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FBI危险人格识别术 » FBI危险人格识别术全文在线阅读

《FBI危险人格识别术》第一章 “我就是一切。”(自恋型人格)

关灯直达底部

(自恋型人格)

在所有被轻率使用的人格标签中,“自恋”这个词的滥用程度最高,而了解其真实含义的人却最少。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1,但其真正含义却深奥复杂。

很多人认为,所谓“自恋”就是用自己的名字为酒店命名,或者总是流连于聚光灯下—比如在真人秀节目中露面等。的确,很多人都喜欢万众瞩目的感觉,但我所说的“自恋”远非自我陶醉那么简单,因为自恋的人言行里透着狠毒和危险。在下文中,我将用“自恋者(自恋狂)”和“自恋型人格”来称呼他们。

自恋型人格眼里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的需求,什么好事都得把他们排在首位。大家都喜欢被人关注,但自恋者对关注的渴望达到了狂热的程度,甚至通过摆布他人、操纵局势来达到这一目的。正常人都是通过刻苦努力来获取成功,而自恋者的成功都见不得光,为了取得成功,他们不惜欺骗、撒谎、歪曲事实、投机取巧,毫不关心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

此类人格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底层到上流,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而残酷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那些身处高层的自恋狂曾多次挑起战火,导致哀鸿遍野、生灵涂炭。他们很可能就在你隔壁的格子间里办公,在酒吧的吧台前坐在你身旁的高脚凳上,也可能和你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同一支球队、同一个教室,甚至在同一个灵修小组里。

在《灰姑娘》这则经典的寓言故事中,灰姑娘的后母和两个同父异母姐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便是典型的自恋狂特征:自私自利,以牺牲别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灰姑娘》的故事最著名的版本出自迪士尼,但古今中外共有300多个类似的故事2。很显然,在很久很久之前,在很多语言文化里,都觉得有必要告诫人们去提防自恋型人格。

具有自恋型人格的人同灰姑娘的后母和两个同父异母姐姐一样,他们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错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肆意诋毁和折磨那些拒绝“仰望”他们的人。迪士尼版本的《灰姑娘》有一个魔幻般的欢乐结局,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没有仙女婆婆或白马王子来救你于水火。在与自恋型人格相处时,我们的安危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自恋型人格的特征

自恋不同于自信。真正的自信是一种令人钦佩的精神力量,而自恋型人格的自信只是狂妄自大。这是一种性格缺陷,只会结出两种恶果:一是自以为是的想法,二是对私欲的狂热追求。而不论是哪种结果,都需要别人为之付出代价。

有些自以为是的想法是对社会有益的。电的发明和登月计划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沃特·迪士尼当初也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想法—一个老少皆宜的“梦幻”乐园,这样才有了迪士尼乐园、迪士尼世界和艾波卡特。

但自恋型人格的自信与上述的有天壤之别。我们以吉姆·琼斯3为例,他的想法就是圭亚那的“琼斯镇”:一个能让他被信众奉为崇高领袖的“世外桃源”。而进入琼斯镇的“入场费”则是你的毕生积蓄和自由意志。此外,你还得与900多名信众一起,在其丑恶败露之后陪葬。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前者的结果是建立了一个能让我们圆梦的地方。而后者也是梦想成真,实现的却是噩梦。其区别并不在“想法”上面,而在其背后的人格类型和性格缺陷上面。前者是为大家寻求快乐和满足,后者谋求的却是追随者和私欲。这也是我要为大家揭露的自恋型人格的特征。

自我中心

每个人的童年都经历过一段特殊的时期,那时的我们就是世界的中心,可以任意求取,为所欲为。从本质上来讲,自恋型人格似乎从未从这个时期“脱壳而出”变为成年人。他们仍具有这种儿童一般的索取欲望,为了身处关注的中心而做出荒诞不经、不可理喻的事。

这种人喜欢在会议、聚会、家庭活动等场合迟到,任凭大家牺牲时间精力等着他们的到来。接着,他们会旋风般闪亮登场,只为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在跟别人说话时,他们会毫无顾忌地向你明示或暗示“我就是这里最聪明的人”。有些自恋者喜欢厚颜无耻地自抬身价,习惯性地向你提起他们认识什么什么人、跟什么什么人共进过午餐……只为让你明白他们有多么厉害。

外表对自恋者来说至关重要。大家会发现这种人非常迷恋照镜子。他们对自己的外表看得非常重(因此会痴迷于健美塑身或整容手术),并且利用外表来吸引别人的关注,或者是让自己成为聚会的焦点,或者是让每个见到他们的人都能看到:不管是什么物品,他们的总是最好、最大、最贵的。

有些自恋者总是一副卓尔不群的样子,但事实上他们的成就不值一提。但这并不能影响他们的优越感,他们仍把自己当成伟大的发明家、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领袖、歌唱家……一旦不遂心意,就立刻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从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也许现实中他们会犯错、不能胜任工作、不讨人喜欢,但他们绝不会承认这一点。在他们眼里,整个单位、整个社会、上司老板、全体选民,甚至整个世界都在与他为敌;错的总是别人,因为别人看不出他们有多么伟大。

若是从他人那里得不到预想的尊崇,他们的反应就会跟小孩子生气一样:闷闷不乐、发牢骚、恼怒,有时候还会动手打人。他们会口出恶言,妒忌怨恨,睚眦必报—这就是他们的天性。

自视过高,看低他人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独步天下,所以就认为别人都是卑微渺小的。因此,他们尤其擅长于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他们把全世界都踩在脚下。也正是这个原因,美国酒店大亨利昂娜·赫尔姆斯利才得了一个“刻薄女王”的绰号。但她并非仅仅刻薄那么简单,据传,只要不入她法眼的人,别想看到她露出好脸色,这倒是跟现在学校里的恃强凌弱极为相似。

如果这种恃强凌弱的行为呈上升趋势,且欺凌的后果(如学生、员工因害怕受欺负而旷课、旷工,情绪沮丧,焦虑不安,甚至自杀等)愈演愈烈,那么这种事就绝不仅仅是意外了。很多临床医生都认为,自恋型人格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增多,随之增长的就是恃强凌弱的现象,因为欺凌弱小正是自恋型人格的特征之一,二者是如影随形的。

现在,自恋者甚至都不用在你面前就能贬低你。2013年9月9日,12岁的瑞贝卡·塞德维奇从佛罗里达州波克县一个废弃的水泥厂楼顶跳下自杀了,据说是因为在网络上受到了侮辱(网络暴力)。若是有人总在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自恋型人格的普遍特征),那么这种惨剧就会层出不穷。

