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军阀不都都是董卓,袁术这等横眉竖眼,呲牙咧嘴的模样,虽然同属一个行业,但因为人和人的性格不同,乱世军阀们的表现也不一样。
三国的乱世军阀为例,大致来说,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宏图大志型,比如曹操、刘备、孙策(孙权);第二种是草莽混蛋型,比如董卓、袁术、吕布,虽然他们也有雄心,但能力太差,人品太臭,当然没资格和曹孙刘相提并论。
除了以上两种类型,还有一种小富即安型的,他们不参与中原争霸,只想保一方平安,守一世富贵。这种类型的军阀在人品上普?不错,甚至可以用“温柔”来形容,比如荆州军阀刘表、益州军阀刘璋、交州军阀士燮,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人物,先说刘表。
在三国大大小小几十个军阀中,可以说刘表是最特殊的一个。之所以这么讲,倒不是说刘表本事通天,能上天揽月亮,下海捉王八,而是刘表正宗的士林出身。
当时军阀里能和士林扯上关系的大有人在,袁绍和袁术就出身一等清流高门——汝南袁氏,但他们本人严格说不算是士林中人。在汉灵帝末年,太监集团发动的那场“党锢之祸”中,遭到全国性追捕的士林黑名单上,就有刘表的名字。
我们都知道刘备成天扛?“大汉孝景皇帝陛下玄孙”的镀金招牌四处跑马拉赞助,其实刘表也是大汉孝景皇帝陛下的“玄孙”,刘表的先祖鲁恭王刘余和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都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
刘表和刘备在各方面都非常相似,同是宗室远支,又同受学于当代大儒,刘备的业师是九江太守卢植,刘表师从于南阳太守王畅。要说二人的区别,主要还在于性格上。刘备性格豪爽,有侠士之风,而刘表是标准的儒生,温文尔雅,天生就是吃士林饭的。
东汉盛行讲学之风,尤其是东汉中后期,各地的士子都互相串把子,形成一个个山头,刘表也有幸挤身其中。关于刘表的?系,各史说法不一,甚至《后汉书》还给出了两种说法,自相矛盾。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刘表是“八俊”之一,张璠在《汉纪》中说是“八交”,范晔在《后汉书·刘表传》中称为“八顾”,而在《后汉书·党锢传》中却说是“八及”,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在刘表的这些朋友中,老乡张俭无疑最具知名度(他们都是山阳人,今山东高平),可以说是年轻士子的形象代表。年少气盛的刘表就跟着这些士林中的朋友“讥谤朝政”,利用社会舆论向太监兵团开火。
太监们被惹毛了,一怒之下,向士子们发动反击,就是著名的“党锢之祸”。张?亡命海角天涯,四处敲门求救,所谓“望门投止思张俭”。刘表运气也不错,生就一双兔子腿,七七八八就跑没影了,躲过了这场大劫。
直到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汉灵帝才对党锢案做了一定的让步,但还没有完全解禁。五年后,也就是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张角的黄巾大起义爆发,朝廷才正式对涉及党锢的士林中人彻底解禁。刘表就是在这个时候结束逃亡生涯的,重新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
由于刘表在士林中显赫的名声,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给大将军何进做事,进入了权力核心层的边缘地带,这对刘表日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这个大将军掾从职位上来说只是小角色,但毕竟在天子脚下,有利于自己的形象推广,俗话说得好,近水楼台先得月。
