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 » 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全文在线阅读

《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5.1 厌恶情绪的产生

关灯直达底部

在所有负面刺激引起的情绪中,厌恶属于相对较轻的反应类型,愤怒、恐惧和悲伤,都会产生比厌恶更严重的反应。

厌恶的具体刺激源有效性受不同社会文化和教育影响很大。比如张扬的个性,在崇尚和鼓励个性的社会氛围中,不会成为厌恶的刺激源,但若放到一个保守的、等级森严的社会氛围中,则非常容易引发周围人的厌恶。

我们尽己所能,试图总结出人类社会中能够引发厌恶情绪的刺激源通用特征,抛砖引玉。行为人会对所厌恶的刺激源做出两种评价:一是否定;二是低级,这里的低级是指虽然可恶但却不够对当事人利益形成威胁的水平。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自以为是”的人几乎在所有社会和文化中,都是最容易引起别人厌恶的刺激源。

自以为是,不是个性张扬,而是没有基础的张扬。这个词的内在含义是行为人事实上并“不是”,但却认为自己很“是”。这里的“是”可以翻译成正确、成功、高尚、完美等各种肯定评价。总而言之一句话,“我很好,你(们)很差”的想法就是一个实际上不怎么好的人自以为是的心态。对自己有过高评价,而又以此为基础进行炫耀、争辩,或者否定其他人的正确意见,是最容易被人厌恶的行为模式。

趣味案例

拥有6个头衔的极品男子

一个参与我们研究的志愿者小雅讲述了她曾经遇到过的一名极品男子。在双方初次接触的过程中,该男子首先递上了自己的名片,上面印着6个不同的头衔,从某公司总裁到某集团顾问,再到某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最后一条头衔是“某大学研究生课程班班长”。在惊讶于这种身份介绍之后,双方开始就电影产业的现状进行了意见交换,试图寻找合作的机会。

在这名男子的眼里,搞电影产业,就是要“三大”——大投资、大明星、大宣传。虽然到目前为止,他还只拍过两部实验性质的MV,但他坚信,只要有人给他投足够的钱,用这些钱雇用大牌导演和明星,改编一个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就可以拍出成功的作品。接下来,从开机就进行炒作宣传,甚至制造噱头引起关注,直至最后进入院线,就一定能实现名利双收。

当小雅提出,电影是用画面和声音讲述故事的一种艺术手法,因此好故事才应该是一部好电影的核心要素时,该男子大加驳斥,并反复强调,“中国的老百姓,谁看故事啊?只要屏幕上有明星,就会兴奋,明星越大牌,爱看的人越多,票房就越高!”在随后陈述自己雄伟计划的时候,他慷慨激昂的样子让别人都无法插话,并且频频提到自己和哪些娱乐明星一起出席过活动、一起合过影,手机里存了哪些人的电话,完全是踌躇满志的样子。

最终,小雅不得不提前中断了这次会面,以有事为借口礼貌地离开。我们尝试着指出了当时她的情绪来源,小雅认同了我们所分析的两个特征:“第一,这名男子所说的东西在我看来是不对的;第二,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还大言不惭地吹嘘和标榜,这种无知让我感觉很低级。”

与此性质相同的实际案例,还有某娱乐名人跨界扮演意见领袖的事件。2015年3月,某著名律师通过社交媒体发表了自己对交警夜查酒驾的批评意见。这种哗众取宠的行为受到公众的大量批评和质疑,成一时笑谈。

整个事件结束后,我们分析了公众厌恶这位律师的原因,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以“法律从业人员”的身份,发表了不懂法律常识却自认为正确的观点,对交警的正常执法发出批评的意见。民众认为他的错误观点很低级,而以律师的身份更是不应该如此无知,这属于自以为是,非常让人厌恶。

当然,民众的反馈中也大量存在谩骂的现象。需要注意,谩骂属于愤怒情绪导致的攻击行为,已经超过了厌恶情绪的上限。厌恶情绪的一个必要特征是不具备攻击欲望。

通过讨论上面的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人际交流中能够引起厌恶情绪的刺激源,具有共通性规律。当事人对刺激源产生厌恶情绪,至少同时存在两个必要特征:一是对刺激源的否定,具体表现为不认同、不接受;二是除了不认同之外,还认为刺激源很低级,远低于自己对它的主观预期。

轻蔑非常容易引发愤怒。A轻蔑B,如果B不服气甚至挑衅,A非常容易升级为愤怒情绪,试图“制服”B,大概的台词是:“小样儿的,还弄不服你?!”B明确得知A厌恶自己,又必须与A保持关联的话,B极易产生愤怒情绪,保证自己的尊严不被侵犯。关于愤怒,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解释。

例如,两位公司管理层在进行合理争辩,各自都有具体的理论依据或者事实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尽管双方都会心怀否定,但不一定会产生厌恶,也许还会惺惺相惜。如若在这个情境中加入了低级评价因素,比如产品部经理认为销售主管所提的下一年度销售增长计划根本就没有任何依据,完全脱离公司现有客观情况,全都是信口胡言,就会心生厌恶。

有些情况下,刺激源的水平也许客观上并不低,但因为其过高的自我定位超过了实际情况,也会造成相对低级的评价。目中无人的老前辈虽然确有水准,但因不能接纳后辈合理观点,盲目自负,就会让人心生厌恶。历史上很多名臣也因为这种功高自负,引起了君王的厌恶。《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就是屡屡因为这个原因,逐渐引起诸葛亮的厌恶和防备(诸葛亮评价魏延脑后长反骨,只是小说笔法,不做讨论)。这种行为人所持的主观低级评价,是刺激源过高的自我认知造成的相对影响,客观的实际情况会被刺激源的自大衬托得很低级。

如果客观情况本来就很低级,还搭配上盲目自大的表现,就会强烈增加厌恶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