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FBI危险人格识别术 » FBI危险人格识别术全文在线阅读

《FBI危险人格识别术》第五章 一个坏,两个糟,三个致命(综合型危险人格)

关灯直达底部

(综合型危险人格)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分别探讨了四种不同的危险人格,基本对其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某个危险人物往往是至少两种危险人格的合成体。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每个人都兼具多个人格的特点,也正因为这样,人类才会那么复杂。但是,若是一个人身兼两个以上的危险人格特点,你面临的危险就大多了,有时候危险性甚至会急剧上升。

此外,正常人的行为会因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危险人格的行为也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说,情绪不稳定型人格不会总是停留在朝孩子大吼大叫这个层面,也许某天他们突然开始抓着孩子推搡,或者将孩子摔在墙上;冷淡自恋的单身男人也许会结婚,变身为一个专横的丈夫,挑剔和贬低行为与日俱增……我们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这种人也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越发不稳定、毒害更大,也更危险。所以,我们就得时常对其危险特征进行评估,以了解他们的变化,千万不要假设或心存幻想—危险人格绝不可能出于自愿突然间改过自新。

人的个性复杂而微妙,其分析难度非常大;并且,对所有人格进行全面分析也超出了本书的范围。因此我才设计了“危险人格清单”作为本书正文的补充。我们在评估某个人身上可能存在的毒害性、不稳定性和危险性时,一定不能忽视这一点:这个人可能是某几种危险人格的合成体。在评估过程中,要将其行为符合的人格特征梳理清楚,这样我们就能对此人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此举还能时刻提醒我们:当某些危险人格特征聚集在一个人身上时,无异于火上浇油,可能会产生很可怕的后果。

每天我们都能从新闻中看到很多有关犯罪的报道。2013年,在“警察杀手”、前警官克里斯多夫·多尔纳仍然在逃期间,我相信心理学家和洛杉矶警察局的犯罪侧写员一定在想:“他是哪种人格?他下一步会怎么做?”幸运的是,多尔纳在网上发表了数千字的宣言,在其人事档案之外,给了我们一份有用的分析材料。通过这份宣言,我们可以得知:他的心中满是情感伤害,想要除掉他的敌人(妄想型人格),以及为了“修正”他认为需要修正的事,他觉得自己有权对警察同事及其家人采取暴力行动(自恋狂)。

多尔纳的宣言为我们提供了重要信息,它解释了多尔纳的行为动机,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预测其下一步行动。他是一个极度自恋、蔑视执法人员的妄想狂,所以,在逮捕他时一定会有暴力冲突(枪战)。事实果然如此。

并不罕见:综合型危险人格

在前几章的“危险人格清单”说明中,大家已经了解了如何对危险人格保持警惕:细心观察,留意其言行举止,想一想自己对此人是什么感觉,对其过去有什么了解,以前与其打交道的人曾经历过什么,他们对这些人怎么评价……客观地评估自己及他人对此人的观察结果,寻找其毒害性、不稳定性和危险性的关键迹象。这些都是对其进行审查的内容,在本书第六章还将详细阐述。这是一种对自己和亲人负责任的做法,也是明智之举。

基于搜集起来的各种信息,我们得以进一步判断此人是否满足多个“危险人格清单”中的特征。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深入了解其人格类型和潜在的危险性。

举例来说,我们注意到某个名叫哈利的人,其言行都表现得好像自己非常特殊一样。这一点符合三个“清单”中的危险人格特征: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掠夺型人格。但这只是一个初步判断。接下来我们要继续细心收集信息:他对我们怎样?我们对他是什么感觉?他还有什么特殊的言行举止……然后再将这些信息放到“清单”中进行筛选辨别。

比如说,我们又发现哈利的控制欲很强,报复心很强。这样他的人格特征范围就缩小了,其人格特征多数分布在“清单”中的妄想型人格和掠夺型人格里。

然后,在经过相处和观察之后,你最终发现,哈利在“妄想型人格清单”和“掠夺型人格清单”中符合的特征条目都在45个以上,那么最终结果就出来了:同时在以上两个“危险人格清单”中得分如此之高的人,就不是令人讨厌那么简单了,他非常危险。

