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全文在线阅读

卷第九

关灯直达底部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九

十地品第二十六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中二□□□辨品□□前中他化自在天会。元言他化□乐具。具得受用。□任同一法筵相遇。故名会等。於此天宫。说十地者。表真智证如。自他存泯。非即离故。

后辨品名中二。先总后别。总中亦二。先得。后释。前中十地者。仁王上卷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称为地。本业下卷云。地名持。持百万阿僧祇一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成唯识云。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故。十地论云。复此十地生成佛智住持故。后释名者。诸说虽异。统收不出十地论释生成住持也。□□□□□十是□□总言十地。即带数释。若广分别。如别行章。后释别名者。如后本分中显。

二来意中二。先会来。后品来。前中二义。一前会明贤位终极。今辨□□入圣位。故次来也□□前会显证相之因□。此会明教相之果成故。无性摄论云。此闻熏习。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种子性。二品来者。前明以行回向。今此辨回行成证故来也。问既前会明贤。此会辨圣。何故地前尚辨圆融行愿。地上乃显行布行愿者何。答圆融是行布之圆融。行布是圆融之行布。若地前说行布。地上说圆融。令受持者生二谬解。一品谓前后浅深义次第尔。二谓行布圆融各别教行。不知圆融只融行布。不知行布行彼圆融。是故当知。地□□□□□□□。如说色空非即离义。法性教行。理必应尔。故世亲菩萨。於六相门融教义是也三宗趣中二。先会宗者。以净治地智断惑证如为宗。为成佛果□门趣。□趣名义通於宽□□谓通别部会品章段义等。必不可将宽说挟用狭说宽。亦不可荣古陋今依人弃法。学者得意。详而用之。二品宗有二种。一即同前会宗所说。以品即会故。二以随地修行寄位行相为宗。即此以显圆融无[得-彳]行相为趣。或此后义亦通会宗。

四释文中二。先料简。后正释。前中以晋朝经本脱十定品。其品乃是第七重会之首。离世间品还居前处。为第八会。由此古来造疏诸德。皆云此会有十一品经。今既文随会别故。此会中唯十地一品。就此品中分二。先明此土所说十地。后尔时复以下明他方菩萨来证此说。前中二。先明此界所说十地。后如此世界下。结通十方无□世界说此十地。

前中十地不同即为十段。依十地论别□十地。总共有四十八分。谓初地八。二地二。三地四地九地各四。五地六地各三。七地五。八地七。十地八。所以偈不分者。由其但述前文无别相故。然古德云。此四十八分地地中通有者。此解难用。纵使准义应有。据文不通。谓初地中。不说戒故无彼二净。不说禅枝无起厌等故。不说解法慢对治等故。不说身净我慢对治故。不说取染净法对治故。不说乐无作行对治故。不释第八地各等故。无法法师方便等故。不释第十地名等故。假令欲於初地等说悭对治等。释地名等者。更须金刚藏重说一本十地经也。夫科截分段。本只依文。在文既无。如何融易。故难依也。今按可通者。初地八中前六。第十地八中后二。余皆偈也。问初地说分岂不通邪。

答说分但说初地。不说余地故。论云。已说请分。自此已后。正说初地故。若许通者。此一品经总有九分。无四十八无四十八也。以除初地八中前六并第十地八中后二。余皆是说故。既存除分。复欲存说。义甚相违。故不可也。是故约通数之。初地十分。二地十分。三四九地各十二分。五六地各十一分。七地十三分。八地十五分。十地十四分。总一百二十分。据通虽尔。今且依论别释其文。从此已下。引十地论。但言论云。即是十地。

就初地中八分者。一序分。二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下三昧分。三入是下加分。四摩顶已下起分。五普告下本分。六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下请分。七佛子若有下说分。八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下。校量胜分。

就初中。显五种胜。以表法胜。

一教起时胜。如经尔时故。尔是也。是前始成正觉时故。此品论经云。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

二教主胜。如经世尊故。於世特尊无与等故。

三教起处胜。如经在他化自在。所表已如前说。言天王宫者。王亦自在义。自在者所居处。表地智。是佛果所依生成住持故。摩尼宝藏殿者。宝显地智可贵之极故。能随出生世出世间善因果故。故言摩尼宝藏等。殿亦依义。与所出生。为依处故。

四时胜。谓初成道第二七日在如是时处。说此法者。表所说十地胜彼小乘及地前教故。论云。时处等校量显示胜故。此法胜故。在於初时及胜处说。此处宫殿等胜是名处胜。释曰。胜下天宫殿等故。若尔已上更胜何不彼说者。彼无机感故。论云。何故不色界说此处感果故。释曰。机为能感。果为所感也。问若二七是初表法胜者。初七最初何不表说耶。

答初七非是说法时初故。论云。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行因缘行故。释曰。思惟行因行者。谓思惟昔行菩萨时所有善根回向菩提成菩提已广度众生故。思惟行缘行者。谓今既成佛。依彼往愿。思所化缘。欲行度行故。此如仁王上卷说思缘放光同也。论云本为利他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说。显示自乐大法乐故。何故显己法乐。为令众生於如来所增长爱敬心故。复舍如是妙乐。悲愍众生。为说法故。何故唯行因缘行。是因缘行。显示不共法故。释曰。不共法者。谓三业无失等十八种及善戒第三说相好力无畏等一百四十。此法不共菩萨及二乘故。言不共菩萨者。谓此唯是佛果所得。非菩萨有故。二乘得果。入无余依涅盘界。身智永灭。无所利乐。佛今得果方大利乐事非预二乘故。云显示不共法也。问此所思惟。既为利乐。何故论主乃更征云本为利他成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说。

答此但征其七日不说。不征思惟行因缘行。谓云既思惟行因缘行。何不即说。乃经七日邪。故后答云。为令於佛增爱敬故。

五众胜中三。一简异。二住一切下叹德。三其名曰下列名。初中四。一简尊异卑。於中二种。一简下位。如经大菩萨故。二简下乘。如经菩萨故。二简多异少。如经大众俱故。后列名中云无数无量等是也。三其诸下简住异退。问此中菩萨是何位地。而言於阿耨菩提不退转耶。若依实行。既非地前。非位不退。既因位极。非证不退及无功用。又论经云皆一生得阿耨菩提者。若依示现。此诸菩萨一切悉是他方诸佛。依何说为一生不退。应作是说。文虽通二。示现为正。言通二者。且实行中。以最后身是一生故。依仁王经。此一生正得下寂灭忍。於菩提不退者。不复退入无生忍故。依本业经。得中寂灭忍故。言示现者。既此皆是他方诸佛。其身即是十身之中菩萨身故。此佛菩萨不限地位。通作一切菩萨身故。是故通诸不退。亦通一生。由此论经无自违也。若不尔者。一身具有不退一生。甚相违故。退之与转。有差别者。弥勒问经论云。自分坚固名为不退。胜进不坏名为不转。(勘)四简新异旧。亦简主异客。如经悉从他方世界来集故。

二叹德中二。先别显。后一切下总结。前中十七句。一下遍因位。谓此众皆是佛菩萨十身中菩萨故。故云住一切菩萨智行住境。境有二种。一理。谓所观真性。二事。即所化众生。二中入有二义。一以智贯达。二行彼境中二境同前。勤行不息者。意彰无闻入。非显功用常。三随宜转变神境之事。故曰善能。四调化应时。五无障[得-彳]愿遍时处修。六福圆益生无阙。七巧慧至极。八权实双行。九中二。先列德。后诸所下辨业。前中如论第五释云。禅者四禅。解脱者四无色。三昧者四无量。三摩钵底者五神通。释曰。言解脱是四无色者。谓八解脱中后五。皆依无色界故。所以者何。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解脱。皆约离缘空等心拘[得-彳]名解脱。第五约能观心。有劳虑过患厌之。乃至令前非非想细心种不现行。约防心不起名想受灭解脱故。具显如章。论主今者从多分说故。云解脱者四无色也。三昧是四无量者。以慈等作意皆依定故。三摩钵底是五神通者。以三摩钵底此云等至。即是定根本。由加行力。伏沈掉故。至定根本故。然发五通。皆依四禅根本定故。未至中间慧多定少。四无色地慧少定多。无支相助不发此通。婆沙瑜伽亦同此说。若准论释第三地中。无色亦有四支相助。然今但约定多慧少不发五通。非约无支助也。若依杂集。虽通四禅。多依第四明智者。无分别智断惑照理故。又明谓三明十明。智即三智。后辨业者。谓依前禅解脱等作利众生事。并任志成就故。云皆自在也。十无功用神力速诣诸佛会。十一上首请法。十二弘护教法。十三供事诸佛。十四勤修胜行。十五身业普现世。十六说法遍法界。十七心照三世。

后总结中二。先结修行圆。后於不可下结德量广。并可知。

三列名中三。一列名。二如是等下结数。三金刚下显众首。

初中总有三十九菩萨。前三十八同名藏者。表将说地地有坚义。藏即坚故。其犹树藏。后一名解脱月者。谓请法上首。除众疑暗。其犹夜月独除暗冥。此则托名表法月有脱暗之能。名解脱。

二结数中略列九数。谓於一百二十三数中。从第一百五数。至第一百二十一数。仍於中间。各隔一转。具如下说。

三显众首中。名金刚藏者。表所说法故。论云一切烦恼难坏此法能破。善根坚实犹如金刚故。不异名说。又藏即名坚。其犹树藏。人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刚。如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犹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余善根所不能坏故。名金刚藏。释曰。言烦恼难坏者。欲显要待无分别智方能断故。善根坚实者。无漏善法至佛果故。不异名不异所说故。一切余善根者。谓地前菩萨及二乘等善根故。

第二三昧分中二。先释文。后辨意。前中二。初明能入定所依。后菩萨下显所入定名。前中云承佛力者。显能入定。非自力故。入者心与理冥一境性故。菩萨者。简异果定故。说因行故。菩萨名义具如上说。大智等者。谓二无我智。异二乘故。亦异地前菩萨智慧。故云大也。又力能断惑证理生佛果。故名大也。即此决断简择成断证。故名智慧。光明三昧名义具如上说。

后辨意者。略有二种。一为受加故。如经得此三昧法如是故。释曰。若不入定散心无能住持佛加。二为显法离着故。论云。显示此法非思量境界故。因定所生净觉。方说非散寻伺。为加行故。

第三加分中三。初总明作加所因。二欲令汝下辨加所为。三善男子汝当下正显加相。

初中三。一明佛加。二以毗卢下显加所因。三依论问答。

初中二。先一句牒前。后即时下正显。显中二。先现身同名。后作如是下同赞显加。前中六。一即时者。明正在定故。二十方者。显教通方故。三各过等者。明来处数量故。四各有等者。显佛数量故。望前会。加十倍以百万为亿。约第二等数故。五同名者。为令刚藏增勇悦故。六现身者。为令众睹於法生殷重故。后同赞中三。一赞得难得定故曰乃能。二显能加佛数。三正明作加。

