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着。
很多人跟我说他们不喜欢冲突,害怕吵架,所以他们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某段关系。但我们的观察却是,当他们害怕冲突而选择忍气吞声的时候,对于关系的和谐并没有什么用,甚至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他们会以不想给对方造成伤害为由选择不吵架,结果却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不知道你会不会同意这几句话:
我宁愿你对我发火,也不愿看你有话憋着不说。
我宁愿你有话直说,也不愿你因为怕伤害我藏着掖着。
我宁愿你跟我吵架,也不愿意看你冷漠地把不开心写在脸上。
每个人其实都一样,有话不说的伤害,其实比吵架的伤害更大。曾经有人问我,你搞心理学搞得这么好,你是不是不会生气呀。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骄傲地说:不,我喜欢吵架。
让人们关系破裂的,从来不是吵架,而是不敢吵架憋着,憋着就有了隔阂,隔阂就产生距离。如果吵架能让关系破裂,那么憋着不吵,关系就会更容易破裂。
心理学带给我的改变之一,就是让我从一个不敢吵架的人,变成了一个热爱吵架的人。
有次听一个老师说:“吵架跟做爱是一样的。”这句话贯穿了我,让我更加喜欢与人吵架,每次吵完,我都有种过瘾的感觉,然后哈哈一笑握手言和,又气又爽。
吵架是一种激活生命的体验。
当你专注精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必然是兴奋且享受的,因为它激活了你的生命,让你在燃烧在绽放。吵架就是这样一件事情,它把你平淡的生活激活了,让你死去的身体活过来了。所以你会发现,那些常敢于大声吵架的人,他们的生活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他们活得舒畅且自在,虽然他们会骂骂咧咧,但他们真的活得通透。反之那些不敢吵架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形容枯槁、死气沉沉、没有生机,活着像死了一样,经常让你有想揍他的冲动。因为不敢发生冲突的人,也就不敢激活自己,不敢专注,他们屏蔽了自己的体验,抽离了自己的注意力。他们潜意识里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绪,所以要选择抽离,这一抽离,会顺带着把关系中的全部都抽离。所以不敢吵架的人,经常会给我们漠然的感觉。
那种漠然就像是性压抑一样。你看一个性开放和性压抑的人,前者就是比后者有活力,虽然你要以后者更道德的名义表扬他,就像你会以“脾气好”的道德去表扬一个脾气压抑的人一样。然而你只会欣赏,不会喜欢,更难以靠近。
做爱的体验也是一种激活,让你全身心都投入,调动你整个身体,专注于跟另外一个人的互动。你观察一个人的生理反应你就知道,吵架和做爱的生理唤起是极其相似的,他们只是激活生命的不同形式而已。
人在生活单调无聊的时候,也会想吵吵架,激活一下自己,证明自己还活着。弗洛伊德的说法是,人会通过吵架用嘴巴来释放自己的性能量。
吵架是真诚沟通的一种方式。
我想我们从来没有像在发怒的时候那样敢于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敢于把之前一直不敢说的话都说出来。我们对一个人的抱怨、不满、期待统统会在这时候做一次真诚的表达。是的,之前我们可能不敢,因为我们会在理智上权衡再三要不要说。经过理智加工的语言就像是谈判一样,这对于社交还好,但是你亲密的人这么对你,只说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气的时候你的情绪会暂时给你的理智打一针麻醉,让你情感的部分直接推着你的话语开始流露,你此刻说的话就是在用心说的且毫无遮掩,在这样的状态下你可以完全表达自己。
生气的时候不仅能把所有的话都表达出来,而且还能把情绪也都大胆地表现出来,一举两得。
因此不敢吵架是一种不真诚。不吵架的意思就是:我要用理智控制住语言,考虑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说什么是对结果好的,说什么是不利于结果的。你能跟这样的人亲密吗?
