贴进去,以备不时之需。大杂烩法看着乱,用起来并不复杂,需要用时循着印象一搜,或者写文章之前翻看一下找找灵感,都会给你很大的启发。
分类法
其实说白了就是大杂烩的精细版。你的资料库可以按主题分:农业的、工业的、经济的、教育的、社会的、医疗的、就业的、科技的、环保的、民生的,等等;也可按类型分:习主席讲话、成语、排比句、名言、古语、比喻、俚语俗话、政策,等等。每一类用一个文档,这样查找起来更容易,那当然,之前建库的时候也要烦琐很多。如果你是锱铢必较的处女座,那么分类法很适合你。
拍照法
对于杂志上看到的、报纸上读到的、文件上学到的,甚至大街上瞥到的好词好句,怎么办,难道还一字一句地输入计算机里去?不必,拿起手机拍下就行了,隔段时间往库里集中上传一次,需要的时候再随时翻阅即可。
怀旧法
石头不赞成再去拿剪子剪,糨糊粘,这样太麻烦。对于纸媒上的小文章、短句子,拍照就行了。但是对于一些篇幅长的经典文章,可以直接撕下来,或者复印下来,统一放到一个文件夹里,待到日后需要时再学习。如果条件优越,办公室或者家里配了扫描仪,也可以把文章扫下来,作为电子文档添加到素材库里。
2.公文写作资料库里应当积累哪些内容
写作资料库建起来了,哪些东西值得往里面放呢?复制粘贴固然简单,但各种信息汗牛充栋,什么材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呢?依石头的经验,资料库里的资料应当集中在三个方面。
最重要的是思想、观点
石头觉得思想、观点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你所在领域最为宏观、最为提纲挈领的一些标准提法,一些放之四海皆准但又不能不说的话,好比“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人只要写信,哪怕是情书,都要在信的正文上端,先写上一段毛主席语录。
石头长期耕耘在高等教育领域,那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
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将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扣好人生的扣子”。他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种宏观话语,是常常要用的,早晚要用的,肯定要用的,一定早点摘下来放到库里,以供随时引用。
另一种是对各种问题的精辟认识或精妙观点。比如前几天《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评论文章,文中提道:“一流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绝非缓解就业压力这么简单、直接、短期,也不是简单地帮助学生开办公司,而是为学生创造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着力于培养具有开创能力的人,培养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意识、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
这一观点与时下流行的对大学生创业的狂热鼓吹相比就冷静了许多,深刻了许多,也被石头收进资料库,以后假如给领导写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讲话,是不是很可能就用的上呢?
其次是各种素材、实例
素材主要是指对可以用来写入文章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现象的积累,包括可以用于公文写作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石头前几天帮领导起草一篇在学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的讲话,其中有一段是关于端正入党动机的论述,说到正确的入党动机应当是“具有远大理想,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志向和决心”,写完这段之后石头心里并不踏实,总觉得写得太理论,也太单薄,就又到资料库里翻了翻,想看看有没有可供援引的素材。
结果找到,2013年的时候,石头曾在自己的资料库里记下了学校一个优秀学生的事迹:××大学校友,曾经荣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王××,在校期间他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救助了一名白血病患者,先后被中华骨髓库、北京市红十字会授予“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红十字会博爱奖”,研究生毕业之际,他又做出了一个令周围人都惊讶的决定: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机会和优厚的薪资待遇,投身新疆,扎根西部建设。
这段素材让石头大喜过望,王同学不就是典型的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员的代表嘛。于是石头把这位王同学的事迹加到了讲话稿里,后来听领导说,在场同学都竖着耳朵听,反响很好。
最后是语句
所谓语句,主要指对写作语言的积累。写作毕竟是用语言表现思想情感的过程,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成败,尤其对于公文,很多时候还是要讲究言辞优美、语句工整。如何提高自己语言的表现力呢?做语言的积累就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将自己平时读到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诗词歌赋、流行语句,甚至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都记录留存起来,久而久之,你的语言一定会丰富生动起来的。所谓笔下生花,字字珠玑,不过是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罢了。
