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园集 » 金园集全文在线阅读

金园集卷上

关灯直达底部

续藏经   金园集

宋 遵式述 慧观重编

金园集卷上

天竺寺忏主慈云大师勑谥法宝大法师述

住持传天台教观五世法孙慈明大师(慧观)重编

授菩萨戒仪式十科  授五戒法  示人念佛方法并悔愿文  修盂兰盆方法九门

授菩萨戒仪式十科

第一开导信心  第二请三宝诸天加护  第三归依三宝  第四请五圣师  第五下座佛前乞戒  第六发四弘誓愿  第七开遮问难  第八三番羯磨  第九请佛证明  第十示持犯戒相

第一开导信心

原夫大乘菩萨戒者,菩萨道之根本,正觉果之因基。故梵网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众菩萨,由是成正觉。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於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涅盘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盘,必须受其戒法。当知若不受戒,无成佛之期。智度论云:如无足欲行,无船欲渡,是不可得。萨遮尼乾子经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疼癞野干之身,况功德之身。又月灯三昧经云:虽有色族及多闻,若无净戒犹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能持净戒名胜士。又璎珞经云:若一切众生不受菩萨戒者,不名为人,畜生无异。故知戒德殊胜,不可思议,为五乘之轨范,作三宝之梯航,大恶病之良药,大怖畏之守护。恶道暗处,戒为明灯,生死海中,戒为船筏。诸佛子,欲求此戒,须发信心。华严经云:信是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当知信心为万善之本。今所发信心者,须信现前一念,即大乘菩萨戒体。故璎珞经云:一切凡圣戒,皆以心为本,心无尽故,戒亦无尽。然戒有多种,五戒八关斋戒,名近住解脱戒。若受此戒,但近代天之报。小乘二百五十戒,名别别解脱戒。若受此戒,每恃一条,各得解脱。虽出离生死爱河,但趣阿罗汉小果,不能明常住佛性,广化众生。若受菩萨三聚净戒,报圆佛果,相好无边。三达、五眼、十力、四无所畏,一切功德,无不具足。故受兹戒法,即於凡夫此身,一念之中,讫至成佛,具八种殊胜,现世获五种利益。云何为五?一者得诸佛诸大菩萨,心心护念,时时记持。二者得烦恼断除,佛心明朗,智慧辨才,渐渐增长。三者得现在人见,心生欢喜,一切善心,倍加恭敬。四者得备万行,犹如妙华,庄严凡夫,位齐古佛。五者临命终时,心无悔恼,神识安然。舍此报身,直生佛净土。八种殊胜者:第一趣道殊胜者,譬如大鹏,一举翅高飞,能至十万九千里。喻此菩萨,趣道径疾。故法华经云:乘是宝乘,直至道场。又华严经云:以少方便,而得菩提。当知但了一心,名少方便。更无所至,当体湛然。第二发心殊胜者,谛了初心,当念成佛,因果同时。譬如好坚处地,内烦恼[谷-禾+卵]中。能发此心,已超二乘果位。故云:小乘之极,不如大乘之初。第三、福田殊胜者,假使供养满阎浮提阿罗汉,不如供养一鹏。何以故?此鸟先曾受菩萨戒故。第四、功德殊胜者,受菩萨戒者,喻如日光;受小乘戒者,喻如萤火。第五、受罪轻微者,诸弟子莫疑受戒,坚持不得,不敢受戒。经云:受戒之后,设若破戒,犹胜外道。不受戒者,外道邪见,永沉恶道,无有出期。破戒之人,戒威力故,设堕恶道,受罪轻微。若堕地狱,作地狱中王;若堕畜生,作畜生中王;若堕神鬼,作神鬼中王;若在人间,作人中王;若生天上,作天中王。生生之处,不失王位。经云:有犯名菩萨,有戒可破故;无犯名外道,无戒可破故。第六、处胎殊胜者,菩萨处胎之时,常为天龙八部、诸善神王之所守护,不令败坏。第七、神通殊胜者,菩萨於一切处而得解脱。小乘之人,止得三明六道,具八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第八、果报殊胜者,生莲华藏海,受法性身,湛然常住,无生无灭。以念念趣萨婆若海,成无上菩提。

