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 » 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全文在线阅读

《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第四章 一些实战 看到事物的本质

关灯直达底部

世界是圆形的,但是有人敲碎了它,只给了人们一个三角形,那么很多人会认为世界原来的样子是三角形的。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只是为了发现一个更完整的世界。也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在别人告诉我们世界是三角形时,能够拿起批判的武器。

存在的意义——人生是一场时间的旅行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冒险家将攀登珠穆朗玛峰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当自己完成了这个艰巨的挑战时,众人喝彩。

但是不久之后,他就自杀了。他自己说道,当完成了最后的挑战,感觉人生没有了意义,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动力。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师徐凯文在其文章《学生空心病与时代焦虑》中讲到一个例子:

有个高考状元说,他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所以他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也曾经为了这个问题失落了好几周,虽然之前也思考过无数次,但是那一次感觉特别强烈。然后,我也开始各种资料的查找和书籍的翻阅。

最后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人生的意义在于赋予,甚至说是没有意义,如果有,那是我们让它变得有意义的。

现在我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你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送给了你一支不是很昂贵的笔,但是你会觉得这非常珍贵,会对这支笔有非常多的感情。假如有一天,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你的笔调包,换成一支不是你女朋友送的笔。你依然会对你拥有的笔产生足够的感情,可是笔已经不是原来的那支笔了。

钢笔已经被换了,可是感情却没有改变。既然它已经不是我们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送的那一支,那为什么我们还会对这支被调换的笔产生感情呢?

答案是我们赋予了这支笔意义,它浓缩了我们的强烈感情,成为一种情感的载体,进而产生了意义。

同样,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我们所接触的知识构建了我们的价值体系,这就像是恋人送来的钢笔,进而让我们对一些特定的事物产生了足够的感情,并且赋予其意义,从而形成一种追求。

人生所谓的意义,是我们赋予我们行为的一种支撑。它是我们价值观的产物,而不是本来就拥有的。意义的产生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关联的构建。

有部电视剧里面有一个角色。他认为他活着的意义是为了效忠他的王,即使他的王变坏,他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

因为他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害怕自己所做的事毫无意义,所以他宁愿一直对已经变了的王继续保持效忠,也不愿意改变自己所认为的有意义。

在这里他所谓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为的是支撑自己的行为。他将自己的行为关联了天命,即实现了载体与意义的结合,以让自己的行为有足够的理由。

人一直都是害怕不确定的动物,就像看到草丛在动,我们无法判断是否有狮子就会不安。我们也害怕自己行为的不确定性,如果没有一个指定的程序或者说目标让我们去执行,那么我们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不适应感。

很多人在高中的时候,因为社会教育的灌输,以及所处群体的同化作用,让我们对高考赋予了很重的意义感,进而很多人对高考极度看重,而且也能够认同自己的努力,即使偶尔会疑惑自己为什么那么努力,也会因为环境带来的紧张感而减少这种疑惑。而高考结束后,这种我们赋予的意义就消失了,进而让我们的行为没有了支撑。

如果没有及时寻找到新的支撑,也就是赋予新事物一个不一般的意义,那么我们很可能就会陷入质疑——我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呢?而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总是趋向于无聊的。

而我们往往会选择最省劲的行为模式——打游戏,看小说,睡懒觉等。那些脱贫致富的人往往容易吸毒也是这个原因。

听到国歌,一些人可能会激情澎湃,因为他们的教育赋予了这首歌意义,而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往往不会热泪盈眶;别人用一只更昂贵、年轻的哈奇士想换我们养了十几年、甚至带病的哈士奇,我们是不会愿意的,因为我们对这只狗产生了感情,它成了一种意义的载体。但是如果让一个不知情的人二选一,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年轻可爱的那只吧。

到目前为止,我也还没有明确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也没有发现特别值得赋予意义的事物。但是我的价值体系让我明白,意义是自己给的,快乐是很简单的一件事,而价值也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在图书馆泡上一天给我的快乐比躺在床上睡懒觉多得多。

我也很喜欢英国浪漫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一句话:“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与其不停思索人生的意义,不如让自己在体验中获得。