比如,讲要接地气的:下了基层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也不行,只有到了“深水区”,才能抓到“大活鱼”;讲要关注民意的:碑不自立,绩由人传;讲要有长远眼光的:若是急功近利、寅吃卯粮,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明天”怎样就要打个问号了;讲要依靠集体的: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讲要长期考察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讲注重倾听民声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讲不能骄奢淫逸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以上这些句子都是石头从自己的资料库里随便摘出来的,都是之前在不同媒体上看到感觉比较精彩,从而摘录留存的句子。这些句子的主题都很常用,假如文章涉及这些主题,用上一两句肯定为整篇增色不少。
3.动笔前一定要做专题研究
央视有个评论员叫杨禹,经常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有时他在4套点评国际局势,有时他在2套分析财经政策,有时他在1套讲解大政方针,甚至有时他又在5套解说体育比赛。杨评论员的角色和文字工作者很像,万事通,就是什么都能讲,什么都得讲,什么都敢讲。
石头前面讲文字工作者必须有自己的资料库时提到过,文字任务的分配从来都不是按照你的专业和特长来进行的。学法律的,可能要写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文章;学兽医的,可能要写完善执法体系建设的文章。一方面,我们可以依靠资料库提前在单位业务相关的领域做一些收集和准备;但是,万一遇上特别偏门的、比较冷门的,尤其艰深的,仅有资料库是远远不能满足文稿写作需要的。
如果在动笔之前不做专门研究,不懂得借助外脑、智库,肯定会是力所不逮,硬着头皮写出来的东西泛泛而谈、隔靴搔痒也就罢了,要是错用数据,概念跑偏,那就更是贻笑大方,说不定还要犯下政治错误了。
石头不久前就曾出过这样的大错:领导要石头帮忙起草一个在扶贫座谈会上的发言。石头本科学工研究生学法,也算是个复合型人才,但对扶贫,那真是“臣妾做不到啊”!于是在网上查了不少材料,研究了不少文章,跌跌撞撞才拼凑出一份发言稿来。领导拿到后一看第一段,就发现了问题。石头在稿子里提到,“我国尚有8000多万贫困人口”,领导说,这个数字不对,你去查查最新数据。
石头上网一搜,冷汗下来了。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下半年刚在联合国讲过,“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好家伙,我这一下子就给国家贫困人口增加了1000万,这些年扶贫成果都哪去了!?
这充分说明,写公文必须要善于研究、认真研究,只有充分借鉴、整合别人的智慧,才能补齐自己的短板。所以石头强调,平时注意积累是一方面,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同样重要。写作前具体怎么做研究?石头推荐几种办法。
文献研究
名字听起来似乎高深莫测,其实说白了就是动笔前先拿百度也好、百科也好、知网也好,做一个深入的资料检索,收集大量与写作主题相关的文章、材料,把不清楚的东西搞明白,把不懂的东西了解个大概,研究的逻辑无非还是围绕着结构、观点、语言几个方面来进行。
先说研究结构。例如,石头接到任务,要给领导起草一个在述职述廉会议上的报告,述职述廉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的组织行为,是一项规定动作。长期以来,这一文体基本形成了固定的体例和结构,一般都是先讲履职尽责的情况,接着谈廉洁自律的情况。
石头没有写过这类报告,所以就要先找到以前领导用过,或是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述职述廉报告学习一番,了解这类报告的体例结构。否则,假如述职述廉报告通篇只写如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就不符合要求,通篇只写如何拒腐防变、高风亮节那也明显不行,首先从结构上就谬失了。
观点正确同样重要,尤其要避免常识性错误。比如,领导要出席徐悲鸿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石头一个学法律的,对徐悲鸿先生的认识也只能说是知道徐先生爱画马了。要写出内行的文章,一定需要先找点介绍徐先生的资料、书籍,了解一下徐先生到底艺术成就在哪,现实意义在哪。
详细研究了徐悲鸿先生的生平资料、权威评价,你才会知道,徐悲鸿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先驱,是功垂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和一代宗师;他满怀诚挚的报国志向和坚定的艺术理想,把中国美术传统精华和西方美术优长融会贯通,创作了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美术作品,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这种美术艺术圈的内行话,靠你自己闭门造句能写出来吗?肯定不能,只能依靠研究和学习去获取。
还有语言。平常的书面语我们对付起来当然没问题,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人家语言自成体系,有自己的讲究,你还是“同志们来同志们去”的就给领导丢人了。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界的活动。最近单位搞了一个佛教哲学论坛,领导需要去讲两句,让你给准备准备。你得提前研究佛教界的语言特点,大师们不食人间烟火,哪能像凡夫俗子一样直来直去?致辞讲到最后了,你不能按官方话语说,“祝大家工作愉快,身体健康”,而要说:“祈愿三宝加被、佛光普照,祝愿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朋友六时吉祥,身心安乐!”格调是不是马上高了?这种功夫绝对不在平时,你难道还提前去寺院体验生活不成?只能在研究之中得来。
背景摸底
在特定场合、特定活动上使用的文稿,要特别注意对活动的背景资料、历史材料研究摸底,文章才能写得实在、扎实。某位曾经在石头单位工作过的老领导出书了,石头单位准备搞一个出版座谈会,石头的领导作为单位代表需要致辞,不用说,这个致辞主要目的是对老领导的书和人给予高度评价。要写好这个发言,第一步是什么?当然不是慌慌张张地动笔,而应该是做好背景的摸底。
首先,你要先把老领导要出的书找到,至少粗略翻阅一遍,看看大致的内容,有无闪光的语言和观点,然后在发言稿里引用一些,不然你的马屁怎么拍得到点子上!其次,还得梳理一下老领导以前在单位的作为和功绩,查一查单位的年鉴、报纸,盖楼也好、改革也好、涨工资也好,总会有那么一两件,找出来、写出来,这稿子不就成了!
