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憨包子与小丫头 » 憨包子与小丫头全文在线阅读

5、黄米小时候(5)

关灯直达底部

    艾米:拉服or挖服?
    上一篇"花儿为什么这样黑"可能忽悠了大家一把,就是最后黄米米那一声喊"停!",不光让米爸、米妈、米奶奶、米太奶奶羞愧难当,也把一些读者搞蒙了,以为黄米米真的是在叫停。其实不然,那是黄米米他老人家在唱歌呢,只不过把"爱情"搞成了"爱停"。
    据说很多孩子小的时候,都有几个音发不清楚,一般都是z、c、s、zh、ch、sh、r、j、q、x这样的音有点困难,K市话叫做"夹舌子"。
    米爸小时候就有点"夹舌",发不清zh、ch这样的音,把"帐子"说成"荡子"。米伯伯(米爸的哥哥)那伙人最爱逗米爸,每次米爸要跟他们一起玩,那些大孩子就叫米爸说"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说了才能跟他们一起玩。
    这话应该算个绕口令,读成"zhangchangzhangchangzhangzhangchang;changzhangchangzhangchangchangzhang",用眼下最时髦的字对字翻译法来翻译,就应该是"growlong,growlong,growgrowlong;oftengrow,oftengrow,oftenoftengrow"。
    米爸这个"夹舌子"当然对付不了这个绕口令,但又想跟大孩子们一起玩,只好憋红了小脸,憋出一串"党糖党糖党党糖,糖党糖党糖糖党",由此落下一个"糖糖党"的诨名,幸好那些大小孩老早就长大成人,各奔东西,米爸的这个诨名才没流传下来。
    黄米在这方面有点踏爸爸的代,但又不完全一样,他发q音不是很准,所以把"爱情"说成"爱停",但当他发不准"唱"这个音的时候,又把"唱"说成"呛",说明他还是能成功发出"q"的音的,只不过搞错了地方,把ch发成q,把q发成t。
    据说这也是很多小孩子的通病,就是把几个音张冠李戴,一般没什么大问题,长大了就好了。
    所以米爸不着急,还跟着儿子说"爱停",特意把"纯洁的友谊和爱情"唱成"纯洁的友谊和爱停"。
    米妈听了有点着急:"你怎么也跟着唱-爱停-呢?你应该纠正他,不然他还以为应该唱成-爱停-呢,那岂不是让谬误流传?"
    米爸忍俊不禁:"你还说谁呀?你小时候不是出了名的错别字大王吗?就是因为你说-水许-,搞得我岳父岳母都跟着你说-水许-,还搞得我的岳父大人给学生上课都说成-水许-,把学生笑翻,你忘了?"
    米妈被人揭了老底,有点羞愧,想辩解一下,又觉得的确没什么可辩解的,小孩子嘛,读错几个字怕什么?越读错越有意思。
    但语文教师出身的太奶奶眼里糅不得砂子,一看见错别字就恨不得像批改学生作文那样,提起红笔,"嚓嚓"两下,给人家叉掉,再给人家改正。太奶奶说:"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一个错误的读音深入脑海了,今后就很难挖出来了。"
    太奶奶也拿米妈做例子:"你看他妈妈,小时候读错别字没人纠正,到现在还在写错别字,总写什么-赤果果-——"
    米爸解释说:"她那不是为了幽默吗?现在你还说-赤裸裸-多没劲?非得说-赤果果-才好玩——"
    "好玩是好玩,但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你水平低,写错别字呢。"
    米妈不在乎:"我专门在-赤果果-上打了引号的,如果谁看不出来,那只能说明他水平低。"
    米爸搬理论出来对付太奶奶:"语言来自生活,先有语言,后有语法和规则,规则只能用来描述语言,不应该拿来限制语言。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嘛,不合规则的东西,如果大家都这么说,就变成合规则的了。比如-叶公好龙-,先前不是读作-she公好龙-的吗?但读-ye公好龙-的人多了,最后就变成-ye公好龙-了。"
    太奶奶见米爸米妈两个稀泥巴糊不上墙,也就不多说了,但私下里很注意纠正黄米的错误发音。
    有一天,太奶奶跑去问奶奶:"宝宝天天唱的那个-挖服-到底是个什么歌?"
    奶奶调查了一下,告诉太奶奶:"是个英文歌,Iloveyou,youloveme,we-reahappyfamily……"