让自己忙起来,那也会是良药。

社会圈层——如何进入更高的圈层

这些年有一个话题非常热门:进入上一个社会圈层的难度越来越大了。资源的流动性变缓慢了,能够在社会受益的奋斗者越来越少。

这是每个时代的焦虑,尤其是这个时代。我们发现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看不到自己的付出会有什么结果,是谁都会感到不安。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社会资源的流动性是非常高的,但是伴随市场的成熟和既得利益者的形成,资源的流动产生了一些阻力。

现实很残酷,而且这并非中国,也并非这个时代的特点。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早在1965年就做过一个对近万名法国中学生的调查,发现优等生群体有61%属于富裕阶级。而中国明朝也是如此,万历年间,80%的进士出自精英家庭。

社会学上有一个马太效应,指的是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更多是强者越强,而弱者越弱。一个新社会的初期,大多数人差距都不是很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稳定,社会逐渐分层,马太效应就越来越明显。绝大多数穷人会变得越来越穷,而富人则依旧保持着优势。

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让自己进入更高的社会圈层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些角度去做探索。

1.有无增量基础

雪球越滚越大之前必须有一个小雪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前提是有一个火点。同样,自身要想得到发展,也必须有这样的增量基础,俗一点的说法就是:足够的本钱。

前段时间看到新闻说,王思聪5亿元的投资最高获得了5倍的收益。那么,这是否是因为他的能力比大部分人强呢?不是的。富人之所以能够轻易赚钱,可能不是因为他们能力比我们强,而是他们有增量基础。父母已经帮他们滚好了“小雪球”,他自己只要再轻轻动动手指就能够让雪球自己滚下去,慢慢变大。

当一个人有5个亿的资产、想要做投资时,会有很多基金公司和私募公司找上门来,告诉你投资什么企业和领域赚钱,基本不用自己费心。

而大多数人想要达到跟他们一样的层级,要比他们多一个前提条件——自己先有足够的本钱。当自己拥有足够的增量基础时,才能够吸引和交换相应的资源。

2.错以为努力与回报是线性关系

1.01的365次方等于37.8,0.99的365次方等于0.03,其中365次方代表一年的365天,1代表每一天的努力,1.01表示每天多做0.01,0.99代表每天少做0.01,365天后,一个增长到了37.8,一个减少到0.03.

记得在学生时代,看过上面这个付出计算方式后,当时觉得这种方式所表达的思想非常有道理,自己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多努力不止一点,想着把冷板凳坐热,最后成绩并没有多大起色,反而落下了一身颈椎病。这种计算方式是不是看上去很有道理呢?其实,这就像那些想着“离高考还有100天,每天只要进步一分就可以了”的人一样,没有弄明白努力与回报的关系根本没有确定关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只能说:有规律,没定律。所以,也不要轻易想着靠这些简单的加减运算去计算自己努力会带来多少回报,因为根本就不准。

3.市场回报率不等

不同的市场会有不同的市场回报率,最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市场流通性差,这个时候承担商品交换的“中介产业”回报率最高,之后是股市走红,股市的回报率最高,再之后是房地产。

毋庸置疑,前几年体力市场的回报率一直是低于知识市场的回报率的。但是,现在来看,知识市场的竞争过于激烈,反而造成了体力市场的稀缺,开始出现反转。

不同的领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回报率。托马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在其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写道,在近代社会发展的初期,劳动回报率高于资本回报率,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资本回报率高于劳动回报率。

这也对应这个社会当前炒房子和搞金融的人的盈利所得大大高于做实业和出卖劳动力的。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发展领域显得非常重要。

4.稳定的反身伤害

在进化中,最容易被淘汰的物种是那些生活环境长期处于稳定的物种,比如我们所知道的澳大利亚因为大陆漂移远离泛大陆主体,所以很多物种进化得比较慢,而且很容易因为突发事件导致大规模灭绝。

社会是残酷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很多人因为想要稳定而失去了竞争力。所以,如果说在一开始就选择没有难度的工作,缺少足够的历练,那么人会因为过于安逸的生活,而使竞争能力或多或少的退化。如果还没有养成较强的竞争能力就选择了稳定,能力也没有得到锤炼,那么很难说通过奋斗就会有向上的提升。即使山顶的草,也比平地里的白杨站得高,因为它生下来就站在了山顶。起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高度,但并不代表这无法突破。知道了自己的处境后,大家可以自己去想怎样破局。我也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