二显加所因中三。一毗卢宿愿。二现在威神。三亦是下一句是刚藏自力。

三问答者。何故多佛加。为显於法及法师增长恭敬心故。何故同名金藏加者。本愿力故。何故如来作如是愿者。显示多佛故。本行菩萨时。皆名金刚藏。同说此法。今成正觉。名金刚藏故。不异名加。又是菩萨。闻诸如来同己名已。增勇悦故。何不言过无量世界者。方便显多佛故。释曰。言何故作是愿显示多佛故者。谓彼多佛因时同依此十地行愿故。言方便显多佛故。此中方便有二种。一者不以一二三四及至百千等数数。但数剎尘为量者。是善巧显多也。二者不以多数显多。但说十则显多。是善巧显多也。何故定言十亿佛土者。为说十地故。此经多说十数故。言同名佛加以本愿故者。谓十方及此佛。虽皆有本愿加即同时。然以不失主伴义故。亦得说为此佛先加余佛后加。论云卢舍那佛本愿力故加。

第二明加所为中二。先总显。后所谓下别辨。

前中云欲令等者。总明加所为意。言为一切菩萨者。是所被机。论云谓住信行地菩萨此通二种。一者三贤菩萨自来证如。一向依教生信修行故。二者大地菩萨虽闻此教。然是自证见如生信修行故。言说不思议佛法者。分别出世间道品故。出世间是无漏义。道是智。品是流类。谓等流无漏教法从佛无漏智所流。名不可思议佛法。地前菩萨闻已还生见道无漏智。地上菩萨闻此教已智更增明。此智是佛无漏智品类等流。故名道品。言光明者。论云。见智得证故。远法师云。见智得证。义一名异。其犹眼目别。则见智是其观解。得证是行。解有始终。见始智终。推求名见。决断名智。行有始终。得始证终。法显在心。名得心。冥合如名证。今释此文。宜总相说。若摘字解。便失本意。谓光明有破暗合空二义。似无分别智有断惑证理二义故。以法释喻故。云光明者。智见得证。智见即是断障。得证即是契如。若依解深密第三。智为总缘。见为别缘。此中论意显二种机闻教利益。若地前菩萨闻此教已能生见道无分别智。断惑证理故云入者。信乐得证。如无性摄论云。此闻熏习。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种子性。若地上菩萨。闻此法已。地证增明。断惑证理故。云明者见智得证。今为说此地上见智得证法故。云说不思议等也。

后别辨中有二十二句。前十句明自利。后又令下十二句明利他。大判虽尔。若细分别。俱通二利。故论云菩萨教他众生。即是自成佛法。是故利他亦名自利。前中初十句。准论经。与前总句同。是一句。论於初句开出后九。初云令入智地者。智地即十地智。令入者入犹得也。亦趣入义。谓令诸菩萨得入四位。即后九句寄配显示。一初四句。令地前信乐位菩萨得入於地。二次一句。令得见位。三次三句。令得修位。於中初句从初地相见道十六心后至七地。次句八九地。后句第十地。四后一句。令得究竟位。若九句别释。一云摄一切等者。闻慧中摄一切善根故。二简择是思慧。於一切道品中。智善巧故。三於所思诸法中。得智无量种义故。四随所思义名字具足巧说故。五见道时中无分别智证诸法一如故。论云平等也。智分别离故。经云清净也。六论云修道时中离一切烦恼障故者。理实修位亦离所知障。附文释义故作是说。谓不染世法。是离烦恼障故。七出世间道品无贪等三善根无漏。故云净也。八於第十地胜进时等觉位中得佛智秘密。然此秘密非下位言念及。故名不思议。此秘密智即境界。或密智所知之境界。此至菩萨地极。如下文大尽分中说。第十地菩萨入如来十秘密智。是也。九得佛位究竟智。此亦智即境界。智之境。通二同前。然与前别因果殊故。上来九别句与前初总句。非即非离。今但为显地智有差别次第转胜义故。作是别说。故论主用后六相。显前总别非即离义故。言除阴界入等事者。唯约等流无漏教净缘起说。亦是真如随缘出世法。不据有漏三科等。故云除也。论云。总者是根本入。别者余九入。别依止本。满彼本故。谓总与别为依。无总别不立。由别方成总。无别孰为总。同相者入故。谓别皆同本。有入义故。异相者增相故。谓皆彼同入取名异相。成相者略说故。谓诸句和合为一略故成也。坏相者。广说故。彼诸句合为一时。一一推征。无能成者。各住自位。如是广征不成。故坏也。如此融摄教文十句。显於无[得-彳]非即离相。余一切法皆随所应方便类释。广显六相。如别章中。

后明利他十二句者。论经合六七两句为一句。余按次同。初句总。余句别。论云此句是根本始终。谓十地中皆有始终故。云令得菩萨十地始终者。始谓先发信乐十地法门。亲近善友。听受所说。终者谓依善友说忆持不忘。就别中。十一句寄配三位。初三地前思修利他。次一见道。余七修道。此十一始终狭前十八。前中前说闻慧。后摄佛尽。此不同者。以闻慧及佛俱非正。地前既已明。故不重辨。理实皆通如前。自利中有闻慧者。自成闻慧故。闻已方能为他说故。今此利他中有思慧者。思已为他说故。由思惟自增慧故。初云如实说等者。谓思慧智随所闻十地差别义。受持称机理说故。云如实说。二令缘念一切佛法证入故。三修慧观时。於地上无漏道品。起意言分别。带相解故。四见道时。法无我智巧分别法我不可得。名善择光明。即以善巧成此智名。庄严过小故名大也。五修道位中。后所得智。巧能趣入。能所诠方便决定无疑故。论云出世间智力得入法义故。上来寄从二地至七地。从此已下六句。论说菩萨於菩提有障对治。寄从八地至佛地。对彼说障。障在七地乃至十地。七地有初障故。不得入八地。八地有一障。不得入九地。九地有二障。不得入十地。十地有一障。不得佛地。其能治道即经文。是所治障如论显。后释当知。六句中。一初二句合为对治一障。谓不能破邪论障故。云随所住等。谓随彼邪见心住着之处处。即彼所宗。如声生等执所生声是常住等。对彼以无过三支。次第显说。立声无常等。此於七例。是体。据庄严。由立无过。心无所畏。是论出离也。后句是论多所作法。谓宜正之词。邪莫能制。能破邪暗。故曰光明。故论云随彼所着。显己正义。对治邪执。无畏辨才。性无暗故。二住大等者。对治不能答难障。谓九地中。得四无[得-彳]大智。巧决断故。论云证大无[得-彳]智地故。三忆念等者。谓常忆念求大菩提。救萨埵心无忘失。对治乐着小乘障。四成熟等者。对治九地中化生懈怠障。五能遍等者。一切处是五明处。此菩萨智悉能遍至决了。开悟未解者。此对治无方便智障。上来明加所为竟。

第三明加相中三。谓口意身此三次第有二差别。一约他方佛加。则口意身为次。二约此界佛加。则意身口为次。

前中谓加持正在说法。是以先须口加说法。必赖说因故。次与其智力在定未可宣除故。身加触令起说。是则口加以益辨。意加以塔威。身加而令觉。或一一业如后分别。远云口先加者。乘前诸佛显加所为因即劝说故。后此佛加次第中。本疏云。为令得定。定由意力。是故居先。身光照触以增威德故。次如云台说偈。口业加教方能有说故。后加就前先口加中。十一句。初句总。余句别。总云汝当辨说等者。辨谓法义。说谓词乐故。论云辨才者。随所得法义。忆持不忘说故。此法门者。谓十地法。差别者。种种名相故。此法善巧成故。云善巧法。后十句分二。初一句总。余句别。前总云承佛等者。显他力辨才。谓刚藏得佛明智神力如持令说不暗昧故。后别中皆显自力辨才。於中。前四显四种净。后五明三种尽。前中。一净自善根者。有作善法净也。谓不动第一义。而依世俗言说分别法相。约法相边。名有作也。二普净法界者。无作法净也。谓依世俗言说。即显不动第一义。约第一义边。名无作也。三普摄众生者。化众生净也。谓能化众生令净故。四深入法身智身者。身净也。入证契也。此句中二种。一属前。二摄后。前中谓第十地菩萨胜进行。等觉菩萨因行至极。惑尽智圆。法报二身。俱非心意识所依。唯智依止。后摄后者。后五句皆此句摄。同在第十地故。束五句为三种尽。谓初二句是菩萨尽。前句云受一切等者。现报利益。后句得一切世间等者。后报利益。现报利益者。第十地菩萨胜进行时。受佛职位。因位未转。名现报。一切佛放光。名益一切智入此菩萨顶故。云受佛灌顶。后报益者。转前因位。至成佛处。言世间最高大身者。谓色形所居大自在宫最高故。色形尊大中彼王最大故。智度论第二云。摩酰首罗天。韦纽天。鸠摩罗天。此三各自称大。自言一切智。有从其学一切经书者。亦言是一切智。若依此经。彼王有大自在智故。名大自在。故贤首品云。摩酰首罗智自在。大海龙王降雨时。悉能分别数其滴。於一念中皆辨了。问经初云佛在摩竭国。始成正觉。此何说於自在天得。

答成佛应机不局方所。随有感化即说在兹。是故前据所应。此依引摄。诸乘报佛阎浮所成是报身故。不信界外有佛土故。是以权指第十地菩萨摄报果处有报佛也。二次二句。是二乘不同尽中。上句云超一切世间道者。勘梵本。道字乃是趣字。谓惑业苦是世间趣摄。非出世摄。今此菩萨至等觉位。惑业苦尽。故云超。阿罗汉独觉未尽彼三故。云二乘不同尽故。世亲佛性论第三云。二乘涅盘有三种余。一无明住地惑。二无漏业。三意生身。下句云清净等者。二乘涅盘有三余故。不名清净。今此菩萨所得涅盘彼三尽故。不同二乘故。三后一句云满足一切智智者。是佛尽尽无余也。谓等觉菩萨。德海虽满。犹未能舍劣无漏等。今佛位彼三尽无有余故。论云於一切智入智故。

