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和朱高煦是朱棣的两个儿子,都是朱棣的徐皇后所生,而徐皇后是大明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朱高炽小时候性格沉静,喜爱读书,朱元璋非常喜欢,把他封为燕王朱棣的世子,就等于,朱元璋宣布,朱高炽是燕王的继承人。而朱高炽和朱高煦同父同母,小时候关系应该是很好的,朱高煦小时候不爱读书,还很调皮,爷爷朱元璋非常讨厌他。
兄弟两个本来在南京读书,朱元璋死后,朱允炆想削藩,看到朱棣有造反的苗头,准备扣押兄弟两个做人质,朱高煦为人机警,见风声不对,就偷了舅舅的马,和朱高炽一起逃回北京,捡到一条命,朱高炽对此记忆尤深,所以,终其一生,对朱高煦一直很好,应该讲,哥哥为人仁义。朱允炆削藩,导致朱棣造反,历史称为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立战功,父亲朱棣既高兴,又喜欢朱高煦,夸下海口,鼓励朱高熙好好干,说你哥哥身体不好,你大有希望,没想到,这句话,害了朱高煦一辈子,从此,朱高煦以李世民自居。
朱高煦尽管打仗勇猛,但是,如果和李世民比起来,还是不可同日而语,李世民文武全才,更是胸怀大志,而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在指挥作战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高的威望,自己手下文臣武将,已经成了气候,与太子李建成相比,已经取得很大的优势,而朱高煦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是总指挥,姚广孝是总策划,朱高煦只是朱棣手下的一员猛将,和李世民的作用,不能相比。而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和母亲徐皇后坚守北京,当时,北京是燕王的根据地,如果失去北京,燕王就会成为落草之寇,李景隆的的50万大军,围住北京城,朱高炽不敢有一点懈怠,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守住北京城,为朱棣做皇帝立了大功。
朱高炽为人老实,并且宽宏大量,朱棣一开始对朱高炽不满意,嫌他胖,不能骑马打仗,武将中也有一部分人,主张立朱高煦做太子,而文臣主张立朱高炽,一个原因,是朱高炽是嫡长子,具有合法性,而且朱高炽的世子地位,是朱元璋封的,而当时的才子解缙,也主张立朱高炽,解缙还对朱棣讲,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是好圣孙,朱棣也考虑到,朱高炽为人心地善良,而朱高煦为人心狠手辣,立朱高炽,朱高煦不会有危险,如果改立朱高煦,朱高炽日后会有危险,朱棣不想看到他们兄弟相残。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朱棣让他去云南就藩,朱高煦不肯去,后来,被改封在山东惠民,朱高煦屡犯错误,朱高炽一直维护弟弟,而弟弟从来不感恩图报,反而经常冷嘲热讽哥哥,哥哥并不在意,朱高炽在朱棣死后,做了皇帝,但时间不长,就驾崩了,儿子朱瞻基继位,朱高煦在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的路上设伏,企图截杀朱瞻基,结果,没有成功,后来,朱高煦造反,朱瞻基御驾亲征,兵不血刃,俘虏朱高煦,说明,朱高煦有勇无谋,并没有做皇帝的雄才大略,俘虏朱高煦后,并没有杀他,把他关押在北京西城。
朱高煦造反失败后,并不甘心,一次,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朱高煦并不感恩,反而,趁朱瞻基不注意,把朱瞻基绊倒,朱瞻基大怒,把朱高煦扣在三百斤重的锅下,旁边堆起木材,点上火,把朱高煦活活烧死,朱高煦死的很惨。平心而论,朱高煦既没有做皇帝的先天条件,因为当时很讲究嫡长子继承制,而且,和哥哥相比,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才能,应该,心态平一点,特别是朱棣没有改立的意思后,更应该承认现实,不要做无谓的努力,结果,不到黄河心不死,害了自己和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