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陶渊明 » 陶渊明全文在线阅读

拟古(其八)

关灯直达底部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题解

这是《拟古》组诗的第八首。此诗托言少时远游,而追慕两类古人:其一,伯夷、叔齐、荆轲,取其义;其二,伯牙与钟子期、庄周与惠施,表达渴望知己之意。义士既不可见,知音亦不可得,难怪诗人深感孤独。

拟古(其八) 诗意图 李岗 绘

句解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我少年的时候有强壮的身体和刚强的意志,曾经带着宝剑到处行游。因为这是一首拟古诗,所以诗中所写,并非诗人自己的亲身经历。诗中少年时曾仗剑远游的主人公,代表的是诗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谁说我去的地方不远?我曾经到过张掖,也到过幽州。

张掖和幽州,一个在甘肃,一个在河北,陶渊明从来没有去过这些地方。事实上,东晋的时候北方都已被胡人占领,他也根本不可能去这些地方。可是在诗里的主人公却提着宝剑到这些地方周游过,这便有了一种向往之意,说明诗人确实曾有过某种相当远大的志向。然而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他的理想最终落空了。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理想志意落空以后怎么办?饿了就吃首阳山上的薇蕨,渴了就喝易水河里的流水。他真的到过首阳山,吃了那里的薇蕨?或者真的到过易水,喝了那里的清水?显然不能这么理解。这正是陶诗的高妙之处,他能够把深挚的情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艺术形象完美结合起来。“首阳薇”代表伯夷和叔齐,“易水流”代表的是刺客荆轲。诗人在这里所说的,并非口腹之需的满足,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首阳薇”典出《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叔齐,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叔齐也不肯即位,于是双双逃走,想去归附周文王。及至,文王卒,武王准备讨伐商纣。伯夷、叔齐想阻止而不能。武王平定殷纣,天下归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临行,众宾客皆白衣素冠,于易水旁为他饯别,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陶渊明还写有《咏荆轲》诗,称赞荆轲虽然死了,但他不畏强敌敢于反抗的精神永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精神世界中“金刚怒目”的另一面。如果命运真的给他一个机会,他又何尝不想有所作为。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只是他终究没有等到这种机会。在乱世之中,尽管他怀抱着“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的理想,可是又有谁能够理解他,能够帮助他实现那些理想和志意呢?到处都找不到相知的朋友,只见到古人的坟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路旁高高的两座坟丘,其主人分别是伯牙与庄周。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说:“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后来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是“知音”典故的出处。

庄周即庄子。庄子的朋友惠施死了,庄子经过他的坟墓,对从者讲了郢人和匠石的故事。郢人鼻尖上沾了一小点石灰,匠石抡起斧子,一下子就砍去石灰,一点儿没伤到郢人的鼻子,而郢人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连眼睛都不眨。郢人死了之后,匠石就无法再表演这个绝技了,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够与他那样配合默契。 庄子说,他和惠施也是一样,自从惠施死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像惠施那样与他针锋相对地谈话了,他从此失去了谈话的对手。

原来诗人要表达的,是伯牙与钟子期、庄周与惠施这样的知音之不可得。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若真有一个人能够了解你,能够志同道合坦诚相对,那确实是极其难得的。然而,诗人没有找到这样的知音,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他实现理想。既然这样的知音已不可求,自己到处行游又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他才要“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评解

此诗托言仗剑远游的少年,一路追寻,追寻一种崇高的人格,一种令人倾心的凛然之气。同时他也在寻找能够与自己声气相通的知音。然而,这一切都已然找不到了。诗由开篇的慷慨激昂,到最后的慨叹感伤,正是诗人一生追求的形象写照,写来沉郁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