要想对某人了解得更加细致,就不能在一开始就将其归到某个危险人格类型中去,而是仔细观察其言行;否则的话,就很容易忽视关键的信息。有时候甚至连专业人士都会犯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误。我在前面已经强调过了:我们关注的应该是人的言行,而非数据和可能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其行为特征逐一分配到“危险人格清单”中,最后再进行总结。

再举个例子,我们认识了一个人,他魅力非凡、自信满满,满嘴的宏伟计划和远大志向,个人成就却寥寥可数,然后我们就把他归到自恋型人格中了。稍等片刻,退后一步再重新思考一下。他也许的确符合自恋型人格的某些特征,但太早对其定性会让我们忽视其他重要信息。比如说,他是突然出现在这个城市里、其工作履历和资历证书存在可疑之处、他频繁变换生活方式、他的收入来历不明……这都符合掠夺型人格的特征,会给他人造成严重的伤害。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犯这种错误。飞行员们将这种现象称作“目标固着”:眼里只有某个目标,反而看不到近旁的目标;或对某个特定的任务、地标、情况过于专注,一不留神撞到山上。

从理论上讲,具有任意两个(及两个以上)危险人格的类型非常多。比如说,某人非常聪明,但同时具备妄想型人格和自恋型人格的特征。比如世界最大的杀毒软件公司“迈克菲”的创始人约翰·迈克菲,看看他最近在伯利兹1的行为,人们就不禁会问:这是真的吗?他搬到国外(伯利兹)定居,然后—据某次采访时说的—觉得自己天赋神权,要“清理”那个地方。这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但是他又对当地的警察和邻居心怀恐惧,这又符合妄想型人格的特点。所以他应该是自恋型人格和妄想型人格的综合体,但我们尚不能对其妄下定论,因为对其了解还不够全面。所以我们就得继续搜集新的信息,将其逐一放到“危险人格清单”中进行对比分析。

最终,根据其行为方式,我们会对其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也许这种危险人格多一点儿,也许那种危险人格少一点儿,这种综合类型人格是不断变化的,因为他们身上的人格特征不止一类。人是复杂多变的。某一天他们是浮夸、以自我为中心,另一天也许就表现出掠夺型人格的样子。这也是人类的复杂有趣之处:我们与生活相互作用,不会永远固定在某个类型上一成不变。危险人格也是如此。

那么,在这些综合型危险人格的人身上,了解其各种危险人格所占的比重有意义吗?有意义,也没有意义—这要因人而异,因其特征而异。但是请大家务必记住:我们不是犯罪侧写员,也不是心理研究人员,我们想知道的只是这个人到底有多危险。所以,如果某个人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危险人格清单”中得分很高—亦即符合的条目都超过了50个,那么研究其身上各种危险人格各占了怎样的比重真的没有必要,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此人的人格已经越过了“正常”的标准线,很可能具有毒害性、不稳定性和危险性,甚至会威胁到我们的安危。

比如说,你是很难跟一个情绪极度不稳定的妄想狂一起生活的,因为他们疑心太重,并且稍有不顺心就会爆发出来。与你的安危相比,这个人到底是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多一点儿还是妄想型人格多一点儿就没那么重要了。

一位名叫阿曼达的女士给我写信说,刚结婚时她就发觉丈夫有点“怪”。有时候—尤其是当天过得不顺心的时候—他会大发雷霆。她还说,此后几年里,丈夫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也越来越偏执,却毫无缘由。他整天疑神疑鬼,总是查看她手机里的通话记录,甚至用铅笔在她的便签本上涂抹,看看她刚刚在上面写过什么。最后她终于忍受不下去了,因为丈夫的暴力行为逐渐升级,开始时是推搡,后来变成扇耳光,再后来是掐脖子。是的,他要掐死她。

