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 » 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全文在线阅读

《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用选择权启发对方

关灯直达底部

很多人以为,说服是找出一种说法,好让你“照着我的话做”。但事实上,一切的说服都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切入点,好让对方能从中为自己找出一个去做的理由。

所以,当我们要说服别人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每个人都必须拥有对自己行为的选择权,确保它,并且善用它。

用提问引导对方思路

〈误区〉

动不动就说教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时候都希望能劝身边的人改掉一些坏习惯,比如,子女为了父亲的身体健康,想劝他戒烟;女朋友为了伴侣事业着想,想让他收敛一下坏脾气;老妈担心儿子的课业,希望他少打点电玩……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们养成的坏习惯其来有自,旁人苦口婆心往往徒劳无功。这时候一不小心,对话就会进入说教模式。

就好比某次闲聊时,你听到朋友抱怨自己长胖了,于是你们展开了对话:

“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羡慕你的身材,能锻炼得这么好。”

“是啊,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花点时间去慢跑,运动一下呢?”

“我也知道,但工作太忙,实在没时间……”

“我觉得还好吧?你真的有那么忙吗,连每天半小时都抽不出来?”

“啧,你哪里知道我们这种加班狗的苦。而且就算有时候早点下班,也是精疲力竭,哪有心情慢跑啊……”

“那为什么不试试晨跑呢,早起半小时,跑完精神会更好喔。”

“但我体力不行,跑没多久,就会很累……”

“放心,体力是练出来的,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越跑越轻松。”

“算了吧,我从没慢跑过,连双合适的鞋子都没有……”

“那小事,我带你去买一双,如何?咱们明天下午就去商场挑。”

“唔,我看下次吧……”

上面这段对话,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这就是最典型的说教场景。说教方喜欢用“为什么你不如何如何”的方式,督促你去做某件事;然而被说教的那一方,则不断丢出“因为我有什么什么原因”当借口,拒绝做出改变。

这个过程,难免会让说教者觉得气恼——难道你真的不希望自己变得健康一点吗?难道你不相信运动有益健康?你为什么会一直处在这种抗拒状态呢?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出在说教者的说话方式上。

要知道,当我们一直问别人“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让对方的思考偏向于为他不做这件事找出一个理由。

而接下来,你为了劝导对方,又不得不将他自己所提出的理由一一推翻,这个过程很容易会引发对方的反感,让对方觉得“你又不懂我的情况,少说这种风凉话”。

毕竟,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

于是这么一来二去,那位原本你想劝他去做运动的朋友,在一连串的说教下,此刻只会满脑子充斥着“为什么我不能去慢跑”的理由,且在与你的争论过程中(即便只是温和的争论),不断坚定着自己的想法。

〈小诀窍〉

反向提问

那么,要怎样劝导才有效呢?

关键在于,我们要改变提问的方向,来引导对方从“为什么我不能”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

让我们再看一次前面的例子:

“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羡慕你的身材,能锻炼得这么好。”

“咦,奇怪了,你看起来不是那种会注意身材的人,为什么会对运动感兴趣呢?”

“我也希望自己能瘦一点啊……”

“胖就胖嘛,有什么不好呢?”

“可是瘦一点的话,我穿起衣服来就能更有自信一点……”

“何必在意呢?反正我们又不会嘲笑你。”

“不是别人会不会嘲笑的问题,而是自己看自己也不开心啊……”

“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

有没有发现,换一种说法,这段谈话的方向就跟之前说教式的对话变得很不一样?