第二请三宝诸天加护

诸佛子,既知妙戒如是功德,开导身心,须至欣慕。次当教汝虔请三宝及诸天神祇,同降道场,证明护念,同崇戒法。汝等各各至心,随我口道。

弟子某甲,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真应二身。

一切尊法,半满两教,一切圣贤,三乘等侣,惟愿三宝,同降道场,证明加护。

一心奉请,梵释四王,二十八天,诸仙仙众,大宋土境,名山大川,江河淮济,一切神祇,当州地分,城隍社庙。

一切灵宰僧伽蓝内护正法者,并愿承三宝力,同降道场,证明加护。

第三归依三宝

如上已,为汝请三宝百灵,降临道场,同崇戒善。菩萨戒法,不问是男是女,若显若幽,乃至利根畜生,但解法师语者,尽受得菩萨戒法。不同小乘,於受戒时,但言尽形寿,此身若谢,其戒便失。若是菩萨戒,从今一受,讫至成佛,永无失缘。向下为诸弟子,翻邪向正,受三归依。言三归者,一归依佛宝,二归依法宝,三归依僧宝。此之三宝,是众生敬田。若也归依而敬之,能生一切功德。然三宝有乎三种:一住持三宝,二别相三宝,三一体三宝。言住持三宝,亦曰相从三宝。自释迦去后,至今不绝。泥龛塑像即佛宝,黄卷赤轴为法宝,剃发染衣名僧宝。言别相三宝者,修行契证方便则有,未修行则无。妙觉如来,具法身、报身、应身、化身,此之四身,是其佛宝。所说八万四千法藏,是法宝。等觉已还,诸位菩萨,一切声闻等,是僧宝。言一体三宝者,上至诸佛,下及蜎飞,无不具是三宝也。实相圆理,无为一体,即一而三,名秘密藏。如世珍奇,通名为宝。即今弟子,有其觉性,便是佛宝。此性无染,便是法宝。此性柔和无诤,便是僧宝。诸弟子,不得自轻。诸佛如来,只因证此三宝,而能运大神通,兴诸佛事。诸弟子,此之三宝,在己身中,如水在冰。若向冰外求水,无有是处。然若欲融冰,善须方便,拟趣佛果,非修不成。今始觉知,正向此宝作归依处,随我声唱,各称己名。

我弟子某甲等,愿从今日,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三说。)

上来已为受归依竟,向下更须三度结归,若不结归,则向归依不称圆满,随我声唱。

我弟子某甲等,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

从今已往,称佛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惟愿三宝,哀怜摄受,慈愍故。(三说。)

第四请五圣师

诸佛子!汝等欲求妙戒,先须请师。次为汝虔请五座圣师,授汝戒法。汝等各须至心殷懃三请。请师之法,汝合自陈,盖汝未能。我今教汝合掌称名,随我言道:我某甲等,一心奉请释迦如来、应、正等觉为和尚。我依和尚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说)

一心奉请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梨,我依羯磨阿阇梨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

一心奉请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梨。我依教授阿阇梨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

一心奉请十方诸佛为尊证师,我依尊证师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

一心奉请诸大菩萨为同学侣,我依同学侣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

诸弟子、和尚、阿阇梨、十方尊证师、诸大同学,悉具无缘慈悲,拔苦与乐,更为弟子要期。何故须要期?虑诸弟子受戒之后,不能坚持,破戒得罪,堕落恶道。一时唱云:

我若随三恶道中,和尚、阿阇梨、十方尊证师、十方诸大同学,慈悲度脱。(三说)

第五,下座,佛前乞戒。

诸佛子,我今为汝三白诸佛菩萨乞戒,汝等至心合掌谛听。(戒师下佛前,跪唱云:)

仰白十方一切诸佛、大地菩萨僧:此诸弟子求我比丘某甲,从诸佛、菩萨僧乞受菩萨三聚净戒。此诸弟子已是真实,能生净信,成菩提种。惟愿慈悲,施与菩萨三聚净戒。

第六,发四弘誓愿。

诸佛子,将欲授汝妙戒,先须真正发菩提心,立四弘誓愿。须归依谛境,要制其心,自行化他,从因至果。然此谛境及菩提心,通於大小。汝今既求大乘三聚净戒,须依圆顿无作谛境,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即或成智,即生成灭。依此谛境,立四弘誓愿,融摄大小,无非法界初心,徧摄观惑法界,徧集佛法三身等证。汝等当须心缘谛境,口陈誓词,合掌志心,随我口道。唱云: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数誓愿断  法门无尽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第七问遮难

次当依梵网经,问汝遮难。若有七遮之罪,以为障难,不得三聚净戒。我今问汝,当如实答。

汝曾出佛身血否?(答云:无。下去例此答。)汝曾杀父否?汝曾杀母否?汝曾杀阿阇梨否?汝曾杀和尚否?汝曾杀阿罗汉否?汝曾破和合僧否?