那么,阿曼达的丈夫到底属于什么危险人格呢?是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多一点儿还是妄想型人格多一点儿?这个问题想必会引起心理研究人员和心理治疗师的兴趣。但我要说的是:对这个问题,阿曼达不关心,我不关心,一般人也不该关心。我们不是在一个研究室里生活,可以安全地做试验、轻松地讨论和验证观点。我们生活在残酷的现实之中:家暴肆虐、孩子或是失踪或被强奸或被杀害、个人安危悬于一线,时间不等人,我们得在只掌握了极少信息的情况下立刻做出决定。总而言之,我们要做到的是“精确”,而非“全面”。如果你非要等到全面掌握了某个危险人格的情况才采取行动,那就太晚了。在本章后面的内容里我会提到苏珊·鲍威尔的事,她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就像阿曼达必须应对眼前的虐待和—用她自己的话说—“疯狂境地”一样,我们也要直面自己的现实。阿曼达的目标是“保命”,而不是去对丈夫的危险行为进行评估、测量、试验。她最关心的不是“我丈夫是80%的这种人格外加20%的那种人格吗”,这种问题还是留给那些狂热的研究人员去分析吧。她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首先要关心的问题是:“我是不是有危险?”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制作“危险人格清单”的根本目的。

大家在对某个人进行危险人格评估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些人格特征的程度是不同的,有轻有重,有起有伏,或者令人厌烦,或者难以忍受,或者难以相处,或者毒害很大,甚至非常危险。并且,其形式和程度也会因环境、压力、机会、情绪的不同而变化。用一个比较贴切的比喻去理解的话,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收音机的音量:稍稍拧开一点儿音量,里面传出的音乐声音几乎听不到;轻轻调大一点儿音量,音乐声就变得较为清晰了;再调大一点,就有点吵人了;再调大,你会觉得刺耳、无法忍受。声音调到最大时,你的听觉就会受损—这就是真正的危险。这也是判断危险人格的好办法:现在是什么程度,很低,只有些许迹象;中等,令人反感恼火;还是很高,危及我们的健康、幸福和安全?

但是要想“听”到声音,你得首先“打开收音机”才行。危险的迹象不是一下子就能捕获得到的,大多数具有毒害性或危险性的人,其行为都十分隐蔽,不易察觉,并且,他们几乎不跟执法人员打交道,跟心理医生接触的机会更是近乎于无。大多数情况下,其朋友和家人对危险人格并没有防范意识,不知道该留意什么样的迹象,或被其偏爱所蒙蔽。比如说,蒂莫西·麦克维的一个朋友就曾这样说过:“如果你不把他跟‘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联系起来的话,蒂莫西完全就是一副好人的样子。”这句话就能说明一切了。有些人拒绝相信自己的眼睛,或者,其双眼已被偏爱所蒙蔽。危险人格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蓬勃发展的。最后我要说的是,关于危险人格还有两个残酷的真相:一是我们只会看到自己愿意看的东西,而对不愿看的视而不见;二是大多数人都戴着面具伪装真实的自己。

在FBI的国家安全事务部门负责罪犯侧写和行为分析工作时,我就意识到,人格类型是很难研究分析的,如果针对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综合型人格,那就更难了。“危险人格清单”的用处正在于此,它能帮助大家将某人的人格特征分类比照,这样就能对其有个清晰的了解。

需要留意的几种综合型危险人格

也许,要了解那些同时具备两种以上类型的危险人格的主要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历史、新闻中看看现成的例子,因为在这两个地方,到处都是这种人的恶行恶果。

“有敌人,但我有解决办法。”—妄想型人格+自恋型人格

咱们就从20世纪的事说起,因为当时新闻媒体蓬勃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可供借鉴。阿道夫·希特勒就是自恋型人格和妄想型人格的合成体,死在他手上的人有500万至700万。

咱们再把时间拉近一些。20世纪90年代,塞尔维亚共和国前总统、前南联盟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2,他对国外的少数民族,尤其是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为什么怀有恐惧心理?还有同样被称作“波斯尼亚屠夫”的拉特科·姆拉迪奇3,他被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院指控于1995年屠杀了7500名波斯尼亚穆族男子(包括男孩)。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具备自恋型人格(自负而暴力地解决问题)和妄想型人格(眼里到处都是敌人)的双重特征,因此他们的危险性极大。雪上加霜的是,他们还手握一个国家的军队和安保力量,由此就形成了一个最具破坏性的“产物”:拥有无限权力的危险人格。