黄巾事起,军阀混战,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的时候,孙权的老爸——长沙太守孙坚杀掉了荆州刺史王睿,荆州刺史的位子就空缺了。不知道刘表是不是走了当时控制朝廷的董卓什么门路,刘表被朝廷封为荆州刺史。
荆州虽然居天下之中,土地肥沃,人口繁盛,但因为受到中原战乱的波及,荆州内部也乱成一团,四分五裂。袁术占据南阳,苏代(当是孙坚嫡系)占据长沙,张虎占据江夏,陈生占据襄阳,贝羽占据华容,还有数不清的宗族武装(所谓宗贼)在荆州地面上撒欢,形势非常混乱。
刘表进入政坛一线以来,他的表现并不像后来那么优柔寡断,这点和早期的袁绍非常相似。刘表知人善用,从谏如流,他听从了帐下谋士蒯越等人的建议,以仁义治荆州,安抚百姓。同时再使上一点手腕,骗杀了几股有影响的“宗贼”武装,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荆州面临的治安压力。
当然这时刘表所能控制的荆州,地盘不算大,周边几个大郡都不在刘表手上。刘表这个人很不简单,用我们现代话说,就是文、武两手都硬。文的一手,刘表派蒯越等人去说服江夏的张虎和襄阳的陈生,不知道蒯越他们是怎么说得,反正把张虎等人都给收编成正规军了。武的一手,刘表先后用武力平定了江南三郡,即长沙、零陵、桂阳,除了南阳被张绣控制外,荆州所属各郡县基本落到了刘表的口袋里。
通过对荆州的控制,刘表也一跃成为当时拥有较强实力的大军阀,史称刘“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以如此雄厚的资本,刘表完全有条件逐鹿中原,争霸天下。
但刘表本人并没有这么大的野心,能守住荆州这份不小的家业,就算是前世烧高香了。刘表主政荆州后,实行的是内向保守的发展战略。
对不轻易用兵,袁绍和曹操争雄中原,刘表不偏不倚,两不得罪。对内发展经济,主攻方向是教育,刘表是士林清流,他对普及文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痴迷。
刘表外治不足,内治有余,他统治荆州二十多年,荆州成为当时天下少有的安居乐业之地。大批贤士来到荆州避难,从某种角度来讲,荆州是全国的士林中心。别人先不说,诸葛亮就是在荆州耕躬十多年,没有刘表的照顾,诸葛亮早就跑大路了。
总体上来看,刘表这辈子过得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站在历史的高度讲,刘表的人生有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值得一说,这三件事情都深刻地影?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第一件事是孙坚之死。孙坚受袁术的指派,来攻刘表,将刘表的地盘搅得乱七八糟。后来孙坚在围攻襄阳的时候,被刘表大将黄祖的部下乱箭射死。
虽然孙坚不是刘表本人干掉的,但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孙权却把杀父之仇记在了刘表头上,当然孙权这是在为吞并荆州找借口。不过从东吴内部的角度讲,“为父报仇”却是一个能凝聚人心的正当理由,孙坚的死等于间接帮助了孙权“荆州至上”的战略。
第二件事是收留刘备。刘备从袁绍那里逃出来后,无家可归,刘备想到了同宗兄弟刘表。刘表一方面是出于同情,一方面是?借助刘备的力量,防御曹操,就热情地把刘备迎到荆州,以兄弟礼相待。