第八,羯磨。

诸佛子,既无遮难,方堪受戒。今正是时,切须至心倾仰於师,如仰完器盛水无异。莫余思想,一心谛听三番羯磨。唱第一番,法界善芽悉皆震动,欲住汝身。唱第二番,此之戒法徧满虚空,云集项上。唱第三番,想此戒法从汝顶门而入,身心满足,非色非心,不可思议。汝等直须静思静虑,谛听谛听。

佛子!某甲若干人等,谛听!汝今从我,求受一切菩萨净戒,一切菩萨学处。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诸净戒,此诸学处,过去一切菩萨,已受,已学,已解,已行,已成;未来一切菩萨,当受,当学,当解,当行,当成;现在一切菩萨,今受,今学,今解,今行,当来作佛。汝等从今身,至于成佛,於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三说。)

第九、请诸佛证明

诸佛子,快哉庆幸!有此遭逢,喜无障缘。得受戒竟,如得髻中珍宝,似得优昙钵华,宜尽保任,以期熟脱。今更为汝虔请诸佛菩萨,为作证明。

仰白十方法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僧:此娑婆世界,南瞻部州大宗国,某僧伽蓝内,佛菩萨前,有诸佛子,於我所求受菩萨戒竟。惟愿诸佛菩萨,慈悲摄受,为作证明。

第十,示持犯之相。

诸佛子,我今已授汝妙戒竟,汝等等宜应护持,不惜身命,勿令毁犯。我今示汝持犯之相,准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垢戒相,汝等谛听!

第一,不得杀生。若自教杀人杀,非真菩萨,犯波罗夷罪。汝等从今身至佛身,於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下皆例此答。)

第二,不得犯盗。若自盗、教人盗,乃至鬼神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犯波罗夷罪。不得犯,能持否?

第三不得邪淫,当以清净布施众生。汝从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

第四,不得妄语。有则言有,无则言无。不得为贪己身,巧生妄语。不得犯,能持否?

第五,不得酤酒。是昏乱之物,令人饮,则犯三十六失,蒙蔽正性。从今不得酤酒,能持否?

第六,不得说人过患,及受菩萨戒人过。从今不得犯,能持否?

第七,不得自赞毁他。当须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从今不得自赞毁他。能持否?

第八不得悭吝,随己所有,悉当施与。从今不得悭吝,能持否?

第九,不得生嗔。一心嗔心,能烧无量功德。死后堕蛇中,悉为嗔成。从今不得生嗔,能持否?

第十不得毁谤三宝,况三宝於诸众生有恩德?从今不得毁谛,三宝持否?

向下,更为诸弟子发广大愿:汝寺自昔以来,凡有所作,皆为自己,不能普为一切众生。所以今世之中,无福德智慧,多不称意。如上四弘誓愿,即是总愿。向下,更发别愿,回因向果,回己向他,成菩萨之德。(唱云)

受戒弟子等,愿以此受戒功德,施法界众生。愿未离苦者,令得离苦;未得乐者,令皆得乐;未发菩提心者,令发菩提心;未断恶修善者,令得断恶修善;未成佛者,愿早成佛。又以此受戒功德,愿梵王帝释、四天门王、二十八宿、一切天众、日月星辰、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五岳四渎、江河淮济、名山大川、一切龙神,并愿威权自在,养育生灵,使风调雨顺,五谷丰成,人无横病,国有贞祥,八节四时,常安常乐。又以此受戒功德,祝延当今皇帝圣寿无疆,太子诸王福延万叶,后妃采女荣爱日新,卿相官班禄迁高举,州牧县宰正化清廉,司典吏曹身心吉直,聚集福善,资益一切。又以此受戒功德,惟愿在会弟子,住居土地,禁忌百灵,各镇方隅,恒施利益,先亡后化,若祖若孙,或在三途,或生善处,并愿速趣佛国,早悟真常,远益门栏,长无灾难。又以此受戒功德,愿共法界一切众生,舍此报身,同生佛国,悟无生忍,得大神通,游历十方,供养诸佛。又以此受戒功德,愿共一切众生,从今已往,永离三恶道身,永离下贱之身,永离不自在身,常得男子,不生边地,常生中国,受性香洁,六根圆满,聪明正真,与一切众生作大知识,作善明友,作大导师,闻我名者发菩提心,见我形者断恶修善,闻我说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发菩提心,诸佛菩萨一切行愿,福德智慧,悉皆圆满,仰凭大众,念诵庄严(云云)。

