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快乐 » 学会快乐全文在线阅读

《学会快乐》第24章 修行之路

关灯直达底部

你须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世界才能变成你希望的样子。

——莫罕达斯·甘地

有时,我们要像探险家一样,热血沸腾地做有意义的事,至死无憾。让我们学会自由吧。修行的关键是学会控制内心。“苦行的目标是控制内心,若非如此,要苦行何用?”“苦行”的意思就是“练习”,此处意指修心。

踏上修心之路,目标就是实现自我转化,然后帮助别人从苦难中解救自己。刚开始会感到无能为力,而后,提升自我的信念会越来越强烈,让我们最终克服无力感。

一旦踏上修心之路,义无反顾地向前走,数月或数年之后,我们便会意识到一切都改变了,尤其是我们再也不会有意伤害别人。骄傲、嫉妒和困惑,都不再是心灵的主人。我们要反反复复地问问自己,修心是否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为他人带来快乐,并且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检视自己修心的进展。进展如何?是不是停滞不前?退步抑或进步?一旦快乐深深根植于内心,快乐的光芒就会照到我们周围的一切,影响我们所有的社会活动。

若想从苦难中解脱,必须克服重重障碍。每个人脾气秉性不同,智力结构不同,信仰也不同,故而修心的起点和方法都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的方法,不断修炼内心,渐渐从负面情绪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有人可能会想,那么多人饱受饥饿、极端贫穷、战争以及其他灾难的折磨,我们却试图摆脱内心的痛苦,追求心灵自由,这是不是太奢侈了?为什么不直接去减轻他们的痛苦呢?如果立即行动能解决问题,科学家也就不必进行研究工作,直接处理紧急事务就行了。同样,为什么要花五年时间建造医院呢?建设电力和管道系统要花很多功夫,又不能给人治病。为什么不直奔街头,搭起帐篷,立马开始救助病人呢?哪里还需要认真学习和钻研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内在转化的修心之路也是同样,随心所欲不能解决问题。鲜花不能开在蔚蓝的天空,圣人的智识、大爱和慈悲也不能凭空产生。亚里士多德说:“在最伟大和最高贵的事上,绝不能听凭命运摆布。”

倾听、思考、禅定

和学习任何手艺一样,修心的道路也分几个阶段。首先,必须向师父学习,然后领会师父的教诲。这如同小孩子没有先天的知识,生下来什么都不懂。接下来,我们要充分练习,避免学到的知识成为一本包装精美但从未阅读的书。所以,要认真思考师父教授的内容。释迦牟尼曾告诫他的弟子:“出于崇敬而接受我的教导毫无用处。要仔细地鉴别和检验我教给你们的东西,像金匠那样,拿到金子要用刀刮一刮、用火烤一烤、用锤子敲一敲,才能知道手中的到底是不是真金。”

师父的教诲,单单从知性上理解是不够的。把医生开的处方放在床边或熟记药方不能治愈疾病。我们必须整合所学的知识,将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心灵的续流。如此一来,所学就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事实上,这就是禅定的意义所在:熟悉新的存在方式。禅定能使我们熟悉所有的积极品质,比如善良、耐心、宽容等,并且通过进一步的禅定不断强化。

修习禅定的早期,一般采用短小规律的训练课程。我们要发掘自身的某一品质,通过禅定使其慢慢弥漫全身,直至成为第二天性。禅定时也可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物体上,比如一朵花、一种感觉、一个念头或一尊佛像,以获取内心的宁静。起初,内心难以平静,但我们要学着驯服内心,每次思绪的蝴蝶飞走,我们都要把它引回专注的花上。禅定不是要把内心变成一个顺从但无聊的学生,而要使内心灵活、沉稳、强健、清晰、警醒。总之,要让内心变为内在转化的有效工具,而不是听天由命,成为被宠坏了的叛逆小孩,拒绝一切学习。

最后,我们可以不借任何观念,直接观照意识,或者冥想心中一闪念的本质,进而直达本心。在这种禅定中,意识成为开放的存在,在念头的屏障之后,纯净而安宁。

禅定的方式有很多,但不管如何变化,都具有共同的功能:促成内在的转化。和一般的智力活动不同,禅定是一种持续反复的体验,要反复内观,反复改变,反复冥想。禅定无须灵光一现,醍醐灌顶,追求的是对现实和心性的崭新认知,以及培育全新的品格,直至它们内化为我们的一部分。禅定要有决心、真诚和耐心,难度远胜智识上的反思。

禅定之后,要行动起来,将禅定所得用于日常生活。如果禅定不能使我们进步,进而服务他人,还要花费许多时间,要来又有何用?一旦我们心中耐心、力量、真诚、爱和慈悲的种子生长、开花、成熟,我们也必须让别人尝到禅定的果实。

宛如一头受伤的牡鹿

我们需要时间和合适的条件,才能达到成熟的禅定状态。要想实现稳定的禅定和内在转变,最好能找到一处远离喧嚣的清静之地。受伤的牡鹿会藏在森林里,静待伤口愈合。对我们来说,“伤口”就是无明、憎恶和嫉妒。在生活飞转的漩涡中,我们常常受到伤害,感到筋疲力尽,即便禅定会带来力量,也虚弱得没有力气练习,故此需要寻找僻静的修行之所。

寻求僻静的地方,并不意味着不关心别人的事。将自己与喧闹的世界隔开一定距离,看待事物的角度反而会焕然一新,视角更宽广,内心更平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快乐与痛苦。在寻找内心平静的过程中,我们能学会与别人分享宁静。