咱们再看看制造了“奥斯陆爆炸枪击事件”的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2011年7月22日,他炸掉了挪威奥斯陆的一栋政府办公大楼,导致8人死亡;后又到于特岛上朝人群开枪射击,杀死69名青少年。据法庭调查,他也是自恋型人格和妄想型人格的综合体。他认为自己是唯一能从外国人和穆斯林(妄想型人格)手中拯救国家的人(自恋型人格),所以他通过杀戮无辜来表示抗议。布雷维克的事例表明,即使手中没有军权,只要兼具自恋和妄想两种危险人格,并能弄到简易制作的爆炸物或高性能的武器,一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不幸的是,我们早就见过这种人格类型,对其并不陌生—他们就是那些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小角色”,却总要“名垂青史”。自视过高再加上无端的妄想,就会走向极端;而当没有人愿意听从他们,或遭遇拒绝之后,他们就会设法让人明白他们的观点或目的,就像布雷维克所做的那样。

他们往往选择通过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暴力,摇身一变成为“大人物”,甚至是国际舞台上的“名人”。在“奥斯陆爆炸枪击事件”很久之前,一个顽固、死板、执拗的自恋兼妄想型人格就曾制造出这种轰动事件。他首先是在1964年4月试图暗杀埃德温·沃克将军,当时埃德温将军正在家中读书,只受了轻伤。这次的暗杀失败了,他又开始酝酿下一次行动;而这一次,就像他常跟妻子说的那样,一定会让他“名垂青史”。他的下一个目标将于1963年11月22日坐着敞篷豪华轿车从他工作的地方经过。这个人就是: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他就是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一个身兼妄想型人格和自恋型人格特征的人4

对我们而言,尤其要警惕自恋兼妄想型人格自我封闭时的危险性。我们曾无数次见到过,当这种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交流的时候,他们偏执的想法就再也不受外界的抑制。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可以全身心地关注于某个问题或某种感知到的伤害,并将其放在愤怒、仇恨和恐惧中慢慢发酵。不幸的是,一旦他们将其付诸行动,采取的都是同一种形式:用暴力侵害那些他们贬低或害怕的人或物。

比如说,在蒂莫西·麦克维因心理测试不过关而被“绿色贝雷帽”拒绝并从军队退伍之后,他就决定把自己隔离起来—在亚利桑那州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同时培养自己对联邦政府的仇恨。就在这种封闭状态下,他策划了“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炸毁了位于下城区的艾尔弗雷德·P.默拉联邦大楼。在此事发生前几十年,也有一个人,他跟麦克维一样是个自恋兼妄想型综合人格,他就是“大学航空炸弹怪客”希尔多·约翰·“泰德”·卡辛斯基。他隐居在蒙大拿州偏远地区的一个小屋里,酝酿着对科技的仇恨;也正是从那里,他共寄出16个炸弹,炸死了3个人,伤23个。

“在我为所欲为的时候,你们要好好看着。”—妄想型人格+掠夺型人格

2003年,应美国国务院要求,我去帮助哥伦比亚政府成立其首个犯罪侧写部门。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到其中。时至今日,“哥伦比亚特殊犯罪部门”一直在该国的棘手案件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记得当时我协助分析的首个案子就是路易斯·奥尔夫雷多·加拉维托-库维略斯,亦即“哥伦比亚屠夫”5。大多数美国人都没听说过这个人,但他是南半球人命案最多的连环杀手,在7年时间里共杀害了240多名儿童(实际发现的尸体只有140具,其他尸体他记不起来埋在什么地方了)。

在我们坐下来开始分析这个案子的时候,加拉维托-库维略斯一张照片上的样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当时与我合作的是哥伦比亚政府的路易斯·阿方索·弗雷罗-帕拉,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警官,也是一名心理学家,现在已是哥伦比亚犯罪侧写部门的领导人。他注意到了我对这幅照片的关注,于是问我缘故。我反问道:“你注意到他脸上那种自恋的快乐表情了吗?他刚刚被捕,却很享受被媒体关注的时刻。”