    奶奶把歌词写在太奶奶的本子上,教太奶奶唱了一下,太奶奶在歌词下面加注了她独创的联想式注音:"爱拉服优,优拉服米,伟儿海皮伐木里。"
    太奶奶以前教过音乐的,所以唱歌很有一套,现在家里特意给她买了一个电子琴,让她锻炼手指的,听说经常锻炼手指灵活可以延缓大脑的退化。太奶奶一对照音乐,就知道黄米唱错了:"这不应该是-拉服-吗?怎么宝宝总唱-挖服-呢?"
    奶奶解释说:"可能小孩子唱不清楚,搞成wuv了。"
    于是太奶奶边弹琴边唱歌,想给黄米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黄米宝宝很敬佩懂音乐的人,听到太奶奶弹琴唱歌,就站旁边很羡慕地看。太奶奶把他抱坐在自己两腿上,抓着他的手,让他用右手食指按琴键,弹出一个"唆米唆",黄米惊讶地转头去看太奶奶,大概是说:"看!我能弹琴了!我弹出歌来了!"
    又弹一个"唆米唆",黄米就忍不住张扬起来:"爸爸,挖服!妈妈,挖服!奶奶,挖服!"
    几个人都跑过来听黄米"挖服",黄米弹得兴起,还唱将起来:"挖服优——挖服优——嗯嗯嗯嗯——挖服优——"
    太奶奶忍不住了,纠正说:"宝宝,不是-挖服-,是-拉服-——"
    黄米不管那一套,仍然"挖服优——挖服优——嗯嗯嗯嗯——挖服优——"
    太奶奶(严肃地):"宝宝,拉服——"
    黄米(认真地):"挖服——"
    太奶奶:"跟太奶奶读:拉服!"
    黄米(认真跟读):"挖服!"
    "拉服!"
    "挖服!"
    "看着太奶奶的嘴:乐——啊——啊——啊——服!"
    黄米(认真而胆怯地看着太奶奶的嘴,半天不敢说话,最后试探着说):"挖——啊——啊——啊——服!"
    太奶奶差点气晕,米妈打圆场:"太奶奶,随他去吧,挖服就挖服,好多小孩子都是-挖服-的——"
    "那不行的,什么-挖服-,听着就不——顺耳——"
    米爸开玩笑说:"太奶奶,你是不是一听到-伐木里-,就想到拉大锯放树的?所以一定要-拉服-不能-挖服-?"
    太奶奶有点恼,但听到"拉大锯"又忍不住想笑:"还真被你说中了,我一听这歌就觉得是山上伐木头的——"
    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有一天,黄米正在边玩边唱"挖服优——挖服优——嗯嗯嗯嗯——挖服优——"
    太奶奶大概又想到山上伐木头的场景了,忍不住打断他:"宝宝,怎么又在唱-挖服-呢?是-拉服-——"
    黄米正自我陶醉着呢,被太奶奶这一声断喝吓坏了,拿着玩具站在那里,恐慌地看着太奶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眼泪都要出来了。
    太奶奶一见,心疼万分,赶快把黄米拉到怀里,痛骂自己:"太奶奶老糊涂了,吓着我儿了,来,打太奶奶!(说着在自己腿上砰砰啪啪拍了几下)宝宝,太奶奶再不吓你了,我儿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管它拉服挖服的,只要我儿高兴就好。来,我们来弹琴,唱-挖服优-——"
    艾米:你看你看爸爸的脸
    太奶奶的家乡有句老话,说会做父母的,都会让孩子有个"怕角儿"。太奶奶这个"怕角儿"读做"pa-jiao-er",她不知道是哪几个字,只知道大意是能让孩子敬畏惧怕的东西,相当于法律之于成年人。有了法律的威慑,成年人就有了"怕角儿",就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如果一个人没有"怕角儿",就会胆大包天,胡作非为。如果人人都没有"怕角儿",天下就大乱了。
    怎么样才能让黄米有个"怕角儿"呢?几个大人都舍不得打,也舍不得骂,一两岁的孩子,有时又没法讲道理,这个"怕角儿"还真不容易找到呢。
    听奶奶说,北美很多孩子的"怕角儿"是"timeout",据说"timeout"是北美很多儿科医生和儿童教育家推崇的家庭教育方法,说是比打屁股之类的体罚好。比如孩子哭闹,就把孩子放到他的小床里,告诉他如果不停止哭闹就不让他出来。又比如孩子跟人玩耍的时候,如果表现不好,可以把孩子带到一边去,告诉他如果不改正某错误,就不能回去跟大家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