二明意加中。有二十句。前十句。明正加。亦显他力。后十句释偏加所以。彰自力堪加。

就前中二。初一句通总别。余九句唯是别。总中二义。一与上胜威德无畏色身。如王处众自在无畏。如经与金刚藏无能映夺身故。悉为他映夺。则无威德。不得无畏。此总句也。二与上胜辨才无畏名身。此别句有九种。一与无[得-彳]等者也。谓不着辨。说法不断。无滞[得-彳]故。着是[得-彳]住义。今此反彼。即言词流美。中无謇讷。称根令乐故。言名身者。名有二种。一者表义。二者显境。前则依声假立之名。能诠表於义。辨门所摄。后则依诸心品。能取於境。为辨所依。辨门所摄。问意加与智。何故初句明色身胜。答由加智力。令色身增威故。又准上下文。不必口唯加口。意唯加意。身唯加身。所以者何。前口加中。通加三业故。谓加菩萨尽二乘不同尽佛尽等中说故。今此意加中。与无能映夺身无[得-彳]乐说辨善分别清净智等故。后身加中令定心起故。又以经中但云口加意加身加。而不言加口加意等故。是故通胜局劣也。二与善分别清净智者堪辨也。谓善能分别因缘非因缘法。成不成相。善达不昧不昧。名为清净。论云善净堪智有四种。谓缘法作成。远法师云。此文人解非一。此言定依相续解脱不得。余释依彼经中有四种成。一者以有成。以有因缘名想言说。诸法得成。二者所作成。一切所作各有成辨。三者法成。一切诸法性相成立。四者助成。以智言说助成诸法。今言缘者。是彼以有成也。以有因缘诸法得成故。名为缘法者。是彼法成。作者是彼所作成也。成者是彼助成。今勘解深密第三。译彼四成名四道理。谓观待作用证成法尔。经自解云。观待者。若因若缘。能生诸行。及起随说。作用者。若因若缘。能得诸法。或能成辨。或复生已作诸业用。证成者。若因若缘。能令所立所说所慓义得成立。令正觉悟。此有二种。一者清净有五相。二不清净有七相。广说如彼。法尔者。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立法住法界。释曰。此经虽与相续解脱。同一梵本。译文既异。义还随别。是以古德解作助二种。似有影响释。缘法两相。全为落莫。今解堪智与道理相会。略为二释。一依解深密会释此论。二直解论文以会本意。前中。一经云观待者。论名为缘。缘即因缘。谓凡是因缘之法。必相待藉有故。二经云作用。论名为作。论文略也。谓诸因缘法起已。各随所应。有业用。有成辨故。三经云证成。论名为成。论文略也。谓诸因缘法中。须有成立。以宗因喻等。令得成立故。四经云法尔。论名为法。亦论略也。谓前三道理皆约因缘。此后一种。不待因缘法应如是。又前三种唯是有为。而此第四通为无为。谓无为之法法尔自体不待因缘。有为之法法尔如是因。待如是缘。得如是果。又因法尔作因。不得作果作缘。缘法尔作缘。不得作因作果。果法尔作果。不得作因作缘。今论云堪辨者。堪谓堪能。菩萨得此善净堪智。依四道理。堪能辨说一切诸法。若是缘成。若非缘成。后直解论者。堪谓堪能。菩萨得善净堪智。堪能辨说缘成之法。成不成相。不过此四。一成果诸缘。二缘成果法。三依法兴功。四缘合成果。若於此四。随阙其一。必不成故。三与善忆等者。任放辨也。谓说不待次。言词不断。处处随意。不妄名义故。中虽具说。结归不失本义尔。四善决等者。能说辨也。谓随所应度。种种譬喻。能断疑故。能以喻显正。五与至一切等者。不杂辨也。谓三种同相智常现前故。三同相者。金刚仙云。知一切无常苦及无我。别翻本云。知一切法自相同相及不二相。释曰。同共也。共有二种。一者有漏色心是苦等三相共所依故。二者法性真理。是彼三相真实共依故。其真谛译本唯初义。别翻本通二义。以自相即苦等三故。共相即色心故。不二即法性故。六与成等者。教出辨也。谓得佛十力不坏。於可度者。令断烦恼故。七与如来等者。不畏辨也。得佛决定无畏。於他言说。不怯弱故。八与一切智人等者。无量辨也。於一切智随顺宣说修多罗等法。六种正见故。金刚仙云。一真实义正见。谓能知理法。二行正见。能知行法。三教正见。能知教法。四显二边正见。知前理法。不同情取。五不思议正见。知前行法成坏出情。六根欲性正见。知前教法说随物心。九与一切如来等者。同化辨也。得一切佛无畏身等三种教化。随所度者。显示殊胜三业神化故。后十句偏加所以及显自力堪加中二。先征起。后得此下正显。前中征意云。诸佛有力能与。有慈悲能普。何以以此十种无畏身。唯加金刚藏。不加余者故。

后正显中十句。初一句总。余句别。总云得此等者。总显偏加由得此定。余无此定。故不得。如。言法如是者。无有得此定不得者。如善恶因苦乐果等。别中九句。准论得定法有二种。一本愿所起。谓金刚藏宿愿成就现前故。二三昧身摄。功德有八种。前四自利。后四利他。一善净深心者。因净也深心。趣菩萨地尽清净故。深心者。谓信乐至极。即是一切善法根本因故。二善净智轮者。轮是圆满义。此智净也。谓趣菩萨地尽修位真如观。内智圆满。普照法界。如日轮光遍世界故。三善积集助并者。身转净也。谓生生轮胜善行圆满故。四善修治所作者。心调伏净也。谓善断烦恼习故。五念其无量法器者。闻摄净也。谓堪能受持一切如来所说秘密法故。六知其清净信解者。通净也。谓得胜通自在故。七得无错谬总持者。辨才净也。谓善知陀罗尼门。巧说法义。於一一字。中摄无量名句字身。前后无违故。论中举悉昙初音摄一切书字数说等喻此总持者。至脱月第三请处。当广分别。八法界智印善印者。离慢净也。谓真智教授不异故。论主引教配前四句自利因云。一精进因。二不忘因。三势因力。四彼不染因。配后四句利他因云。一断疑因。二敬重因。三转法理因。谓法若坏时。假余尊法诵持故。四教授出离因。可知。

第三身加中。一十方佛者。显加所为十方同故。二各由者。显法界身此彼体用非即非离不离本处而摩此故。三右手者。表加所说皆称顺故。四摩顶者。表授与力至心顶故。

第四起分中二。先牒前。后金刚下正显。显有四义须起。一三昧事说。谓受加竟故。二得胜力加堪说法故。三说法时至故。四定无言说故从定起也。

第五本分中三。一明六决定以彰地。二佛子何等下标列地名。三佛子我不见下显地要胜。

初中二。先总。后无杂下别。何故此中不待请说。若不自说众则不知出定说法为不说法。又复不知欲说何法。是故自说十地名体。叹胜令请。总中二。先告众。后诸菩萨下正显。言愿善决定者。愿是初地中说发菩提心。即此本分中愿。简地前愿。故云决定。决定即是证智真实。是故决定即是善。善即是决定。依地持说决定有三。一种性地决定为佛种故。二解行决定能发心故。三初地已上决定证智故。今是第三也。后别中六。一不杂者是观相善决定。谓真如观一味相故。此即正体缘如境智一味不带相观。故云不杂。二不可见者。真实善决定。谓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此即超世可坏法。故名真实。三广大如法界者。是胜善决定。论中两解。先别释广大二字。后合释二字。前中以真如法界有广大二义。此证真之智亦然。故云广大如法界。一法界体大包含平等不增减故。故云大法界。故二法界用广能令一切众生厌生死求涅盘故。云一切佛根本故。后合释二字中二。先约训释字义异名一体。以显合释。后引例证成。前中谓法界有大义。此大即广。广即大故。此智亦尔。故云广大如法界。胜及以高字。训义皆然。训释道理法尔如是。后引例证成中三。一引法界大真如观胜。诸凡夫二乘智等净法法尔故。此大真如观等大字。亦得名广名胜等。以此名法尔如是通故。二引法界大方便集地。谓说大乘法。此中大字。亦同前。通广胜等尔如是。三引法界大白法界善法此大字。亦同前。通广胜等法尔如是。是故广大或同。皆言复者。於一所证法界中。具三义故也。四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者。是因善决定。此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此因如虚空。生诸色。色不尽故。二常果因。得涅盘道故。谓由此智。修起一切波罗蜜行故。成报化身因。对治一切惑障尽故。成涅盘因。经宗报化。岂无常乎。随彼於报化身爱无常者。所现影像。故作是说。彼是谁耶。谓凡夫二乘及大乘权教根器。所以知爱彼闻有为无为非即非离不信爱故。闻四智菩提有为无漏。生欢喜故。见佛久住不能生於难遭想故。见佛入灭。便生悲感恋善根故。不尔世亲造论违经。依空生色。色虽不尽。非不生灭。真智证会法性之色本非有生。故亦不灭。取其无尽少分为喻。则可然矣。远法师云。诸佛菩萨得大涅盘。不舍世间是无常爱随世生灭。故曰无常。大悲作用理是可乐。名为爱果。二种涅盘是其常果。释曰。此解但会化身随世生灭。而未会报身也。五遍一切佛剎救护一切众生者。是大善决定。谓随顺作利益他行。即次前常果因善是即悲之智故。虽得涅盘。非一向住。前无常爱果因善与此行是即智之悲。虽得菩提。亦非一向住。既其俱是非一向住故。此二文亦得互言尔。其非一向住言。乍谓俱住。不如云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斯言无滥。六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者。是不怯弱善决定。谓入大地菩萨证佛无漏圣性之分佛无分别智明所照故。名诸佛护。由此护故。名入三世诸佛智地。即复由此入佛智地。得诸佛护故不怯弱。

第二标列地名中四。一寄问发起。二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下。举数叹胜。三何等下依数列名。四佛子此菩萨下结名显胜。叹胜者。以此地是成佛根本故。三世诸佛及今同说。三依数列中二。先牒前起后。后一者下正显。显中依十地论等。略释其相。初欢喜者。论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证圣处。多生欢喜故。此有三义。一二利创成。二真理初证。三圣位新得。遂本期心。故多喜也。二离垢者。谓离能起悞心犯戒烦恼垢。清净戒具足故。此亦三义。一离悞起犯戒惑。二离悞起犯戒业。三离悞犯戒果。谓具净戒故。三发光者。论经名明。成唯识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妙慧光。名发光地。十地论云随闻思修。照法显现。故名明地。依成唯识。有三义。依十地论。有二义。谓三慧是能照明。所闻等法是所照明。合一明名也。四焰慧者。不妄烦恼薪智火能烧故。此唯一义。谓根本智火烧前地所起闻持慢障故。问余地岂亦不有烧惑薪邪。