“太对了,”弗雷罗-帕拉说道,“在我们把他带到监狱去的路上,他还问,‘我的发型怎么样?’”有时候掠夺型人格具有鲜明的自恋型人格成分。这只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我们常常能见到有人兼具掠夺型人格和自恋型人格的双重特征。伯纳德·麦道夫就是其中之一,他策划实施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其利用家人和朋友为自己谋利的行为很符合自恋型人格的特点,他的所作所为无异于在说:“我可以用任何手段做任何事情,不受任何约束。”与此同时,他还符合掠夺型人格的特点,其行为表达出来的意思是:“只要时机允许,就把能利用到的人全都利用掉,没有任何愧疚。”其计划的宏大浮夸、其行为的大胆厚颜、其伤害他人的冷漠主动都显现出此种多重危险人格的特征。

很多专家都认为,攻击型的自恋人格是社会“掠夺者”的核心所在,换句话说,为了能够残忍地捕食别人,你就得始终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很有道理。要变成泰德·邦迪那种人,你得相信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还要有能够毫无良心地贬低他人的能力。所以,在你见到一个掠夺型人格身上具有明显自恋型人格特征时,你要明白,这个人相当危险。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本书第六章《面对危险人格该如何自护》中详细阐述。

跟泰德·邦迪一样,查尔斯·曼森也符合自恋型与掠夺型双重危险人格特征。在很小的时候,曼森就开始犯罪了,他盗窃、强奸、诈骗,以操纵他人为乐。他将自己视作音乐天才(其实不是)、教派领袖;但事实上,他真正的天赋是像神一样摆布他人(自恋型人格)、利用别人、让别人去为他犯罪(掠夺型人格)。他是谋杀莎伦·泰特和露丝玛丽·拉比安卡以及她们的同伴的幕后主使,却指使教众替他动手。40年过去了,他还被关在牢里,这也证明了他究竟有多么危险。如果大家还想深入了解一下自恋的掠夺型人格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可以去读读文森特·巴戈里奥希所写的《杀人魔曼森》或杰夫·基恩所写的《曼森》这两本书。

三种及以上的综合型危险人格

下面再谈一谈兼具至少三种危险人格特点的人。在分析圭亚那“琼斯镇”邪教领袖吉姆·琼斯的行为时,我首先肯定的是他具有自恋型人格的特征,他对仰慕的渴望很明显是自恋型人格的特点。但他同时具有妄想型人格和掠夺型人格的特征。他希望与世隔绝以及对外界的恐惧心理都符合妄想型人格的特点;而他不可一世的自恋心理也使他觉得自己的敌人无处不在、越来越多。他攫取教众的财物、对忤逆的教众残忍施罚,这都符合掠夺型人格的特点。最终,他对教众的虐待以逼后者服下毒药自尽结束,导致900多人丧命。这就是他,一个身兼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和掠夺型人格三种危险人格的可怕之处。

不幸的是,多重综合型危险人格并不少见,在某些仇恨组织和邪教组织里尤其如此。“大卫教派”的大卫·考雷什就跟吉姆·琼斯有很多相似之处:自恋、妄想,还带有掠夺型人格的特点。倡导一夫多妻制的“摩门教末世圣徒教会”首脑沃伦·斯蒂德·杰夫斯也是这种人。他的教会几乎等同于帝王的后宫,在那里他放纵地性侵未成年少女(女孩们蒙昧的母亲们竟然还协助他作恶)。他认为上帝给了他这么做的权利,并且认为俗世的法律对他无效,这一点很符合自恋型人格的特征;而他又对自己卑鄙的恶行毫无愧疚,这又符合掠夺型人格的特征;还有,他回避外人和那些对抗、不赞同他的人,这一点又符合妄想型人格的特征。在他身上,同时具有三种危险人格:自恋型人格、掠夺型人格、妄想型人格,因此他自私自利、控制欲强、虐待成性、非常可怕。

说到同时具备这三个危险人格的人,就一定不能遗漏“基地组织”的创始人奥萨马·本·拉登。正是在其极度自恋、妄想和掠夺三重人格驱使下,他才策划了“9·11”恐怖袭击事件。一个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当然,跟很多掠夺型危险人格一样,他一意孤行地策划了“9·11”袭击很多年)对全世界的经济、社会、政治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实在是不可思议。自恋心理达到这种层次的恐怖分子不会频繁地实施恐怖行动,但一旦出手,后果定将不堪设想,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这种“动静”才配得上自己。如果他们富有魅力又诡计多端,就能制定出周密的计划,并招募其他危险人格、人尽其才地加以利用,比如凶恶的掠夺型人格,他们从杀戮中获得刺激;心怀恐惧和仇恨的妄想型人格,他们是很好的人体炸弹……