因为在这段对话中,劝导者一直在做的是不断问对方“为什么你会想要”,而每问一次,听者的脑中就会思考一次“因为我要如何如何”的理由。这样的理由,就像埋下一颗种子,而且会随着劝导者的每一次反驳(胖就胖嘛,有什么不好呢)逐步加温,变得越来越深(自己看自己也不开心啊)。

毕竟,还记得吗?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

于是,随着理由与信念渐渐被强化,最后,劝导者只要问一声“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就很有可能将改变从念头激励为行动。

此时,如果这位朋友开始谈买跑步鞋的计划,或者说出决定跑步的时间,那我们当然可以很开心地表达支持。但除非他主动提问,否则此时切记别用过度的关怀让他感受到压力,因为这种行为只会重新激起对方对跑步的抗拒心理,那就前功尽弃了。

同时,这套提问方法,不只可以用于劝导别人,也能够用在自我激励上。因为许多时候,当我们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我做不到”,那么我们就等于是在鼓励自己生产出大量“做不到”的理由。

由此可知,自我检讨和自我激励其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我们对自我的缺点检讨得越多,其实也就等于是在合理化它存在的理由。

比如,许多得了拖延症的人,总是在检讨自己:我为什么做事情老是在拖?相信我,只要你孜孜不倦地问下去,这些拖延症人群到最后,一定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或个性中,找到自己不得不拖延的原因,比如:

“为什么我每次都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刻呢?”

“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别人一样,按部就班,把工作照着时间表好好做完呢?”

“难道,只是因为我很懒吗?”

“啊,其实我觉得,这都是因为我本来就自在惯了。”

“其实我这个人对生活的向往,本来就是不喜欢拘束与压力。”

“其实我这个人就是艺术家个性,所以就不是那种被行程表逼得到处跑的人。”

“其实我这个人的工作需要的是创意,越到截止期限越能激发灵感。”

……

当你内心中已经产生了这一连串对话时,那么很遗憾,你这个毛病基本上越检讨越难改。

所以,如果真想改变自己的坏毛病,就别问“我为什么做事情老是在拖”,而是要去问“为什么这件事我会不想拖延”。换一种问法,就能让自己的想法产生不同的路径。

〈使用说明〉

说服,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情,尤其是在针对某些成见已深的对象时,不要觉得我讲了半天,你还是没有那样做,就是失败了。事实上,说服是一个程度上的改变,只要对方的想法从“很讨厌”到“没那么讨厌”,甚至是在思考“你说得也有一定道理”的时候,其实说服就已经开始成功了。

常用句型

● 你曾经有一点点想要那么做吗?

通过反向提问,引导对方的思考方向。例如,当你想要劝他人戒烟的时候,就问他是否曾经想过要戒烟,理由是什么,从而唤起他自身为“戒烟”这件事寻找理由。

● 咦,你居然会想过要这么做,我很好奇,原因是什么?

用提问引导对方强化某个信念,同时用“我很好奇”这类中立的表述消除对方的戒心。

有策略地请人帮忙

〈情景〉

我有困难,该怎么开口

一则新闻报道:

四川有个老太太,80多岁了,坐动车到成都看病,但因为她的坐票没有买到终点站,所以在途中就被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家的女儿请对方让个座,却遭到拒绝,因而感叹:年轻人真是缺乏爱心。

但座位的主人却委屈地认为:“坐自己花钱买来的位置,难道错了吗?”

这样的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社会对于那些动辄采用道德绑架、强逼他人做好事的人,也越来越不能忍受。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得承认,出门在外总是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那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究竟该怎么说,才能让别人更愿意让座给我们呢?

〈小诀窍〉

要以对方为出发点

诉求要具体

要知道,社会上每个人其实大多是愿意做好事的,但关键是我们必须要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这件好事做与不做有什么差别,以那则新闻报道为例,我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说法:

“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可以让个座吗?”

“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这一路实在站不住,如果没人愿意让座,她最后就只能坐地上了。”

比较之后有没有感觉出,这两种说法是很不一样的。跟前一种说法相比,第二种说法更具体地强调了对方让座与不让座的区别,也更能激发出行善者脑中的画面感。

我们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的付出是为了某个看得见的改变。因此,请人做好事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盯着自己的需要,而必须让对方知道,自己小小的一个行为将会为他人减轻多少痛苦、增加多少快乐。

比如当我们要加薪的时候,不能只说:“老板,请给我加薪,因为我很需要钱。”而是必须要让老板知道,这笔钱对我们来说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或许,这笔钱能让我们买辆车,不用再挤公交上班;或许,这笔钱能让我们每年有机会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一趟,从而对公司更加死心塌地。所以第一步,我们必须要让对方知道,对方的行为具体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

善意要扩大

每个人在做好事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善良会不会被别人利用,所以我们要努力让对方相信——他的善意是不会被糟蹋的。

还是比较以下两种说法:

“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可以让个座吗?”