1.利用资源的转换性

社会体系的构建最为基础的组成是资源交换规则。就像能量能够从热能转化为风能,动能可以转化成电能一样,资源也存在这种不同维度的转化。你能够用自身的知识去转化成财富,也可以用财富去追求异性。诸此种种,不做赘述。

所以之前才会有“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实际上是因为知识和学历能够作为与他人进行资源交换的基础。至于能不能实现,能够交换成什么资源,那需要看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且要结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要想进入更高的圈层,就至少要有一样可以拿出去交换的资源,可以是足够的知识,可以是行业纵深,可以是垄断信息,甚至可以是长得好看。

凡是稀缺的,都是有价值的。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企业,之所以能够长存,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够给人们带去价值。同样,如果自身没有办法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价值,那么也很难维系自己的生存。

2.提升自身格局

曾经有一个人向画家门采尔(Menzel)抱怨自己一天画一幅画,但一年都没有卖出去一幅。门采尔给他的建议是“倒过来”:用一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这样就可以一天之内卖出去。

同样,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本身就不能急功近利。我所认识的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看不到结果而不愿意坚持,错失了市场。

在一些平台偶尔会看到一些人求助如何考高分、升职之类的,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是不知道如何做,只是觉得那些“笨方法”很慢,看不到即时的成效。

只有站得更高,学得更多,才能够看得更远。

磨刀从来不误砍柴工,弄懂这个世界的运转规律并且利用好这些规律才是改变自己处境的最好办法。

3.寻找增量市场

学过金融的人都知道泊松分布曲线。泊松分布曲线是诸多事物发展的规律曲线,从很低的起点开始发展到一个最大值,再慢慢衰减。

泊松曲线在市场的应用就是划分市场的增存缩关系。增量市场看运营,存量市场重质量,缩量市场做垂直。其中,当一个市场处于市场增量的时候是盈利最简单的时期,只要找到这个市场,在早期往往可以“躺着赚钱”。而后来者往往就没有这种好运。

这就像有人要过河,看到鳄鱼集中在一侧,自己从另一侧游过去。鳄鱼看到后迅速游过去。这个时候你想重复他的路径过河则很难实现。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行业已经有媒体鼓吹时,我们要自己意识到,这个市场可能已经被占领得差不多了,再去涉足可能会得不偿失。努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存在的市场和看到的领域,那会更加省力。

4.寻求节点

很多明星在出名之前实际上已经做过很多年跑龙套的,但是做的足够多了,只要其中一个出了名,那么他就会成功,而且不可逆。那个成功的部分,我们称之为节点。

这实际上就是彼得·泰尔(Peter Thiel)所认为的事物发展“从0到1,从1到N“的过程。自己的所有努力在初期很难看到明显的起色,因为这个过程的积累是无中生有的过程,非常艰难。但是当自己完成了一定量的积累,接触到一个节点,那么这个“1”就会像奇点一样发生爆发式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强调如果想要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需要持之以恒,实际上就是在完成原始量的积累。不过更好的办法是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因为自身的能力水平足够高,可以极大地提前和增加这样的节点,甚至创造这样的节点。

5.克服关键限制因子

把东西忘在房间里了,不用怕,我们有钥匙。但是钥匙忘在房间里了,这种情况可就麻烦得多了。这里的钥匙就是我们的关键限制因子。

德国植物生理学家丁·李比希(Justus Liebig)通过研究化学物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发现,各种作物的产量,通常不受它所需要的大量营养元素的限制,而是受到那些只是微量需要的原料产生的限制。我们称这种限制条件为关键限制因子。但是在任何具体生态关系中,在一定情况下某个因子可能起的作用最大。

也就是说,限制我们发展的关键限制因子可能是自己的短板,也可能是自己的长处。比如,你要高考那么你的弱势学科就是你的关键限制因子,你数学很强,但是你要通过数学竞赛获得保送,那么数学就是你的关键限制因子。

想要更好的发展,需要找到限制自己的关键因子,并且更好地去减少它对我们发展的限制。弄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并且分析、确定自己的关键限制因子,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打破其带来的瓶颈。

“美丽”的骗局——洗脑为什么那么厉害

经济下行时,犯罪率会有一定的提高,传销活动也会更加盛行。这几年关于传销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也有好多传销开始披上“新衣”,变换了方式。好多人也因此弄得负债累累,或者家庭破灭。在这里,我也讲讲一些常见的洗脑方式,供大家参考,尽可能抵制不良思想。

那么传销组织,或是洗脑者常用的办法有哪些呢?