“大满贯”:兼具四种危险人格

大千世界,遇上一个兼具四种危险人格核心特征(四种人格特征程度各有不同)的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大家也能想象得到,这种人一定是心理极不稳定、破坏性极大的。外界压力或其他因素都可能令其走向任何一个危险人格的极端。在二战中大势已去、自己的生命将尽的时候,希特勒的表现就同时显现出了掠夺型人格、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和情绪极度不稳定型人格的特征。

大家可能觉得这种人是很罕见的,但事实恰恰相反,有很多人兼具四种危险人格的特征。他们有时候会在某个街区、某间办公室、附近的某个城镇作恶,但我们未曾听说;或者我们事后听说了,也很少有人去对其进行心理分析,总结说“某人这么做的原因是,他们是某种综合型危险人格”。这种事很欠妥当,因为我们总是在惨案过后例行公事一般去调查、验尸,去分析罪犯的犯罪手法和受害者的死因,很少会有心理专家介入其中对案件进行心理学分析,而后者才是能让别人了解现实危险的最佳途径。

如果大家还是觉得不可能有人兼具四种危险人格,可以去看看乌干达独裁者伊迪·阿明6的所作所为。在他身上,四种危险人格都非常明显,程度各不相同。他总是这个样子吗?我不知道。我再说一遍,他最后变成什么样子并不重要,数万受其折磨或被其杀害的乌干达人及其幸存的家人关心的并不是这个问题。他们最关心的是,在某一时刻、某件事会触发这个人的临界点,这些危险人格会以行动表现出来,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话说回来,这种人并不一定是手握大权、动辄屠杀或伤害成千上万的生命。他们很可能跟你居住在同一个街区,就生活在你的左右。犹他州的苏珊·鲍威尔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丈夫约什·鲍威尔的行为。2008年她曾对朋友和同事说过,如果自己死了,那绝不是个意外事故。她感觉到了自己正身处危险之中,但她却迟迟不采取行动,因为她怕丈夫会把孩子们带走。她的观察力很好,但她无法证实、确定自己的观察结果,因此变得犹豫不决。她将希望寄托在了信仰和教堂,她希望宗教能使情况好转。可惜这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信仰救不了她的命。

2009年12月7日,苏珊·鲍威尔失踪了。警方已经假定—正如她自己曾预见到的—她已经死亡。警方立刻对她的丈夫展开调查,因为在已婚人士所受的伤害中,绝大多数是来自配偶。就在调查紧锣密鼓地展开,并且已经将怀疑锁定在他身上时,约什带着两个儿子搬走了,与其父亲住在一起。2011年9月22日,约什·鲍威尔的父亲因窥阴癖和制作、持有儿童色情影像被捕,苏珊的父亲申请将两个外孙的监护权判给他。2012年2月15日,社会工作者将两个孩子带到约什家里进行监管访问,约什随后将社工挡在门外,用斧子砍死了两个孩子,随后放火烧了房子自焚而亡。

据人们的描述,据苏珊·鲍威尔日记的内容来看,约什身上具有妄想型人格、情绪不稳定型人格、掠夺型人格和自恋型人格的各种特征。平时在生活中,没有丈夫的允许,苏珊什么都不能做;他则随心所欲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他随时可能朝苏珊发火,对自己的残忍毫不在意;他还密切监视苏珊的行踪,质问她曾跟什么人说过话……因为害怕丈夫知道,苏珊只能在上班时才能给家人和朋友打电话。

可悲的是,没有人能告诉苏珊她的丈夫是综合型危险人格。据我所知,苏珊对此类人了解极少(甚至根本不了解),也不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事。尽管如此,她还是感觉到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危险的人,因为她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处于危险之中,并开始在日记中将其记录下来。

时至今日,苏珊·鲍威尔的下落仍然不明。她很有可能是被丈夫杀死了。苏珊虽然通过丈夫的行为敏锐地察觉到了危险,其预感却未能得到证实,也没有专家或权威人士提醒她“快跑,离开他,找人帮忙,快”,这本书看到这里,你应该不会再重蹈苏珊的覆辙了。