你可以说:那可以好好说啊,干嘛要用吵架的方式。
对于人们的交流,通常有3个层次:
①好好说话。
②吵架说话。
③冷漠不说话。
我同意你,最好的沟通方式是①,然而这个能力不是人人都能在所有时候都具备的。当①失效的时候,人就会进入②。当②发展不出来或失效的时候,就会进入③。你要求一个人能随时都好好说话,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要求。
吵架是一种高浓度的交流。
萨提亚提倡一致性沟通,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内心的想法心平气和地说出来当然最好,但显然人们难以做到,这需要建立在完全信任对方、有着足够连接的基础上,才可以抛却理智不顾完全敞开表达。
现实是我们即使再亲密,也难以有非常深的连接和对对方的高度关注。可是我们亲密,我又需要跟你产生深入的连接,需要你给我更多关注。
于是你会发现:当你轻轻表达好好说话的时候,力度是不够的。要么对方注意力不集中,要么不当回事听到了重视不起来,要么直接听不进去。这时候你会发现双方是在沟通,但是专注度、连接度都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就需要加大沟通的力度和强度,来增强两个人的连接,就像是你买了很沉的东西,一个袋子太薄,可能力度不够,这时候你就需要增加个袋子来增加负荷力。
于是潜意识需要我们把平时的沟通声音变大、情感变浓、投入变大、专注度变高,其表现形式就是吵架了。
吵架才是跟一个人在一起最好的方式。
你不会跟这3种人吵架:
①比你低很多的人。
②比你高很多的人。
③不想跟他产生关系的人。
如果你不跟面前这个人吵架,基本可以找出以上3种理由,这代表你不想跟他有高浓度的连接。人们常说,生你气是因为在乎你,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只有我认为你跟我平等,且我想跟你产生关系,才会跟你吵架。
所以你可以大声地承认:我看得起你,认为你和我平等,才跟你吵架,就像我想跟你做爱一样,想把我的情感高浓度地倾倒给你。
事实也是如此,你跟亲密的人吵完后,会有一段沮丧期,但长期观察来看,你会发现你们的关系是更近的。就像做爱结束了你会感觉累、无趣甚至不想碰这个人,但过了恢复期后你会发现关系是更亲密的。
你也会发现那些吵吵闹闹一辈子的夫妻,关系是嵌入很深的。相反那些不吵架的人,关系疏离得很。只有潜意识里对你没兴趣,不想产生关系才不会和你吵架。
跟陌生人吵架,也是如此。虽然你在意识里找不到理由跟他在一起,但你不要急着反驳,细细品味,你就能感受到虽然陌生,那也是一种想跟对方产生关系的冲动。
本质上说,人在两种前提下会吵架:我看得起你且想跟你靠近;你跟我靠得太近但我想有点独立空间。
吵架是种自动调节关系的手段。第一种前面说了,第二种就是我们的亲密程度一旦超过了自我界限的警戒值,我们就会自动地通过吵架来疏远一下关系。妈妈也是这么通过凶孩子来完成与孩子分离的,你会发现那些从来不凶孩子且对孩子无比亲密还引以为豪的妈妈,她们的孩子是长不大的。
跟一个人在一起就是:我们亲密,无话不说,但不过度亲密,保持一定独立。亲密过头了潜意识就会驱动吵架来自动调节。
如果你不让自己吵架,就像是阉割了身体的汗腺一样,汗腺能根据环境自动调节体温,虽然汗这个东西像吵架一样不怎么让人喜欢。
不敢吵架或吵架会受伤是一种不信任。
有时候我们害怕吵架及吵架之所以会伤害到我们,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理创伤。吵架可能会激发你被抛弃、被否定或不被爱的创伤体验。
比如你幼年时候当你爸妈吵架,就没人顾得了你,于是你等于被抛弃了。当他们吵架,他们却不能放开来吵,那没释放完的情绪就会留给你享受会儿:“怎么还不去写作业”“怎么又在看电视”“你看你爸(妈)这种人”“都是因为你,我才……”
所以伤害你的有时候不是他们吵架,而是他们没吵爽,没吵完,压抑了一部分剩下给了你。
你会把这种恐惧深藏起来。长大后每当面临吵架,就会激活你潜意识里早年被植入的“我不够好”和“我不值得被你一直爱”的信念。因此吵架才会让你觉得受伤。
你会受伤,只不过是你蒙蔽了双眼,沉浸在被否定的恐惧里,看不到爱。你妈没有告诉过你“你很棒”和“我不会离开你”,你就不这么认为。这是你对自己的不信任,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不相信自己是足够好的,不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
并且会假设这种恐惧别人也有,认为别人跟你一样脆弱不堪,怕伤害到对方而不敢吵架。
这也是一种对对方的不信任。不相信他有能力承担你的情绪,不相信他并不会因为吵架而离开你。这完全是你的自以为是,因为你没有能力承担。如果他最后离开了你,必然是因为你的冷漠、不爱等因素,很难是因为吵架而离开。
受伤或不吵架也是对爱本身的不信任,你不相信你们的情感连接,不相信爱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更不相信你们那么多的付出并不会毁于一次吵架。
放过情绪吧,它只是一个司机。
你需要区分。情绪只是帮助表达的工具而已。你可以让情绪经由你而不必停留。你只留下了他向你表达的内容,而让他的情绪飞走。你可以想象这个画面:
你最爱的人非常想来见你,跟你亲密做爱。于是他嫌走路慢而打车来了,这时候你迎接他,只留下他就好了,并且对送他来的司机说声谢谢,然后让司机从你身边走开。你总不能留下司机一起做爱吧。
情绪就是带他的话语来的工具,帮助他向你表达了某些内容。他借助情绪对你倾注了更多情感,表达了更多内容。
你从来都没有被否定,也不会被抛弃。情绪虽然会带来些许伤害,但从长期和整体来看,吵架是一种促进关系的行为。就像运动会带来酸痛,但那是健康的,我们不应该害怕运动会带来损伤就不运动了。
不信,你信任一下自己试试。
如果你不想变成一个活死人,如果你想跟他人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就大胆地吵架吧!你会激活自己和对方,你也会迅速推进关系,虽然它也许会让你产生关系被推远的错觉或激活你曾经的伤。但是当你不再把吵架与被抛弃、被否定关联起来的时候,你会爱上吵架,那是你们表达爱的绝妙方式。吵完了,然后欢颜一笑,因为你们依然相信爱还在,哪能那么轻易就没了。
人们有时候需要吵吵架来表达一下爱,当然爱这个东西,哪种表达方式都要有个度。没有或过度,都是一种伤害。吵架也是。
能吵架的关系才是健康的关系。我们都喜欢跟亲密的人吵架,跟陌生人客气。潜意识这么选择,是符合一定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