刘表接纳刘备,对后来刘备借赤壁之战的胜利,收服荆州,并以此为跳板占领益州,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有着直接的影响。当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刘备在荆州遇到了千古第一名相诸葛亮,成就了三国史上最动情的一幕——三顾茅庐。
第三件事是废长立庶。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刘表不喜欢大儿子,却因为次子刘琮“貌类于己”,所以特别宠爱刘琮。关于刘琮的身世,《后汉书》说刘琮并非刘表的后妻蔡氏所生,而是刘表为刘琮娶了蔡氏的侄女,有了层关系,蔡氏就视刘琮如亲生。
刘表将不受喜欢的刘琦打发到了江夏,接替战死的黄祖做太守,实际上取消了刘琦“继任荆州牧”的身份,而是选择了刘琮。刘表此举有个非常明显的后果,就是王粲、蒯越、韩嵩、傅巽这些亲曹的清流名士聚集在刘琮帐下,为后来刘琮投降立下了汗马奇功。
可以说刘表的天下,正是毁在了这些投降派的手上。江东的张昭、程秉这伙人肯定羡慕死了王粲们,可惜孙权不是刘琮,周瑜、鲁肃也不是蔡瑁、张允。张昭等人真可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表只是一个三国历史上的匆匆过客,和?绍非常的相似,所以《三国志》《后汉书》都将袁绍和刘表放在一卷传记中。刘表和袁绍的共同点非常多,比如:
一、都是当时社会的顶级清流,旗下汇集了许多河北和荆州的顶级名士。
二、都是全国第一等的大军阀,军事实力非常强劲。
三、性格上有相同的缺陷,即“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能致人而不能用人。
四、行事优柔寡断,二人都有偷袭曹操的机会,结果一次都没成行,曹操幸运地躲过了两场大劫。
五、舍长立幼,人为地制造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曹操之所以能吞并河北和荆州,二人犯下的战略错误起到了非?大的作用。
要说二人的不同,可能袁绍要比刘表更有一统中夏的雄心壮志,刘表没袁绍那么大的野心,按苏辙的话讲,就是“晏然自守,一无所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已。
刘表手上的牌面虽然不如曹操光鲜,但帐下也是人才济济,更兼幅员千里,雄兵十万。即使曹操吞并袁绍后大举南下,在刘表不早死的情况下,和曹操决战,曹操未必能占多大的便宜。
后来荆州的失陷,最关键的不是刘表生前失人心,而是在荆州上层聚居了一伙拥有强大力量的清流亲曹派,上面也讲了。除了王、蒯、韩、傅四大名士外,还有刘先、和洽、邓羲、宋忠、裴潜、司马芝、刘巴等人,他们都对曹操有着莫名其妙的好感。
这些名士之所以如此渴望投到曹操帐下,三番两次的劝刘表降曹,当然不是曹操的人格魅力,?是慑于曹操强大的军事实力。他们心里都有本小账,一旦曹操大举南下,荆州兵和曹操刀兵相见,不论胜负,他们的家产都势必会受到影响。万一曹操取胜,迁怒于他们,小命就没了。
出于这种考虑,他们当然要想办法巴结曹操,至于刘表和刘琮的生死存亡,他们根本不在乎。特别是韩嵩,从许都通使曹操回来后,把曹操吹上了天,惹怒了刘表,差点被刘表杀掉。
刘表一死,这些人就一窝蜂地围住了年幼的刘琮,连劝带吓唬,说曹操如何强大,我们如何弱小。拿鸡蛋碰石头的蠢事,咱还是不做的好。这种考虑同样适用于在军界有地位的蔡瑁、张允?人,但不包括对刘表忠诚的文聘。
曹操占领荆州后,全州文武欢天喜地地来拜曹丞相的门子,只有文聘没凑这个热闹。后来曹操见到了文聘,责备文聘为何不早降,文聘痛哭流涕:“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荆州虽没,常愿据守汉川,保全土境,生不负于孤弱,死无愧于地下,而计不得已,以至於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文聘一番出自肺腑的表白,把曹操感动得一塌糊涂,曰:“卿真忠臣也!”