1.人群筛选

人群筛选主要不是用于洗脑,而是用于区分容易洗脑的人群。比如说,有的人偶尔会收到一些漏洞百出的诈骗信息。有的诈骗信息显得非常幼稚和低级,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中计呢?

其中的很大原因,在于骗子的“人群筛选”。想象一下,如果他们的信息编得非常严谨,在非常庞大的基数的群发下,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去咨询情况,那样自己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释,尽力让他们相信这些信息是真的,这样会让骗子们疲于奔命。

但是,如果故意编造一个漏洞百出的信息,这个时候如果还有人跑去咨询具体情况是否属实的话,那么就基本可以确定咨询人群的智商水平,骗子就可以迅速找到自己的“精准用户”,而自己也能大大减少时间成本的投入。

同样,我们听到的很多传销骗局都是如此,洗脑的人告诉对方有“躺着赚钱”的方法,通过这样的筛子,选出了那些容易被洗脑的人群。而那些不易被洗脑的人群会尽快被踢出群体,也避免后期他们的洗脑工作出现问题。

这也是很多传销组织能够存留很久的原因,有思维能力的都被剔除,只剩下那些缺少知识和教育的人群。他们更容易从众,更容易迷信,以至于再大的漏洞,他们也无法看清。

2.单一信息和睡眠效应

就像吃饭一样,人对信息也是有生物性需求的。因为没有信息就无法捕食,无法远离潜在的威胁。所以,人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不亚于吃饭等本能。比起错误的信息,人们更害怕接收不到信息。所以,当错误的信息成为我们的唯一信息来源时,我们也会更倾向于接受和相信。

持续的单一信息会带来大脑皮层下的“响应回路”,让他们从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增加我们对这种持续的单一信息的认可,最终认为它们是正确的。

我们看到的传销模式经常是阻隔掉人们对外界的信息很长一段时间,将其关在一个封闭的“小黑屋”,不让人们接触组织群体以外的任何人。同时在这个期间不断跟被洗脑者讲“相似的道理”。

我们会慢慢接受那些明显错误的信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信息传播的睡眠效应。信息传播结束一段时间后,高可信性信源带来的正效果会下降,而低可信性信源带来的效果却朝正效果转化。

也就是说,一开始我们知道明显错误的信息,一段时间过后,我们可能就慢慢相信了。而其中的原因在于,我们可以记得信息的大概内容,但是很容易忘记信息的来源。从而慢慢地认为他们给的信息是正确的。

即使内心非常强大的人,在这种单一信息和“信息睡眠效应”的影响下,也很容易被弄得筋疲力尽,最后屈服。

3.制造“气压”

这里的“气压”是气场压力,指的是群体压力和环境压力。

人都是非常容易受群体影响的。就像一群羊突然跑向同一个方向,一只羊不知道其他羊为什么这么做,但是它知道跟着做能够活下来的概率最大。没有狮子,自己这样做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一旦真的有狮子追来,那么自己生存的概率就增大了。

追随“多数人”是生存进化的最优策略,可能有些人觉得自己不从众,但是实际上,很多生活现象都会表露自己,比如说,看完精彩的节目后,掌声都是从不统一到统一,这也是从众的一种形式。

我看到的一个关于传销的视频,是这样的:明明是喝白开水,但是第一个人说鱼汤很香,第二个说有点咸,第三个说被鱼骨卡到了,第四个说葱花不错,这个时候,被试者内心是怎么个感受呢?从他的犹豫可以看出,即使不相信是鱼汤,或多或少也会对这是白开水的事实产生怀疑。

环境压力也是让人改变认知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理空间,要是别人靠得太近了,我们会感到不安。能够被许可进入我们安全区的,我们都认为是可以信赖的。

而传销组织他们一般都是故意创造一个狭小的空间,让我们的安全区一直处于被打破状态,自身心理防御系统不能一直保持,进而对他们产生信赖感。相信他们的所作所为。

4.真假信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