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写给内向者的沟通心理学 »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写给内向者的沟通心理学全文在线阅读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写给内向者的沟通心理学》第7章 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出发

关灯直达底部

如果我们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真正在意对方,理解对方,即使沟通技巧不那么娴熟,也完全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切都是态度使然

塞拉和汤姆驾车一起前往朋友的婚礼。路上他们遇到了堵车,汤姆变得越来越烦躁,塞拉不停劝他,想让他平静下来。可是,塞拉越努力,情况越糟糕。这无法归咎于谁,他们只是陷入了交通堵塞之中。塞拉无法理解汤姆为何会烦躁,而汤姆也无法理解塞拉为何还能保持平静。

塞拉和汤姆面对的境况是一样的,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一切都是态度使然,人的态度和思维模式决定了人们的感受。

人际沟通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可能比较担心自己的言辞是否得当,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却往往忽视了对方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如果我们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真正在意对方,理解对方,即使沟通技巧不那么娴熟,也完全可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关于人际沟通中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 我们对他人的态度。

● 他人对我们态度。

真正对他人感兴趣

一个周六的下午,劳拉和本按照房屋出售标牌,一路寻找,希望能够找到一处符合他们要求的房源。考察其中一所房子的时候,中介人员向他们介绍了房子的构造、建筑时间、所属学区等信息。

这位中介大谈特谈小区孩子的数量,周边学校有多好,却根本没有听一听劳拉和本的需要。如果他能够听一下,就会知道这对夫妻多年来一直因为无法生育而痛苦。如果他真的能听一下对方的要求,这对夫妇在他眼里也就不仅仅意味着潜在的销售业务量了,他会从普通人的角度去审视和倾听。

亨利·杜蒙德说过,“这世上,对于快乐的追求,一半都变了味。人们以为快乐是拥有,是得到,是享受他人的服务。恰恰相反,快乐是给予,是服务他人。”

这也是戴尔·布尔克在其著作《物稀为贵之领导篇》(Less Is More Leadership )中所传达的精髓:“谦卑地服务他人并不会损害一个人的领导潜能,相反,这恰恰会促进领导潜能的发挥。在领导之位上,弱化“我”的存在最终却会让“我”更为凸显。”

在意是无法弄虚作假的。如果我们能够树立服务他人、满足他人需要的态度,那么和他人的交谈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焦点要从自身转移到他人那里。

对他人感兴趣,是任何人际关系得以维系的智慧所在。如果我们把全部精力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让他人满足我们的需要,那么他们也会如出一辙。这样的话,人际关系就是以自私为基础的。但是,如果我们将对方的需要放在前,自己的需要放在后,他人也会如此,人际关系就会以给予为基础,而非索取。长久的信任和坚固的人际关系也就能够建立起来了。

要是身边没有可以学习的例子怎么办?换句话说,身边根本没有谁会无条件地关注我,在意我,该怎么办?当然,这并不是说你的处境就无可救药了,而是挖掘可效仿的例子,尝试在意他人,并注意他人的反应。

注意,重点在于我们自身的责任,而不是他人的行为。我们无法控制他人,最多就是给他人带来影响。我的工作就是让自己成为关注自身正直与否、行为端正与否的那类人。如果我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他人也就会有不同的反应了。

我们无法保证对方一定会发生变化,但是,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

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影响他人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跟我描述过他每天到家后,将车驶往自家车道的情境。在工作中他需要不停地讲话,因此,下班后精疲力尽的他就想着快些回到屋里,好好放松一下。老实说,他真的不想再去厨房帮忙,或者帮助孩子在六年级的家庭作业上伤神了。如果告诉家人他很累,希望他们理解,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他视妻子和十一岁的女儿为珍宝,不忍这么做。因此一天的工作之后,回到家,在将汽车引擎熄灭后,他会大声对自己说:“现在我要准备好开始一天之中最重要的工作了。”他选择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因此,也就有了和睦的家庭关系。

无论我们有怎样的感受,我们都可以这么去做。一味觉得自己有权利,理应享受舒适,我行我素,这种过度关注自我和自我需求的思维模式自然会带给你痛苦。相反,如果我们选择服务他人,也就为坚固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与他人融洽相处恰恰就是我们进行有效交谈的能力源泉。

几年前,我去了一趟埃塞俄比亚,当时心里很没底儿,因为我不熟悉阿姆哈拉语,不知道是否能够和当地人顺利交流。我的朋友史蒂夫之前去过多次,因此,在飞行途中我跟他学了几个有用的词和短语。其实,我们将要接触的人也会说英语,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并无大碍,但是,一想到我就懂那么几个阿姆哈拉语的词语,我就总忍不住惶惶然。一到目的地,我就发现他们对于我旅途中的些许努力很是赞赏,因为他们知道我心里想的是满足他们的需要。虽然我的发音让他们忍不住发笑,可彼此之间的关系就这么建立起来了,因为他们知道,我的心朝他们敞开着,先伸出了友爱的手。

如果没有旅途中的尝试学习,对方就会觉得你很傲慢,似乎在宣布:“我不需要给你们带来方便,也不会去烦神学习你们的语言。你们要用英语跟我交流,为我提供方便。”