刘表统治荆州二十年,家业倾覆之际,居然只出了一个忠臣文聘,还是个武夫,真不知道这是刘表的幸运呢,还是刘表的悲哀。
说完?刘表,我们再来讲同样“温柔可人”的益州军阀刘璋。要说刘璋,就不得不先讲一讲刘璋的老爸——前益州牧刘焉,没有老爸风里雨里打下的这片江山,凭刘璋的本事,八辈子也别想当军阀。
刘焉和刘表一样,都是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的后代,标准的龙子凤孙。只是自汉高祖刘邦登龙以来,经过近二十代人的繁衍,汉朝的龙凤子孙何止千万。所以要想在“书生贵族”渐成气候的东汉混出头,打着宗室旗号是不行了,刘备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过刘焉情况要比刘备好一些,刘焉的近几代祖先应该在官场上混得不错,所以刘焉的政治起点不算低,“少?州郡,以宗室拜中郎”。说明刘焉很早就进入官场了。
刘焉是个很有野心的人,这点又和刘备很相似。刘焉本来在官场上混得有头有脸,先后历任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准一线职务,但刘焉似乎想去一个皇帝老子管不着的地方称王称霸,因为刘焉敏锐的感觉到,中原要大乱了……
刘焉的本意是想当交州牧,交州就是现在的广东和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地区,基本属于东汉政治中心的辐射范围之外,远离是非之地。但因为老友、侍中董扶一句话,说他夜观天象,益州上空盘绕着一股天子气。不知道董扶是如何看出益州有天子气的?因为董扶?就是蜀人,可能有些夸张的成分。
刘焉满脑袋的皇帝梦,听董扶这么一说,还真动了心。刘焉这才临时改变了主意,串唆朝廷把他外放到了益州,做起了益州牧,又拜封阳城侯,成为手握重兵的地方一霸,为后来蜀汉三足鼎立打下了伏笔。
益州就是现在的四川,号称天府之国,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而且地势险要,每逢乱世,这里总会出现割据势力。刘焉也确实有两把政治刷子,主政益州以来,“抚纳离叛,务行实惠”,很快就稳定了乱七八糟的益州局势。
但刘焉这么勤勉的目的,当然不是为朝廷效力,而是自己想发家致富,“阴图异计?。刘焉得志后,立刻露出了狐狸尾巴,私造天子乘舆,除了没公开称帝,皇帝能享受到的一切,刘焉都享受到了。
虽然这一篇《温柔的军阀》讲到了刘焉,但刘焉一点也不“温柔”,而是一个很强势的军阀,具有一定的法术思想。刘焉初来益州,怕益州豪强不服他的统治,找些乱七八糟的借口,杀掉了十几个益州豪强。
通过武力镇压,刘焉牢牢控制住了益州。在乱世中,一味求“仁”是绝对不行的,比如刘备,即有“仁”的一面,也有“威”的一面,要文武通吃,赏罚并举,才能成大事。如果刘备只会哭鼻子抹眼泪,早就被曹操收拾了。
?焉是三国早期具有相当实力的军阀,而且管理能力也不错,在他的治理下,益州成为天下大乱局面下难得的世外桃源。有稳定才能有发展,这是千古不变得真理。
不过刘焉死得很早,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就挂了。刘焉的死因有两个,一是他的两个儿子刘范和刘涎联合西凉军阀马腾谋诛乱贼李傕时事败被杀,二是州治绵竹起了一场大灾,烧毁了刘焉的许多财物。这两次让刘焉在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急火攻心之下,挂了。
刘焉共有四个儿子:刘范、刘涎、刘瑁、刘璋,而刘瑁和刘璋中的一个将成为下一任的益州牧。不清楚刘瑁的为人风格,但从“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这句话来看,刘瑁应该是个刺头,至少不比弟弟刘璋更温顺。权力场上没人喜欢刺头,都喜欢刘璋这样的。
说刘璋是三国历史上最温柔的军阀,应该不为过,刘璋的性格甚至比刘表还要温顺。刘璋是个典型的老好人,本事平庸,但人品很好。要讲三国第一“仁”,刘璋比刘备更有资格,刘备可不是一般的虚伪狡诈,三国有名的老戏骨。