危险人格狼狈为奸

大家是否纳闷过:为什么罪犯在释放之后,被禁止与其他重罪犯接触?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当危险人格的个体聚在一起时,他们对社会(及其自身)的危害立刻水涨船高。下面就列举几个事例,大家看看当危险人格狼狈为奸时会有什么后果:

◎19世纪60年代声名狼藉的火车、银行劫匪弗兰克·詹姆斯和杰西·詹姆斯兄弟,以杀戮为乐。

◎跟詹姆斯兄弟一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罗伯特·勒罗伊·帕克(即布屈·卡西迪)和哈里·阿隆佐·朗鲍弗(即桑德斯·基德)及下属的“布屈·卡西迪帮”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火车、银行劫匪。

◎邦尼·派克和克莱德·巴罗(即“邦尼克莱德雌雄大盗”)这对银行劫匪、杀人犯,他们可不像电影里描绘得那么好。

◎查尔斯·曼森及其追随者(即“曼森家族”),他们抢劫、杀人,从不手软,也不愧疚。

◎被称作“山坡扼杀”的安吉罗·波诺和肯尼斯·毕昂奇,这对表兄弟在20世纪70年代于加利福尼亚州强奸、折磨、杀死了多名12至28岁的女性。

◎20世纪80年代,吴志达和伦纳德·雷克在加利福尼亚州自建的房子内残忍地杀害了11至25人(包括婴儿),有些杀人过程还被他们拍摄下来。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7年的时间里,亨利·李·卢卡斯和奥蒂斯·图尔在美国共杀害了100多人。图尔供认自己在1981年用砍刀杀死了6岁大的亚当·沃尔什。亚当的父亲约翰·沃尔什后来成了美国著名电视节目《全美通缉令》的主持人。此案提高了人们对危险人格的危险性的认识,促成了《亚当·沃尔什儿童保护及安全法》的通过,还促成了“国家性侵犯者信息库”的建立,对其他为保护儿童免受掠夺者侵害所做的努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999年4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杰弗逊郡哥伦拜恩高中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造成其他24人受伤,两人随即自杀身亡。

◎2002年,约翰·穆罕默德和约翰·李·马尔沃通过藏在汽车后备厢里用狙击步枪射击的方式在华盛顿州、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射杀了13个人。

这些例子还只是冰山一角。这些危险人格独自行动时已经很危险了,若是他们勾结起来,我们的安全就会变得岌岌可危,因为他们会互相“鼓舞”、互相刺激,给无辜者造成更大的伤害。比如上面所说的穆罕默德和马尔沃,他们彼此鼓动、疯狂杀戮的三个星期里,全世界安保最好的首都之一—华盛顿都为之惊悚,在那20多天时间里,他们似乎是无法无天、无法阻挡的。

总结

希望大家在读过本章内容之后,能够掌握“危险人格清单”的使用方法,在遇到—不论是在新闻媒体上得知还是在生活中亲自经历—某种令你不安或导致你及别人痛苦的行为时,能用它去评估这个人。

你的底线:如果某人符合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危险人格特征,那么这些混合起来的人格特征就会彼此促进、滋生,从而使得这个人更加复杂,更加不稳定,也更加危险。此人在“危险人格清单”中得分越高,其复杂性、不稳定性和危险性就越大。即便他们在四个“危险人格清单”中得分都比较低,但因其综合了多个危险人格的特点,也会惹你恼火,令你愤怒、沮丧、害怕或身心疲惫。总而言之,如果你在乎自己的心理、精神、情感、身体、经济的健康和安全的话,就应该尽力避开这些人,离他们远一点儿。

虽然“清单”不能准确预测危险人格的下一步行动,但它能让大家明白这个人的行为模式。人类太复杂了,要预测其行为是不可能的。但是请大家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人将来的行为,往往能在其以前的行为中找到征兆。并且,因为危险人格在人格和品性上都存在缺陷,所以他们不大可能去提高自己,所以他们的行为轨迹会维持不变或越变越糟,这要依环境条件而言。

如果本书不在手边,而你又要立刻对某个人进行危险人格评估的话,可以自问自答以下五个问题:

1.此人给我的情绪造成的影响是负面的吗?

