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 »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全文在线阅读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5 家庭系统:家庭当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谋 孩子有分离焦虑,大人也有分离焦虑

关灯直达底部
焦虑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失落。

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去女儿的幼儿园参观。

那时候女儿还没上幼儿园,只是家长去报名,熟悉环境。我心想这就是女儿未来要待着的地方,就把教室仔细地看了一遍。看他们怎么上课的,在哪里吃饭,看他们睡觉的小床,连洗手间都看了看。莫名觉得有点儿难过。

我记得的一个细节是,架子上摆着一排一排小碗和小水杯,每一个上面贴着标签,写着小朋友的名字。孩子们不识字,这些标签显然是老师分发餐具用的。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场景:到了喝牛奶的时间,小朋友们排排坐好,老师把牛奶端到每一个人面前。我女儿就在他们中间,捧着杯子咕嘟咕嘟地喝。

现在呢,说不出那种感觉。但当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悲伤。或许是矫情,但当时的确想过:“她那么小,一个人怎么适应外面的世界啊!”

那大概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孩子要离开我了。

说矫情也是真的,因为又不是没有离开过,从前也是要上班的嘛。但是换个角度想,从前上班,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照顾着,那个世界是“我”为她精心安排过的。我清楚(或者我以为我能掌握)那个世界的风吹草动。但是幼儿园……那么小一个人,要独自去一个我所不能掌握的地方!

她在那里会经历什么?家里的很多生活习惯不适用了吧?

老师的脾气跟爸爸妈妈也不一样(但愿是往好的方向不一样)。

不知道她会交到哪些朋友。

她会喜欢做什么游戏?

摆在这里的玩具,以后她都会玩到吗?不知道她最喜欢哪一样呢?

她是不是具备了足够的生活技能?

她吐字那么含糊,别人听得懂吗?

幼儿园里也要上课,上课教什么呢?我们有没有漏掉什么?会不会有一天,她跟不上别的小朋友,是因为我们家长没有给她打好基础呢?

……

我什么都不知道。发生在这里的事,我一点儿都掌控不了。

我把墙上的《每日食谱》都拍了下来,拿回去仔细研究。但是除了“小家伙吃得比我还好”之外,也得不出什么别的结论。尽管如此,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了好几遍,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信息,不如说是为了安抚我自己。

牛顿物理定律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对的。

父母离开孩子,孩子也离开了父母。孩子有分离焦虑,大人也有分离焦虑。我的体会是,那种焦虑并不只是某一种具体的担心(孩子想爸爸妈妈怎么办),在那些担心背后,还有一种更潜在、更深层、更难以言说的担忧——

“TA要去往外面的世界了。”

那个感觉是空落落的,生命里有一块非常重大的东西就要离开了。

我们担心孩子一个人搞不定。我们用一个夏天的时间,跟孩子讲幼儿园的事;带孩子拍全家福,把照片贴到幼儿园的墙上;在衣服和书包上绣上孩子的名字;把她从小抱着睡觉的小熊带去陪她。做完这些准备,心里就踏实一点儿,仿佛那里便不算是一个全然陌生的新世界。有经验的邻居还提醒我们:“找他们的老师,提前沟通一下感情,很有用!”(可惜,羞于社交的我实在做不到。)

我们是在安抚孩子吗?当然。但同时也在安抚我们自己。做到这些事,孩子去的地方就带有了一丝父母的气息。它就不再是“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它很大、很嘈杂,好像也不太安全。

我有一个来访者,是单身母亲,自己开公司,事业做得很大,任何时候都是一副精明强干的企业家模样,唯独提到自己在上小学的儿子,就发愁得不知该怎么办:儿子过于要强,儿子缺乏进取心,儿子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儿子太迷恋玩电脑……

我问她:“你最担心的到底是什么?”

她说,担心儿子以后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足。

我说:“你留下的家业,也够他立足了。”

她正色说:“那有什么用,他要是自己不行,内心也不会快乐。”

但她也说不出到底在担心什么。什么叫自己不行?行是什么样的?她本人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行”的,小时候也看不到今天的成就。为什么她儿子就不行?就算不行,为什么内心就不快乐?她觉得儿子会怎么不快乐?

她说不出具体的一二三,就是担心,怎么样都担心。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很容易安慰她:不用担心,孩子们最终都会有自己的办法应付这个世界。再说了,他的条件可是比你小时候好太多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也知道,那些焦虑并不会因为事实如何就完全消失。

哪有那么多可怕的事物呢?是我们自己焦虑罢了。

我女儿现在在幼儿园过得很好。除了早上不愿意起床,每天看着都很愉快,有自己的朋友,有喜欢的游戏,放学之后跟小朋友在院子里折腾到天黑才回家。跟我们讲最近发生的趣事,学来的怪话,我们已经越来越听不懂了。

我好像也接受了,她没有那么需要我们。

但我忍不住会想:这样可以吗?不会太松懈了吗?也许我该教她认字了。

我看到网上那些幼升小的试题,也在发愁。江湖上纷纷传言:等上了大班再开始准备,已经来不及了!学英语,学数学,学钢琴、绘画、围棋……有的孩子已经认识了上千个字。我女儿还什么都不会呢。我想,等她上小学以后,就要在那样的环境里(是的,传说中海淀区的小学),跟那些虎视眈眈、摩拳擦掌的孩子一起竞争了。她真的可以吗?她被比下去会不会难过……

然后我意识到,我又开始焦虑了。

我看到不远的将来,她离爸爸妈妈又会远一步。她离外面的世界越近,离我就会越远。她会成为一个小学生,然后是中学生,慢慢她就长大了。

在每一个非常明确的有具体指向的焦虑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失落。我总觉得她还是那个躺在婴儿床上,除了哇哇大哭什么都不会,一切都仰赖我们的小宝宝呢。她怎么就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奔向一个我看不见的地方了呢?我望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仿佛还没有来得及拥有她,就要失去她。

“渐行渐远”这四个字,是从龙应台那里学来的。她是这么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但是谁能真的忍住不去追呢?我们跟着一路小跑:“慢点儿!前面危险……”

难道我们不知道,前面未必那么危险,而他们足以应付得来吗?

那都是父母的焦虑,与孩子无关。

有一些观点很正确的书和文章,告诉我们,要把这两种焦虑分开,“孩子在幼儿园适应得很好,倒是爸爸妈妈不一定适应”。我自己就是这一类观点的坚决拥护者。没事的时候心里不屑:现在的家长太焦虑了,何苦那么焦虑!看到同龄的家长们蹲在幼儿园门口,跟孩子生离死别;或者带着孩子在课外班之间赶场,每一个知识点都恨不得抄下来,回家再给孩子补习;又或者忧心忡忡地在论坛里讨论学区划分、重点学校的面试,都免不了在心里一笑而过。

但我知道,焦虑是父母天性中的一部分。

除此又能怎么办呢?我们担心他应付不来的那些东西,恨不得都由爸爸妈妈手把手教给他。明知道意义不大,也要扶着他送一程,再多送一程。这就是人性的软弱之处。总要再做点儿什么,仿佛就等于多陪了一段。就像孟郊的慈母手中线,衣服穿在孩子身上,也是为了让父母多一个念想啊。

也罢,想到这儿,准备开始教女儿认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