从个人的角度看,刘璋几乎“完美”,谁不喜欢和老实人交往?但如果放在乱世竞争中的大角度看,缺点就太多了。乱世中做大事,首先要有手段,在枪杆子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时代,“仁”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品,有了更好,没有也不碍事。
刘璋的性格在这两种矛盾对立下的反差,《后汉书·刘璋传》说得很到位:璋性柔宽无威略。人都有一个共通的本性,就是“欺软怕硬”,尤其是在会管理层面上,统治者性格软弱,必然导致法治松懈。当法律失去了威慑作用,就是社会出现大乱的前兆。
刘璋性格软弱,很难驾驭住那些有想法的刺头,头一个跳出来捣乱的是刘璋的“恩人”赵韪。刘璋很相信赵韪,上台后就把大权交给赵韪。谁也没想到赵韪的胃口太大,居然想踢掉刘璋。刘璋运气好,在东州兵(南阳、关中入蜀者)的帮助下,灭掉了赵韪。
紧随赵韪之后跳出来捣乱的是张鲁,张鲁我们都不陌生,就是“米贼”,所谓“米贼”,其实就是道教重要分支之一的五斗米教。张鲁和刘璋的渊源甚深,张鲁的母亲长得非常美丽,刘焉在?的时候,张母经常去找刘焉,二人很可能有私情。
所以看在张母的面子上,刘焉封张鲁为督义司马,派张鲁和别驾张修去攻取汉中。汉中自古就是西川门户,后来蜀汉之所以能抗衡曹魏五十年,就是因为控制了汉中。张鲁很有野心,攻下汉中之后,杀掉了张修,自己在汉中称王称霸。
刘璋在担任益州牧的二十多年里,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后来的开放关口,放刘备入蜀,一就是刘璋和张鲁的关系。刘璋虽然没有处理好汉中问题,导致了汉中和益州近三十年的军事对峙,最后让刘备抓住了机会,打着防御张鲁的旗号入川,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张鲁占据汉中之后,开始脱离益州的行政管制。刘璋一怒之下,杀掉了张鲁的风骚老娘和弟弟,彻底和张鲁翻了脸。其实刘璋完全没有必要杀人质,如果刘璋把张母和张弟一直控制在手中,反而能成为有效牵制张鲁的感情利器。刘璋杀了人质,手上就没有牌对付张鲁了。为什么曹魏总是要孙权进献人质,就是通过控制人质对孙权进行感情牵制,减弱来自孙权的威胁。
当然刘璋最大的失误还不是与张鲁翻脸,张鲁的实力还不足以撼动刘璋在益州的统治地位。真正让刘璋灰头土脸走下历史舞台的,是他邀请刘备率兵入蜀,替他去防御张鲁。
早?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就给刘备制定了“横跨荆益”的发展战略,在刘备的战略构划中,他是必须占据益州的。但刘备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进川借口,如果刘备从开始就用武力解决刘璋,恐怕实力上无法支撑刘备完成取蜀大业。
最方便快捷的取蜀之计就是能得到刘璋的邀请,进入蜀中腹地,再相机取成都。刘备衰了大半辈子,也确实该转运了。益州的别驾从事张松本来是想私下通款曹操的,哪知道曹操眼高瞧不起张松,张松一怒之下,私下把益州卖给了刘备。
在张松的劝说下,刘璋同意请刘备入川,任务是防御张鲁。在是否迎接刘备的问题上?益州中高层发生了激烈的争辩,以张松、法正、孟达这些自认为不得志的人,极力主张邀请刘备,他们认为如果刘备能取代刘璋,他们就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而黄权、刘巴、王累等人却坚决反对,黄权反对的理由很有代表性。黄权认为刘备是天下枭雄,也算是一方诸侯,入川后,以部下礼相待,刘备肯定不服;如果以主人礼相待,则一山容不得二虎。王累甚至用绳索把自己吊在城门上,劝说刘璋不要相信张松伪诈之言,但刘璋不听。
刘备进蜀后,果然处心积虑地要夺益州。虽然后来刘璋发现了张松和刘备暗中私通,杀掉了张松,并武力对抗刘?,但已经来不及了。刘备的荆州军主力从葭萌关南下,诸葛亮、张飞等后续部队大举入川。刘备已经撕下了伪装,摆明了要鸠占鹊巢。
刘璋为人虽然“闇弱”,但客观来说,刘璋还算是个忠厚老实人。益州从事郑度劝刘璋烧掉涪水以东的粮草辎重,将百姓迁至涪水以西,坚壁清野,死守不出。等荆州军粮尽的时候,再大举反击,必擒刘备。
刘璋不忍心看到老百姓为了他的利益受苦受难,就拒绝了郑度的这条毒计。消息传到刘备耳朵里,刘备长长出了一口气,如果刘璋听郑度的,那刘备的取蜀大业恐怕就要毁于一旦了。