答各依一相。不可例难。若准下文。更有一义。谓上彼智法明摩尼宝光明中放阿含光明。入无量法门义。光明智处。普照示现见故。此地释名为焰。此约后得安立教说。五难胜者。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此有二义。一得出世智者。缘真智也。二方便善巧者。缘俗智也。能度难度者。度由达也。即正智了真时达俗。后得了俗时违真。真俗二智行相交彻。非即非离。於斯难达。而能达故。余莫难胜。故名难胜。庄严论云此地有二难。一劝化众生心无恼难。二生不从化心无恼难。此菩萨能退二难。於难得胜。故名难胜。问岂不余地亦有难度能度及退二难。答望前此胜。望后此初故。六现前者。般若彼罗蜜行有间大智现前故。此唯一义。谓摩诃般若证真行相。有间现前。非如七地已上常现前故。七远行者。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此有二义。一此地善修离有无相行故。云善修无相行。此释行字也。二功用究竟等释远字。於中三义。一功用至极后边故云究竟。二望前三地起随有行相同世间。今此望彼为己超过故。云能过世间。三望四五六地。修道品谛观缘起相。同二乘出世间位。今此过彼故。云能过二乘出世间道故。八不动者。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此有三义对劣显胜。一胜前功用故。云报行纯熟。谓智任运起。不待加行。如报所得。纯熟现前。二胜前有相行故云无相。三胜前有间断故云无间。即此无间通於二行。无功用行无间故。非功用所动也。无相行无间故。非相所动也。九善慧者。无[得-彳]力说法成熟利他行故。此有二义。一德。二位。前中二。谓一此菩萨成熟四无[得-彳]解智。善能说法。名为善慧。二即由此善说法故成熟利他。名善慧也。十法云者。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此亦二义。一能受诸佛云雨说法。名大法身。二能雨法雨。无限量故。名大法身。后位者此菩萨因位究竟受佛智职。具足自在。胜前菩萨故。论云如是受法王位。犹如太子於诸王子而得自在。若广分别。具如别章。四结名显胜者。以地是成佛根本。准前可知。

第三显地要胜中三。初标举同说。谓但是佛土无问报化必说此法。说此为令机渴仰故。二何以故征。意云地前教亦是说菩提行。何唯显此为要胜故。三此是下释。於中二。先总释。后所谓下重明。前中两句。上句云此是菩萨等者。谓菩提行法虽通地前。然此於彼。是其最上。下句云亦是等者。谓非但此能亲生佛果。望前最上。亦是证相大乘。超彼教相。此能显彼趣无分别。故曰清净光明法门。后重明中二。先所谓分别业者。再明前地前教相大乘故。论云显示世间智所知故。后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证智。再明前证相大乘故。论云显示出世问智故。

第六请分中二。先明金刚藏说已嘿然待三家五请。后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下。明请说仪毕刚藏许说示说分齐。

前中三。一请说所因。二是时下众起疑念。三解脱月菩萨知众下正显请词。

初中二。先牒前说名。后嘿然下彰不解释。论云何故嘿然。欲令大众渴仰请。说故。复增菩萨尊敬法故。此句应云复何须请此略故也。

二众疑念中二。先显闻名不闻释起念所因。后作是下正明疑念。於中两说。一云何因者。内因也。谓刚藏但知名不知义故不释耶。何缘者外缘也。谓听法众不堪闻故不释耶。二云何因者。谓因何说名耶。何缘者。缘何不释义耶。

三正请中三。初明解脱月请。二尔时诸大菩萨下。明大众请。三尔时世尊下明诸佛同於光明云网台中以颂劝说。问此说十地正是答前第二会初所问。何故此中乃问耶。

答此中但为说名。不释生疑。致请非更别问。问何故脱月先请。答论云彼众上首故。余问则乱众调伏故。何故偈请。少字摄多义故。诸赞叹者。多以偈颂故。

就初解月请中三。一腾众疑请。二尔时解脱月闻是下叹众重请。三尔时解脱月菩萨重问下叹法重请。初中二。先脱月请。后尔时大智下刚藏答。前中二。先标请所因。谓知众心念。后何故下正显。显中五颂。大意显示说听无过应说。於中分二。初两颂赞德征嘿。后三颂赞德请说。前中初颂明说者净觉无过。后颂明听者无过。

前中二。谓上两字及下两句征嘿中间净等八字赞德。德中二。先叹有说因。后功德具下叹离诸过。前中论云何故唯叹净觉。净觉是说因故。觉观是口言行既有净觉。何故不说。故云何故净觉人等。问二禅已上尚无寻伺。八地已上无思成事。何故刚藏有寻伺耶。

答二禅已上无寻伺者。是地法无。非永无也。八地已上无有思者。显无加行纯无分别。非无任运无分别思。不尔佛果十八不共无不择舍意业智导皆非有故。择舍是慧意业。业是意俱思故。叹净觉有二种。一摄对治。二离诸过。前中二种。一对治杂觉。二对治杂觉因。忆想分别故。杂是不净。即执之异名。因法执有人执故。人执但名杂。法执名杂觉因。即是其不净寻伺。金刚藏。先具念处生空观。对治凡夫常等四例杂觉故。真如无相智法空观。对治二乘无常等四杂倒觉因故。故云念智。具翻彼。即赞净觉也。后功德等者。显离诸过则不能说。既离过则能说。何故不说。离过有三。一具无嗔贪善根功德故。离嗔嫉他胜己及贪惜法不说之过。二具精进善根功德故。前说十地名离懈怠不说过。三前不待请说地名故。有乐说辨力功德故。离不乐说过。既具诸功德。不应不能说。上来叹能说者无过竟。

后颂约听者无过。征赞中。论云此叹同法决定。同法即是同生众。简末后两颂彼异生众故。决定之言。明有根器异。第三颂彼但欲乐故。

就初颂中分二。上半叹德。下半征嘿。前中决定者。於此法中一向信故。勇猛者。能为法不惜身命等故。无怯弱者。堪闻深法无所畏故。一切减言通其三处。下半可知。若依论经。再释稍别。彼经第二句云。菩萨大名称。论释云决定者。黠慧明了故。决定有三种。一上决定愿大菩提故。二名闻决定他善敬重故。三摄受决定彼说者善知故。偈言菩萨故。大名称故。说地名故。如次三句应知。后三颂叹德请中。初颂显有欲乐故。论云前虽有决定堪受法器。心不欲闻。亦不说。谓有欲无根。虽乐闻闻不能解。若有根无欲。闻时虽解然不乐。今既根具足。愿为分别。请意如是。文中二。上三句叹德。下一句请说。前中上二句叹有欲。下一句叹具二智。前中论云有阿含决定。非证决定。有非现前决定。无现前决定。如是决定。法器不满足故。不能听受者。谓此众有证相大乘宿根现欲。正能听受十地妙义。愿为分别。现前是欲。非现前是根。互斗不能听。如前颂释。余文可知。下句叹具二智云。其心无怯弱者。论经云佛子智无畏。今此心言即摄彼智智心所故。或此心言即是彼智智心法故。论云智有二种。一证法故。二现受故。释曰。此众皆根本后得二种智故。闻此地义。能受能证故。愿分别。上来叹闻法众德请竟。

自下颂叹异生众净请中二。上一句总叹。下三句别叹。上总云悉清净者。众中无有一人不离懈怠等浊故。下别叹中离六种浊。一离懈怠者。离不欲闻法浊故。二严者。离威仪不恭肃不严整浊故。三洁者。离五盖浊。一离为名利贪故听法。二离嫉恚他胜己故听法。三离疑心听法。四离听法时睡眠。五离听法时掉举故。四能坚固不动者。离异想浊。谓於说法者。不起妬忌心欲求其过来就听故。又不为欲诘难令退屈破坏徒众。敬重赞叹故来听法。五具功德者。离不足功德浊。谓众皆具多善根故。心专乐听。六具智慧者。杂愚痴浊。谓於所说法。不迷暗故。

后一颂显二众清净堪闻请。於中上半。明敬法无杂。下半喻显敬仰转深。前中初二字及下句。明二众专心齐一无杂念故。中闻感等三字。明二众敬心齐一无轻慢故。下半喻显中。上句云如蜂等者。按梵经本云。如人念蹻达逻蜜。蹻达罗者蜂名也。其蜂黑色。所造蜜。气香味美。而无蜡。胜余一切蜂所造蜜。从依属声故。呼蜜以称。据实而称。应名胜蜜。言如人念。不言如蜂念者。非余一切蜂念此蜜故。此两句显敬仰转深者。夫思甜欲蜜。患浊念水。非过越思念也。此乃念最胜蜜。思於甘露。是过分也。而此众希闻地义。过越思念。亦其然矣。故云转深。远云齐心趣证如蜂熟蜜。专意求教如渴思露。此亦无违。上来明解脱月初请竟。

自下明刚藏初答。於中二。先长行序意。后正以偈义。

前中二。先明刚藏闻请。言大智无畏者。闻前征请。答不难故义。不难有二种。一堪酬答故云大智。二不怯弱酬答故云无畏。后欲令下明智众怅根欲述不说所由。令其悦豫故。

后正偈答中五颂。述其不说所由也。论经有六颂中。初颂即是此经长行序意也。就今五颂中分五。初一颂显法难说。次二颂明法难闻。次半颂喻难说闻。次半颂合难说闻。后一颂举结难显嘿。此上五颂。但显地法难说。非为自无智力而不能说。由此遣众何因之疑。又但明地法难闻。非为众不堪闻而不为说。由此遣众何缘之疑。是故令众欢喜也。

就初颂中。文与论经。虽少前部。大意不殊。总相意云。菩萨出世间智最难故难显示。菩萨胜行事未曾有难故难分别。何以智及行事。如是难者。以是觉证佛智之根本故。故论释云菩萨行者。是出世间智。地事者诸地菩萨行事最上及分别说等。释云说胜故。何者菩萨行引偈诸佛之根本故。佛者觉佛智故。读疏者既知此颂大意。文虽前部但取释配属四句。尽纵横皆得也。

第二明难闻中有二颂。初颂内分三。初两句明法难证。以唯根本智境。此境依微细等四义。及显非四心境界。次一句顺释明是正体智境界。末句出非境界之状。初中微细者。非闻慧境界。难可见者。非思慧境界。离念非修慧境界。论云示现三界心心数法分别。世间修道智非境界故者。此简地前修慧也。超心地者。论云示现报生善得修道智非境界者。此简八地已还加行。所以者何。彼唯有漏。此唯无漏。瑜伽五十五说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护法论师云。复得虽不亲证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於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次句显正境界。云此谁境界者。谓既非余境。是谁耶。故引颂云智境界。智字此经云佛。何者是智见实义故。(义是境义)何故非余境界。此无漏故。无漏者。是出世间义。此义非世闻智境界。此经出生是论经出世。(勘梵本)末句显非境界之状。云若闻等者。谓随有所闻。即作闻解故。不得无所闻理。执心不了名迷闷也。后颂同前。明难闻中二。初句总。余句别。前中云持心等者。谓持听法心。坚如金刚。方堪听此法故。后别中二。先两句。明坚相。后一句辨坚业。前中有二种。先上句明信坚。后下句明证坚。上句中云深信等者。谓於佛菩萨胜智所知所说无边化众生法随所化异说或相达。於其教中。仰推以信。言此唯是诸佛所知。非我境界。如此推时。少无自信。全信於佛。是名深信。信深难动。故名为坚。如根深难拔名坚固根。胜鬘经说三正智中。初名仰推。即同此也。下句云智心地等者。智字应安句末。此证坚也。於中二种。一所证。谓心地。二能证。谓无我智。前中论释云。随心所受三界中报。又随心所行一切境界。释曰。前是内五根身。后是外六尘境。皆为所证。皆是心所依。托名心地也。后无我智者。论云我空法空如实知故。释曰。内外诸法。虽通二无我。此约一相。故作是说。此约结证也。菩萨具此二坚。方堪闻此法。斯则但显难闻。非不可闻。