自恋者有种不可思议的能力,他们能捕捉到别人的弱点和短处并加以利用,借此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种事他们往往做得非常狡猾隐秘,比如:看到你戴了新手表之后,立刻设法把话题转移到他们更为昂贵的手表上去;来参加你组织的户外野餐时,他们会说:“什么?!连牛排都没有,只有汉堡?”其声音之大足以使在场客人全都听到……他们才不关心你有什么感受,踩着你才能站得更高,好让别人看到自己。

这种人要上台做演讲时感觉到排在他后面的人有些紧张,他们会说:“排在一个伟大的演讲家之后上台一定很难受吧,我很同情你啊。”这种事绝不是编造出来的,因为我在新奥尔良做演讲时就曾碰到过这样的人。

有时候,自恋者会在公共场合、社交场合、孩子的运动会上当众斥责妻儿,从而暴露其本性。如果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都能这么做的话,想象一下,在没有外人在场的家里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或者他们会带着尖刻的冷漠,语带鄙夷地评论某人是多么愚蠢无能。他们会厉声对身旁经过的侍者呼来喝去,然后若无其事地转过头来与你微笑交谈。几年前,我到洛杉矶参加一个活动,当时麦克风出了点故障,一个演讲者当着150名与会者的面、尖着嗓子训斥会场的服务人员:“我大老远过来不是来丢人的!快修!”大家都瞠目结舌……不论是目击者还是当事人,每当看到这样的行为出现,你应该立刻明白,这就是自恋型人格的表现。

没有同情心,只有傲慢自大和优越感

自我感觉高人一等的人,其同情心是匮乏的。常人在孩童时代就懂得去体谅别人的感受,明白我们的言行对别人的影响。而在这种人身上,同情心或体谅他人处境和感受的能力是有限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也许你正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但他们对此却视而不见,因为在他们心里,什么都比不上他们的需求和欲望重要。再比如,你要在家照看生病的孩子,可他们却让你陪他们去逛街购物……事实上,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把他人的需求、疾病和错误都看作弱点,正好借此来巩固他们的优越感,使其贬低他人的行为显得名正言顺。

有些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会不时显露出傲慢和不逊,这些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都有明显的线索。而在其他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身上,所谓同情是被安排好的,似乎只为特定目的出现—比如说,你生病请假了,这时上司打来电话问你的病情如何,其实他真正关心的是你何时能回去上班。这些行为看似体贴关怀,可最后你才发现,他们对你的生活和幸福的兴趣只是在做表面文章;若这些兴趣和关心是真的,那么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你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了。

还有一些人的自恋型人格隐藏得很深,只有到了危难时刻,他们自私自利的面目才会浮出水面。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的“深水地平线号”钻井平台发生爆炸,泄漏的原油污染了墨西哥湾,11名工人死亡。这是石油工业史上最大的海油泄漏事故。同年5月30日,在谈到此次灾难及其影响时,英国石油公司的CEO托尼·海沃德对记者说:“对此次事故给大家的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我们深感抱歉。我才是最想让这场危机尽快结束的人,我想让我的生活恢复原状。”他这一番话,用“惊世骇俗”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这是旷古未有的环境灾难,还夺去了11个人的生命,而海沃德心里想的却是“让我的生活恢复原状”。有时候,等到自恋型人格说出“对我而言,除了我自己,什么都不重要”这句话时,我们早已付出沉重的代价。

所以,跟具有自恋型人格的人相处得越久,你就越能发现,他们真的一点儿都不在乎你。他们对你的事一直不闻不问,他们想要的,是你对他们的关注、对其需求的满足、对其“旨意”的听从。但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形象格外留意,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行为会相应收敛一些;但这种蛰伏只是一时的,他们的真面目最终会大白于世。

自恋者如果表现得温柔体贴、积极热情,那也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非发自本心。在电影《好家伙》(Good fellas)中,亨利·希尔向凯伦大献殷勤,带她去高档餐厅吃饭,最好的座位、最好的食物、最好的酒,无须排队等候……此时的他,眼里只有凯伦。可结婚之后,一切都烟消云散了。这个自恋狂已经用尽心思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所以,当看到他总是带着女人的香味醉醺醺地回到家中时,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妻子想要什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已经得到她了。他曾经的关怀和体贴只是诱捕的工具,不是真的。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前文曾提到的金融家伯纳德·麦道夫就是利用他的人脉和朋友来骗取人们的信任,将其网罗在“庞氏骗局”中大谋其利。与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相处,你所期盼的和你所得到的之间存在巨大反差,这就是那个残酷的事实:你希望能被他们当作朋友平等相待,但自恋者的词典里绝无“平等”二字,对他们来说,朋友就是用来利用的,朋友的存在价值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他们的需求。

最危险的自恋狂是那些极度缺乏同情心又自大到近乎变态的人,他们辣手施虐,毫不留情。这种人一点儿良心都没有,只会像蚂蟥一样吸取他人情感、经济甚至身体的营养、占尽便宜。如果你遂了他们的意,那你对他而言就是个称心之人,不然,可就是个累赘了,那时你就成了他们贬损,甚至毁灭的对象。有时候我们在报纸上读到,有的父母把亲生孩子或者锁起来,或者遗弃,或者干脆杀掉,仅仅是因为孩子成了他们玩乐的拖累。这种人首先就是一个自恋狂:目空一切,冷漠地贬低他人。

这种冷漠的行为在最近大城市等地方出现的“一击KO”4中可见一斑。要做出这种毫无人性的事,首先就得习惯于藐视他人,而后者正是自恋型人格的显著特征。

投机取巧、歪曲法规、毫无顾忌

因为自视过高,所以,自恋者认为他们不必跟常人一样付出努力,而是寻找捷径或游离于法规之外。有时候我们会在新闻里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某政客传出绯闻、拒绝承认私生子(如美国前参议员约翰·爱德华兹);或是把公款转到私人小金库里(如美国前众议员小杰西·杰克逊);或是以权谋私买官卖官(如伊利诺伊州前州长罗德·布拉戈耶维奇)。

曾有一位公司领导跟我说起他雇用的某个经理的事。这个经理刚来的时候还表现得很好,业绩也不错,却突然间变得爱调戏女同事,就像一下子被情欲冲昏了头脑一样。每个公司员工都知道这种行为是绝不允许的,但在对质时,他就变得非常愤怒,辩解说自己的行为没有违反雇佣合同的任何条款,他的行为只是友好的表现……记住,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认为自己永远不会有错,因为他们是高人一等的;当有人指出他们行为不当时,就会触怒他们。