刘璋并不是白痴,他?然知道如果坚壁清野,最后的胜利基本属于他,但刘璋就是无法说服把自己的利益置于老百姓之上,这点非常的难得。刘璋的“仁”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温柔性格形成后的一种固定的立场反映。
后来刘备大军围住成都,这时刘璋手下还有三万精兵、足够支撑一年的钱粮。因为其父刘焉是士林出身,加上刘璋“温仁”,益州各界对刘璋还是非常拥护的。文武各界纷纷向刘璋请命,愿意为刘璋的天下和刘备拼个鱼死网破,可见刘璋在益州是很得人心的。
刘璋可能是厌倦了长达一年多的战争,也可能是担心一旦和刘备决战,老百姓会遭到更大的战争?伤。刘璋说了一句很感人的话:“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最终决定向刘备投降,避免了蜀中遭到更大的灾难。
在刘璋投降之前,蜀郡太守许靖不想陪刘璋送死,想缒城投降刘备,结果事泄被捕。许靖此举是典型的叛变,于法于情,杀之并不为过。但刘璋一方面怜许靖老朽之年,一方面自己都朝不保夕,何必再难为老许头。心一软,饶了许靖。
刘备最终能顺利的占领西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刘璋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如果刘璋决定和刘备血战到底,即使刘备最终获胜,那也是惨胜。?一要把诸葛亮、张飞这样的核心人物拼没了,刘备真的得不偿失了。
以刘璋的这种性格,他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即使益州不为刘备所夺,日后也必为曹操所得。但刘璋的人品非常的纯,至少他能将益州百姓受的战争创伤归咎到自己身上,爱民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刘璋为人宽厚,所以当刘璋在简雍的陪同下坐着小车出城投降时,益州官民哭声一片,场面非常感人。从管理的角度讲,刘璋将益州治得乱七八糟,但从人情的角度讲,刘璋非常的得人心,这在三国时代大小军阀中是极为难得的。
刘璋出降后,刘备出于管理的角度,将刘?安置在了荆州,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富家翁。后来孙权偷袭荆州得手,为了否定刘备的政治地位,孙权抬出刘璋,让刘璋做有名无实的益州牧。几年后,刘璋病故,年岁不详。
说到三国温柔的军阀,我们能在第一时间想到的,基本上就是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其实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历史大背景下,除了二刘之外,还有一个温柔的军阀。此公的历史知名度远逊于二刘,但“温柔指数”并不比二刘低,他就是交州刺史士燮。
士燮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交州人,但他的祖上却是鲁国人,和孔子同乡。后来王莽废汉建新,天下大敌,士燮的老祖宗为了避难,?到了交州。不知道士家的祖上是否都是士林出身,但士燮本人却知礼好学,最拿手的是《左传》,是南土有名的清流学者。
士家在交州是豪门大族,在交州官场的人脉深厚,士燮几弟兄进入官场后,基本控制了交州的政局。士燮是交趾(今越南河内)太守,弟弟士壹是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太守,士黄有是九真(今越南清化)太守,士武是南海(今广州)太守。
东汉末年的交州行政区划共分为七郡,除了苍梧、鬰林(也作郁林,南齐萧昭业被废后就降封于此)和九真三郡,士家兄弟居然控制了其中四郡,势力非常庞大。史称“燮兄弟并为列郡,?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
士家兄弟很会享受人生,每次出门的时候都大讲捧场,敲锣打鼓,吹吹打打,侍卫数百,车骑满道。几兄弟骑着高头大马在前面,老婆小妾们坐着小车跟在后面,士家的第二代少爷们骑马断后,场面非常搞笑。
不过就此认定士家兄弟都是“小人得志”,则有失公允。士燮几个弟弟具体是什么情况,史无明载,但士燮却是正宗的士林清流,敢给《春秋》作注的,能不算是名士吗?
