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佩珀1934年10月27日出生于伦敦一个狄更斯式的家庭,在生活持续不断的威胁下,他汲取了各种经验,变得足智多谋。1932年,大萧条让他的父亲在经济上承受了惨重损失,艰难的日子里不得不借钱来免于挨饿。他的余生都用来向曾帮助过自己的人认真偿还债务。诚实带来的后果之一是,在战时的英国,佩珀的整个童年时期,一家人很穷。全家买不起衣服,很多时候也弄不到食物,约翰小时候没有过任何玩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全家人四处逃命,不停地搬家。约翰快6岁那年,纳粹向英国展开闪电战,往伦敦投炸弹。因为住处附近没有防空洞,约翰和兄弟们只好躲在楼梯下,而父母更可怜地躲在厨房的桌子下。战争之初,纳粹几乎控制了英国的天空,白天都可以大摇大摆地搞空袭。等英国采取了一定的防御措施后,纳粹又改为夜间轰炸,佩珀一家人搬到了另一座房子避难。闪电战持续了8个月。伦敦连续57个晚上遭到轰炸,上百万所房子被毁。
“有一天,”佩珀说,“德国的一架轰炸机被我们的战斗机追赶着,非常低地从房子上空掠过,就在我们街道上面,它匆匆忙忙地扔下了所有燃烧弹,飞走了。一枚炸弹击中了我们房子的左边,另一枚又击中了房子的右边。”
他父亲在飞机制造厂工作过,约翰·佩珀、他母亲和两个兄弟走到哪儿都带着橡胶防毒面具,要不就躲到防空洞里。战争期间,大部分时候一家人都跟其他家庭住在一起,提供救济的家庭态度并不怎么友好。通常,3个男孩睡在一张床上(两人顺向,一人反向,这样才能全挤上床),听着炸弹落地的声音。高中之前,约翰上了9所不同的学校。有一回,他所在的班级是在改装成防空洞的室外排水沟上课的。经历了两所学校被炸毁的遭遇,一家人疏散到了伦敦外的小村子,没有水,也没有灯。
虽然飘零浪荡,10岁时,约翰拿到了温切斯特一所公立学校的奖学金,和年纪较大的男孩们安排到一起,第一次进入了教育更好的班级。但是,“我始终没能克服跟同学们之间的巨大情感和发育差距,”他说,“结果,我成了孤家寡人。”这些大孩子,家里有钱,血统好,态度高高在上,总是排斥、欺负佩珀。佩珀靠拿奖学金上学,买不起校服,年纪比他大,个头比他壮,又正好处在青春期的男孩们便剥掉了10岁的约翰的裤子,让他彻底光着身子,嘲笑他、戏弄他,还在校门口的操场上围着追打他。在运动上,小约翰·佩珀几乎总是排最后。
因为生活贫困,人无法选择自己的职业。1951年,佩珀17岁,“父亲走进来说,我星期一就得去巴克莱银行工作了。”他从底层干起,当卑微的办公室跑腿儿,为别人更换钢笔尖、上墨水,渐渐被看成了一个勤奋的小伙子。
一天早上,他上班来得特别早,看到一贯保持银行家作息时间、从不早到的老板恰巧在场。约翰单独和老板在一起,看到这穿着灰色条纹西服的人,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早上好,查林先生。”
“你不配叫我查林先生(Mr.Challen)。你只能叫我‘先生’(sir)。你可以出去了。”对方冷冰冰地回答。
约翰到银行做了10个月的跑腿儿,而这位银行家才第一次跟他说话,而且一开口就是指责。这时候,约翰觉得受够了这套等级制度,就写信给巴克莱银行说:“我愿意接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工作,只要是国外,我哪儿都愿意去。”出乎他的意料,一个星期后他收到了回复。南非恰好有工作。“只要有吃的,有活干,我就没问题。”他想。
不到3个星期,17岁的小伙子就上了一艘邮轮,前往南非。那是在1952年。[1]他很快就从最低级的工作岗位上得到晋升,成了会计,接着又在宝来商用机器公司(Burroughs Machines)找到了更好的职位,成了销售代表及维修人员。他主动提出要到一个别人都不愿去的矿业小镇去开分公司。他每到一处都大获成功,等南非转而使用十进制系统后,他开始销售加法机。他生活得十分简朴,就好像还处在大萧条时代一样,从不买零食,从不看电影,只要能走路就绝不坐公交。靠着这种方式,到1963年,他存下了足够的钱买了一台印刷机,开办了自己的小型印刷公司。1987年,公司上市,成为南非最大的表格制印企业,规模在南半球数一数二。他的生活很充实;他白手起家实现了成功,跟妻子雪莉·希区柯克(Shirley Hitchcock)育有两个孩子,还定期参演戏剧、唱歌。
但这一切是靠他付出极大的代价换来的。他靠着非凡的决心,凭借“强迫症式的工作狂热”来实现成功。公司规模很大之后,他也无法把工作交付他人。他工作起来不要命,晚上11点睡觉,凌晨3点就醒来,编写或者更新复杂的计算机程序,他认为这是开展业务迫切需要的东西。他有18年都无法睡觉超过4个小时,他认为是压力让自己患上了失眠症。他会干上六七个小时的工作,给雪莉泡好咖啡,把她叫起床。接着,他会通勤48公里到工厂去,每个星期工作80个小时。由于太专注于工作,他忽视了数量惊人的症状。“我太忙了,没工夫生病,”他告诉我,“我是那种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中了招的人。”
[1] 那时南非还没退出英联邦,还在实行种族隔离制度。——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