静修得到理解和力量,若能帮我们对抗生活的风雨,方才发挥了效用。不论在令人沮丧的逆境中,还是在令人骄傲自大的顺境中,禅定的效用都会得到验证。人的习惯和秉性十分顽固,不易改变,就像一卷卷纸,想将其铺平,但一放手,又会卷回去。故此,达到成熟的禅定状态绝非易事,需要恒久的耐心。隐居修行数年以求发现本心,也是平常的事。

修隐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为,修隐的人也并不与世隔绝。他投身于禅定,不是因为无事可做或被社会抛弃,而是怀着自度度人的信念,持之以恒地探究快乐和痛苦的机制。

现代社会,人们不可能花数月甚至数年投身禅定的生活。但是每天拿出几分钟,甚至单独留出一两天,坐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周围的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就像疲惫不堪的人需要睡眠,整天呼吸城市里污浊空气的人需要清新的空气一样,禅定对于现代人十分必要。

修行之路通往何方

每个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快乐,但是每个人都希望觉悟(enlightenment)吗?“觉悟”一词看起来陌生、模糊、遥远。得到终极的快乐,要完全摒除自我欺骗和心灵毒素,进而消灭痛苦。佛法将进入终极的自由之境称为“觉悟”,只有对本心和世事有完全的了解,才能达到觉悟的理想状态。禅修让游子从无知的睡梦中醒来,心智不再扭曲,对现实有了正确的理解。如果明白了万事万物皆相互依存的道理,主体和客体的分别也就此消失。此时,就会达到“不二”(non-duality)的状态,超越智力认识的假象,也不再受念头的烦扰。明智的人会意识到,个体的“自我”和世间万物的表象都没有内在的本质,明白所有人都可以把自己从无知和不幸中解脱出来,只是世人自己不知道罢了。世人为无明所困,迷失在轮回转世的审判中。智者见此,怎能不激发无限而真诚的慈悲心呢?

觉悟看似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绝非遥不可及。事实上,我们看不到觉悟的状态,正是因为它离我们太近了,就像眼睛看不到长在上面的睫毛。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话和佛法遥相呼应:“事物中最重要的道理,我们都视而不见,只因其太简单、太平常。”1如果我们一直遵循本心,就能达成觉悟。诗人莱纳·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说:“人至死不完整”。佛法则说我们生来完整,每个人心中都天生有个宝藏,只待发掘。“完整”的人生不会自动发生,需要我们不断修行。黄油是用牛奶做成的,但如果只是把牛奶放在那里,不去搅拌,它永远变不成黄油。制作黄油需要我们不断搅拌。同样,只有内心不断转化,直到修行之路的那一头,我们才会遇见觉悟。

修行的每个阶段,都是朝向完满和深刻满足迈出的一步。修心的道路犹如从一个山谷走向另一个山谷,每越过一段山路,眼前展现的壮丽景色都更加迷人。

超越快乐与痛苦

从绝对真理看,快乐和痛苦均无实相,都是心灵感知的相对真理。心灵被困惑所扰,洞察世事真相的人,就如靠泊在黄金岛的领航员,眼前遍地真金,即便想要找几块普通的卵石,也不能得。

诗人夏布卡曾如此吟诵赞美觉悟和慈悲:

轻松地进入自由之境,

如天空般无垠的绝对状态。

没有烦扰,毫不受限,从心所欲,

如同通透、安宁、广阔的蓝天,

痛苦、烦恼的心理构念,

自动放开了束缚,

我处于这片清澈、空灵的天空,

不再有言辞,不再有念头,不再有表情,

心中只留下欢喜。

以智慧之眼四处张望,

自由之境广阔胜于天空,

轮回与涅槃的奇景,

在灿烂的续流中上演。

无须刻意用功,

一切自然发生,

完全自在,完全自然,完全满足。

有情众生如我母亲,

慈悲从本心涌起,

从此发愿造福他人,

绝不是空言空语。2

最后的见证

老实说,我是个快乐的人,就像说我识字或者我健康一样。但是如果我说,自从我小时候喝了一种快乐魔液,从此以后就一直快乐地生活着,如此一来,告诉大家我快乐就毫无意义。其实我并不一直快乐。成年以前,我勤奋学习,热爱自然,弹琴、滑雪、航海、观鸟,还学习摄影。我爱家人和朋友。但我无法宣称自己快乐,那时我的字典里没有“快乐”一词。当时我模糊地感到内心深处有种潜力,好似隐秘的宝藏一般,也明白人人心中都有这种潜力。但是这种潜能对我来说十分模糊,不知如何发掘。经过多年修行,不断理解快乐和痛苦的根源,现在的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到生命充盈的状态。

我有幸认识了几位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心的老师,他们对我的转化起了关键的作用,因为榜样的力量胜过任何宣传。他们的例子告诉我,只要懂得正确的方法,任何人都能变得永远自由和快乐,我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这种变化所能抵达的境界。和朋友相处时,我愉快地分享他们的生活。独处时,不论在静室还是其他场所,每分每秒都充满喜悦。投入地做事,若是成功了我很开心,若是竭尽全力仍未成功,也不会懊恼。有足够的食物果腹,不露宿荒野,我已经非常幸运了。财产于我不过是工具,离开哪一件我都可以快乐生活。没有笔记本电脑,我不写便是;没有相机,我不拍照便是;生活的每一刻仍然会充满快乐。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是遇上了我的心灵导师,有机会聆听他们的教诲。师父的教诲足够我不断禅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我深深地希望本书的观点能微微照亮众生的道路,使他们得到短暂的或终极的快乐。

只要时空存续,

众生不灭,

我将留驻世间,

驱散人间疾苦。

——寂天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