为引起别人的重视,有些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会为自己编造一些光环。比如,他们会说自己是个美国海豹突击队5的特种兵,曾获得多个荣誉和嘉奖,但事实上他们根本没当过兵;当然,你也找不到有力的证据来揭穿他,因为他们的工作属于“国家机密”。冒充战斗英雄是一件很恶劣的事,因为这是对军人的侮辱;更有甚者,有些自恋者会假冒成医生、飞行员或其他专业人士,人们听信了他们的谎言,就把自己的健康、生命或积蓄托付于他。这是对信任的辜负,对道德的出卖。这种恶劣行径会腐蚀我们的社会,而以我的经验而言,做出这种事的人大多属于自恋型人格。

自恋者擅长于迷惑和哄骗他人。克里斯蒂安·卡尔·哥哈慈里特就是这样。他从德国移民到美国,改名叫“克拉克·洛克菲勒”,声称自己是洛克菲勒家族的成员。后来他与受人尊敬的女企业家桑德拉·博斯结婚并生了一个孩子,再后来桑德拉发现了事情的真相,要与他离婚,他就绑架了自己的孩子来做要挟。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这种事呢?—不成器却渴望被人重视的自恋者。

我记得曾有一位名叫萨拉的女士来FBI寻求帮助。因为所牵扯的是跨州作案,所以局里派我接她的案子6。萨拉是个寡妇,刚刚供第三个(也是最小的那个)孩子上完大学。因为闲暇时间多了,她就有心思干点别的,并很快迷上了一位刚刚来镇上传道的牧师。后者对宗教极为虔诚,见多识广,与人为善,乐于结交朋友,这些“优点”都深深吸引着萨拉,而他也殷勤地请萨拉协助他建设教堂。萨拉把自己30000美元的积蓄都交给了他,可是刚刚把钱给他,他就不见了。

三年过后,我跟萨拉谈起这件事。此时的她仍未从那次诈骗中缓过气来。她的积蓄都没了,孩子们也因为她跟很多中老年妇女一样被一个骗子利用而懊恼不已。同样令人伤悲的是,萨拉说经历了这件事之后,她对宗教不再那么虔诚,也不敢再相信别人了。

自恋型人格的自大没有边际,也没有明晰的界限。自恋者总是在不断挑战他人、法律、规则、社会规范的底线。他们把社会看作木偶剧的舞台,而把自己看作操控木偶的大师,把他人看作手中的木偶,通过命令、指示、操控、利用别人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比如说,在跟自恋者约会的时候,在他看来,你的调情、挑逗、接吻、爱抚都是性引诱,也许你想把亲昵程度保持在某个限度以内,可他却觉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他说“不要”和“住手”是没有用的,对他而言,你不是让他停下来,只是想慢下来。所谓自恋者没有界限感,就是这个意思。

当你听到又有一位CEO在说到公司经济状况时夸大其词,把公司员工的经济利益置于险境时,你看到的就是一个自恋者。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2001年安然公司7破产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杰弗里·斯基林和肯尼斯·雷。他们俩均被判处欺诈和共谋罪。但对受骗的股东、那些听信了他俩的花言巧语往这个黑洞里投资的20000多名公司员工来说,这种判决只是一点点心理慰藉罢了。他们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毕生的积蓄。要做出这样的事,需要有骇人的特权感、自大感,以及极度缺失同情心,而这些条件在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身上都得到了满足。

那些性侵孩子的牧师、营队辅导员、学校教练,其实就是不尊重人权的自恋型人格。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在恶行败露被捕时,他们从不道歉。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有权力这么干。性侵多名男童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橄榄球队助理教练杰里·桑达斯基就是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也是一个可悲的人,他把孩子们看作他的主题乐园。从他口中未听到一句道歉的话,犯下如此罪行还不知悔改,终身监禁和人们的唾弃还是太便宜他了。他也许是个称职的教练,但却不是个好人—这也是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的病态。

控制欲

大家有时会开玩笑说自己是个“控制狂”,但是,如果你真的有个控制欲强的上司或配偶,是绝对笑不出来的。玛蒂尔达爱上了一个跟她一样来自拉丁美洲的帅气的男人,他外出工作,她在家操持家务,家里的收支都是他来负责。开始时一切都还顺利,但过了一段时间,玛蒂尔达就感到被他管控得喘不过气来。她厌倦了每次买生活用品、新衣服、圣诞礼物都得跟他开口要钱,但每次她提起这件事,他都会说:“我不是管得挺好吗?又没缺你少你的,这种事不用你操心。”

不久后他就离开了玛蒂尔达,投入另一个女人的怀抱。回顾事情的经过,开始时他似乎对玛蒂尔达悉心照顾、慷慨大方,从而把她牢牢控制住,玛蒂尔达连家里有多少存款,甚至钱存在哪里都不知道。结果到了现在,50多岁的玛蒂尔达得同时干着好几份工作才能维持生计。她没有存款,没有信用卡,没有退休金,而他却对她的求助视而不见。她的自我价值跟经济价值一样,跌到了谷底。玛蒂尔达痛哭着告诉我:“我什么都没有了,我把什么都给他了。”她信任他,但他却践踏了她的自由和尊严。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步田地?类似情况都是这样:跟自恋者一起生活,就是一步步迈向深渊。

在工作上,自恋者往往寻求那种能够控制别人的职业或职务。所以,他们大多从事法律、医药、政治行业,或是在其他行业担任高层行政职务,这样他们就能利用等级或地位来做利己的事。我记得为FBI招募新人时曾面试过这样一个人,他说:“等我拿到那个FBI警徽,就再没有人敢找我麻烦了。”不消说,他刚一出门,我们就把他的申请否决了。自恋型人格在找工作时倾向于那些能赋予他们权力和权威的职位,其目的在于控制别人,而不是帮助他人,这种事很常见。

其实归根结底,职位和头衔的高低不是问题的关键,不管是何种职位、头衔,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想的总是对其加以利用为自己谋利。当你在新闻中得知某某俱乐部、组织、机构、团体、协会的某成员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暴君”,或某人多年来一直在贪污挪用公款……你应该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这个人是个自恋者,这就是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的行为方式。

自恋型人格的特征词汇

多年以来,我一直从那些与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一起生活过、工作过,甚至受其所害的人那里收集描述词。下面列出的词就是来自我曾交谈过,或找FBI或我个人寻求帮助的人之口。在回应我的要求、用某个(些)词语来描绘那些人格时,他们也许做不到“政治正确”8,也不懂什么医学和心理学术语,但他们的话都是发自内心,源于亲身经历的苦痛和恐惧。以下词汇是他们所述描述词的引用,我并未作任何删减修饰和改动。也许你觉得有些词跟你认识的某个人很相符。这些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某人能与之挂钩的话,那就是你该留意提防他的时候了。