授五戒法(今用南山钞优婆塞戒经为本,及傍引遗教,此骤录备急,未可全依。)

初请受戒阿阇梨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五戒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五戒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优婆塞五戒,慈愍故。(三说。)

第一发信心

答云:我已先受佛制,令我常行法施。梵网尚令遇异类众生,劝令发菩提心,况汝殷懃三请,至求净戒者乎?汝应谛听,我当授汝上所求戒。遗教经云: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又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若人能持净戒,则诸善功德,皆悉能生。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然戒有多品,汝所求者,乃是趣善之元首,出苦之要津也。善生经云:此戒甚难得,能为沙弥大比丘,及菩萨戒,而作根本。当知此戒,胜妙若是,莫可轻心,而求受之。我今为汝,陈白三宝,乞为证明,护念此等,令汝纳戒,及护戒无失。众善功德,依三宝生,汝当专心,听我陈白。白三宝云:我比丘某甲,敬白十方法界,佛法众僧,愿大慈悲,为我作证。此日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大宋国某州某县某处,有求出家清信正士,姓名某甲,或在家者(云云),从我某甲,求受五戒,尽形寿为优婆塞。愿诸三宝,摄受覆护,得受五戒,慈愍故(三说)。

二、令忏悔。

已为汝等具白三宝,摄受覆护,犹如照世明灯,无不知见。切虑汝等无始无边罪障,障汝善心,戒品不发。我当为汝先陈忏悔,净洗三业,当随我言。(或有预曾忏悔了,则云:汝等虽预曾忏悔,罪障重积,卒难尽忏。我今更为汝再三发露,当随我言。)

我某甲,稽首归命诸佛世尊,哀愍我等,覆护我等。我今忏悔,无始劫来,流转生死,百千生中,无量亿生,或堕六趣,受诸异报,地狱鬼畜,受如此苦,常不得乐。我自思寻,过惑自缠,不睹圣道,障涅盘门,闭甘露户,塞众善道,不闻正法,沉没大海,有如此罪,今悉忏悔。愿去我身无量众毒,拔我邪愚无量尘惑,心意清净。(作是语已,五体投地,或七反,或三反。)

三、正受法,先受归依。

汝已忏净三业,善法无障,宜自正心受正戒法。应先为汝受翻邪三归依,翻汝无始邪信之心,令汝永归正觉之路。当随我口言,胡跪合掌: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

四、问遮难。

已为汝等发正归依,永拔邪刺,授汝五戒,今正是时。然我实凡夫,传佛圣旨,既无三明洞照,安知根器淳漓?南山今拣人是非,明发戒缘不错。故引成论云:五逆、罪人、贼住、污尼、毗尼中,不听作田;为恶业所污,亦障圣道,不听出家;若为白衣,得善律仪,不遮修行施戒等。萨婆多中:若有先犯五、八及十具戒,而犯垢重者,更不得受。汝非此辈人否?(受者实答,若无便答云无。)

五、问具阙持。

然此五种戒法,既为众戒之本,受者实难其人。汝能具持此五,为止一二三四耶?(出家者答:愿具持。若在家者,当随意答:或具,或一二三四。)

六、正受戒。

汝无遮障,已是净器,复能具足受持,是真善人,甚为难有。汝应得戒,当随我语。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觉是我世尊。(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觉是我世尊。(三说。)

七、说相。

汝优婆塞,已纳戒法竟,应当为汝明一一戒相。今汝识相护持,汝须谛听,善谛思惟,如实答问。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说是五戒相,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尽形寿不得盗,不得淫,不得妄语,不饮酒,一一皆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一一准前初戒广作。)