2.此人的行为是否违法、古怪、不道德、蔑视社会准则?

3.此人的行为是不是在剥削利用别人或控制别人?

4.此人是否有危险举动?

5.此人是否言行冲动、自控力差;或者说,此人是否不愿延迟享乐7

以上五个问题,答“是”的越多,就越说明你评估的这个人可能兼具多个危险人格特征。过后你再拿出本书,在“危险人格清单”的帮助下对其具体对照分类,并查看其严重程度如何。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方法,大家可以去看看每章里“某某型危险人格的特征词汇”部分,将那些符合此人特征的词汇圈出来。很多人就是用这些词汇证实了自己正在经历与那些受害人相似的情况。

曾经的泰德·邦迪对残杀大学生并不感兴趣,但在某一时刻他越过了这条线,变成了一个连环杀手。有些人也许会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有些人也许会想起过去的某个时期,这个人并不是这样的。这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但你是生活在现在,而不是过去;所以,你关心的应该是现在这个人是什么样、他对你及亲人是否有危险。这才是我关心的问题,也正是本书的写作目的。

本章译注

1 Belize,拉丁美洲国家。

2 原文为Slobodan Milošević(1941—2006),1990年当选为塞尔维亚共和国首任总统,1992年12月获连任。1997年7月在南联盟大选中当选总统,但在2000年9月的大选中失败。2001年4月1日凌晨因涉嫌“滥用职权和合伙犯罪等”被塞尔维亚警方逮捕入狱,同年6月28日被引渡到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2002年2月12日,正式开庭审理,被指控犯有包括战争罪、反人类罪和种族屠杀罪在内的60多项罪行,指控中包括1992年至1995年波黑战争期间,塞族军队对萨拉热窝的包围;1995年塞军在联合国在斯雷布雷尼察设立的“安全区”内杀害8000名穆族平民。但米洛舍维奇一直否认对他的所有指控,并宣称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是非法机构。2006年3月11日在荷兰海牙附近的联合国监狱里去世。

3 原文为Ratko Mladić,波黑内战时期的波黑塞族军队总司令,1942年出生,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他将克宁的塞族民兵改编成一支军队并任司令。1992年5月,他脱离南斯拉夫人民军加入新成立的波斯尼亚塞族军队,晋升为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军队总司令,并在其后数年时间里多次击退穆族和克族武装的进攻,1995年因指挥了在斯雷布雷尼察对穆族的大规模处决而被前南战犯法庭指控,在逃亡16年后于2011年5月26日在塞尔维亚被逮捕。

4 肯尼迪遇刺案发生于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中午12:30,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在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得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陪同下,乘坐敞篷轿车驶过得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遭到枪击身亡。负责此案调查工作的沃伦委员会指出,刺杀肯尼迪的凶手是得克萨斯州教科书仓库大楼的雇员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他从大楼六层上的窗口向乘车从楼下经过的总统开枪将其刺杀。案发两日后,奥斯瓦尔德在警察的严密戒备中当众被人开枪击毙。

5 原文为Luis Alfredo Garavito-Cubillos,哥伦比亚强奸犯和连环杀手,1957年出生,其被害人大多为贫穷孩子、农家孩子与流浪儿,年龄介乎8到16岁。其作案手法是通过小礼物或小量金额的钱骗取孩子信任,再带他们离开。之后就把他们绑起来,折磨并实施强奸,然后割喉杀死被害人,随后把尸体抛弃。1999年4月22日被捕,承认自己杀掉了147个儿童,后来调查发现被害人数至少为172人,共来自59个村;另根据他在监狱中绘画的被害人尸骨地图估计,实际被害人数超过300人。

6 原文为Idi Amin(1925—2003),乌干达前总统,军事独裁者。1968年集国家军权于一身,1971年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原政权,1976年任终身总统。任职期间驱逐80000名亚洲人出境,屠杀和迫害国内的阿乔利族、兰吉族和其他部族达10万至30万人。1979年被推翻,逃亡外国,后隐居沙特阿拉伯,2003年因病去世。

7 延迟享乐又称延迟满足,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抵挡住眼前诱惑的能力,是人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一种,与忍耐力、自控力、冲动控制能力、意志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