口出恶言、善于表演、装腔作势、好斗、不道德、自大嚣张、巧舌如簧、哄骗、胡说八道、欺凌弱小、爱算计、无情、有魅力、善变、迷人、欺骗、聪明、冷淡、骗子、暗地使坏、傲慢、控制欲、罪恶、残忍、狡猾、危险、虚伪、迷惑、没人性、可悲、不诚实、狡诈、搅事、分心、跋扈、自我中心、讨厌、利用人、大胆、假惺惺、诡计多端、油嘴滑舌、浮夸、夸张、假装无辜、敌意、冒名顶替、不顾及别人、冷漠、不忠、冷血、伪善、热情、风趣、胁迫、令人厌烦、不可靠、急躁、易怒、作威作福、目无法纪、撒谎、不可爱、不择手段、好指使人、刻薄、迷惑人、自恋、纳粹、道德败坏、寄生虫、爱虚荣、恋童癖、花花公子、捕食者、掠夺、占有欲、冒牌、光芒四射、毒蛇、爱冒险、统治者、尖刻、性感、利己主义者、肤浅、演技出色、谄媚、优雅、阴险、卑鄙、浅薄、诈骗犯、不得体、喜怒无常、歹毒、两面三刀、暴君、死不认错、不关心、不感兴趣、靠不住、寡廉鲜耻、没有同情心、丑恶、报复心重、小聪明。

自恋型人格对他人的影响

刚开始接触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时,我们很难察觉其异样,因为他们可能具有很多优点,如:聪明、迷人、风趣,甚至闪耀着“无所不能”的光彩。他们乐于向那些对他们有用的人施展魅力,但其本来面目最终还是会显现出来。

有时候,你能看到他们身上狂妄、自大、傲慢的明显迹象,这时你能意识到或感觉到有些不对劲;有时候,他们会表现得疏远、冷漠、架子大,你会因此感到不舒服;有时候,他们会麻木不仁,或者拒绝帮忙,或者不愿践诺。不论他们怎么做,结果都是一样的:你会感到别扭、痛苦,心里像被掏空了一样。

自恋者还暗中冷落你。他们会故意对你的重要成就不屑一顾,或对你的痛苦和挫折视而不见。通过这种蓄意的冷漠,他们将你的欢欣或痛苦置之不顾,任其自生自灭—因为他们对你的事一点点兴趣都没有。如果他们在乎了,那会让你感觉良好,而跟他们的目的就背道而驰了。

因为他们同情心有限,所以就像是个“半成品”,不断在寻找能使自己完美起来的人。但当他们找到这个人之后,情况再度急转直下,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能让他们感觉遂心如意。反过来说,他们也不能使别人变得更好。如果你天真地以为能跟自恋狂正常相处,那你定将付出情感、心理甚至身体的损失。

以上就是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会给他人造成的主要影响:烦躁、恼火、紧张、心累。他们把你的需求和欲望看作累赘和干扰,你个人的沮丧失意、压力、麻烦跟他们没有关系,但一旦他们不遂心了,你将立刻看到:翻白眼、嗤之以鼻、噘嘴、不耐烦、暴躁、气鼓鼓、咆哮,或者干脆转身就走—就像是个小孩,但有着成年人的身体。

有时你能立刻感受到与自恋狂相处的痛苦,有时候过了几秒钟才感到心口好像被捅了一刀一样(“他刚才干了什么?!”“他刚才说什么?!”)。也许你会在凌晨两点冷不丁地惊醒过来,那是你的潜意识对其行为和谎言的警报。有时他们的行为会触动你的第六感,使你隐约地感觉有点不对劲。每当如此,很多人都会感到心神不安或恶心想吐;有些人则是精神不振、心头沉重。曾有人这样对我说:“每次要跟那个人打交道,我都不敢吃早饭,我怕到时候会吐出来。”

如果你也有上述的几种负面感觉,当心。很多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对人宽容、不念旧恶”,对家人和朋友尤其要如此。而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利用的正是这一点。他们屡次伤害你,屡次目中无人、志得意满,而留给你的是一次次的愕然无语、失意沮丧……这种情感伤害会令你在他们手心中慢慢耗成灰烬;为了自保,很多人选择了“断臂求生”。

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会钻法律的空子做出过火的事。曾有一位女士为了家庭事务来FBI寻求帮助,可惜的是,从法律上我们帮不了她,只能建议她求助于社会服务。她说,好多年了,丈夫每次召开家庭会议,都逼着她和孩子们坐在地板上,听他劈头盖脸地对家里的某事横加指责。他像国王一样坐在椅子上,而她和孩子们则坐在地板上,听他的训斥,或是交代自己的错误。

最后,在尚未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之前,她终于带着孩子逃离了他的魔爪,却是以经济上的巨大牺牲为代价。这个事例中的自恋狂,就是为了抬高自己而把家人都践踏在脚下。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警察局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报案,其细节不尽相同,但当中的自恋狂的动机都是一样的:牺牲他人,荣耀自己。

如果他们无法压制、贬低你,就会变得非常“恶毒”。克莱尔曾对我说起她的经理:“他总是一脸阴沉地走过我的办公桌,把要办的文件资料‘哗啦’一下扔在桌子上。文件全散了,桌子上的咖啡也洒了。他不管我正在做什么,我的办公桌在他眼里就是个垃圾倾卸场。让他气哭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把人气哭啊,什么人能做出这样的事?”

每次听说有妇女/小孩在公共场合被其丈夫/父亲打骂,或在家里遭受虐待,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家庭里有一个自恋狂,他贬低妻儿抬高自己,甚至殴打家庭成员。

海达·娜斯鲍姆及其养女伊丽莎白·斯坦伯格的遭遇就是与自恋狂一同生活的真实写照。娜斯鲍姆1975年认识了乔尔·斯坦伯格,用她的话说,当时她觉得斯坦伯格就是她“心中的男神”。娜斯鲍姆是一名图书编辑,她听从斯坦伯格的指点发展自己的事业,但跟他一起生活却远非想象中那么美好。他总是对她横加指责,对她的贬损甚至到了逼她像狗一样在地上四肢爬行的地步。他几乎每天都要打她,打得她的脸都破了相。1987年,他在一时气愤之下迁怒于6岁的养女,将其打死。这个悲惨的事例告诉我们:跟自恋型人格共处的时间久了,就会变得顺从而麻木。检察官认为,娜斯鲍姆长久以来饱受斯坦伯格的残酷虐待,在看到后者向女儿施虐时已经“不能”挺身而出去保护那个无辜的孩子,也“不敢”去打电话叫救护车。娜斯鲍姆的反应正是“受虐妇女综合征”9的表现。30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她们母女俩的惨剧,我都感到一阵心痛。

