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论心性)
夫心者, 即寂即照, 不生不灭, 廓彻灵通, 圆融活泼, 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具缚凡夫之地, 直下与三世诸佛, 敌体相同, 了无有异。故曰: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但以诸佛究竟证得, 故其功德力用, 彻底全彰。凡夫全体迷背, 反承此功德力用之力, 于六尘境, 起贪瞋痴, 造杀盗淫。因惑造业, 因业感苦。惑、业、苦三, 互相引发。因因果果, 相续不断。经尘点劫, 长受轮回。纵欲出离, 末由也已。喻如暗室触宝, 不但不得受用, 反致被彼损伤。迷心逐境, 背觉合尘, 亦复如是。如来悯之, 为说妙法, 令其返妄归真, 复本心性。初则即妄穷真, 次则全妄即真。如风息波澄, 日暖冰泮, 即波冰以成水, 波冰与水, 原非二物。当其未澄未泮之前, 较彼既澄既泮之后, 体性了无二致, 相用实大悬殊。所谓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若唯仗性德, 不事修德, 则尽未来际, 永作徒具佛性、无所恃怙之众生矣。故《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夫五蕴者, 全体即是真如妙心, 但由一向迷背, 遂成幻妄之相。妄相既成, 一真即昧。一真既昧, 诸苦俱集。如风动则全水成波, 天寒则即柔成刚。照以甚深般若, 则了知迷真成妄, 全妄即真。如风息日暖, 复还水之本体耳。故知一切诸法, 皆由妄情所现。若离妄情, 则当体全空。以故四大咸失本性, 六根悉可互用。所以菩萨不起灭定, 现诸威仪。眼根作耳根佛事, 耳根作眼根佛事。入地如水, 履水如地。水火不能焦濡, 虚空随意行住。境无自性, 悉随心转。故《楞严》云:若有一人发真归元, 十方虚空, 悉皆消殒。乃照见五蕴皆空之实效也。归者, 归投、归还, 即返照回光、复本心性之义。然欲返照回光、复本心性, 非先归心三宝、依教奉行不可。既能归心三宝、依教奉行, 自可复本心源、彻证佛性。既得复本心源、彻证佛性, 方知自心至宝, 在迷不减, 在悟不增。但以顺法性故, 则得受用, 违法性故, 反受损伤, 而利害天渊迥别耳。【跋】一
●众生者, 未悟之佛。佛者, 已悟之众生。其心性本体, 平等一如, 无二无别。其苦乐受用, 天地悬殊者, 由称性顺修、背性逆修之所致也。其理甚深, 不易宣说。欲不费词, 姑以喻明。诸佛致极修德, 彻证性德。譬如大圆宝镜, 其体是铜。知有光明, 日事揩磨。施功不已, 尘尽光发。高台卓竖, 有形斯映。大而天地, 小而尘毛, 森罗万象, 炳然齐现。正当万象齐现之时, 而复空洞虚豁, 了无一物。诸佛之心, 亦复如是。断尽烦恼惑业, 圆彰智慧德相。尽来际以安住寂光, 常享法乐。度九界以出离生死, 同证涅槃。
众生全迷性德, 毫无修德。譬如宝镜蒙尘, 不但毫无光明, 即铜体亦被锈遮, 而不复现。众生之心, 亦复如是。若知即此铜体不现之废镜, 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从兹不肯废弃, 日事揩磨。初则略露铜质, 次则渐发光明。倘能极力尽磨, 一旦尘垢净尽, 自然遇形斯映, 照天照地矣。然此光明, 镜本自具, 非从外来, 非从磨得。然不磨, 则亦无由而得也。众生背尘合觉, 返妄归真, 亦复如是。渐断烦惑, 渐增智慧。迨至功圆行满, 则断无可断, 证无可证。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神通智慧, 功德相好, 与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了无异致。然虽如是, 但复本有, 别无新得。若唯任性德, 不起修德, 则尽未来际, 常受生死轮回之苦, 永无复本还元之日矣。【杂著】四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而佛与众生, 心行受用, 绝不相同者。何也?以佛则背尘合觉, 众生则背觉合尘。佛性虽同, 而迷悟迥异, 故致苦乐升沉, 天渊悬殊也。