我无法强迫你喜欢我,对我感兴趣或满足我的要求。你有选择自己感受及行为的自由。如果你不愿合作,我越是强迫你,就越会感到沮丧。

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可以选择对你说的话,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我对你的感受。我可选择满足你的要求。你无法强迫我,这些都是我个人的选择。

那么,我该怎么做呢?我不能控制你,但是,我可以影响你。我所做的选择会影响你的选择。如果我选择满足你的要求,这个选择就会对你的选择产生影响。

人们又有怎样的基本要求呢?很简单:被理解,被赞赏。被理解意味着他人将时间和注意力集中于我们,将精力倾注于我们,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我们的存在,与我们互动。被赞赏意味着他人喜欢我们,并示意和我们建立联系。

从积极的镜头审视自我

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的身份,因为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态度。这就是态度重要的原因:因为态度是你思维方式的真实写照。态度进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选择。

我们的思想决定了我们的态度,进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我们生而具有不同的性格。成功的关键并不是要改变这种独一无二性,而是学会接受和赞美它。一旦我们对自己有了清楚的认识,了解了自己的独一无二性,我们就能够用这种独一无二性影响他人了。

在本书前面的章节我们讨论了自我对话的作用。我们已经看到相信自己对于和他人建立联系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我们从消极的镜头中审视自我,就会觉得他人也是以同样的眼光看待我们(这样一来,我们和他人交流的方式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真实的、积极的镜头看待自我,那么,我们会认为他人也是从相同的角度看待我们。

因此,正确且精准地看待自我很重要。那么,会发挥最大作用的积极镜头是什么呢?

镜头一:接受。

要认识到,并非每次交谈都会完美无缺。当我们追求完美时,我们会发现每次交谈都无法如愿,挫败感也就油然而生。这样的经历会挫伤我们对于自我能力的认识,继而影响以后的交谈,因为我们看待自我的镜头乌云密布,失去了真实性。就像雪崩一样,向下的趋势总会不断加速,直到无法阻挡。

相反,一个成功会孕育另一个成功。每一次顺利的交谈都会增强你的自信心,你也会因此更为期待以后的交谈无往而不顺。

镜头二:愿景。

和他人交流不顺的确让人不悦,但是,将这种不悦投放到未来就不好了。某个人的消极观点不应成为我们衡量自我价值的可靠尺码。

平日里我总是忍不住去想那些从政的人,我总觉得他们的工作一定不容易。就拿一个市的市长来说吧,不管他/她做出何种决定,总有市民不满意。要应对市民的这种反应,的确需要树立正确的观点。

我给100个人的研讨会上课的时候,会要求他们在每一天结束的时候填写评估表。评估表满分十分,每次都有99%的人打9分或打满分,而有一个人却给了5分。于是,我很本能地纠结于那个5分不放手,总想着如何改进一下自己,以便得到更高的分数。可是,这种情况下,我应该关注绝大部分的分数,因为这才是准确的结果。如果对于你所说的内容,只有1%的人给出了消极的反应,99%的人都感觉不错,那问题就不在你了。

如果有人跟你说,你是一匹马,那就不要理睬,如果十个人都这么说了,那就去买个马鞍吧。

镜头三:积极性。

交谈的目的是建立联系,而不是让他人永远记住你。

如果你本身好静,那就不要将自己和在场最外向的人相比较。这种比较毫无意义,就像拿着苹果和橙子比较没什么两样。任何时候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较,都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认识并接受自己的独一无二性,学会与其和睦相处。如果真正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会由内而外地形成积极的观点,进而吸引他人。

镜头四:感恩。

每个人似乎都很忙,因此,时间也显得弥足珍贵。如果有人花时间和你交流,他们就是在送给你最宝贵的礼物。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你就会改变和他人交流的方式。

即使对方在交谈方面并非尽善尽美,你们的交谈也是独一无二的,你在交谈中获得的对方的关注也是他人不可能获得的。因此,好好享受和对方的交谈吧——不要总着急火燎地冲向下一次交谈。

镜头五:满足。

满足感是发自内心的,只有真正接受自己,认识自己的独特性才会产生。要认识到,我们并非粉墨登场的演员,他人也非台下的观众。我们彼此是相互影响,相互分享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收获让人满意的交流,双方才会奉上真实的自我。

数年前,电视剧《朱门恩怨》(Dallas )上映,该剧讲述的是德克萨斯州的一个石油家庭,J·R·尤因是其中一个角色,他以欺诈和操纵权力而出名。其中一幕,一位朋友问他为何会如此残酷地对待他人,他回答说:“这没什么难的,只要放弃正直和坦诚就可以了,放弃了正直和坦诚,其他就都简单了。”

所谓坦诚,就是内在和外在相一致。当内外一致时,满足感才会产生,因为这个时候你无须努力假装,努力遮掩,一切都是自然而生。

记得戴尔·布尔克成为我们牧师的时候,他的妻子在集会的人群前受访。有人问她,能否说说她的丈夫在讲道台之外是什么样子。她回答说:“你们看到的讲道台上的他和我看到的家里的他没什么两样。”这就是坦诚——如果真的做到了坦诚,你的态度就会吸引他人,他人就愿意和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