当然,并非所有与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相处的人都会遭遇到娜斯鲍姆母女那样的虐待。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我所遇到的,所有与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共处的人都曾对我说过—不管以何种方式,不论到何种程度,对方都绝不允许他们有一点点得意之处。那是一种什么感觉?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卑微”、“渺小”、“低人一等”。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自恋型人格的人际关系

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做不到像常人一样表达爱。对他们来说,“爱”是有条件的,不能白送;换句话说,就是“我为你做这件事,但我希望你能……作为回报”。对自恋者来说,“爱”就是quid pro quo10—“交换”。不利己是不可能的。

从那些曾与自恋者相爱的人口中,我常常听到这样的描述:开始时他们都被那人的魅力、智慧、体贴等完美表现迷得晕头转向。其实对任何人来说,自恋者的气质和魅力都是无法抵挡的。但是一旦你把身心交付给他们,对方的魅力就会立刻消失殆尽,迷惘中的你始终无法把先前那个万人迷与眼前这个冷眉冷眼、颐指气使的人重合起来。

下班回家时,自恋者会要求只要他们一进门,所有人就得停下手里的事,听他安排。如果他们没有工作而待在家里,那么你的存在就是为了迎合他们的需要。并且,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不会满足。

身为自恋者的配偶,你的外表、习惯、口味、喜欢的运动、个人能力等没有一样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他们的批评和苛责方式包括:嫌弃的眼神或表情、挑剔唠叨、私下或当着外人的面羞辱你。我曾问一位女士她丈夫多久批评她一次,她的回答发人深省:“每天。我跟他在一起的每一天。在他眼里,我就没做对过哪怕一件事。他还教唆孩子们也来指责、嘲笑我。”

一个朋友(现已离婚)曾对我说,每次给前妻买礼物都要选上好几个小时,只为能让她称心。可当他把礼物送给她时,她却总是随手往柜子上一扔说:“谢谢。”就像他帮忙端了一杯水给她一样。她连包装都懒得打开11。这件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很多年来她每次都这样,他也终于明白过来,她根本不在乎他,后来他才发现,她看中的并不是他这个人,而是利用他来发展自己的事业。这种贬低他人价值的做法与自恋型人格的特征相一致。想让别人感觉卑微吗?贬损其努力,拒绝其好意,对与其相关的事不感兴趣。自恋型人格正是这么做的,伤害也正是这么产生的。

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外表的光鲜,却会给他人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米莉亚的遭遇就是这样。她到FBI寻求帮助,因为她丈夫已经移居海外,一分钱都没留给她。她想让FBI帮忙找到他,把联名账户里的钱要回来。据米莉亚所说,她的丈夫痴迷于购买高档住宅、豪车、名贵珠宝,还加入了两个乡村俱乐部。米莉亚说,当他突然开口要求她减少外出、缩减度假、少给孩子们买衣服、在食物方面也要减少花费时,她就觉得不大对劲了。前几个要求都可以容忍,可节衣缩食实在说不过去。他每个月要往乡村俱乐部里交3000美元会费,却要求家里这么节省。因为她没有工作,不知道家里的财务状况究竟怎样,于是就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只是转过头随口答道:“我们破产了。”他们在银行里一分钱都没有了。

纵然欠下了数百万外债,他仍在自恋型人格的驱动下维持自己的公共形象。也就是说,他仍要每周做头发、修指甲,仍要保留乡村俱乐部的会员身份,而米莉亚却要在省吃俭用中“战战兢兢、惶恐度日”。最后,他跑了—撇下她和孩子逃离了美国,从此杳无音信;而米莉亚变得一贫如洗、山穷水尽,还背负着庞大的债务—因为有些贷款是他们夫妇俩共同签署的。从那时起,每接到一个债权人或律师打来催债的电话,她就为他的冷酷无情而震惊。最后,她终于在海外找到他了,可他是怎么说的呢?“我又不欠你什么。要不是我,这些年你能过得这么好吗?你跟着我住进了高档小区啊。你得感谢我才对。”

与米莉亚相比,金姆的经历虽有不同,却同样令人慨叹。我在一次活动上做完演讲时,她找到我,问是否可以跟我谈一谈她的事。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9岁的男人,这个人志向远大,在追求金姆时非常执着。最后,她和父母终于被其“热情”、“毅力”和对二人未来生活的宏伟计划打动了。

但结婚之后,无论金姆做什么都不能让他称心。起初他还只是在私底下侮辱她,骂她“无知、痴呆、愚蠢”;但很快,他就不避外人地对她恶语相向,令金姆颜面全无。他甚至连自己在政界的失败都要归咎到她的头上,却假装不知道—金姆及其父母也是后来才发现—他只是个牛皮精而已,一点儿本事没有,只会纸上谈兵。

她的朋友们都疏远了她,因为她的丈夫不喜欢跟“档次不够”的人相处,每次朋友来访都闹得很不愉快。金姆告诉我说,10多年了,一个愿意到她家里来做客的朋友都没有,她也很少出门,生怕丈夫再去惹麻烦,也怕家丑外扬。

孩子们同样是在他的惩罚和责骂中长大,她也不愿去插手干预,除非“他的言行实在过分了”。大多数时间里,她听任丈夫对她冷嘲热讽、侮辱诟骂,似乎已经麻木了;因为,用她自己的话说,真去惹他会更麻烦,“不值得”。她还说:“跟他已经再没什么好争的,也没什么值得维护的了。”

金姆所遭受的虐待并非来自拳头或棍棒,而是日复一日的刻薄和羞辱。我看过她年轻时的照片,20年前的她美丽快乐、容光焕发、充满朝气;我遇见她的时候,她还不到50岁,却早已身心疲惫、万念俱灰,脸上的沧桑和痛楚分明记载着22岁结婚以来的煎熬。她的心已经死了。我记得金姆和米莉亚都跟我说了同一件事,尽管表达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要是结婚前我就看透他是什么人就好了。”

作为父母,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并没有正常父母那种无私的爱。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所以,他们的孩子当然也得是完美的,所以,他们会逼着孩子样样都要做到最好,即便孩子不喜欢、不擅长也不行(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孩子也会努力去做)。而他们的标准永远都没有尽头,“你怎么没得A呢?”“连大学代表队都没入选,你太差了”“我知道,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的”……想一想那些“星妈”,想一想那些在孩子的足球赛上横眉怒目的爸爸,再想一想那些因孩子没能考入自己的母校、因女儿没能女承母志加入同一个女子社团而感到羞耻的父母……

或者,他们只把孩子看作换取财富和名誉的工具。比如说,他们会逼着孩子去参加各种选美大赛、体育比赛,让孩子上电视,或去参加公共活动、商业演出。他们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从不承认他们的自恋本性在幕后操盘手的声誉中获得快感。对自恋型人格来说,灯光最终是属于他们的,哪怕需要在孩子那里中转一下也行,但绝不能熄灭。