第三喻显难说闻中半颂。上句喻前难说。下句喻前难闻。谓於空中彩画处。及风行处。其相皆不可见。以於空中画风行故。笔彩与风俱不住故。然此空中非无彩画及风行处。以不同於余虚空故。此中空喻证智。笔喻能诠名句字。风喻音声。用此四法。诠证真空智。诠时能诠不住相故。所诠本无相故。如是能所相契合时。非有非无。谓能诠所诠俱离相故。非有也。不无诠显十地义故。非无也。如是方为说十地义。

第四法合中有半颂。上句标名。下句释义。标云牟尼智如是者。牟尼此云寂嘿。谓智相即性故寂。相性同时离说故嘿。即用此义。以名其智故。晋本云。寂灭无无漏智如是者。指法同喻故。魏译论者错谓牟尼是释迦牟尼佛故。翻为佛智故。彼偈云智如是分别难见佛无无漏。长行释云。如是佛智言说显示等。下句释云。分别甚难见者。分别是说也。见是闻也。说者甚难说。闻者甚难闻。以其非有非无故。说者不可作有无说。闻者不可作有无闻。金刚藏正说此时。即是难说说。众依此闻时。即是难闻闻。如是方为十地说闻。问所难说闻。为是果分。为是因分。

答古德皆云是果分。以不可说故。今谓不然。是因分故。所以者何。由四义显。一三家五请本不唯请说果分故。不尔诸佛则应不知果分是不可说。而强请故。二若是果分。刚藏不应嘿住待请。以其果分永不可说故。三若为果分难说闻而待请者。五请事毕即含说果分。何乃许说因分。四若难说闻不是因分者。许说因分中不应同前还说其难。谓云是境界难见可知。不可说故。问若尔者。何故说大中云我今说少分。论经云我但说一分。

答只言说一分。不云说易分。故不相违。其定因分果分之义。后说大中当广分别。

第五举难结嘿中。一颂分二。上三句举。下一句结嘿。前中二。初句及次二字。难所说地智离相非说闻所及故。云佛慧最胜等。名此为佛慧者。如前释。后次三字及下句。全明闻者。谓世间难有证信者故。云难思议不能受等。受即信受故。何故名众为世间者。众生世间故。又古人译地前为世间故。下句结嘿可知。

自下脱月第二叹众重请中二。先请。后尔时金刚藏义。前中二。先长行。后偈颂。何故此请复叹众者。以前云世间证信者难得故不说。今此显众有堪能故请说。前中三。初牒前起后。二佛子今此下叹众生讲。三善哉下结请。

正请中二。初句总显。后善洁下别辨。初总云善净深心者。善净谓教净证净。深心谓乐广修行。教证二净。各通二义。教谓顺教修行故。地前所行故。证谓证理起行故。地上所成故。

次别辨中九句。前五教净。后四证净。前中一善洁思念是欲净。谓随所念教。得清净善巧思念不杂取相故。二善修诸行是求净。谓得身口随顺诸佛敬养起求法行故。三善集助道是生得净。谓以助道善根。愿得所生益众生处。名上上生胜。又随所生处。大菩萨念常现在前。名念胜故。四善能等者。是受持净。谓於多佛闻法。皆忆不忘名善能亲近故。五成熟等者。是行净谓求地真证法故。习行少欲头陀离着行。积集成熟多功德故。后证净四者。一舍离痴惑。是得净。谓初地真见道。断分别惑。无分别智现证决定非意言故。真相见道具足现行。名为见道。初照真如体会理故名为得净。见所断惑虽通二障。烦恼障中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一十二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盘名烦恼障。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受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二障惑名。略显如前。数总一百一十二者。谓欲界四谛所断。各有根本十种烦恼。合有四十。上二界四谛各十中除嗔。各三十。六合七十。二通界合有一百一十二。此等诸惑皆有二用。若执我用烦恼障摄障。若执法用。所知障收。今此但云舍痴惑者。以诸惑中痴为根本。从本说故。二无有垢染。是不行净。谓修道中一切烦恼不行故。从相见道十六心后至金刚心位。总名修道。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故。此中烦恼名数。多分同前见道。而差别者。於彼数上。更加十六。谓欲界有六。即贪嗔痴慢萨迦耶见边执见。上二界除嗔各五。总有十六。并同前数。合有一百二十八种。皆是俱生。於中分名烦恼所知。亦如前说。今此云一切烦恼不行者。唯说烦恼障中现起之惑及彼粗重。不言其种故。成唯识第十卷云。烦恼障中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已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已上毕竟不行。乃至云虽於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断灭烦恼障种。而彼粗重亦渐断灭。三深心信解。是无厌足净。此有二种。一於法。谓不乐小乘。得大乘上胜悕望心。二於佛。谓念佛功德悕乐决定。四於佛等者。是不随他教净。谓於菩萨位极处所行。皆依自证。非依教说修故。上来正请竟。

后结请中二。先请承力。后明众堪。谓众既内具教证二净。更得承力。为说此地义。必能证知。或此诸下是总结。上别显九句。以云於如是等故。若不尔者。如是牒何等言等何。后偈请中二。先长行标。后愿说下正显二颂。初颂举法请。上半举法愿说。下半明说有益。后颂叹众请。上半显教净。下半明证净。

后明金刚藏答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先明刚藏举损以违。后我愍下结嘿。前中二。先牒前所叹举德兼失。故云虽也。后然有下举损以违。违中三。初明所愍众。谓法深机浅。药病失宜。其余劣解之言通有四类。谓乐凡夫声闻缘觉小心菩萨法者。次多生疑惑者愍起苦固。后於长夜下愍受苦果。结嘿可知。后偈颂中二偈分二。前一颂。颂前牒上所叹。谓随教信坚如须弥。定心证理。犹大海。后一颂。颂前举损以违。行未久者小菩萨也。解未得者二乘人也。随识等者。凡夫人也。余准可知。

自下脱月第三叹法重请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二。先正请。后是故下结请。何故须此再三请者。有二义故。一不可以其疑念避之不说。二若避不说。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故。前中五。一通前推难致嘿令显不难故请。二何以故征。三说十地下释。四何以故重征。五此是下重释。初中二。先劝承佛说者。显说者佛护说无难故。后此人下明听者佛护闻信受故。二征意云。若由佛护。能令信受。何故说有谤正法人。释云。有二众生。非佛能护。一感报定故。二作业定故。此众非彼。故可护念。若尔者。佛无偏心。何唯护念说听此法者。故三释意云。但说十地处。说听法尔感佛护念。此由法力。非余因缘。此十听者佛护有二种益。一闻说信受。二速能修行故。云能生勇猛。四重征意云。十地望余。何所别异。有此感故。五重释云。由二义故。一以此地法是菩萨最初所行教行故。二以此他法得证智故。能究竟成就一切智。就前最初义中有三。初法说。次譬如下喻况。后佛子一切下法合。初中云最初者。有二义。一首二本义。首谓上首望地前故。本即根本望地后。此虽通二。故取后为正。谓此地行望成佛果。是亲正因。真无流故。故名根本因。初果。后次第名小决。喻况中二。先喻果以因为本。后字母下喻因能满果。前中云书者字也。谓字形相。亦名字体。如呼师子为[凹/凵/(乳-孚)](诃孕)多故。[凹/凵/(乳-孚)]字像形似师子头尾也。字者。字音即阿(入)阿(去)等。一十四音也。数者谓名句二法。是数义也。说者语也。皆以字母为本者。谓以十四音各别。加於迦佉等三十三字体上。和合成母。因此转生一切字一切音一切语言名句义等。故名为母。十四音者。谓阿(入呼一)阿(去呼二)缢(去四)乌(入五)乌(去六)讫嘿(二合七)纥[口*梨](二合八)里(九)梨(十)曀(十一)蔼(十二)污(十三)隩(十四已上十四音也)喑(经呼)阿。(重呼上二字是界畔字也)字体者。有三十四。谓迦(上)佉(上)仰(虐我)伽(按声掣呼)昂(俄朗)者(之我)[奢*多](冒我)[纟*若](若我)扚(时何)壤咤(擿我)咤(折我)荼(搦我)荼(宅何)曩(〔撰〕仰)[打-丁+袲](多我)他(上)娜陀(按声掣呼)曩簸叵么(〔化〕复是么音呼似婆字)婆(按〔摩〕制呼)莽(经呼)邪(余我)啰(卷舌呼)攞嚩(无我)烁(伤我)屣(使我)娑(上)贺(上)叉(楚我)如是字母。为书等根本。亦名为初章故。喻地行最初义也。后喻因能满果中。由字母令书等究竟故。彼书等不离字母摄也。后法合中二。先合前初义。后十地究竟下合前究竟。成就书等义。此亦释得证智也。后结请者。结请者结前说听。既为佛护念。是故愿说。

后偈颂中三。初半颂颂前愿承力说。二次半颂颂前护念。上并可知。后一颂颂教行证智。文中三。一前半法说。二半上句喻显。三下句法合。初中上句颂前证智成就一切佛法故。云亦究竟。下句颂前教行是最初根本。后两句可知。上来脱月三请竟。