“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如果您愿意让座,我会非常感激,而且我保证,您的好心不会白费,下次要是让我遇到其他有需要的人,我也一定会像您一样伸出援手!”

我们可以感受到,跟前一种说法相比,第二种说法凸显的是我们对于这种善行的珍惜,强调对方的善意不但不会被我们所辜负,我们甚至还会愿意继续传递,好让对方的付出变得更有意义。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常会觉得自己所做的好事,在这大千世间、茫茫人海中只是昙花一现,根本没有价值,这才是使得人们往往不太愿意做好事的真正原因。

当然,这个方法绝对不是要我们去骗人,因为我们都希望,所有接受过别人帮助的人都能将这份感激化作对社会上其他人的善行。而这里强调的则是我们应该把自己心中的这种转变说出来,好让对方觉得他的付出没有白费。

让对方有选择

前两点你做得再好,只要这一点不过关,也不会有好结果。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对方很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是有选择的。毕竟,没有人会喜欢被迫做决定。事实上,无论某个决定有多正确,只要当我们感觉自己是不得不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头脑中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种种抗拒的念头,甚至会妨碍我们做出正常的判断。相反,当我们发现在做决定时,主动权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那么我们就会觉得安心,并自觉地放松戒备,开始认真思考各种选项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比较以下这两种说法:

“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可以让个座吗?拜托拜托,求求你,无论如何,一定要帮帮忙。”

“抱歉,我母亲年纪大了,可以让个座吗?当然,这是个不情之请,毕竟是您的座位,让不让由您决定。”

跟前一种说法相比,第二种说法尊重了对方的选择权,而这往往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请求方式。

〈使用注意〉

在类似这样的社会热点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分辨谁对谁错、孰是孰非上。但抛开对错是非,真正的问题应该在于这个社会上有许多人总是喜欢把善良的请求变成道德的指控。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而一个社会也必然是在互相帮助的情况下才能变得更美好。

朋友犯浑怎么劝

〈误区〉

不该理性时,偏要讲理性

朋友之间,互相帮忙是必需的,可有时,朋友明明准备做一件蠢事,问我们支不支持,那就有点尴尬了。我们肯定不能把朋友往火坑里推,但又怕朋友觉得我们不仗义,怎么办呢?

很多人面对这种情况会面临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1:追问原因

很多人觉得,既然说了是蠢事,肯定就是没理由的,所以问问“为什么”,朋友不就冷静下来了吗?

事实上,在气头上的人是一种特别奇怪的动物,说他聪明,其实是气迷心窍;说他笨,他能为自己找无数理由。若问他“为什么”,就相当于给他做了个球让他打,他肯定能说出一大堆理由,这时候你再不帮忙就显得更不是东西了。就算你能反驳掉他的一个个理由,到最后他很可能就撂下一句:“不为什么,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你就说你帮不帮我吧,别废话!”很明显,这不但费力不讨好,还会让沟通进入死胡同。

误区2:独善其身

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朋友就是在气头上想发泄一通,也想帮他消气,可如果帮忙的方式依然秉持理性原则,结果就是不仅没效果,还很可能会让朋友更加愤怒。

例如,当你的闺密让你陪骂的时候,你优雅端庄、义正词严地劝:“哎呀,她也不是什么坏人,这次得罪了你估计也不是成心,不然你消消气?”你觉得你朋友听了会怎么想?“好嘛,她不是成心,敢情意思是我气量小喽?好,你护着她,我自己一个人去!”

最后的结果是,你看似理性客观、啥话都没说错,可事情就奔着糟糕去了。

误区3:拼命拦阻

当我们一切方法都用尽了的时候,往往剩下的最后一招就是“我死活不让你去”!然而,你的朋友毕竟不是可以被关在箱子里的神奇动物,你奋力拦截,不仅最终拦不住,还很可能在过程中激发他的逆反心理:你们都不让我去?好,我就去做给你们看!

