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下面是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鸭妈妈,鸭妈妈,您看见过我们的妈妈吗?请您告诉我们,我们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呀?”
鸭妈妈回答说:“看见过。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你们自己去找吧。”
“谢谢您,鸭妈妈!”小蝌蚪高高兴兴地向前游去。
一条大鱼游过来了。小蝌蚪看见她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他们想一定是妈妈来了,就追上去喊:“妈妈!妈妈!”
大鱼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鱼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鱼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乌龟游过来了。小蝌蚪看见大乌龟有四条腿,心里想:这回真的是妈妈来了,就追上去喊:“妈妈!妈妈!”
大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乌龟的妈妈。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乌龟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白鹅“吭吭”地叫着,游了过来。小蝌蚪看见大白鹅的白肚皮,高兴地想:这回可真的找到妈妈了。他们追了上去,连声大喊:“妈妈!妈妈!”
大白鹅笑着说:“小蝌蚪,你们认错了。我不是你们的妈妈,我是小鹅的妈妈。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唱起歌来‘呱呱呱’的,你们到前面去找吧。”
“谢谢您啦!鹅妈妈!”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小蝌蚪游呀、游呀,游到池塘边,看见一只青蛙坐在圆荷叶上“呱呱呱”地唱歌,他们赶快游过去,小声地问:“请问您: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有四条腿,白白的肚皮,穿着绿衣服,唱起歌来‘呱呱呱’的……”
青蛙听了“呱呱呱”地笑起来,她说:“唉!傻孩子,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呀!”
逻辑辨析
小蝌蚪没有见过妈妈,所以不知道妈妈的样子。听见鸭妈妈说他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就以为大鱼是他们的妈妈。又听到大鱼说他们的妈妈是四条腿,就以为只要有四条腿的就是他们的妈妈,便找到了乌龟。乌龟告诉他们说他们的妈妈是白肚皮,他们又以为白天鹅是妈妈。天鹅又说“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唱起歌来‘呱呱呱’的”,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只见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有四条腿,白白的肚皮,穿着绿衣服,唱起歌来“呱呱呱”的。
小蝌蚪由于缺乏知识,没有充分的例证,仅凭大眼睛、大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等特征都没有找到他们的妈妈。当他们找到符合如下所有特征的才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有四条腿,白白的肚皮,穿着绿衣服,唱起歌来“呱呱呱”等。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他们很快乐,但他们在找到妈妈之前以为鱼、乌龟、白鹅是自己的妈妈都是在以偏概全。
知识链接
论据不足的谬误是这样一类论证:虽然论据与论题相关,但论据并没有给论题提供充分的支持而使论题不能得到有力证明。至于符合什么条件的论据才是充分的,这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我们可以列举反面的标准,例如,如果发现存在着与所论证的论题相关的反例,就可以说其论据是不充分的。鱼、乌龟、白鹅就分别是小蝌蚪的“妈妈”的反例。
这里所讨论的论据不足主要指归纳概括时的论据不足。归纳概括是从有限数量的事件来论证普遍的规律,从已知事物的部分特征来预测、论证总体的特征和性质。如今,更常见的归纳概括是以统计的方式出现的,即由样本的性质和特征来论证总体的性质和特征。与归纳概括有关的两种错误分别被称为“仓促概括”和“以偏概全”。其中,“仓促概括”通常指基于太小的样本为论据来进行的论证;“以偏概全”通常指基于片面的较大样本为论据所进行的论证。
扩展延伸
如果说小蝌蚪找到妈妈之前是以偏概全,那么守株待兔的人就是典型的仓促概括。《韩非子·五蠹》所记载的守株待兔的故事人尽皆知: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鲁迅在下面这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对论敌的“以偏概全”进行了有力的反驳。文章指出,虽然一部分人从“他信”到“自欺”,但并不是中国人都这样,中国不缺“有确信,不自欺”的人。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勤思多练
1.请指出下述思想中的谬误。
(1)美国一个女性专栏作家写了一篇关于生活之道的文章,提出“不要和从事这五种职业的男人约会”,其中第三种男人是:牙医。
“很少人知道,牙医实是约会迷。我的一个丢了魂的朋友,卡西,曾经和她的牙医约会。两人每天晚上都在外面鬼混,并且吸毒。刚来往了一周,牙医就给她买了一个钻石手镯,以示庆贺。后来,她想要结束关系,牙医疯了似的,不停地给她打电话,半夜过来敲她的门,最后疯牙医的老婆竟然找来了。(卡西不知道他已经结婚!)听了这个愚蠢的故事,两年前,我谢绝了我(相当可爱的)牙医的约会邀请。但事情弄得这么尴尬,后来我再也没有找他去看牙。我的牙病正在恶化。年轻人,记住这个教训:和错误的男人(即牙医)约会,你的牙齿会出问题。”
(2)三个统计学家打猎,碰到一头大鹿。第一个人开火,结果偏左一米。第二个人开火,结果偏右一米。第三个人放下枪,欢呼胜利:“平均而言我们打中了。”
2.单项选择题。
据报道:回顾至今为止的有关医学研究,还没有发现有理由认为通常的咖啡饮用量会伤害饮用者的心脏。因此,咖啡饮用者们可以放心享用,即饮用咖啡是无害的。
以下哪项指出了上述论证的弱点?
A.该观点只是对有关研究的评价,而不是其亲身所进行的临床研究。
B.心脏的健康并不等同于整个身体的健康。
C.咖啡饮用者们在喝咖啡的同时,可能会食用有害心脏的食物。
D.除咖啡外的其他饮料可能含有会对心脏产生某些影响的刺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