自下大段第二大众同请者。上来脱月为众先请。虽说众堪乐欲闻法。然要自陈。请仪方具。又显重法故。此共请文中二。先长行标举能说颂人。后上妙下正显偈颂。颂中二。前四颂半叹人请。一颂叹法请。前中二。前二颂叹说者。余叹听者。前中二。前五句叹刚藏具证教二德。后三句叹刚藏能令听者入证入教。前中二。前四句叹证力辨才成就。后一句叹教力辨才成就。以此二力。方能有说。故偏赞尔。论云以证力等。是故赞叹。前中上者是总。总有二义。一宽。谓该二力以显胜故。二狭。谓唯就证力。以显胜故。论云。又复上者显证力等。此中叹辨。有三种。一妙无垢智者。是正体智。此胜二乘智故。二无边分别辨者。是辨体成就。无量义辨故。三宣畅深美言第一义相应者。是辨果。谓训释言词字义成就。又是以深美言词显胜义谛。后一句叹教力辨中。念持等者。受持显说故。是菩萨於正教中。净慧无疑故。后三句令听者入证入教中。初句明入证。言十力者。令已地者得佛力智故。集功德者。未入地者令入地故。后二句明入教。谓今得无[得-彳]辨演说受持十地法故。叹说者。成就二力竟。后二颂半。叹听者中三。初一颂明求教及证。次一颂喻显。后半颂法合。初中下句是总。言唯愿者。有二种。一求教。二求证。谓专求此二故。云唯愿。上句云定戒者。是第二句中我慢二使不堪闻教。能对治行。谓由我慢。於法及法师。不生恭敬。由有定则心调伏故。离我相也。由有戒则善注威仪故。离通慢也。既离二使堪闻也。又上句中集正心。及第二句中见字。并是第二句中耶字。及第三句疑念字之二使。不堪得证能对治行。其集字。论经作深字。谓细意善思惟则得深义故。今此云集者。谓由细意故。於善思惟。能积集也。心字。论经作意字。心意识三据通一也。耶字。论经作妄。妄即妄想耶见借名。今作耶字。正当显称。既有正见。则善思於义故。离颠倒见也。既有正心。则闻不思议。得证智境。欢喜信乐。离疑念也。次一颂喻显中喻四种义。一思水喻闻慧。谓初闻受持未寻思故。如饥水者不呾嚼故。二念食喻思慧。谓於所闻法。思惟得味。益智力故。如吃食者呾嚼得味益身心力。三服药喻修慧。谓已具闻思。如法修行。离诸烦恼及余习气。如服药。药行病得除愈。四如蜜喻果。谓蜜是众蜂所依乐处。三慧之果。是众圣所依所乐处故。后半颂法合可知。上来叹说听等竟。

后一偈叹所说法利益请中二。先善哉两字是总。余皆是别。前中谓所说法中善具足故。称善哉也。别中三。一广大智者。谓诸地所依。二愿说入诸地者。谓说诸地未曾说法。此即地体。入字。论经作胜字。谓校量地胜故。此校量胜。是趣入方便故。三成十力等两句。是地果。谓具佛十力无[得-彳]智所证果法。此得论文。此经本云一切行者。谓佛智所行之境。文虽少异。大意同也。(勘梵)。

自下大段第三。诸佛加请中二。先长行。明此界与十方佛光互照。显身业加持。眉间是身故。后时光台下。明光台说偈。显语业加请故。此则长行但加无请。偈颂亦请。唯论判文。长行及颂。总显光有八业二身。今科少异。多依论释。问脱月及众请仪已具。何更待佛。

答为显法胜故。问前加分中已有佛加。今何复加。

答此有二义。一前是加。今此请加为异。菩萨以加为请故。二前显主伴故。则十方佛具三业加。而毗卢但同意加。今欲具故。更身语加也。此中身加者。此光照十方佛所加说法菩萨故。即后文云。又亦照此娑婆乃至金刚藏身。是也。问何故前不加众。今此加耶。

答前已刚藏简众违请。上首虽即叹堪众。未自陈根欲。今以次前自述故此加也。问何故不以常身语请。以光代耶。

答为重法故。是以有请。为不轻尊位故。不以口求请。不以曲躬请。故以光代也。

就前长行中二。先明此佛光照十方佛及大众菩萨说法菩萨。后时十方下。十方佛光照十方及照此界佛等。

前中论经明光有八业二身。今此七业二身。略无降伏业。言七者。一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焰明者。是觉业。谓此光照诸菩萨身已。自觉如来力加故。二百千下是因业。谓因主光出伴光故。三普照下是卷舒业。谓舒照十方卷入常光故。此中卷者。有二义。一略故不说。二或取如日身一分义。是此卷业。谓云作前三照十方事已。於上空中。成云网台住故。四三恶道下是止业。谓止息一切恶道苦故。五又照一切下是敬业。谓照诸佛众会。现不思议佛神通力。令物敬故。六又照十方下是示现业。谓如十方佛所加说菩萨大会令此众见故。上来六业竟。第七请业如后颂。是二身者。一即此总结前业。云作是事。已下是如日身。谓於上空成网台住故。二前第三第五第六业中。皆云光照十方者。是流星身。谓往十方故。

后十方佛光照十方及此界中二。先明彼十方佛各光照自各十方诸剎如此照彼。同前所说六业二身。如文可见。后又亦照下明彼十方佛光照此佛及大众并说法菩萨。虽略无光名眷属息苦等。唯别应具。按上此彼互照之相。此则但照十方。彼则照十方又列照。此显主伴异故。论主将为证同不复别释者。应留后代令笺之也。

后明光台说偈显语业加请中二。先长行标说颂所依。后佛无等下正显第七请业。於中。先略释业名。后释颂文。

前中谓光台发声说偈请故。后释颂中五偈分四。谓初一颂显能加者胜。次一颂明加所为。次二颂明请说法有利他三益。后一颂明教刚藏依三渐次说观证修。初中二。先总显能加胜意。谓能加请者。非尊则不彰法胜。而所加不说。可知。

后正释文。此中约义取文故。不按次。於中分四。

一第三句全。及第四句内。加於彼三字。并显能加。就中加持彼是总相。第三句全。亦总亦别。以此句亦入前眷属摄。长行中十方佛是此眷属故。论云诸众首者。佛於世间最胜故。余文别相。总云加於彼。诸佛能加。加金刚藏。加有二种。一令同诸佛一法身。二令同诸佛具证佛果能加诸佛。是法王故。如世人王有四种胜。一自在胜。二力胜。三眷属胜。四种姓胜。人王自在者。所作无能为[得-彳]故。力胜者。能降怨。不为怨伏故。眷属胜者。有二种。一内地眷属胜。二邻国眷属胜。种姓胜者。承藉王胄故。佛王四胜者。一初句全。是自在胜。此有二种。一佛无等等是一切智故。即慧解胜自在胜。二如虚空是世法不能染。胜无明烦恼习气威故。即心解脱自在胜。言无等者。非余众生能与等故。重言等者。诸佛此彼互齐等故。

二次句。初二字云十力者。是力胜。谓处非处等十种智力降魔怨故。论经有无畏两字故。释中云能伏一切耶智等。

三次云无量诸功德五字。及次后句全。是眷属胜。此有二种。一菩萨眷属胜。於菩萨声闻诸众中。此众是第一。以具无量诸功德故。二佛为眷属胜。论云诸众首者。佛於世间最胜上故。故后句全。亦眷属摄。通入总别二相中故。

四第四句中。释师子法四字种姓胜。此有二种。一生家种姓。二法家种姓。初释师子三字。是生家胜。释谓释迦。世为于代轮王胄族。师子喻名佛於三界独步无畏故。以别简通故。云释师子。又种姓姓字宜从竖心。以释迦之称是族望。非姓望故。智度第二云。释迦道人姓瞿昙故。佛名经云。我释迦牟尼佛姓瞿昙故。虽一切佛生家皆胜。今且据主佛现在此故。后法之一字。显法家胜。谓一切佛皆证一如。得大菩提。因此如姓生佛身故。超过二乘智所证处。名法家胜。

第二有一颂。明所为中二。先显所为意。后正释文。前中意者。为闻显法王最胜藏故。后释文中二。先一句为遮外疑。诸佛不能自说。生轻慢心故。故劝承佛力令开也。后三句。正显法王藏中二。先法王最胜藏五字。总标名。后两句别释。释中二。先上句双字义二藏。谓诸地广智者字藏也。上妙行者。义藏也。上谓神力胜。妙谓真实智。行谓诸菩萨初道行法也。后句云以佛等者。总结请说。论云分别者。说十地差别故。

第三两颂。明请说法利他有三时益中。分三。初半颂明闻时益。次半修行时益。后一颂明转生时益。初闻时益者。谓佛力加故。闻法入心。是能受持也。次修时益者。谓十地行渐次修满。得佛十力。成菩提故。此显因圆果满也。后转生时益中一颂分二。初半颂顺释信益。后半颂反显不信损。前中二。初虽之一字。总显福而有难难不能为。后住海下别辨难福。谓上句中六字明在难处。下句全彰福胜难劣难不能为。前中论长行释有二。初总相通释。后就世界长寿下举颂别配。前中云恶道善道难处生必得闻此法者。恶道难处生。谓在大海龙世界故。善道难处生。谓在色界光音天故。后配中二。先龙世界等。配颂中初句内上四字。后虽在色界光音天等。等配前四字。下三字前别配。初云就世界长寿者。按此长寿之言。或恐是后色界长寿之语。若不尔者。则三恶道难。应唯长寿者。是难短命者非难故。(此文要勘梵本)又论主释劫尽火中云。虽在尼界光音天等。亦得闻此经。下句明福胜中云堪受等者。谓於过去。曾闻此法。生决定信。由余业故。生彼难处。由前信故。成此根器。故虽在难而堪受此法。故云得闻。后反显中二。先上句总标。翻前生信故。云生疑等。后下句正显其损。故云永不闻。谓得闻由信。无信有疑。则永不闻。准此道理。无问生在难非难处。皆不得闻。云何知然。谓如智度论第九说云。舍卫城内有九亿家。佛住其中二十五年。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释曰。后三亿家虽非八难。但是未种决定信根不疑根故。问据论主释。住海水是龙世界恶道难者。此难岂唯在海及皆不闻。

答经依一分故作是说。非谓一切不尔。余畜应无难故。佛会应无龙等众故。问论经颂云劫尽火中。如何论主释为光音天是长寿难。今此经本既无尽字。复云何通。

答尽字。晋经亦有。而今本自略。论主释光音等为长寿。是劫火尽中者。广经意也。谓经说劫尽火中。则处唯局上二界。时通前后。一切时皆难。乃至劫灾。但遮劫尽水风灾中二三禅处。不遮初禅。以初禅是长寿之首。举初括后故。云劫尽火中。论主受别生理故。释光音为长寿之首。故置等言。即由劫尽火中之言。复通劫火尽中之势。此即处为二禅已上。为长寿天。唯遮初禅。时局劫火尽时。遮彼初禅劫火烧时。彼时初禅无天住故。不可说有在中闻法。不尔初禅。何非长寿。问如何得知长寿天难通上二界。

答以多教说长等各异。然皆不离彼二界故。即此经文是初禅故。论主释为光音等字。等上更无限故。大智度论三十八云。长寿天者。谓非想非非想处。以万大劫故。或有人言一切无色定通名长寿。以无形可作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处故。或说无想天名为长寿。亦不任得道故。或说从初禅至四禅。除净居天皆名长寿。以着禅味耶见。不能受道故。梁摄论及成实论皆同智度第三师说。释曰。按前诸说及余圣教具二义故。名长寿难。一是上二界形待欲界名长寿故。二沈着禅味。不任受道故。然此通论总有四句。一是长寿堪受道而非难。如此经及仁王经等说。上二界中有预佛会者故。二是长寿不堪受道。正八难摄。具上二义故。三非长寿不堪受道。谓所余七难及欲界人天中。有於法不信。未种闻法根欲。并未熟故。四非长寿堪受道。谓所余七难中有曾决定信此法。根欲已熟。及欲界人天中闻法根欲熟者故。广说八难。如别章中。

