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序章中我讲到,本书介绍的知识生产体系是与以往晦涩难懂的知识生产技术完全不同的,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放弃复杂、墨守成规的体系和烦琐的分类整理,仅通过持续使用一册笔记本的方式,任何人都能用简单的方式进行知识生产活动。
作为本书最开始的一部分,本章将在整体介绍“一元化笔记法”的基础上,向大家大致讲解它的基本构成和起效方式。在此,我们事先将活用笔记本知识的基本流程具象化,从实际的信息搜集到知识生产的活动就会变得更加流畅了。
正如序章中所言,这个方法的特征是具有极高的自由度。在配合自己的工作方式量体裁衣时,对整体流程的事先关注有着积极作用。
将所有信息存储在笔记本中
首先让我简单扼要地概述一下使用笔记本进行知识生产的流程。
前半部分是一味按照时间顺序将信息存储在笔记本上的阶段。首先从在新的笔记本中写或者贴上些什么开始。
举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在策划会上摘录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发言,或者写下“下次会议我也要提出一个这样的方案”的想法,或者收集一些能够作为参考的剪报,贴在这里。
应该记录下来或者粘贴在笔记本上的信息,不一定仅与工作相关(第 5 章会详细介绍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收集),在现阶段,可以理解为“预先保存能够用于工作的信息”。
持续进行这一工作几天后,就能逐渐将信息存储于笔记本中。笔记本页数与尺寸存在差异,不管怎样,数周或者数月后信息量总会增加,笔记本会变得像书本一样厚重起来。于是在后半段,我们就可以将这本“书一样的笔记本”作为构思和想法的素材集灵活运用。例如,将笔记本从头按顺序读下去,会看到:
一个月前的会议纪要→两周前的企划案→一周前的剪报→三天前的读后感→昨天会面的人的名片和谈话记录。
我们能顺着自己的生活轨迹浏览信息,如果将笔记本倒过来读,每次向前翻一页,也能渐渐回味起遥远昔日的信息。如果事先做一些记号或标签,还能同时复习“读后感”和“创意”等门类下的内容。正如“创意不过是点子的组合”这句话所说的那样,通过将乍看之下毫无关联的信息结合起来的方法,我们常常可以获得新的视角和想法。
例如,在翻阅笔记本、一页页看过来的时候,很久之前写过的关于亚马孙雨林里原始部落生活的书籍的读后感映入眼帘,重新阅读的过程中,你可能会突发奇想:“对啊,我就以《商业社会中的坦诚交际》为突破口来写那篇稿件吧。”如此这般,会激发现在工作中的灵感。
类似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
在笔记本中留下的任何内容都是自己想记下备用的,都是自己亲自挑选后留下的报道和资料。总而言之,每一条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把存储在笔记本中的信息用于知识生产
因为笔记本中的一切都有价值,所以你能充满自信地将其作为素材库。如果想搜集原汁原味的信息并重读笔记,或者在加工修改的同时温故而知新,使信息成为获取新想法的线索,你只能选择将所有信息存入笔记本。
你自己的笔记本会成为世界上对你而言唯一的知识生产素材库。
素材库的产生:一册笔记本的汇总效应
将笔记本充分运用于知识生产活动中的方式不仅限于上文中笔记本激发灵感的情况。能够通过回顾已经模糊的记忆获取思考线索,也是笔记本的优点之一。
常常阅读书报的人们会明白,“在哪里读过类似的话题,但是想不起来了”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在写文章的中途,遇到财政方面话题的时候,假设我们突然发现“我最近读过哈耶克对福利国家前途的一些论述,要是能介绍一下这个话题倒是正合适”,好不容易有了灵感,然而如果搞不清楚是在书中读到还是在杂志和报纸中偶得,无法获知出处的话,是无法正确使用的。即便在网上搜索,也不一定能找到。
这个时候,如果按照本书中介绍的方式,回过头来翻翻过去几个星期内的几页笔记,几乎都能准确、可靠地找到相应的读书笔记和详细报道。