八、说护持及功德

是优婆塞五戒相貌,当一一如法护持,勿令污犯,如惜眼目,如护明珠,无令毁失。於五戒中,随犯一戒,永为弃物。於佛法中,无所堪用,名佛法边人。於五八十戒、大比丘戒,永不得受。假使七佛亲证,亦复戒缘不发。汝若有受无持,遇缘破坏,不如莫受,当来疗治。若犯五戒,如人已死,法药不入,难可救疗。当闻此语,日夜摄心,如守堤塘,勿令涓泄。

九、远离十五种非律仪

又优婆塞,尽此形寿远离五种邪命:一者、卖肉,二者、沽酒,三者、卖毒,四者、卖众生,五者、卖兵仗。又远离五事庄严:一者、香,二者、华,三者、璎珞,四者、香油涂身,五者、香熏衣。又复远离五种放逸:一者、歌,二者、舞,三者、作乐,四者、严饰乐器,五者、不往观听。略示十五种非律仪行,一一不得故犯,纵放无惭。若於此等律仪未能谛了,更各於本出家师,咨禀相貌,微细奉持,尽此形寿敬事三宝,增进善根,精玩戒珠,常令圆净。

十、礼佛回向

次应礼佛回向,当随我言。

愿十方法界,世性六道,三业罪障,垢惑众生,崩颠倒山,竭四流济,登涅盘道,入无为国,归命敬礼尽十方国诸佛妙觉。(一礼)

愿十方法界,世性六道,沉沦诸有,长没众生,摧破戒林,灼灭邪照,归命敬礼,尽十方国修多罗海。(一礼)

愿十方法界,世性六道,小心胶固,颠倒众生,顿绝偏照,倾证住想,永附大乘。归命敬礼,尽十方国,诸贤圣僧。(一礼)

次当为汝说偈称赞,汝须互跪合掌,谛听谛听。

见闻获安隐  莫不信向心  是故我归依  愿普如世尊  甚深净戒聚  功德难思议  受者获安隐  福慧日夜生  诸佛常护念  万行渐满盈  六度四等意  普度诸群盲  手足初莫犯  节言慎所行  常乐在定意  是真优婆塞  质直离谄曲  常与贤圣俱  爱众犹养己  是名真菩萨

念诵作处世界结之。

示人念佛方法并悔愿文

夫大觉世尊,以四种法度诸众生:一者、示视相好,令观察者发菩提心;二者、示视说法,令得闻者开悟入道;三者、示视化事,令见闻者获诸法利;四者、名号流布十方,令其闻者执持系念,罪灭善生,而得度脱。今言念佛者,或专缘三十二相,系心得定,开目闭目,常得见佛;或但称名号,执持不散,亦於现身而得见佛。此间现见,多是称佛名号为上。如怀感法师,一向称阿弥陀佛名号,而得三昧,现前见佛。故今普示称佛之法,心须制心,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名号,口中声声唤阿弥陀佛,以心缘历,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系,若百声,若千声,若万声,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等。但是称佛名时,无管多小,并须一心一意,心口相续,如此方得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灭罪良难。若恐心散,须高声疾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故感法师决疑论中,引大集日藏经云:小念见小佛,大念见大佛。论释曰:大念者,大声称佛也;小念者,小声称佛也。斯则圣教,有何惑哉?奉劝今诸学人,唯须厉声念佛,三昧易成;小声称佛,遂多驰散。此乃学者方知,非外人能晓也。(已上正文)此又与天台智者大师释观经中,罪人临终,十念称佛,灭地狱火,得生净土,其意宛同。如云:是心虽少时,而力猛利,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是心名为大心,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彼云大念,此云大心;彼云厉声,此云猛利,不惜身命;彼云小声多散,此云胜百年愿力。岂非皆令猛利?大声称佛,虽少而功多;若小声称佛,虽多而功少。故云:十念能胜百年。今时多见世人称佛,都不精专,散心缓声,遂致现世成功者少,临终感应事稀。故今特示此法,切劝凡念佛时,一心不乱,高声唱佛,声声相续,不久成功也。念佛方法竟。

每日念佛忏悔发愿文(从我昔所造已下忏悔等文,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经中)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垂摄受  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口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剎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於胜莲华生  亲见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知力广大徧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秪消直诵此偈不须别更发愿也。

修盂兰盆方法九门(近有印本别行稍有添削请知)