第四佛教刚藏说十地中三渐次内。一颂分二。谓先三句正明三渐次。后一句明说利益。前中二。初应说两字总显教说。谓云汝应如是如是说故。诸地下别辨。於中三句如次。即为三种渐次。谓初句是观渐次。次句是证渐次。后句是修行渐次。言渐次者。谓一一地中。皆有从初至终行次第故。初中云诸地胜智道者。论谓十地胜智道。说此十地。若观若依止。能生诸地智故。此释加行智缘影像如故名为观。依止此加行。生根本智故。名胜智亦之道。依主释也。次句云入住等者论云入者。入地故。住者未转向余地故。展转者。地地转所住处故。此释根本智亲证真如。名为入等。初证名入。在证名住。将转趣后。名展转也。次修习者。通三渐次。次第修行故。后句云从行等者。论云行者。入住展转成就故。境界者。此行种种异境界故。此释后得智。谓此智行相依二处起。一从缘世俗种种异境界起。二从仿法根本智入住展转生故。云法智生也。所以须此教说者。为显菩萨所说一切皆因佛力。又合后代生正信故。

问若此地正体智亲证真如。后九地中不应更亲证如。无二无异故。

答古人解云。如虽一味。约智明昧故。有十亲证。今解不然。所以者何。先难古非。后显正释。难古非者。谓境智互相如约智证十如何名境智互相如约境一证如。又难加行。后智非亲证可说。彼智有明昧。正体缘如不变影。何得说此有明昧。又难能证有分限所证无分限。以限证无限境智。岂相如。后显正释者。应知亲证之言。但望当地加行后得故。名为亲。不望后地说为亲故。不相违也。若不尔者。一向名亲。则智生惑灭。证如同佛。不用后诸地。若一向非亲证。则应同余二智。涅盘经说第十地菩萨犹未了见於佛性。如隔罗縠者。是也。问十地中既无究竟亲证真如有断惑不。

答既望当地。有亲证。还即但断当地惑。望后非亲证。不断后地惑。上来请分两段中。明第一段刚藏说本分已嘿然待三家五请讫。

自下第二明刚藏许说未说分齐。於中二。先长行叙意。后如来下正以颂显。

前中二。先观察等明说相。后欲令等显说意。论云何故观察十方。等无我慢无偏心故。此释有别有通。别中二种。一观十方佛欲承力说故示无我慢。二察十方机欲令同入十地故示无偏心。二通中亦二种。一约承力。二约授记。前中承力示无我慢。普观显无偏心。后中欲显受佛劝教说地依命观机故。无我慢十方皆观故。无漏心观察之言。通心及眼。后显说意中。云增净信者。有二义。一前刚藏解脱月初请已令众悦。令更决明故云增信。二前来违请皆显法深。大众已信今此受请。更示深令信故云增也。

后正显颂中有十二偈。分二。前七颂明义大。后五颂明说大。义大者所证故。所以故。名为义。深故广故名为大。偈颂中二。先长行叙意。后如来下正显偈颂。前中论云何故观察十方示无我慢无偏心故。欲令大众重增踊悦深生正信。是故说偈示说。正增益闻者。堪受义故。踊悦者。心清不浊故。踊悦有三种。一义大。踊悦为得义故。二说大。踊悦因此说大。得彼义故。又众闻尔说分齐鸟迹喻之义生喜故。又闻许说因分难说故。生喜故。谓前叙意中二。先明观方。后欲令下显说颂意。前中二种。一观十方佛。二观十方菩萨。前中二种。一观佛承力故。不敢违请故。示无我慢也。二十方皆观示无漏也。后观菩萨亦二种。一观器堪闻不轻梦故。示无我慢。二十方皆观示无漏心也。后说颂意中云重增踊悦深生正信者。显众先闻地名已生信喜。今说正地。显众堪闻故。重增信喜为得二大。生此信喜。一者义大。即所诠地义。此义深故名大义。义即是大。持业释也。说大者。谓能诠教以所诠是大故。名说大。大之说故。有财释也。

后正显颂中十二偈。分二。先七颂明义大。后五颂明说大。前中分五。初二颂总显地微。二次二颂别显微相。三次一颂举例显微。四次一颂寄对彰微。五后一颂引喻辨微。

就初二颂中二。先明难知甚微。亦是说时甚微。后求见下明难得甚。微亦是证时甚微。前中二。初两句总显。后一句别辨。总中云微妙者。谓诸佛也。标果取因故。云如来大仙通。通是因。因即地。论云修行此道。能到圣处故。大仙者。离染喻名世仙。暂离染不得名大故。难可知者。彼微妙之道难说故。后别辨中云非念者。转释前难知谓非分别境界故。离诸念者。自体无念故。故圣道名甚微也。

后难得甚微中二。先总显。后无生下别辨。总云求见不可得者。难证得故。谓若有所求。则不证故。别中有四甚微。一无姤浊是观行甚微。谓观智中不杂无明故不同世间定也。二聪慧人智所行处是依止甚微。谓依佛智所证第一义处。菩萨地智依彼生故。此中约三智总别分别。总者通名见实谛智故。别谓加行胜解故。正体巧证本不生故。后得随闻明了知故。三性净恒寂然是清净甚微。谓性自离惑。非先有后离故。上一不同外道不依智者。所行及六行伏惑执先有后离也。四无生亦无灭是功德甚微。谓此地智出世间故无生也。为不舍利益众生非一往灭故无灭也。此不同二乘果人一往住涅盘故。

二别显微相中。二颂分二。初两句明同相涅盘。后六句明不同相涅盘。相即体也。性净涅盘空无相体一切诸法凡圣同故。方便净涅盘。圣有凡无。因圣分得。果圣圆证。由同相故。凡圣一体。不同相故凡圣恒殊。二相非即离故。凡夫即佛而非佛。佛即凡夫而非凡就同相中。初句总显。后向别辨。总云自性本空寂者谓此地智本来即如空寂为自体。与一切法同故。名为本空寂为本。本何空寂。因缘生法。此岂空寂。若不空寂无因缘故。空寂岂非所执性耶。所执执依他识。依他执遣。便识圆成实。不依他性识。所执终不灭故。无性摄论第五释圆成性云。於依他起上。所执永无。显真性故。此智岂是因缘生耶。因缘无生之所生故。无生生法岂非因缘耶。因缘岂非无生生耶。不识无生者。不识因缘故。后别辨中云无二亦无尽者。此显总。显中智空寂义。远离地前菩萨三乱意空。一离损减谤空。二离异体空。三离灭尽空。初无二。显离前二空。后亦无尽。显离后一空。前中一以智空有无二故。智空不[得-彳]智有。故非损减。一以智空即智有。智有即智空。无二体故。非离异也。后一以智空是即有之空非即灭方空故。离灭尽故。论释初不同兔角一向是无。二非智外别有空。三非转灭。论经偈中加一有字。此无二中摄尽不相违也。宝性论中亦有此说故。彼第四云。此以何义。初发心菩萨起如是心。实有法断灭。后时得涅盘。以是菩萨失空如来藏修行。又复有人以空为有物我应得空。又生如是心。离色等法。别更有空。我应修行。令得彼空。释曰。二处三空。前后虽异。大意不殊。准释可知。

后六句明不同相中二。先总显。后於诸下别辨。

总中云解脱者。谓於三种杂染得远离故。分别烦恼见道断故。舍异生性得圣性故。

别中二。初三字明所脱离染。后五句明能脱体。

前中云於诸趣者。六趣也。惑为趣缘。业种趣因。生为趣果。六趣修环。不出此三。此智离彼故云解脱。

后明脱体中五句。即为五相。

初云涅盘等者。此得平等相。谓观世间与涅盘平等一性。非如二乘不知此理背世求出世。

二次一句云非初等者。是断惑相。谓此智断惑三时非断断有断不可断故。论云非初非中后前中后取故。远法师悞取此文。将为三时总具方成断惑。一一各别。则不能断故。释云治必阶渐。非定始终故。言非初中后。今谓不然。先定三时。后释此文。言初中后者。有通有局。局谓一一地中所应断惑。正断唯在无间道中一剎那时。即於此时。说初中后。若依杂集说。十六心一一剎那经多时分故。彼第九云心剎那者。谓於所知境。智生究竟。名一剎那。非唯於本无今有生时名心剎那。何以故乃至於所知境。能知智生所究竟名一剎那。若约通论如集论说。地别四通。於中前三正是当地治惑因缘。后一胜进为后方便故。彼第五云。云何加行道。谓由此道。能舍烦恼。是名修道中加行道。云何无间道。谓由此道。无间永断烦恼。令无所余。云何解脱道。谓证由此道证断烦恼。所得解脱。云何胜进道。谓为断余品烦恼。所有加行无间解脱道故。后释文者。经宗法性。断惑依宗。不宜异释故。论以前中后取之言。释经非初中后之意。谓经说非三时者。显能所断无。自性无。非说情无。而言非也。为遮谬解故。反经而释即由非故智离常。即由取故智离断。离断常故。智生惑灭。此时何有二体可得同不同时。杂集第七亦同此说。故彼中释三种无上云。智行解脱。如次依止见修无学。即复问云。从何而得断耶。

答不从过去已灭故。不从未来未生故。不从现在道不俱故。然从诸烦恼粗重而得断。为断如是如是品粗重。生如是如是品对治。若此品粗重灭。平等平等犹如世间明生暗灭。由此烦恼离系。令未来烦恼住不生法中。是名为断。集论第四亦同此说。问照惑无性。惑即灭。照智无性。智应三。

答照无性理。顺智违惑。故不同也。然此断惑诸宗不同。依萨婆多。无间道时。惑得犹在。若无现得。使无所断。由此无间。断现在得。依经部宗。无间道时。所断惑种应生不生。说之为断。依大乘宗。自有两说。一云二真见道现在前时。彼二障种心不成就。如明与暗定不俱生。如称两头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此如成唯识第九卷说。一说即此经等非初中后之初中后断。广如前辨。问大乘二说何者究竟。

答成唯识说。为引摄小根。权立断义。名同实教断故。说道惑不俱义。同小宗断故。说秤低昂喻。半同实教。半同小宗。方成引摄。若全同异。则引摄不成故。名大乘权教。又小宗说。断能所相敌。权大显后有俱成失。权教自立。如秤低昂。还即不离俱成之过。谓秤衡两头终是一体。无能所治。不相违害。道惑不尔。一向相违。体非是一。若合同一体。则有明暗相乖。离别异躯。互不相及。何以尔者。依一向有能所治体。欲离俱成失。不可得故。其俱成而无失。唯法性宗尔广如前说。具显断或。如别行章。