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让你想以此为参考的信息大都是让你感到振聋发聩的观点,你会当场就记录在笔记本中,所以肯定能在笔记本中找到。
记忆和笔记本能够这样巧妙协作,恐怕要归功于平时做笔记、剪报或是划重点的行为,它让你能认真仔细地精读书籍并融会贯通。因为在向笔记本上记录的阶段,你对内容印象很深,因此在创作的时候,就能意识到还可以用用当时学到的某些知识。
简言之,因为你需要的信息就在笔记本里,所以你才会想到要参考它,笔记本中没有的内容你甚至都想不起来。
这便是你想参考的内容几乎 100% 都能在笔记本中找到的原因,而通过数码产品则无法这样顺利。在存储信息的时候,因为没有经过书写和粘贴这样费力的工序,所以印象就不会那么深刻。结果,你就会越来越少有“在哪里读到过”“在哪里见过”的感觉,或者很少感到在意。
做起来可能有些麻烦,但事情就是这样的。并不是“将知识生产的素材汇集在笔记本中”,而是“(将对你造成极大触动的信息)集中在笔记本中,就会让它们成为知识生产的素材”。
正因如此,只要利用本书中的方法使用笔记本,在进行某项工作的过程中就能有以下收获。
·找到加速思考进程的线索
·得到新视角和切入点
·获得灵感和想法
·将想法变为成果
觉得自己总是没创意或者想法简单的人,请一定尝试本书中推荐的技巧。
无论何时何地都只需一册
到此,你应该已经了解使用笔记本进行知识生产的大概流程。接下来,我想扼要说明一下如何使用笔记本。这种方式的第一步是把信息“纳入”一册笔记本。
首先是工作创意、备忘录、书籍和电影的读后感等“记录的笔记”。然后是上司交代的留言记录和会议摘要、新闻剪报和杂志广告等“粘贴的笔记”。你要做的,是把这些内容全部收录在一册笔记本中。
本书中将在笔记本上写些什么,或者将写在其他纸片上的笔记和资料粘贴在笔记本上的行为统称为“纳入笔记本”。接下来,如果有“纳入的信息”等的字眼出现的话,请看作记录或粘贴的笔记。
只要是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处理的信息,任何内容都可以纳入笔记本中。具体要纳入哪些信息呢?翻一下我现在使用的笔记本,你会发现包括如下信息。
·工作日志和日记
·碰头会和采访内容的记录
·研讨会的大纲和关于其内容的笔记
·工作中使用的资料的剪报
·客户寄来的信件和明信片
·写有创意的便笺纸
·报纸和杂志的剪报
·书籍的复印件
·电影和电视的观后感
·收到的名片
·其他纸质笔记,如旅游时收到的小册子、票据、存根、书的腰封等
只需将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即根据日期排列起来,不需要为其分类。比如,在小说创意的笔记后面就附有关于产假制度的新闻报道,还有学习手册的英文摘要。我是不会制作只关于小说素材和学习方法的笔记本的。
大家或许会担心,这样杂乱无章地将信息纳入进来真的没问题吗?是的,没问题。不如说就是因为杂乱无章,所以无论是何种体裁的读书笔记,无论是什么内容的工作或者关于任何事物的想法,都不会让你犹豫不决,不知该写在哪里好,而是能够立刻纳入一册笔记本中。
纳入令你有所感悟的任何内容
把你觉得很好吃的冰淇淋包装贴在笔记本上,乍看上去这只是垃圾,但它和其他报道和笔记摆在一起,就会为你还原当时的情景。
剪下任何内容
在便利店收到的广告、图书中夹的书籍广告和塞入信箱的免费报纸等,只要是你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收录在笔记本中。
如果你能理解杂乱无章在实践中的优点,就会摆脱后面分类的麻烦,也无须携带多个笔记本。忘记带会议用的笔记本去会议室这样的错误再也不会发生了。
因为无论是处理公事还是私事,任何时候都只需要带一本正在使用的笔记本就足够了。
找到记录和查阅的窍门
当你不再对信息进行分类,将其纳入一册笔记本后,无论是记录还是查阅都会变得方便快捷。让我们具体地来说明一下吧。
假设在从公司回家的地铁上,你突然想起明天给客户做演示时有一个绝对不能忘带的东西,这个该记在哪里好呢?要记在你正在使用中的笔记本里。
回到家放松一下,在妻子买回的女性杂志中看到了一个名为《省电食谱新风潮》的报道。你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在征得妻子同意后剪了下来。该把它保管在哪里比较好呢?
