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谁倚柁楼吹玉笛,斗杓寒挂屋山头。
——黄庭坚《汴岸置酒赠黄十七》
这是黄庭坚的得意之作,也是最能展现黄庭坚峭拔诗风的作品之一。诗题的黄十七,指的是黄几复。这首诗和《寄黄几复》的水平都极高,足见黄庭坚对两人交谊的重视程度。
黄庭坚曾经问外甥洪朋:你喜欢舅父的哪些诗句?洪朋说“蜂房各自开户牖,蚁穴或梦封侯王”以及“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认为这些诗句与杜诗非常相似。黄庭坚听了很高兴,说:“得之矣。”
此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大概这时黄几复遭遇了挫折,同样仕途并不平坦的黄庭坚,于是写下此诗来劝慰老友。
首联说黄几复整天在家里忧心忡忡,不如出游以放松心情。起笔就直书其事,不假景语烘托,节奏很快。“长歌劝之肯出游”是散文句式,多见于古体诗里,黄庭坚将这种句式用在律诗里,平添一股奇气。
第二联是说,浑浊的流水污染不了明月,碧树遮挡太阳,为我送来惬意的秋凉。两句的意思似断实连。综观黄庭坚与黄几复的坎坷身世,可看出黄庭坚是说:糟糕的处境污染不了我的志怀,在不顺利的时候更要自得其乐。“碧树为我生凉秋”带出清劲之风,广人胸怀。从平仄看,此句的最后五字本应为“平平仄仄平”,但黄庭坚却用了“仄仄平平平”,既失对,又用了古体诗常见而近体中不该采用的“三平尾”句式,可见黄庭坚是以写古体诗的方法来写这首律诗的。
在第三联里,黄庭坚用了两个典故。初平即皇初平,又称黄初平,晋朝人。相传黄初平年少的时候去放羊,跟人去了学道,最终修炼成仙。四十多年后,他哥哥找到了他,问:当年你看的那群羊呢?黄初平指着石头喝了一声,石头顿时化成了一群羊。黄庭坚借这个故事,勉励黄几复进学修德,这才是人的大事,至于那些身外的“羊”——比如一身的穷达,则是小处,不必对此过多用心。叔度是汉代高士黄宪的字。黄叔度人品高洁,名士陈蕃这样形容他: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黄叔度,自己的贪鄙之念就萌生了。黄叔度的气度,被人誉为“汪汪若千顷之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这句诗是提醒黄几复要像黄叔度一样,葆有高洁心性。值得一说的是,第三联使用的典故,事主都姓黄,切黄几复之姓。这是宋人惯用的手法。比如张先八十五岁了还纳妾,苏轼写诗戏之,诗中典故全是张姓古人的风流韵事。
末联的柁楼即舵楼,指汴河中的船尾放舵处的小楼。斗杓是北斗的第五至第七星。这两句是说,这时候是谁倚着舵楼吹笛呢,寒夜里,斗杓已经挂在屋脊上了,夜已经深了。“时不我待,及时进学”的意味隐现其中,既勉人又自勉,没有迂腐气息。
在前面三联里,作者要么述事,要么说理,都很质实。末联以虚笔收结,意在言外。这种结构出人意表,可谓匠心独运。全诗陈义正大然而亲切有味,毫无艰难劳苦之态。愈是细究,愈知作者用意之深。宋诗高处,在这首诗里可窥一斑。
这是一首拗律,乃诗家故意为之的艺术尝试。按照常规,律诗中间两联需要对仗,但黄庭坚此诗的第二联不对仗,在平仄上,前三联都不合律,只有最后一联完全合律。如果根据“平声长、仄声短”的方法去吟诵这首诗,更能感受到此诗的奇崛,这也是作者不为时势所屈的心情。如此奇特之作,堪为宋格最高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