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极简心理学史 » 极简心理学史全文在线阅读

《极简心理学史》不可分割的整体

关灯直达底部

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心理学以两种完全相反的方法——心理动力学派和功能主义学派(分别位于大西洋两岸)为主流。然后,几乎在同一时间,两场新的心理学运动出现了,且都以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其中一场运动是格式塔心理学,其名字来自德文“Gestalt”或者称作“整体”;另一场运动是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拒绝将意识、刺激和反应分解成构成要素的想法,以及拒绝不可避免地由此而导致的经验碎片化。完形学派认为这不是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人们必须将体验到的、有意识的感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我们并不是只要看到狗的不同部分将其组合起来,就能看到一条完整的狗,我们认识到的、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狗这个整体。完形学派关注的是现象,是整体的、具有体验性的、内部或外部的事件和行为。他们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这一点。

看见光明

一般认为,格式塔心理学起源于奥地利裔匈牙利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于1910年在维也纳和莱茵兰之间的一次火车旅行。因为想到了知觉的本质特征,他在法兰克福下车,买了一个玩具频闪仪,这个玩具可以将静止的图像序列快速连续地闪现,给人留下运动图像的印象。他在法兰克福酒店的房间里进行了实验,探索感知到的以一定速度闪现的序列图片是如何让人产生运动的感觉,虽然真实的运动并未发生(即频闪运动)。

后来,在他的实验室里,韦特海默使用以不同速度亮暗的闪光灯设备进行实验。他发现,通过改变两盏交替闪烁的灯光的速度,可以让人产生一种一盏灯一直亮着、两盏灯闪烁着或灯光在两个点之间移动的感觉(最后,这种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那么,眼睛可能会说谎:我们感知到的未必是自己看到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是从感知到的事件或经历开始自上而下地工作,以确定是什么产生了知觉、如何产生这些知觉;而不是从自下而上开始,收集那些被认为是感知或经验的组成部分,并与其建立联系。

韦特海默和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1886年—1941年)、沃尔夫冈·科勒尔(Wolfgang Köhler,1887年—1967年)密切合作,首次进行了似动现象实验。这三个人经常被看作格式塔心理学的联合创始人。

圆圈和旋律

奥地利哲学家克里斯蒂娜·冯·埃伦费尔斯(Christian von Ehrenfels,1859年—1932年)讨论了我们的感官知觉因素和整个经验理解之间的关系。例如,他描述了我们体验旋律的方式是整体的,而不是只注意个别音符。如果旋律被转换成不同的音调,即使个别音符不同(同一个音也可以在不同的旋律中再次使用),我们仍然认为它是相同的旋律。他将其称为“整体品质”,这意味着存在某种“整体品质”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也在我们的感知行为中或多或少的存在。

韦特海默是埃伦费尔斯的学生,并受其启发。他进一步说道:“旋律带给我的东西不会在不同片段合成的次要过程中产生。相反,每个单独片段中发生的事情取决于整体。”所以,我们先听到旋律,然后再把它分成音符。他在视觉上也发现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圆,我们首先把它看作一个圆,然后才注意到它是怎样构成的。我们会“立刻”看到一个圆,而不是通过将各部分合成的过程来完成这个圆。

格式塔间谍:有猴子,会旅行

1913年,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科勒尔去了特内里费,在加那利群岛研究黑猩猩。他在那里待了7年。有人猜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那里为德国人做间谍,这种猜测从他的两个孩子和帮他照顾实验动物的人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据说,他用一台隐蔽的无线电通知德国海军有关皇家海军在该地区的任何活动。一旦海岸线变得清晰,德国船只就能进入该地区加油。不过,科勒尔确实在对黑猩猩进行正式的研究。然而,他对德国的贡献并没有阻止纳粹的崛起。自从他发声反对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后,为了安全,他于1935年离开德国,在美国生活和工作。

整体感知如何运作

韦特海默和完形学派提出的一种机制是:感官印象由大脑转化为整体感知。他们声称,大脑有预先存在的电化学场,这种电化学场会作用于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其作用机制与磁场作用于铁粒子类似。心理活动场通过感官信息与大脑中的力场相互作用形成某种结构,就成为我们体验到的知觉。

精确定律

根据完形心理学理论,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大脑对环境信息总是倾向于一种简单、对称、组织良好的解释。完形心理学理论向人们展示了各种图像并询问他们看到了什么,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完形心理学学派发现,当我们看一幅图时,会试图以某种顺序认识这幅图。所以,如果我们看到右面这幅图,就会把它组织成一个重叠的三角形和正方形,但不会看到杂乱的线条和角。我们将其称为“髓”(“精确”)定律。这一定律引发了几个格式塔定律,解释了我们如何从明显的混乱中创造顺序来组织视知觉。

邻近法使我们将相近的物体看作一组。我们会将左图中的圆圈看作三组圆圈,每组12个圆圈,而不是36个离散的圆圈。

相似法使我们将相似的物体看作一组。我们会在右图中看到3排白色圆圈和3排黑色圆圈,而不是一个有36个圆圈的正方形。

对称法使我们将物理性质相似的物体看作一组。所以,我们会将下面这些图看作3组对称的括号,而不是6个独立的括号或两个单独的括号和两对不匹配的括号。

我们使用过去的经验可以超越其他法则。过去的经验就是利用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帮助我们解释自己看到的东西。如果我们正在阅读文本,遇到“OO”,我们可能会把它理解为两个字母“o”;但是如果我们在看一页数字,我们更可能把它看作两个零的数字。

共同命运法使我们往同一个方向移动,就像左图中的鸟一样。

连续性法使你把右图看成是两条线交叉,而不是四条线相遇。

闭合法使我们看到完整的、预期的形状。因此,我们把这些图形看作一个轮廓破碎的圆,而不是一系列曲线。

格式塔法则认为,如果线条和形状能组成一个简单、规则、简洁的物体,我们就将这些图形和线条整合起来进行感知。我们会把本节的第一个图形看作重叠的正方形和三角形,而不是不规则的八边形。

我们的大脑怎样从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中创造意义和潜在的原则,用格式塔的术语来说,这被称作“主观轮廓”“浮现”“多稳定性”和“恒常性”。

●主观轮廓倾向于看到一个能识别的对象,即使它并不是真的存在。例如,我们倾向于看到这些图片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形状——一个白色的三角形,而不是三个一部分被切除的黑色圆圈。

●浮现指的是倾向于在抽象的线条或形状模式中看到可识别的图像。例如,你可能会在图片中看到一只斑点狗。

一旦你认出了图中的狗,你就很难“看不见”它。这也是我们有时会在烤面包、茶点心、云或咖啡的泡沫中看到的耶稣基督的背后原因。

●多稳定性产生于图像前景和背景的混淆。当画面的一部分可能是前景或背景时,我们的思维就会在两者之间疯狂地切换,就像这幅著名的鲁宾花瓶图一样,这是一个花瓶还是两张脸?

●恒常性是我们识别同一个物体的能力,即使这个物体被旋转、倒置、远距离观察、投射阴影或以其他方式改变了,它都能被我们认出来。

格式塔心理学并不关心如何解释这些感知特征产生的原因,而只是认识到它们的作用,我们认识这些作用就决定了应该怎样感知世界。

1935年,德国纳粹执政,阻止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运动,该学派所有的主要人物都离开了德国,前往美国。格式塔心理学于是不再作为一个学派独立存在,但是它们的许多思想都被其他心理学派所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