若能详察三因佛性之义, 则无疑不破, 无人不欲修习矣。三因者, 正因、了因、缘因也。正因佛性, 即吾人即心本具之妙性, 诸佛所证真常之法身。此则在凡不减, 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 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 诸佛究竟圆证。迷证虽异, 性常平等。二、了因佛性, 此即正因佛性所发生之正智。以或由知识, 或由经教, 得闻正因佛性之义, 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 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 当体本空, 认为实有, 以致起贪瞋痴, 造杀盗淫。由惑造业, 因业受苦。反令正因佛性, 为起惑造业受苦之本。
从兹了悟, 遂欲反妄归真, 冀复本性也。三、缘因佛性, 缘即助缘。既得了悟, 即须修习种种善法, 以期消除惑业, 增长福慧, 必令所悟本具之理, 究竟亲证而后已。请以喻明。正因佛性, 如矿中金, 如木中火, 如镜中光, 如谷中芽。虽复本具, 若不了知, 及加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缘。则金、火、光、芽, 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因, 若无缘、了, 不能得其受用。此所以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 而即欲度脱。众生由不了悟, 不肯修习善法, 以致长劫轮回生死, 莫之能出。如来于是广设方便, 随机启迪。冀其返妄归真, 背尘合觉。【杂著】十五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窃谓不知其由, 虽痛何益?须知一切众生, 随业流转, 受生六道。生不知来处, 死不知去处。由罪福因缘, 而为升降。辗转轮回, 了无已时。如来悯之, 示以由惑起业, 由业感苦之因缘, 以及常乐我净, 寂照圆融之本体。令其了知由无明故, 遂有此身。即此色身, 全属幻妄。不但四大非有, 兼复五蕴皆空。既知蕴空, 则真如法性、实相妙理, 彻底圆彰矣。【记】十五
●用随缘故, 则有四圣六凡, 苦乐升沉之殊。而缘有染净, 必随其一。随染缘, 则起惑造业, 轮回六道。随净缘, 则断惑证真, 常住涅槃。由惑业有轻重, 故有人、天善道, 及阿修罗之善恶夹杂道, 并畜生、饿鬼、地狱之三恶道。而由惑起惑, 由业造业, 或善或恶, 了无定相。致所受生处, 辗转迁移, 如轮无端, 忽上忽下。以既具烦惑, 皆被业缚, 随业受生, 不能自主故也。由断证有浅深, 故断见思者, 证声闻果。侵习气者, 证缘觉果。破无明者, 证菩萨果。若无明净尽, 福慧圆满, 修德功极, 性德全彰者, 则证佛果。
证佛果者, 亦不过彻底究竟证其在凡夫地本具心性功德力用, 亲得全体受用而已, 实未加一丝毫于其初也。若声闻、缘觉、菩萨, 虽则所证高下不同, 然皆未能全体受用性具功德。而一切凡夫, 反承此不思议心性之力, 于六尘境, 起贪瞋痴, 造杀盗淫, 以致堕三恶道, 永劫沉沦者, 比比皆是, 可不哀哉!【序】十
●夫前之无始, 后之无终。包太虚而无外, 入微尘而无内。清净光洁, 湛寂常恒。无生无灭, 离相离名。在有非有, 居空不空者, 真性也。至于揽地、水、火、风之身, 乃筋骨血肉之聚。方生即灭, 才荣便悴。众骨支撑, 如以木为屋。一皮包裹, 犹以泥糊壁。里面尽屎尿脓血, 外头生垢汗发毛。蛆虫棋布, 蚤虱星罗。假名为人, 实我焉在。而且以眼、耳、鼻、舌、身、意之闲家具, 奔驰于色、声、香、味、触、法之荆棘林。由是起贪、瞋、痴之无明, 灭戒、定、慧之正智。五蕴本空, 谁肯一照?六尘无性, 人皆认真。致令万苦俱集, 一灵永昧者, 幻身与妄心也。《圆觉》所谓一切众生, 种种颠倒,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 此也。【序】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