热线求助
最近一段“时间智库”这个词很火,中央不久前还召开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办公室人摇笔杆子,也要注意借力打力,借助外脑、智库的智慧。现在社会分工精细化,隔行如隔山,有时候光搞文献研究,看来看去也把不准脉;还有些时候,时间紧迫,没有时间去做深入研究,这时就要跟专业人士热线求助,别人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有时一两句话就能点醒你。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撰写新闻报道,总会引用几句专家的话,某某专家表示、某某教授认为、某某学者分析,办公室人也需借鉴这种方法。石头前面提到的扶贫座谈会发言,后来就找到一位公共政策专家帮忙提修改意见,果然又发现了几处不当表述。
调查调研
小讲话往往还比较好对付,遇上总结、汇报、规划这类所谓的大稿子、综合性材料,是最让写手们挠头的。大稿子写多了,石头发现,如果你觉得综合性材料难写,绝对只有一个原因,你占有的材料还不够多。
各下属单位的做法、数据你是否掌握?上级最新的指示、要求你是否清楚?单位工作中的思路、亮点你是否明晰?干部群众的想法、看法你是否了解?如果没有前期这些材料的积累,写出的东西肯定是飘在空中的,也是让人昏昏欲睡的。所以,找相关方“要”材料也好,实地考察观察也好,召开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也好,都比一碗泡面一杯茶的爬格子要重要。
总体来说,写公文,第一步永远不能是写,关键的也不是写,而是查、看、问、学、想,是对主题做研究,时间充裕就深入一点,时间紧张就笼统一点。
石头曾经看过一篇讲述路遥如何为创作《平凡的世界》做准备的文章,其中说道:“路遥首先静下心来阅读,他列了一个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书目。这些书,有的是重读,有的是新读。有的要细读,有的仅粗读。”
“之后,路遥按计划转入‘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于是,新一轮的阅读又开始了。为了更清晰、准确地把握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的时代背景,路遥找来十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
“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路遥开始在陕北各地奔波。方方面面的生活都能令他感兴趣。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
“路遥赶赴陕西铜川,先在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体验生活,作为挂职的铜川矿务局宣传部副部长,路遥没有在吃住方面提任何要求,而是一来到矿上,就要求下矿井。他要和矿工们一起劳动,与矿工交朋友。”
哦,原来,好文章是这样来的。
4.公文搬运工必上的四类网站你都知道吗
研究既然是写作的第一步,那么,作为文字的搬运工,一般而言到哪儿去收集材料,然后再砸碎揉开,为我所用呢?石头为诸位办公室人推荐以下这些个网站。
本单位新闻网
本单位的新闻网其实是一座公文素材的富矿,但往往被人忽视。新闻网如果更新及时、信息全面,可以说就是单位的一部详尽的编年史、年鉴和档案库。如何把文章写实?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从实际出发,而最基础和直接的实际就是本单位的工作动态。无论是讲话、汇报还是总结,都要有一定篇幅的实例、数据,这样才能有说服力,才能活泼生动。
石头所在单位智库工作开展得不错,被上级单位看成是一个典型,受到邀请去座谈会上介绍经验,石头负责起草汇报稿件。这是单位长脸的好机会,怎么才能在一众兄弟单位面前露脸,凸显出自己单位智库工作一骑绝尘、遥遥领先呢,石头奋笔疾书,加强领导讲了,制度创新讲了,资源倾斜讲了,写到最后,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够味儿似的。仔细一琢磨,还是例证少了,有点虚。