在我的一次行为学研讨会上,一个已经成年的孩子说了自己的经历。她的母亲是个自恋狂,残酷地逼着她去参加体育竞技,她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成年后就跟她母亲断绝了一切来往。她的感觉是“被利用了”,而这让她们的母女关系扯开了一道无法弥补的裂痕。

如果儿女在运动、学习、外表、顺从等方面表现不好,那么自恋型人格的父母就会开始疏远他们。最终,这些孩子会被他们看作累赘,而不是天伦之乐的源泉。

有些自恋型人格的父母把孩子看作奴仆。卡琳娜就是这样一个母亲。进入50岁之后,她开始从她所谓“社会底层”家庭收养孩子,并培养他们在自己家里干活。她对他们说(即使当着外人的面),等她老了,他们就得照顾她,因为是她“解救了他们”,这是他们“欠我的”。太可悲了,要贬低别人竟然是如此简单,对自恋型人格来说更是如此。最后,据负责这起案件的临床医生说,那些领养的孩子终于逃脱了那个自私女人的魔爪。但是他们已经受到了伤害。一个孩子就对法庭指派的法律顾问说:“哪怕是在孤儿院里都比这里好。那里虽然没有父爱母爱,至少我不会觉得像个奴隶。”

看到了吧,“灰姑娘”所受的虐待在现实中就有啊。

更有甚者。据有些不便透露的案件,有的孩子饿了没有饭吃,病了没有药也没有大夫,只因为他们那自恋狂父母嫌麻烦,或觉得没有抚养照料孩子的义务。这些孩子或者被拴在床上,或者被锁在屋内,或者被送给别人抚养,甚至被其父母杀死。

那些可怜的孩子简直令人心碎,他们总在拼命寻求父母的关注,哪怕是每隔几分钟,甚至几小时有一次爱的表现也好……却不知道他们的自恋狂父母永远都不可能像他们所梦想的那样来爱他们。长大之后,他们才意识到当初父母给予他们的爱和关怀是多么少,为此他们付出了何种代价又附加了什么样的条件。要是他们有事了,其父母或者是漠不关心,或者是说这样的话:“自己克服吧。”“没那么糟。”“别哭哭啼啼的,跟我的经历相比,你那破事算什么。”……

一个名叫阿曼达的女孩在读了我的书之后给我写信,向我寻求建议。早已成年的她仍摆脱不了自恋狂母亲所留下的情感阴影。当问及童年时,她告诉我,她“从来都没有感受过母爱”。从来都没有。那种感觉是多么令人难过啊。她觉得永远都不能讨母亲的欢心,在后者眼里,她做的事没有一件是对的。她的母亲总是在盘问、质疑、命令,从来不会请求、询问,或关心一下她的所需所想。现在,阿曼达总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活得没有意义,却不知道为什么。在我看来,其原因要追溯到她母亲对待她的态度—在她看来,阿曼达百无一是,一文不值。阿曼达的事只是类似童年阴影的冰山一角:如果你的母亲总是吹毛求疵,你该如何给她挑选母亲节礼物?如果你的父亲从未在乎过你,在寄给他的生日贺卡上该写什么?如果你搬走了,你会多久回去一趟,看看那个从不尊重你、从未给过你爱的父母?你会尽赡养的义务吗?在父母的葬礼上,你会说些什么?话说回来,你会去参加他们的葬礼吗?

有时候,一个毫无分寸的家长所抚养长大的孩子也会肆意妄为、没有界限;而其下一代会继续潜移默化地“吸收”其自恋心理,于是自恋的基因便一代代传下去。的确,冷漠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他们不懂得同情和尊重他人,也会因为环境影响而变得恶毒,通过诋毁他人获得快乐。那么,若是这些孩子在其童年甚至成年之后都喜欢欺凌弱小,那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

与自恋型人格相处

不论是在你晋升时暗中使绊,还是在会议上以言语诋毁你,抑或是在排队时插队到你前面……自恋型人格毫不在乎他们是否给你造成了不便、损害了你的利益,或惹你生气,他们眼里的“天字号”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自己。

每当得知某个老板、经理、教练、老师、同事等又摔门、咆哮、叫喊、尖叫、扔东西、欺负人了,我就知道,这一定是个自恋型人格。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以上行为都是不允许的;而对这样的人仍迟迟不予开除,其所在的单位或机构需要为此感到羞耻。心理上尚未断奶的成年人会给周围世界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其权力越大,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就越大。

过于膨胀的自我使得自恋型人格拥有一种过于膨胀的占有欲。在我参与的一次FBI调查中,一名涉及高度敏感和机密内容的政府承建商联系我们寻求帮助,其计算机系统管理员控制了公司的计算机。通过查看多年以来他与上司的交流记录,我们发现,他喜欢吹嘘自己的重要性,总是说“我”做了什么什么,还不断强调“我的系统”“我的网络”“我的代码”“我的通信协议”等话语。这些东西当然都不是他的,他只是个普通员工而已,但他的自恋型人格却从中彰显无疑。几个小时之后,他们从外面找来专家重新夺回了计算机的控制权。这就是自恋型人格的员工所带来的问题。也许你的公司、资产、工作正岌岌可危,但他们对此视而不见,他们认为那些都是他的并继续我行我素,牺牲的却是你的利益。最后,我们不得不为其肆意妄为付出身体、心理或经济上的代价。

自恋并不仅仅意味着占有欲,它常常会升级到暴力事件,屡有发生,但鲜有告发。如你的上司朝你扔东西,拽你的胳膊,用身子堵住门,将一个员工一把推进他办公室里……可叹的是受害者从未向人告发此上司的行为,而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也不是最后一次;他对别人也是如此,但他的员工们都在说:“我们已经习惯了他的横行霸道。”

所以他们就继续受他欺凌,发现问题谁都不说;有好点子也不说出口,因为怕被他讥讽;有价值的员工纷纷跳槽……有时候自恋狂的反常行为近似顽疾,别人甚至反过来替他掩饰,或认为那就是他们的一贯风格,或干脆原谅了他们,因为他们“太杰出”或“大多时候还是很好的”。不,不对。一点儿都不好。你将会为这种荒谬的借口付出惨痛的代价。