当时正在交州避难的中原名士袁徽给曹操帐下头号智囊荀彧写信,猛夸士燮“学问优博,达于从政。……兼通古今,大义详备”。然袁徽在士燮的地盘上吃饭,但如果不是士燮确实有真才实学,袁徽没必要这么巴结士燮,袁徽也是有身份的人。
士燮为人和治学都是一流之品,但士燮最大的遗憾并不是身居偏僻的交州,而是生逢乱世。如果他能生在东汉的承平时代,以他的社会地位,做做学问,交交名士,在政治上基本不需要担什么风险,优游卒岁。
但人是不能选择出生时代的,不过好在一点,士燮的变通能力非常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会见风使舵,能屈能伸。装孙子说起来非常容易,真要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士燮在执政中后期,与?边的荆州刘备集团、江东孙权集团接壤。当时刘备被孙权限制在长江南岸,发展空间有限,根本没有余力来打士燮的主意。
孙权不一样,孙权早就看中了交州,想收归帐下。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派鄱阳太守步骘出任交州刺史。步骘是个文弱书生,但他背后是强大的江东政权,士燮绝对不敢得罪孙权。步骘一到交州,士燮对步骘毕恭毕敬,实际上承认了孙权对交州的统治权。
士燮生于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比孙权大了四十六岁,相当于祖父和孙子的年龄差距。但权力场上可不讲什么年龄和辈份,一切凭枪杆子说话。士燮老老?实给孙权装孙子,孙权放个屁,士燮都满脸堆笑的说是香气袭人。
当然,这不是士燮软骨头,而是形势所迫,如果不是有求于人,谁想给别人装孙子?要不是夫差打败了勾践,勾践才不会“够贱”,给夫差当马奴,吃大便。历史上大多数“孙子”,都是形势逼出来的。
士燮既然拜了孙权的门子,自然要在新主子面前好好表现自己,孙权可不是好伺候的主儿。士燮不但倾交州所有,经常给孙权送一些时令干货,甚至还勾结了西边的益州豪强雍闿,让雍闿改换门庭,认孙权做干爹。孙权听说这事后,非常的高兴,不知道又赏了士燮几颗枣子。
?燮傍上了孙权这棵大树,但他和孙权基本是宗主国和附属国的关系,不算是孙权直属系统的官僚。从历史记载来看,士燮从来没有见过孙权,只是派使者往来联络。
在三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军阀和士燮非常相似,就是辽东的公孙家族。公孙家族共有三代四人统治过辽东,前三个统治者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都对中原政权(曹操)毕恭毕敬,不敢少忤。
但第三代的公孙渊却犯悖成性,一方面对曹魏趾高气昂,大放厥词,同时又对孙权朝三暮四。公孙渊的骑墙作派最终惹翻了曹魏,司马懿大举进攻辽东,最终族灭公孙渊。
和不知天高地厚的?孙渊相比,士燮就知道进退,对孙权从一而终。做人要学士燮,明白自己几斤几两,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士燮要敢对孙权不三不四,以江东兵的强大实力,灭掉士燮轻而易举。
做大爷容易,但一定要有做大爷的实力,士燮自己天生就是给人当孙子的,那就老老实实的装孙子。老子有句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自己的了解未必就比了解别人更容易。
士燮就懂这个道理,所以他能在乱世中安然度过余生,在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享尽了荣华富贵的士燮无疾而终,高寿九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