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身体不说谎 » 身体不说谎全文在线阅读

《身体不说谎》前言

关灯直达底部

我所有著作几乎都在探讨人们对童年曾遭逢苦痛的否认。每一本书都与这种现象相关的某个特定观点扣连着,并且深入研究其中的某一个领域。例如,《教养为始》与《你不该知道》这两本书的重点放在否认的原因与后果。后来的几本书里,又指出这种否认会对成年人的人生与社会有什么影响。《回避之钥》特别关注艺术与哲学,《拆掉沉默之墙》则关注政治与精神病学。由于这些不同的面向并不能完全与其他面向切割开来,因此理所当然地在内容上有重叠与重复的状况。不过对于细心的读者来说,很轻易地就能察觉这些一再出现的主题有着不同的前后关联性,并采用不同的观点来看这几本书。

然而,我使用的特定概念是不受限于前后脉络的。例如,我在使用“无意识”一词时,只意指被压抑、被否认或被分离的内容(记忆、情绪、需求)。对我而言,一个人的无意识就等同于他/她的故事,其故事虽然完整地储存在身体里面,但意识却只能触及一小部分。因此,我从未以形而上学的意思来使用“真相”一词,而是指一种主观的存在、是和个人实际人生有关的意思。我通常说的是“他”或“她”的真相,意味着这是当事者的真实故事,是表达并反映了他或她的情绪。在我使用的术语里,所谓的“情绪”几乎是无意识的,但同时也是身体对内在或外在事件的重要反应,例如对雷雨的恐惧、发现自己受骗而愤怒、或是收到真正渴望的礼物而欣喜不已。相较之下,“感觉”一词类似于一种对情绪有意识的感知。因此,情绪盲目通常需要付出高昂代价且多半是(自我)毁灭性的奢侈品。

在这本书中我主要关注的是:否认我们真实而强烈的情绪,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后果。这些否认,很多是基于道德与宗教所需。根据我在心理治疗方面的经验(其中也包含了我个人的经验,以及我做过的非常多个案),我大概能了解到:曾在童年受虐的人只能借由极力压抑与分离他们的真实情绪,才能试着去遵守“摩西十诫”中的第四诫(2)。他们无法爱与尊敬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始终会不自觉地畏惧父母。即便他们非常想要与父母发展出舒适、互信的关系,但仍然无法做到。

反而,这些压抑的情绪通常会具体化为一种病态依附,但这种依附不能称为真正的爱。我称之是一种“假象”、一种“表象”。此外,童年曾受虐的人常常一辈子都渴望有朝一日能获得他们被拒绝给予的爱。这种期望强化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依附——而宗教信仰认为这种依附就是爱,并赞许为美德。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心理治疗过程也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被传统的道德掌控了。身体则会为这种道德付出代价。

如果一个人相信他的感觉是他“应该”感觉到的感觉,并且不断地避免去感觉那些他被禁止的感觉,最终他一定会病倒——除非他把这笔帐留给下一代来偿还,将自身不被承认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这本书正是要揭露一个被大家忽略的事实,而宗教与道德长久以来一直在掩饰它。

我在本书的第一部借由几位作家和名人的生平阐释了这项准则,而接下来的两个部分,则指出了真正的沟通之道,来帮助我们摆脱自我欺骗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