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曆法典
第一百三十二卷目錄
數目部彙考四
四類
曆法典第一百三十二卷
數目部彙考四
四類 小學紺珠
《四大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道大,天大。
地大王亦大
四太:《列子》《太易》未見。氣太初氣之始,太始形。
之始,《太素》質之始。
四宮:「東宮,蒼龍南宮,朱鳥西宮,白虎北宮。」
《元武 》二十八舍一百六十八星,四宮二百八座,一千一百三十六星。
四方中星,日中星鳥。春分。南方朱鳥,七宿之鶉火。
昏中 。「日永,星火。《夏至》,東方蒼龍七宿之大火,昏中 。宵中,星虛。秋分,北方元武七宿之虛星,昏中。」
「日短星昴」 冬至,西方白虎七宿之昴宿,昏中。
孔氏《正義》云:「四方中星,總謂二十八宿,或以象言,鳥也,或以次言,火也,或以星言,虛昴也。」
四渾儀,宋《至道儀》。〈在刻漏所韓顯符〉《皇祐儀》:〈在天文院舒易簡〉
《熙寧儀》:〈「在《太史局》」 沈括。〉《元祐儀》:〈在合臺蘇頌〉
四表《月令正義》:二十八宿之外,上下東西各萬五。
千里是為「四遊之極」 ,謂之《四表》。
四、稽《鶡冠子》天地人命
四聲:平開宮、上平商、下平上發徵、去收羽。
入閉角。沈約撰《四聲譜》,周顒注《四聲切韻 》:「欲知宮,舌居中,喉音一曰:脣音季夏土宮 。欲知商,開口張齒頭正齒,秋金商 。欲知角,舌縮卻牙音,春木角 。欲知徵,舌拄齒舌音,夏火徵 。欲知羽,撮口聚喉音,脣重脣輕,冬水羽 。」 以上三十六字,母演三百八十四聲。唐權德輿三歲知變四聲。沈存中曰:「又有半徵半商,如來日二」 字是也。梵學又有折、攝二聲,字母有四十二。
「四清聲:黃鐘、大呂,太蔟、夾鐘。」朱文公曰:
半律《通典》謂之「子聲」 ,後人失之,唯存四律,有四清聲,即半聲也。
四量:豆、區、釜、鍾。 《左傳》,晏子曰:「齊舊四量。」
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鍾。注:區,斗六升,釜六斗四升,鍾六斛四斗 。《莊子》:「曾子及親仕,三釜而心樂。」
四時四氣:春為青陽,發生,生物。夏為「朱明,長嬴。」
長物:秋為白藏,收成收物。冬為元英,安寧藏物。《爾雅》:「四時和,謂之玉燭 。」 《呂氏春秋》:「春之德風,夏之德暑,秋之德雨,冬之德寒。」
四兆方功義弓, 卜師開龜之四兆占兆。
之《書》也,「方兆」 占四方之事,功兆占立功之事,義兆占行義之事,弓兆有射意,灼兆其兆有四。
卜筮四法《唐志》:「太卜龜五兆易式。」
四通元英青陽朱明白藏, 梁武帝作「鍾。」
律緯制為四器,名為「通。」 又制十二笛以寫通聲。又引古五正、二變之音,旋相為宮,得八十四調。改《九夏》為十二雅,以協陽律陰呂、陽十二管旋相之義。
四刻漏元祐初,蘇頌製浮箭秤,沈箭不息。
《史記注》:馬融、王肅謂「日長晝。漏六十刻,日短晝。」
漏四十刻。《鄭元》曰:「日長五十五刻,日短四十五刻。」
「《易》四變,單拆交重。」 《唐六典》《易》之策四十。
有九,其變有四十八,變而成卦。內卦為貞,朝占用之;外卦為悔,暮占用之 。《儀禮疏》:「三少為重九,三多為交六,兩多一少為單七,兩少一多為拆八。古用木畫地,今用錢。」
四、《占太元》占有四星時數辭
四象陽七之靜,始于《坎》,陽九之動,始于《震》陰;
八之靜始于離,陰六之動始于兌 ,唐《大衍曆卦》議四象之變,皆兼六爻,而中節之應備矣。
《四和周髀》注:「子午卯酉,得東西南北之中三禮。」
《義宗》:「崑崙四方,其氣和暖。」
四始:《詩正義》。《詩緯汎歷樞》云:「大明在亥,水始也。」
「四牡在寅」 ,木始也;「嘉魚在巳」 ,火始也;「鴻鴈在申」 ,金始也。
四序:《北史》「黃帝四序經文:孟序、仲序、叔序。」
季序
晷漏四法薛季宣云:「今之為晷漏者,其法有四:銅。」
壺 香篆,「圭表輥彈。」
四極:八極。《爾雅》:四方:極遠之國。泰:遠:東邠。國西。
邠,《說文》作份。濮鈆南。濮,《山海經》作「獛祝栗北。」
《晉地理志》八紘之外名為八極八極之廣東西
二億三萬一千三百里。南北二億三萬一千三百里。
四荒:《爾雅》:「四方昏荒之國,觚竹。」〈北〉北戶。〈南〉西。
王母。〈西。〉日下。〈東〉
「四表」,《堯典》注四:「外嵎夷。東表南交,南表昧谷。」
《西表》。《幽都》,《北表》。
四方:東震、西兌、南離、北坎。 《詩》:四國四方。
「之國也。」 並中央為五方。
《四方爾雅》:「丹穴南,空桐北,大平東,太蒙西。」
四維:東南巽,東北艮,西南坤,西北乾。
四嶽《左傳》注。「岱東在兗州華西在雍州。衡南。」
在《荊州恒》北,在冀州。
四瀆:江出岷山茂州,河出崑崙西域,淮出桐。
柏,唐州。濟,沇水。出王屋,東流為濟河。《南漢志》作「源 。」 《爾雅》:「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
四海:東海徐揚神勾芒,西海西域神蓐收,南
海交廣神祝融。北海青滄神顓頊。《爾雅》:九夷:「東 八狄,北七戎,西六蠻,南 北至於幽陵。」
南至於交趾,西濟於流沙,東至於《蟠水》。
《大戴禮·五帝德》:「高陽乘龍而至四海 。」 《山海經》:禹使大章步東極至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豎亥步南極盡北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