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我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它的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并在教学过程中敷陈我的想法。课上了很多轮,这部讲稿也因此有多次修改的机会。现在这部讲稿就要面世,接受读者的检验,我为能有机会向更多的朋友求教而感到高兴。
我要感谢多年来听我这门课程的朋友们,他们不但忍受了课堂寂寞的时光,还赐予我很多智慧的卓见,他们是推动我这部讲稿不断完善的动力。感谢叶朗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先生为国内治中国美学的卓然大家,他的学术对我有很大影响。感谢本书系的主编温儒敏先生,是他将我稚拙的作品纳入到这套广有影响的丛书之中,使我获得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感谢北大哲学系美学学科的同仁们,我的每一点进步都与他们的切实帮助分不开。感谢责任编辑艾英、王立刚二位同道,他们为本书付出了很多辛劳和智慧,他们逐字逐句推敲文稿、核对原文,看着满布着他们审读笔迹的校稿,我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编辑室的老师们,那是一个温暖而充满活力的集体,与他们每一次合作似乎都注定是愉快而令人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