类似事件需要立刻记录或上报。首先要告知的就是所在单位或机构的人力部门。若是因为特殊原因无法上报,那就立刻记录下来,无论是身在何处,以何种方式—记在日程表上、写一封电子邮件给别人(甚至写给自己)、打电话……都要立刻把事情的经过—何时何地说了做了什么—原原本本记录下来或分享出去。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本性难移。万一情况持续恶化,到了内部审查或民事诉讼的地步,那么,谁保留了记录谁就是胜者,没有证据定将申辩无门。而自恋狂是不可能将其言行记录下来的。“我今天推搡谁谁谁了。”“今天我骂谁谁谁是个×××了。”……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有错,但你得记下来并让别人也知道这件事。关于如何应对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我将在第六章《面对危险人格该如何自护》中详细论述。

我曾在弗吉尼亚州做过一个危险人格研讨会,会议结束时,一位高级主管走上前来,问我是否可以跟他们老板通个电话,后者当时因为有事未能参加我的研讨会。他们公司的某个“问题员工”符合危险人格的各项特征,他希望我能跟他们老板谈谈。在去机场的路上我给那位CEO打了电话,他对我说的事情简直令人震惊。这个员工的行为已经失控,并将危及整个公司的存亡。从前面那位高级主管口里,我听到了那个员工罄竹难书的恶行,那是对信任的辜负和侮辱:他手中握有客户的私人信息、客户和同事的信用卡信息,还有公司未来计划的重要战略数据……更过分的是,他还威胁CEO和其他管理人员说,要是不遂他的意,就把这些信息泄露出去。

为把他安抚下来,CEO各种方法用尽,但毫无效果。事实上,他们所做的努力无异于火上浇油,那个员工反而更加来劲了。CEO被这个员工的事搅得头疼,甚至要去找家庭医生和心理医生治疗他的焦虑。而那个员工呢,还跟没事人一样。

那位CEO告诉我说,这件事已经拖了18个月了。我问道:“他是你的员工,他把大家都折腾得难受,他把你逼得心烦意乱甚至要去看医生,他还把公司的私人信息和专有资料随意摆弄、满不在乎,是这样吧?”

“对。”他答道。

“那你为什么还不开除他呢?”我问道。

“因为,我以为事情会有好转啊。”这是从那些对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毫不了解的人那里最常听到的回答。他们天真而无知地以为事情会有好转。但是,不可能。

我曾从太多公司管理者们那里听到这样的事,他们有时宁可放弃一宗生意,只是因为对方太自恋、太令人难受,跟这样的人同在一间屋子里,甚至在电话里交谈,他们及团队人员都受不了。每次他们都以为情况会有改观,但次次如此。其实,我真的听说过有人因为与这样的人打交道而得了病。曾有位航运公司的老板事后对我说:“乔,要是跟他做生意,我得整天担心是否该相信他,我的得力员工也要受尽折腾,什么生意也不值得付出这么多。我很庆幸当初放弃了这个买卖。”

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可能拥有很高的职权或社会信任度,如此一来,其对法规的漠视和对职权的滥用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一个满口谎言、欺世盗名的警察,一个自以为掌握他人生死的医务人士,一个性侵孩子的教练……其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预计的。

2012年,伊利诺伊州迪克森镇的审计官丽塔·克朗德维尔因贪污公款被捕。她在22年时间里一共贪污了5300万美元,据其所述,这笔钱里有一部分被用于经营马场。审计官职务给了她染指巨额市政资金的机会,而她就将其当成了自己的私人小金库。

腐败的政府官员层出不穷,但具备自恋型人格的人不限于此,他们几乎无处不在。任何宗教派别,只要其领袖是个自恋狂,那么所有信众就得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抬高他。而邪教,其领袖没有一个不是自恋型人格:“人民圣殿教”吉姆·琼斯(见前文译注),“大卫教派”的大卫·考雷什12,“曼森家族”的查尔斯·曼森13,“奥姆真理教”的麻原彰晃14,“太阳圣殿教”的约瑟夫·迪·马布罗15,“天堂之门”的马歇尔·赫夫·阿普尔怀特16,“奥修教”的巴关·希瑞·罗杰尼希17,“摩门教末世圣徒教会”掌门人沃伦·斯蒂德·杰夫斯18等人都是臭名昭著的自恋狂,他们拒绝接受任何批评,鼓吹富丽堂皇的理论,自赋神权,目中无人,目无法纪。这种人以极高的代价“售卖”梦想,上当受害者络绎不绝。

“天堂之门”集体自杀惨剧过去1年之后,1998年9月,时值“琼斯镇”集体自杀事件20周年之际,FBI的一个侧写员小组来到弗吉尼亚州的匡提科FBI学院,查看吉姆·琼斯及其邪教组织“人民圣殿教”的相关资料。对我来说,那天的所见所查发人深省,因为,虽然多年以来我曾多次读到过这起惨案的相关内容,但真正看到现场照片,看到照片上那些无辜孩童肿胀的尸体,我才对那起集体自杀惨剧、对吉姆·琼斯牧师、对其自恋型人格有了新的了解。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访问FBI的网站,看看这起惨案的实际调查资料,也可参看一下我当初曾翻看的一些相关文件。

如果你在线读过这数千页的FBI调查报告,或者读过一些记述吉姆·琼斯和“人民圣殿教”的书,那么就会总结出以下结论:

1.有太多人会被迫将自己的生命无条件地交付在一个人手上。

2.在宗教外衣的掩护下,一个危险人物会长时间游离于审查之外。

3.邪教领袖全面控制着信徒,就像一个极权政体一样。

4.试图逃离邪教的信徒会受到身体和心理的虐待。

5.感到担心的家人和朋友在向信徒提供帮助或试图解救他们时,都会遭到持续的反对或阻挠。

6.邪教领袖的自恋型人格非常明显(如吉姆·琼斯的口头和书面言论),对尚未入会的信徒来说应是警示信号。

7.只有少数邪教成员能看到其领袖的“真面目”(比如说,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吉姆·琼斯是个恶毒危险的自恋狂)。

8.一旦臣服于邪教领袖之下,信徒们就不愿(或不敢)看到潜在的危险,甘心受自恋狂的驱使,哪怕他们及亲生儿女的生命已岌岌可危也不知悔悟。

对我们这些侧写员们来说,看过“琼斯镇”惨剧的调查报告之后,我们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很沉痛的,因为我们先前就从中看到了以往的邪教领袖身上那种自恋型人格特征,也知道这种人格会给“虔诚”的信徒们带来什么样的灾难。经过我们的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1.当人们受到操纵和利用却不能(或不愿)悔悟时,邪教领袖会继续迷惑他们。