三次一句云非言等者。是观行相。谓此无分别观智非世间言说所及。又不同声闻依声悟道。

四次一句云出过等者。是转依相。谓此地智依止真如常住法身。以是究竟转依教。或初地已上。转六七识。得妙观察平等性故。此智证如依如而成。能依所依俱是常故。出於三世迁动相故。为简地前未转依故。论释云依止常身故。非如无常意识智依止无常因缘法。谓未转依时。智依生灭识故。智亦生灭。今依常身。智亦常故。胜鬘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故。此经上文十藏品云。此菩萨於诸佛一向坚信。乃至云。知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乃至广说。

五末后一句云其相等者。是解脱相。谓二乘果智。虽离我惑。犹有法执故。彼解脱犹有障[得-彳]。今此不尔。二障并习迷皆都尽故。云如虚空无障清净也。

三次一颂举例显微中。上半牒前深妙。下半类显地微。前中云寂灭等者。举二涅盘。寂是同相。谓诸法本寂故。灭是不同相。谓灭惑者所显故。佛所行者。行证也。寂灭之智佛圆证故。下句显上离言。下半类显。云地行者。地智行相观理行事悉同上离言。

四次一颂寄对彰微中。上半显难所由。下半标对反显。前中初句云智起佛境界者。正体智中。观真如而得起故。真如唯佛亲证境故。大地菩萨无亲证耶。彼亲当地此约圆满。次句云非念等者。显地智不可说故。非念谓不同思慧境。离心道者。不同报生意识智境彼皆可说。智非彼境故不可说。此亦反显。下半反显中。上句明地智难说。不同蕴等彼是色心可言说故。地智不尔。唯可内证。下句显难闻中。云非心及者。非耳识知故。非意及者。非意识思量故。

五末后一颂举喻显微中。上半喻显。下半法合喻。云如空中鸟迹者。证成前颂唯可内证不可说闻之义。谓空中鸟飞之迹。离四句故。难说难示。一迹相同空。空所摄与空无差别故。难说有为。二不无空飞之处故。难说为无。三唯一迹相故。难说为亦有亦无。四法应如是故。难说为非有非无。即由此故。不可示他令见下法合。云十地义如是等者。谓菩萨地证智难说示故。由於证真空智处以不住相之名等诠故。此诠相难说示。四句同前。一诠相同於证真空智空智所摄故。难说为有。论云非如声性故。二非无名等诠地差别故。难说为无。论云非无地智名句字身。三唯一诠相故。难说为亦有亦无。四法应如是故。难说为非有非无。即由此故。不可以示他令见。见谓闻见或此四句中。但取前二句离有离无。其义亦显。金刚藏菩萨。正说此时。即是难说说。难示示。诫众依此难闻闻如是。乃为说闻十地之义。今此既是示说分齐。应知此品所说地义施戒禅支道品四谛六度缘生等法。乃至一句一字。莫不皆如空中鸟迹离四句相。若不作此解。未识十地。古人云。此十地所说浅於地前者。应不将鸟迹喻意照后所说故尔。远法师云。风画喻中。举画为喻相故。合之以说。今举迹处为喻相故。合之以证。有斯左右尔者。此虽善议。然复详核。或无左右。所以者何。前合文云牟尼智如是分别甚难见故。牟尼此云寂嘿。谓即证智也。古人错谓牟尼是释迦牟尼佛。故翻为佛智。比来疏家。虽亦解此佛智即是地智。然不如此本存其梵言。以此校量。前后无别。问地难说闻前已广显。今何复说。

答前显嘿因。今为诫众。令其用心称迹喻听不得逐语失意。所望各异。无重言过。因此而论。上下说难。非欲不说。为显三义。一说难行相示众便已显地义故。二为显於法固请尊重难得故。三为令众舍见着故。若不舍着。随声取义。有五种过。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诳他。四谤佛。五轻法。初不信者。听既逐教而不会意。从此生信。信不正也。二由信不正故。则无胜解。於说深意。不能决定。名退勇猛也。三由将自逐教之解为他说言此是深意。四由为他说自谬解云是佛说。五将本深说同己谬解。又谬解成性后闻深不重故。上来释义大了。

自下明说大中五颂分二。先别显三种成熟大。后此处下两句总结许说分齐。但是因分。

前中显三成熟文即为三。初一句明因成就大。谓悲愿熏心为起行因故。二出生下明因渐成就大。谓闻等慧渐次修行。生出世智故。三圆满下明教说修成就大。谓实智证真。名言不及。假言寄显故。名教说修。问此三俱是说大中开出。何故前二不名教说。又俱是因中。何故后一不名因耶。

答前二生后功能显故。同得名因。体非玄妙。不待言简。不名教说。后一证智幽微滥同佛果故。以言简名教说修。问三成就位差别如何。

答前二在地前。后一在初地故。论云闻思慧等次第。乃至能生出世间智因故。初地智生既尔。后后诸地。当知亦然。

就初因成就中。慈谓等教众生修善。是等与喜乐因果也。悲谓等教众生不造恶。已造者教除灭。是等拔忧苦因果也。愿谓为众生故求大菩提。上三不同二乘狭自度及不等度故。俱称大也。

二因渐成就中。应云次第出生入地行。依梵语故倒也。谓先闻。次思。后修。次第行为能生入地之因行。

三教说修中。有二种修。一满足修。二是境界下明观修。前中云圆满心者。圆满是所满正智。心是能满净心。智行非虑境者。谓证智非闻思慧等缘虑之境。闻等但是彼智因行不能满彼智地。要出世净心方能满彼故。后观修中二。初明观境难见难说。后佛力下明说听之过。诫众敬听。前中云是境界难见者。谓正体智境非分别能见故。次云可知不可说者。自心清净唯可证智不可言说故。心清净者。无分别故。离诸漏故。真如非是有漏心境故。

后明说听过诫众敬听中。有三颂分二。先半颂标离三过。后三颂重显前三。初中二。先明二种过。后汝等下诫听。前中云佛力故开演者。谓说者听者皆离二过故。不离则不得证故。说者二过者。一佛不随喜。二不平等说。听者二过者。一见诤过。言我法是彼法非。如是执着种种诸见故。二於说法者不恭敬过。前中由佛力开演故。离佛不随喜过。由诫众云汝等应受故。离不平等说过。后诫听中云汝等应敬受故。离二种过。谓一由敬受故。离此彼是非见诤之过。二由敬受故。离不恭敬说法者过。

后重显前三中分三。初一颂重显开演。次一句重显敬受。后五句重显佛力。

初中三。先一句总标地法。次二句明说广略。后一句明略摄广。初中云如是者。牒举地法。言智入行者。智入是因解。行是因行。众生以智解行行因。得入地法。次说广略云亿劫等者。谓智行广故。说之难尽。今但略说。后略摄广中。云真实等者。真实是如实。谓智入之行虽多。今但说其要略称实理者。还即摄彼广多行法悉尽故。云义无余也。

二重显敬受。云一心恭敬待者。一心有二种。一身异心同故。二前后无间故。又有二种。一身正恭敬。如威仪住。堪受说法故。二心恭敬待。如法决定堪能忆持故。

三重显佛力中五句分二。先三句。明承力所作。后二句显承力分齐。前中初句明承力。云我承佛力说者。示已无谄憍慢故。承佛力者。示非己力。无增上慢故。次二句显所作。云胜法等者。谓以妙音善字说胜法故。胜法谓地义与喻相应说故。善字有二相。一随方言音善随顺故。二字句圆满不增减与理相应故。后明承力分齐中。初句显多佛力。后句明力入身中。易可知也。上来别显三成就大了。

后总结许说分齐中。上句牒所请说难说。下句示说分齐。前中云此处者。指三家所请之处。即十地义也。难宣示者。广如前说。此牒彼言。后示分齐。有二种。一示说因分。二示后所说皆如鸟迹喻意。问因分果分之义。分齐云何。

答古来诸德。多说不同。略叙四说。余不足论。一云诸地加行为因。正证为果。二云约渐增门名因分。十地差别可说故。苦就圆满。名果分。十地无相差别可说故。三云教相名因。证相名果。四本疏云。释有两重。一云此十地有二分就。实十地。唯佛所知。佛智所行名为果分。上论云。此智是谁证。偈言佛所行故。又上文云。智赴佛境界故。又加分中云不思议佛法故。又如鸟迹依太空为果海等。二随相十地菩萨所知菩萨所行名为因分。是则果分悬绝。当不可说。因分约机。是则可说。此通一部经中大意。又云问菩萨证智岂可说耶。

答教说修中满足修等是也。二云十地有二分。一约妙智正证智如境故。离相离言故名果分。则不可说。如彼鸟迹同空不可说也。二约方便寄法显地差别。如下初二三地寄同世间。四五六地寄同二乘等。又寄禅支道品诸谛缘生。以显地别。令众因此表解地义故名因分。如空中迹。约鸟说异。名为因分。同空无别名为果分。一迹通二故为二分。又云问约鸟。约空迹。皆离相。云何有说。有不可说。

答迹虽离相就鸟得说。就鸟得说所说常离也。迹同虚空。理不可说。所说地智。准此可知。此释局斯地品故。云虽为难即是一分也。今复助释。或此二分。唯在十地。非预佛果。於一证智。不坏相边。可言说故。名为因分。相即无相。非言及边。名为果分故。此二句非一非异。论云如鸟行空中迹处不可说相亦不可见。何以故虚空处鸟迹相不可分别故。非无虚空行迹。如是鸟迹住处。名句字身住处。菩萨地证智所摄。不可得说。不可得闻。何以故非如声性故。非无地智名句字身。又云是地所摄有二种。一因分。二果分。释曰。论既判云二分。地摄故。知果分非佛果也。不尔佛果是菩萨故。问若尔者。本疏引教。当云何通。

答前所引教。或不成证。所以者何。谓佛所行者。益智所证二灭果因非说佛智。不尔二灭十地圆满。满处佛行故作此说。又智起佛境界者。谓地智所契真如。唯佛穷证之境故。地智从佛境起。非说地智即是佛智。不尔十地无十亲证。又加分中云。欲汝令为一切菩萨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者。论释云。不可思议诸佛法者。是出世间道品。释曰。佛法之言。通相之语。此中即是十地佛法。非地前佛法。亦非佛地佛法。如前论释。又鸟迹所依太空者。论云。如鸟行空中迹处不可说相亦不可见。何以故。虚空处鸟迹相不可分别故。乃至合云菩萨地证地所摄不可得说不可得闻。释曰。空摄鸟迹。与空不别。喻菩萨证智摄名句等。与证智不别。不曾说太空喻果海也。问若尔者。十山依海。复云何通。

答彼文但说十山依海。不说大海即是十山。上来明第六大段请分了。

卍按。大段第七说分已下。约半卷散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