〈小诀窍〉

疏导式劝阻技巧

不要问“为什么”,要问“怎么了”

这两句话看似相近,但其实有非常重要的区别。前者,是在质问朋友这么做的原因;后者,却是在询问事情发生的缘由,换言之,是在邀请朋友来向你倾诉遭遇的委屈。

所以,当我们把“为什么”换成“怎么了”,最坏的情况他也不可能说“不怎么,我就是想这么干”吧?如果真这么说,那他就是真疯了。而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他会开始跟我们具体说说到底是“怎么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问题已经从“我想做什么”变成了“我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而只要他能详细地说出自己的感觉,他就会慢慢觉得,做蠢事的真正动机说白了就是置口气而已。

引导情绪宣泄,你要比你朋友更狠

既然朋友所做的蠢事就是置口气,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得帮助朋友出这口气。但是出这口气不是让我们跟着他出去打架,而是发泄情绪。

很多教科书都告诉我们如何发泄情绪,比如要学会聆听。聆听当然是需要的,但是不能只是听,因为气头上的人最讨厌的是得不到回应,最希望的是有人跟他同仇敌忾。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有人跟他一起骂,最好比他还生气、比他还具体、比他还刻薄。

这可不只是女生的专利,男生也一样。很多江湖大哥遇到朋友来诉苦,第一句话肯定是:“敢欺负我兄弟,不想活了!”最后人家还不是活得好好的?关键是这个气势让朋友觉得很舒服。

事实上,当你骂得比你朋友更狠的时候,他才可能会冷静下来——

“他居然敢这么对你,真是太过分了!”

“就是的!”

“简直是猪狗不如!”

“啊……那倒好像也不至于……”

与其一味阻拦,不如把计划落到实处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帮朋友出气很危险啊,万一发泄得激动了、兴奋了,真去干蠢事了呢?现在你还要教他“把计划落到实处”,这不是教唆犯罪吗?当然不是。

绝大多数的傻事都是一时冲动干出来的,而要避免一时冲动,帮着他煞有介事地“精心策划”,其实是最好的办法。比如,打架都是头脑一热,可是你真要仔细想些实打实的问题,诸如:在哪儿打?带几个人?怎么约出来?对方会带几个人?打完之后医药费谁出?对方报警怎么办?日后报复怎么办?留下案底怎么办?过火出事怎么办?这些问题认真想一轮,我们的脑子也就冷静下来了。

这就像是看动作片,里面打得热闹,看电影的人也觉得很爽,可回头仔细一想:歹徒哪来那么多枪?凭什么主角总是不受伤?怎么会挨了打好得那么快?当我们把细节落到实处,其实是一件很泄气的事。再冲动的人,只要事先脑子里过一遍,也就不那么容易做蠢事了。

〈使用注意〉

朋友想干蠢事,拦一下是我们的义务。有人可能会问,如果这三步都做了,朋友还是要干蠢事呢?说真的,朋友之间都是独立的个人,劝诫也是有限度的,不管多好的关系,都不要被别人的蠢事绑定。如果对方还是不依不饶,指着我们问“是不是朋友”,那我们完全可以说:“对不起,我永远都拿你当朋友,但是你非要强人所难、陷我于不义,那就是没拿我当朋友了。”

说到这一步,也许有点沉重,但是我们是要好好说话,不是要做好好先生,任何技巧都是为原则服务的。

常用句型

● 这到底是怎么了?是谁得罪了我家哥哥(姐姐、妹妹)?

先询问事情经过,让朋友在倾诉中冷静下来;表达同仇敌忾的姿态,消除他的抗拒情绪。

● !#¥%……&*

帮助发泄情绪嘛,当然是怎么狠怎么来。这里各地方言特色不一,就不具体举例了。

● 去,当然要去!来来来,让我们好好合计合计……

顺水推舟,将计就计,让朋友在“计划”筹备过程中从犯浑的状态里清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