2.邪教通过心理、群体,或者身体的压迫来制造难度,使信徒无法脱离,以此达到使其顺从的目的,但此举会给后者造成严重的、持续多年的心理伤害。

3.对自恋狂宗派领袖来说,为使其宗派避开批评、嘲笑、审查,并达到完全控制宗派的目的,关键就在于将整个宗派与外界隔绝起来。

4.在邪教的领袖位置上,自恋型人格会感到如鱼得水,他们会用尽一切手段维持其领袖地位,排挤甚至除掉反对者。

5.不管是什么情况,自恋狂邪教领袖都免受一切惩罚,由此获得无上特权(如游玩、衣物、奢侈品、性伴侣等)。

6.自恋狂邪教领袖宣称他们知道“美好世界”的一切,并通晓去往彼处的方法,所有事宜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7.因为宗教信仰自由和民间结社自由受到宪法保护,所以,除非有明显违反州法律或联邦法律的行为,否则执法机关很难对其进行干预。在大多数案件中,因为其活动地点过于偏远隐秘,也加大了执法机关干预的难度,比如沃伦·斯蒂德·杰夫斯在犹他州南部的“摩门教末世圣徒教会”(强奸未成年少女);或者警察到来,却为时已晚,如“琼斯镇”集体自杀惨案。

以上就是我们对邪教的研究结果,但是,如果你仔细考虑一下的话,就会在你的工作环境、所在组织机构、被“暴君”统治的家里,甚至在国家层面都能看到类似的特征:隐秘、与世隔绝;为削弱人们的自由意志而对其进行心理和身体的虐待;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里……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病态的自恋型人格是一切灾难的根源。阿道夫·希特勒19,就是自恋狂领袖的典型代表,他引发的灾难危及了无数人的生命,而其根源仅仅是—他觉得自己就是真理。

危险人格清单:自恋型人格的征兆

在本书前言中我曾提到过,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根据危险人格的行为方式制定了一份清单,以此来辨别危险人格。下面列出的这份清单将帮助大家辨别某人是否属于自恋型人格,以及其自恋的程度:自大可憎;冷漠无情;凶恶危险。在这份清单的帮助下,大家能够对如何与其打交道有个清晰的脉络,能够更为确切地判断其恶劣程度及是否会给你或他人带来威胁。

本章的这份清单,以及本书中其他“危险人格清单”,其设计目的都是供你我这种没有专业心理知识的人日常使用。它不是心理诊断工具,其设计宗旨是教给大家一些实用的知识和信息,并对大家目睹或亲身经历的某些事情进行验证。

请大家仔细阅读每一条陈述,在符合他们特征的条目前打上对号。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回想一下他们的言行,或别人是怎么对你描述这个人的。当然,最可靠的还是第一手资料:想想你亲眼目睹到的,以及你在其左右或与其打交道时的感觉。

只选符合特征的条目,不要猜测,也不要想当然。如果感觉模棱两可,就不要勾选。有些陈述看起来与其他条目重复或意思相近—我是故意这样安排的,因为经历和描述会因人而异,存在细微差别。

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请大家务必做完130个测试条目。在一份做完的清单里,有些甚至是你从未考虑过的情况,还有些条目会让你想起一些忘记的事。所以,请务必逐条阅读,千万不要感觉不耐烦,也不要因为觉得前面几条都不符合就坚持不下去。

做完之后请核对分数并查看结果分析,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清单。

请逐条阅读,在符合特征的条目前打上对号:

□1.认为现有的职位、履历、待遇等无法与自己的重要性相匹配。

□2.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觉得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都是非凡的成就。

□3.经常会说他们需要领导别人、需要负责、要有权力,或需要立刻取得成功。

□4.认为自己只应与“特殊人物”、“成功人士”或“位高权重的人”为伍。

□5.希望被别人嫉妒。

□6.认为自己很特殊,总想获得特殊对待或优先考虑。

□7.为了个人利益利用别人、占别人便宜。

□8.缺少同情心,不能体会别人的需求和痛苦。

□9.总是羡慕、嫉妒别人,认为别人也羡慕、嫉妒他们。

□10.行为态度自大傲慢。

□11.总是认为他们的问题最特殊,比别人的问题更严重、更紧迫。

□12.特权感膨胀,常常会扭曲规则、违法乱纪。

□13.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言行均以“我”为出发点,疏远他人。

□14.对别人如何看待他们高度敏感。

□15.你经常会因为这个人而心烦恼怒,别人也常常如此抱怨。

□16.外表光鲜,总在修饰打扮上花大把时间。

□17.在任何事情、任何方面都自视过高。

□18.认为别人都卑贱、无能、没有价值。

□19.对别人缺少理解和体谅,却希望别人都能理解、体谅他们。

□20.对他人在生存方面(如食物、水等)、身体方面(如居住、衣服等)、情感方面(如爱、抚摸、拥抱等)、经济方面的需求视而不见。

□21.看到别人得到赞赏,他们就不高兴。

□22.欺凌弱小。

□23.只顾自己说话,而不是与人“交谈”。

□24.以各种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以保证自己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如故意迟到,衣着打扮吸引眼球,语言夸张,到场时极为做作)。

□25.与别人交流时,总是在“放出”信息,而不“接收”信息;他们跟别人的交流总是“单向”的。

□26.自视过高,并认为别人都仰慕他们。当发现真相并非如此时,就会表现出非常震惊的样子。

□27.哪怕经济能力不允许,也要买最好的东西(如房子、汽车、电器、珠宝首饰、衣服等)。

□28.很难理解“情深义重”是怎么回事,在需要表露深情的时候往往表现得超脱、冷漠。

□29.总想控制别人,要求别人对他们保持绝对忠诚。

□30.把他人当作可以操纵和利用的物品。

□31.屡次违反或侵犯规章制度、他人隐私、秘密、社会公德等。

□32.眼里只有自己的问题,看不到别人的问题或烦恼。

□33.缺少“利他”品质,不论做什么,都是以“利己”为出发点。

□34.即使没有任何能拿得出手的成就,也是一副自命不凡的样子。

□35.喜欢鼓吹自己的成绩、作为和经历。

□36.听到有人在说自己的成就时,他们一定会插嘴,吹嘘他们的成就,或把话题引过去。

□37.认为自己在成功、名誉、财富、性等方面享有特权,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的限制。

□38.工作中总是与同事们攀比以获得关注或赞赏,常常贬低同事以获得上司的青睐。

□39.无法容忍他人的批评,听到就立刻勃然大怒。

□40.有时候表现得专横傲慢,不管别人的想法和计划,也不管别人关心的是什么。

□41.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承认自己有缺点和弱点。

□42.从表面上看,他们很有魅力或很有趣。

□43.喜欢假冒成医生、军人、宇航员、特种兵等。

□44.刚认识时你会觉得这个人很有趣,但相处一段时间后,你就感到心累、郁闷。

□45.损他人之不足,补自己之有余。

□46.贬低你、你的成就、你的人生价值,丝毫不考虑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