石头忽然想起不久前似乎有篇新闻稿在单位新闻网上闪现过,说的好像是单位某个智库在一个什么评比中成绩不错。上新闻网一搜,在不久前公布的国新办的智库排名中,本单位排到了前十,这真是再合适不过的素材,放在文章里就像涮羊肉配麻酱一样完美。石头闲得没事顺着历史文章往前翻了几页,结果发现更早前还有一篇消息,说的是在上海社科院的智库排名中,本单位挤进了前三。新闻网雄辩地证明,我们作为先进典型发言确实是应当应分的事儿。
搜索引擎
这个基本已经普及,不用多说,写文章连这个都不用,说明你完全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没时间谈恋爱、陪孩子、累到吐血、头发稀疏那都是活该。相信大多数办公室人都有忐忑的在搜索框里敲下“总结”“讲话”“对照检查”等字眼的时刻。
搜索引擎最大的弊端在于信息过于海量,搜索结果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甄别结果?石头觉得有一条很关键,那些来自专业的文秘网、公文写作网站的结果完全没有必要点开看,基本毫无参考价值,上面无非是些陈词滥调。
凭石头的经验,一般而言,搜索结果中来自政府网站、新闻网站、正规单位网站的价值比较高,都是新鲜发生的、实实在在的报告、讲话,可以花时间品读研学。
专业数据库
中国知网、万方这类数据库,其实也是公文写作的宝库。你可能要疑惑,写公文又不是搞学术研究,犯得上杀鸡用牛刀,还拿数据库整吗?
石头前面也说了,写公文本就该树立研究的心态,专业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相较而言,有四大好处:
一是主题集中。比如我们想找几篇讲调研的方式和技巧的文章,就可以把搜索的来源限定在《秘书工作》《秘书之友》等办公室工作期刊上,比用百度大海捞针集中多了。
二是门槛高。能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即使是掏了版面费、请编辑吃饭走后门上去的,一般而言也是花了大心思,整体质量水平较高,多少还是有可取的地方,不容易出现狗屁不通胡编乱诌的情况。
三是更完整。网上很多文章几经转手,早就变得鸡零狗碎,有的第一段没了,有的总结段少了,有的把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拼凑到一起去了,得下气力甄别,相比之下,专业数据库上的文章来源封闭,要完整得多。
四是论述深入。互联网上的文章往往浅尝辄止,没有什么深度,你要是写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文章,还一定得用数据库,比如让你起草某市农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假如你能花一些时间找一些分析追踪农业前沿趋势的论文看一看,站位和视野一定会有跃升。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人民网领导人活动报道专页
这两个数据库必须单独拿出来提醒大家,绝对是公文写作神器,为你提供从语言到观点到素材的全方位辅助。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把人民日报系发表过的所有评论性文章全部收纳其中。社论、任仲平、评论员、人民时评、人民观点、人民论坛、宣言、仲祖文、钟新文、今日谈、来论、望海楼、七日谈、国际论坛、经济时评一个不少。
具体怎么用?还用石头我教吗?涉及大政方针的,翻翻人民日报社论;谈论具体问题的,找找人民时评;聚焦党建和干部问题的,看看人民观点和仲祖文;需要宏大叙事和精美语言的,任仲平必不可少。
人民网领导人活动报道专页是什么?就是领导人言行库,上面搜罗了所有政治局委员的讲话全文和活动报道。
写公文怎么才能体现高瞻远瞩?怎么才能体现时效性和新鲜感?怎么才能表现和中央高度一致?就得靠引用领导的最新讲话,××同志曾经说,××同志反复强调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同志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同志明确指出,××同志最近强调,等等。
而这个“人民网领导人活动报道专页”,就是石头目前发现的收集领导人讲话最全面的数据库,每每在单位写稿子的时候,总要时不时上去看看某某领导同志又有啥关于教育的最新讲话,最新指示,最新提法,不知道的同志们抓紧上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