释名叙起第一  造盆正法第二  所供胜田第三  施主运怀第四  受供法仪第五  慈亲受益第六  道俗同遵第七  斥非显是第八  问答释疑第九

释名叙起第一

盂兰(梵音,汉言倒悬)盆(此方音,食器也),晋武时剎法师翻名也。又云灌腊经,惠帝时法炬师立名也。又云报恩经(所以取行行之行而立名),此师不出名。有唐终南山圭峰禅师,具题云救倒悬盆经。斯由目连之母,受饿鬼之身,命似倒悬。佛令设供,蒙福解脱,故以名之也。本起者,昔迦叶(此云定光)佛时,目连名罗卜,母字青提。卜欲他行,嘱母待客,毋为悭吝。假设宾筵,以诳其子。由是五百生来,悭心相续,备历众苦。乃至今身,仍为母子,复堕饿鬼,发起斯经也。

造盆正法第二

经云(此小经二纸成文):具饭百味(凡有味食)、五果(一核果、二肤果、三谷果、四[禾*会]果、五角果,亦大略之名)、汲灌(汤沐)、盆器、床敷、卧具(器具)、香油、挺烛(香油可以涂身,又油烛可以续明),尽世甘美,以着盆中(再嘱饮食,令尽精华,余物准此可知)。慧净三藏云:汝须物华四事(一房舍、二衣服、三饮食、四汤药)、盆美八珍(食之米面、味之盐醋、果之果柰、菜之芥姜)。密师疏云:不必雕镂金玉,剪割缯彩,高耸栏架等也(诫奢)。净土大盆经(此大乘经四卷成文)云:十六国王,闻佛说目连救母,脱饿鬼苦,生天道中,母子相见。尔时诸王,各勑藏臣,为吾造盆。即时造五百金盆,如是七宝,各作五百盆,盛满百味饮食,事事如法。又造五百金钵,盛满千色华,如是七宝,各五百钵,盛满千色百木香、千色紫金华、千色黄金华、千色赤莲华、千色青木香、千色白莲华(一一香华,各五百钵)。王见如法,即勑兵臣十四万众,俱到祇园寺奉盆供,并七宝盆钵,俱施佛僧。有须达居士、毗舍佉母、二百优婆夷、波斯匿王、末利夫人等,颁宣国内,依目连盆法,亦如前各造七宝盆、七宝钵,皆悉五百盛满。饭盛众华,一一严事。复以五百紫金舆、五百黄金舆,王及夫人等,即共盛满五物,事事具足。於是严驾十八万众,俱至佛所,奉盆及舆,供养佛僧。今详二经,造盆之法,由人华俭。既四事百物,咸可充供,理无常调。若且直论盆者,若饭馔、羹菜、果实,各着一盆;若香华、汤药,皆用钵器盛之(此依大盆经)。若云尽世甘美,以着盆中,此不分盆钵(此准小盆经)。若欲年年奉盆不绝,应别造盆,以拟常用,安清净处,慎盛余物。造盆之材,金、银、铜、铁、木、瓦无在,但取精严为上耳。

所供胜田第三

经云: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一切圣众,或山间禅定,或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化比丘,在大众中,皆同受饭。释曰:自恣僧,略有五种最胜:一、自恣灭累戒净胜,二、三月加行禅定胜,三、岁满诸佛欢喜胜,四、凡圣小大和合胜,五、十方无边广摄胜。供养此僧,所得功德,可胜言哉!

施主运怀第四

欲修妙供,先善运心。当念慈亲,昊天恩大。若非妙福,何以报酬。福境至尊,非信莫及。然僧涉凡圣,遐括十方。奉供之心,理无局限。必使一香一味,一粒一果,分通十方。愿十方僧,同来受用。故三藏云,历十方而运想,澄一心而供养。心既无限,福亦无涯。於圣於凡,无厚无薄。等心诚敬,以诸圣人。示作凡僧,混和难测。不得於中,起分别心。纵是旧识,亦不得测量持戒毁戒,有德无德。但一心供养,勿生异想。梵网经云,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次请一凡夫僧。准此而思,运怀普等,始获僧福也。(於一一凡圣僧边,获得僧福。其一僧福者,如经供养观世音,得福无边,况众僧乎。)

