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习惯了储蓄的中国人总是将贷款看做一件迫不得已才会去做的事情——中国人习惯了获得利息,而不习惯于付出利息。我们的这个习惯并不是不好,只不过得看在什么情况下去做。如果是在通货膨胀的“负利率”环境中,我们再将自己的钱存银行,那么这就是一种很让人不能理解的行为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缩水,却一副视若无睹的样子”。
当通货膨胀的阴霾已经给我们的生活笼罩上一层阴影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赶紧做出改变——你不能够改变“负利率”的社会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的理财方式——学会贷款,用银行的钱来抵挡高物价。
市民孙百惠在一家商场做客服部主管,月薪3000元左右,丈夫在一家五金公司做销售,月薪在5000元左右。2010年初的时候,孙百惠和丈夫商量之后,决定购买第二套房子——想依靠房产升值来稳定家庭收入。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之后,孙百惠夫妇买了一套房子,首付40万元,贷款70万元。
在7月份拿到钥匙之后,孙百惠夫妻决定先将房子装修之后出租挣钱。可是,这时已经没有多少存款的孙百惠夫妇却犯难了——将房子装修好怎么也得15万元,刚刚从银行贷了70万元,如果再接着从银行贷款,自己辛辛苦苦岂不都是为银行打工了?
就在孙百惠夫妻俩为筹不到钱而发愁的时候,一个电话解决了他们的难题——一家商业银行推出了家装贷款业务,只要提供房产证明、个人收入证明和婚姻证明就能够贷款,而且利率比银行的正常贷款要低三成。夫妻俩算了一下,房贷每月要还3000多元,装修贷款每月要还500多元,总计不过4500元。当时恰好孙百惠丈夫升职了,月薪上涨到7000多元,这样每个月的还款压力就不大了。于是,他们俩毫不犹豫地从这家银行贷款15万元。就在他们刚刚花去两个月的时间将房子装修好的时候,通货膨胀的压力就陡然增加了许多,不过他们收取的房屋租金也上涨了不少,恰好将物价上涨的压力给对冲掉了。为此,孙百惠夫妇心里很高兴——幸亏敢于贷款,要不然钱放在银行岂不要缩水,现在不但还贷压力不大,还赚出一套房子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千万不要害怕贷款,只要自己能够承受贷款利息的压力,就可从银行“借”钱去理财,这样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财富,尤其在当前物价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学会去贷款来对冲高物价所带来的生活困扰。当然,银行家们都不是“傻子”,不会白白将钱“借”给你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了解自己财务状况的前提条件下,再考虑自己是否应该去银行贷款。那么在通货膨胀下,哪些人是不适合从银行贷款的呢?
通货膨胀下不适合从银行贷款的第一类人群:工作不稳定的人不适合从银行贷款。
从银行贷款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收入稳定性,尤其是分期付款的人更需要注意这一点。要知道,当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之际,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不会坐视不管的,因此这是国家货币政策频繁出台的时候。银行贷款时的利息的高低,是决定一个人的还款压力大小的重要因素。而在通货膨胀之时,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都会采取加息的措施来增加对物价上涨的抑制力。而一旦此时中央银行采取连续加息的货币政策措施,那么那些贷款者的还款压力就会随着利息的升高而增加。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工作不稳定的人本身偿还能力就不高,他们在利息增加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更大的还款压力,这就会使得他们出现“偿还断链”的现象,所以工作不稳定的人不适合从银行贷款。
通货膨胀下不适合从银行贷款的第二类人群:没有合适的理财渠道的人不适宜从银行贷款。
贷款应该是有目的性地去贷款,而不是听说在“负利率”的时候适合贷款就去银行“借”钱。试想一下,一个人在通货膨胀来临之后,发现存款在缩水时便去银行贷款,贷款之后又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将所贷资金投资出去,这样所贷的款项不仅不会产生价值,还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所以,当我们处在“负利率”的社会环境之下时,一定不要盲目地贷款,不要等贷款下来了之后再去找投资渠道。可以说,这就是一种非常不理性的做法,这种做法只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说,没有合适的理财渠道的人不适宜从银行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