可以放在刚刚写下的其他笔记的后面。
拿出笔记本的同时,可以顺便翻翻,回顾一下最近的内容,这样你就能看到关于前几日读到的著名战略论书籍的笔记。而在它左边的一页上贴着一张明信片,是协助采访的媒体的工作人员送的关于“老年观众反响热烈”的感谢信。
在端详这些内容的过程中,你突然想到在明天的演示中可以用上的一句话。“对啊,把这个词加入关键字吧。”就把这个想法记录在了刚刚粘贴的报道后面。
第二天一早,在工作地点最后确认今天要演示的资料的时候,你突然想到:“对了,昨天晚上我是不是想到了几个不错的要点?”于是就去翻笔记本,那里赫然记录着你要找的内容。而在同一页上记着的是“明天要带新产品的样品去 A 公司”,为免忘记,你马上就将样品塞入包里,并继续为演示做准备。
就这样,一旦决定只使用一册笔记本,不管是记录还是查阅,都只需在一册笔记本上进行。记录在哪里,要去哪里找,一秒钟都不需要考虑。
此外,就像查阅纸质字典时一样,在记录时,周遭的信息会映入眼帘,这种方式既能提醒你工作中不能遗忘的内容,也能让你灵活使用日常生活所见所闻中感兴趣的信息,激发灵感。
简单直接的一册笔记本
令你毫无压力、轻松创意的方法
只使用一册笔记本的好处不仅是方便。不管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记在这里,任何信息都可以集结于一册,只需要携带一册笔记本即可……这样的想法会让你安心,让你的行动从容不迫。
根据案例将笔记本分类,或者将笔记写在便笺纸和资料中的话,你经常会心神不宁地想:“我把××记在哪里了?”例如,之前记下了今天要跟人碰头的时间地点,现在却找不到了,于是在上班途中慌乱地摸索着衣袋和皮包,这样的经历可能谁都有过。
你之所以会陷入这样手忙脚乱的窘境,是因为记录信息的位置过于分散。举个例子,在碰头会上定好的日程是写在日程手账上,记在碰头会上的资料里还是写在别的笔记本上的?如果不是清楚地记得记在哪里,你都不知道该找哪本。而如果不能立刻找到,你就会变得不安,担心自己是不是无意中把它扔掉了,从而心烦意乱。
然而,如果使用本书介绍的体系,你从一开始就不会感到这样的不安。原因是所有信息都被纳入了一册笔记本中。
总而言之,你如果在碰头会中打开笔记本,会看到如下内容。
·会议要商量的内容
·在会议中考虑的事情
·与会者的发言摘要
·会议决定的事项
·拿到的资料
上述所有内容都收录在同一册笔记本中,所以,你只需重读这一册就可以了。
离开家的时候,只要确认自己带着笔记本,之后需要查阅的事项一定都在里面。把任何事项都事先纳入笔记本中,就能从“我把那个内容写在那册笔记本里了”“我要好好保存,不能搞丢了”这样的紧张中解放出来。
另外,记录的具体内容也变得轻松起来了,我们也可以让思绪自由驰骋。
想不出好点子的时候,我常常只带着一册笔记本去咖啡馆,然后认真尝试记下我考虑的事情。如果思维是混乱不堪的,就任由它去,我不会逼迫自己去整理它。如果连这样都很难做到,我会试着为最近阅读的书籍写一些读后感。
只要尝试着写些什么,下笔后不久,我们烦恼的事和不知该从哪里入手的迷惑都会变得清晰起来,本来毫无进展的工作,也能隐约看到雏形了。能够轻松使用的笔记本对获得新的灵感而言是很重要的。
既然都在一册里,就肯定能找到
大杂烩带来的启示
从日常生活中搜集而来的信息,会给你的工作带来灵感。你可能会觉得这种论调不可思议。
当然,会让你觉得“这个不错”“有意思”的杂志报道并非全部都会转化为与工作相关的创意。你有时虽然会觉得“这点是不是可以用在什么地方”,但你记下的内容多数都会原封不动地变成历史。
那么,是不是只要事先搜集看起来能用上的信息就行呢?比如从经济方面的报纸上只剪下与自己从事的行业相关的报道。出人意料的是,这样做没有任何作用。
第一个问题是,你收集的信息都是类似的。乳制品工厂的职员即使读到乳制品相关报道,也只会更熟悉同业者的情况,这样是无法激发新创意的。换一个例子,如果读的是体育杂志,你可能会突发奇想,觉得针对锻炼肌肉的需求加入蛋白粉的牛奶说不定会畅销。
倘若是为了加深业务知识,或许搜集自己行业的相关报道比较好。但在知识生产方面,其实像这样不断接触乍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信息才是上策。
第二个问题是,从“看上去实用”的角度来挑选的话,你会把并不特别有趣、无法激发灵感的信息都纳入笔记本中,因为并不是那么有趣但很实用的信息格外多。
如果真这样做了,不仅重读起来十分痛苦,你在回忆之时也无法跳出专业框架,融会贯通地思考,因此最终无论搜集多少信息都无法派上大用场。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可以用于知识生产呢?