受供法仪第五

经云:时佛勑十方众僧,皆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已上经文。)释曰:经文安布,似如不次,必先送盆安於塔寺佛前,次同众僧围盆咒愿,后便各至座,座行禅定意,各从禅起,受彼盆饭。问:禅定门多,行何禅定?答:经文通漫,准应各随所习,如九旬道业,岂过戒定慧耶?福报檀那,莫若禅定。经云:如贫穷人,供养灭定比丘,此人顿舍穷苦,受大富乐。故今受供,劝行禅意也。至受食时,唱等供已,各更作食观,然后方食。如南岳禅师偈云: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贤圣,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随感各饱满,令诸施主得,无量波罗蜜。又云:此食色香,如栴檀风,一时普熏十方世界,凡圣有感,各得上味,六道闻香,发菩提心,於食能生六波罗蜜,及以三行。作是观者,施者受者,俱获妙益。又复应知,一食之内,正意默然而食,不得杂想杂语,自坏坏他,为损非轻,余可意裁。

慈亲受益第六

佛语目连: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地神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目连之母,应时蒙福,便脱饿鬼一劫之苦。又云: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衣食自然。(此云现世者,生身父母也,异乎远世。)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无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脱苦生天。又大盆经云:波斯匿王父母,免七十二劫生死大苦。又若准大涅盘等经,受报无尽,不可备云。

道俗同遵第七

经云:若国王、大臣、宰相、三公、百官、庶民、比丘、比丘尼行慈孝者,皆应为父母。乃至经末云:比丘四辈,欢喜奉行。又大盆经云:十六大国王、末利夫人、须达长者等,及毗舍佉母、二百优婆夷,颁宣国内,皆敩目连造盆。王及夫人与十四万众,俱到祇园奉供。若乃教流东夏,始晋武剎法师翻译已来,莫知其谁也。但闻昔南齐高祖,常於七月十五日,送盂兰盆往诸寺,供自恣僧。又颜氏家训,诫嘱子孙:七月十五,盂兰盆斋,望於汝等。又有唐西明、慈恩等寺,国家每送盆及种种杂物,供献众僧。又圭峰宗密禅师自云:多载修崇,年年不阙。又造疏讲经,令果州充县耆艾,敩修奚及。今圣宋至道初,诏两街僧录,令进法式,以修盆供,仰报慈亲。于时正教大师省才,撰义应诏(云云)。

斥非显是第八

吴越之俗,亦存盂兰之设,但名下丧实,良可痛哉!每至此日,或在本家,或寄僧舍,广备蔬食,列祀先灵,冥衣纸钱,凭火而化,略同簠簋之荐,未干兰供之羞。岂知本为目连不能饷母之食,哀投调御,始开救苦之方,推乞福於众僧,专奉盆於三宝。如其反此,未知于何。故经云:大目犍连始得六通,即以道眼观见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乃至佛言: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天地神祇、邪魔外道、四天王等,皆莫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故教以奉盆供养十方大德众僧。请寻经意,足见是非,代变风移,一至于此。

问答释疑第九

问:目连何不用阿难所请咒法,令母得食?(咒法即西然经也。)

答:起教逗机,各有由矣。如世种种方药,为对种种病故,彼经且云得食,未明度脱。此中别示苦缘,要令升出尔。

问:奉盆之外,更向先灵何妨?

答:奉盆得脱,更向何鬼?如人免罪出狱,自然归家,又更送食耶?既蒙福生天,复云向鬼,虽欲从命,恐成矛盾。

问:若然者,一反修供,便得生天,何故佛令年年奉盆?

答,多益盆福,弥助人天。设复苦报未除,理宜频荐。(恶道有轻重,孝心有厚薄。)

问:若许若有,未除何妨更祭?

答:苦有三途四趣,不例为鬼。况鬼有等差,不例得食(如目连母,岂得食耶)。唯宜荐福,苦乐皆资。若执祭仪,未穷鬼道。故中阿含经云:若为死人布施祭祀者(布施如奉盆也,并其祭祀双行,正如前问),若生饿鬼者得食,余趣不得,由各有活命食故。若亲族不生其中者,但施自得其福(劝施不劝祭也)。准意应云:人死若生饿鬼及不生者,但行布施,蒙福解脱,不须祭祀,方成了义(应知犹是中含随情许祭饿鬼,然虽从许,意在全夺)。

问:造盆安家中,佛前供养,彼请僧归家食,得否?

答:理应不通在家,须送往塔寺。据经云: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恐滥在家佛前,故重云塔寺尔。)

问:奉盆并盆施耶?

答:自量施力。

问:送盆人并官客,将何物延待?

答:此如法苑六十二卷初说,请往捡之。

金园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