根据使用笔记本 10 年以上的经验,我的感悟是“看似可用的用不得,看似没用的尽可用”。尤其是和工作没什么关系却十分有趣的剪报和笔记,大多成了创意的沃土。
翻看过往的笔记本,你会发现很多与工作毫无关联的信息。但仔细看下来的话,即便无法直接用在工作中,很多信息都能对你在工作中冥思苦想的问题有所助益,也能帮助你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会成为思考问题的线索。因此,你几乎无须考虑信息是不是立刻可用。
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把有趣的、炫酷的、美丽的、可爱的、想要的、想尝试的、能让工作生活更方便的事物和想去的地点不断记录和粘贴在笔记本上。关键的是,要从浩瀚广博的信息中收集能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
一切的一切都将从那里开始。
根据生活方式选择笔记本规格
无论何时何地只用一册笔记本收集信息,其实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不习惯这么做的人或许会觉得“我可做不到成天带着笔记本”。的确,开 10 分钟左右的碰头会或是在站着闲聊的场合下随身携带笔记本不太现实。
如果你做的是外勤和走动比较多的工作,我建议你使用小尺寸的笔记本,尤其是能放进衣袋的。如果觉得小笔记本写起来不方便,也可使用大一些但便携的笔记本。
“尺寸”和“移动性”是无法两全其美的,因此只能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来确定。
拿我自己来说,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一直在用一种可以放入衬衫口袋的笔记本。成为记者以后,要记录的内容量增加了,就想要一个大一些、大小不超过西装内袋的笔记本,因此我一直喜欢用 A6 大小的笔记本。
在成为自由撰稿人后,我放弃了可以放入衣袋的笔记本,改为可以写满笔记、贴足资料的 A5 大小笔记本。
因此,你可以根据工作方式的改变,自由选择笔记本的尺寸。因为笔记本的选择面比较广,不论怎样的工作方式都能够灵活应对。
我使用过的笔记本规格的变化
我最早使用的是手掌大小的活页笔记本,为了方便,我逐渐尝试大一些的尺寸。现在固定使用 A5 大小的(左下)。
根据用途选择笔记本
使用笔记本不仅可以帮助你进行知识生产,还能让你享受挑选笔记本的乐趣,这也是只记一册笔记的优势。
假设你现在正在用的笔记本的页数所剩无几,你要去买一本新的。近来兴起了一股文具热潮,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笔记本出售。你一边浏览商品,一边想:
“下下周我要去国外出差,是不是该选一款硬皮的高级笔记本?”
“我接下来要针对一部长篇小说写读后感,这个大部头笔记本或许比较合适吧。”
“我常用横格的笔记本,如果换成方格的话,可能会引发不一样的灵感。”
这些思考源于和挑选服饰箱包时类似的喜悦。
你用完的笔记本越多,就越容易产生“下次买那个试试看”的好奇心和“这么做会不会更方便”的积极改良的想法。浏览文具和手工用品可能会变成一种爱好。
或许有的文具爱好者会想:“都写在一册笔记本上的话,会不会就不能使用各种各样的笔记本了?那不是没意思了吗?”这是一个误解。
举个例子,我一年会用完 10 册左右 A5 笔记本。倘若是 A6 的笔记本,有段时间我在一年内用掉了三十几册。
这些笔记本也并非出自同一品牌,每次都是我选择想用的,然后一册一册地用完。有的笔记本是在国外旅行时在美术馆的纪念品商店买的,一直珍藏在家里。
就算不用一册笔记本而是使用不同的笔记本,一年能用掉 10 册的人也不会太多。不如说,正因为把什么都记在一册上,我们才能享受使用各种各样笔记本的乐趣。
自己亲手整理的信息才能活用
如果在自己喜欢的笔记本中写入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笔记本就有了工具以外的意义。它会像你喜欢并读了多次的书一样,在你心目中的存在感越来越高。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拿出笔记本,试着翻几页,你前一阵想出的点子、喜欢的书籍、电影的观后感、休假时想做的事、愉快的体验和重要工作结束时的总结将尽收眼底,这些都是你想记下来备用的信息。记录的笔触中饱含当时的心情,资料和纸张全是实在的物体,它们会为我们还原当时状况,包括记录时的手感和触感。
我之前用过的第 187 册笔记本中连续记录了以下信息。
从北海道回大阪的夜行列车的乘车经历——乘坐喜欢的夜行列车时的心情等。
陪孩子玩耍时的发现——有趣的言行、想到的事情等。
报纸的书评《明治神宫》——“营造出古坟意境的森林”等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
报纸社会版的报道《东京迪士尼乐园 30 周年》——附有从开园起至今的年表。在这则关于一家三代人一起游玩的报道中,“东京迪士尼是现代日本的象征”一句意味深长。
报纸的书评 《广角镜》 ——创新论书籍。当时我觉得“产品本身所处的环境最重要”这一观点很有意思,以此出发写了一些感想。
车站里卖的牡蛎饭的图片——因为看上去十分美味。我认为这张照片有很强的感染力。
感谢信的草稿——把手写记录贴在上面。在乘地铁出行途中,我突然想:“对了,给那个人写个感谢信吧。”
大致来说,那个时期的我曾经对坐火车、育儿、寺庙和神社、明治时代、主题公园、现代历史、摄影、盒饭、创新、信件等事物感兴趣。
由此可见,我的思考其实是毫无条理的,这个发现让我大吃一惊。然而事实上,人们的大脑不就像这个笔记本一样处于混沌状态吗?
可以成为知识生产素材的,就是这样单纯的对兴趣和思考的记录。你能使用的任何信息都是自己记录或挑选的有趣信息,这会让你充满自信。
大约两周之后,在考虑如何撰写网上连载的稿件时,我重新阅读了被我纳入这册笔记本中的报纸上的书评,从中找到了灵感。虽然我没有直接引用文章,它却帮助我理解了创新这个题目都有哪些论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撰写《如何享受出差的乐趣》《国内旅行的魅力》《地铁上的阅读》之类的文章时,对夜行列车体验的记录就能为我提供参考了,虽然现在我只会跟朋友分享旅行见闻,但我觉得不知何时,这些内容会以现在无法想象的方式派上用场。
在阅读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日本的社会学著作时,我通过重读笔记中关于东京迪士尼乐园历史的报道,更好地理解了前者。今后,如果要写一些有关东京这片土地的文章,这段笔记说不定也能作为参考。
就是这样,从重要的事情到微不足道的细节,纳入笔记本的信息都能被灵活运用。实际上,我在过去的著作中也参考过这册笔记本上写过的内容。
我一边思考“有没有可以放入这个部分的积极事例”一边撰写稿件,不由得想起了我因为觉得有趣而摘录的访谈中的内容,回头重读一遍后,我发现这个例子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这样有效利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或许是因为有过手动记录的过程,纳入笔记本中的信息是难以忘记的。即便表面上忘记了,也会在头脑的一隅留下影响。
所以不久后,你会想起你将可能有用的东西写进笔记本这件事,或者在不经意间重读笔记本的时候,发现某个点子能用在某件工作之中。
构建这种知识生产系统后,通过持续不断的操作,你可以解决平日的琐碎问题,也可以构思出重要的创意。
旅行经历也留在笔记本中
我去北海道出差的旅行记录,是由名片大小的记事卡片、剪下的时刻表、指定座位上的免费报纸和站台工作人员分发的纸张等组合而成的。
和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剪报
这是关于东京迪士尼乐园的报道。你亲自制作的剪报,只要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一般是不会忘记的。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你可能会发现它们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