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 »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全文在线阅读

本输第二

关灯直达底部

(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答疑,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叙述了十二经脉气穴之所在,以明脏腑之气所以能相互灌输之理,故名“本输”,“本”者,气穴各本于经也。全篇主要讨论了五个问题:十二经脉终始;络脉别处;五输所留;六腑所合;四时出入。全篇可分作五章。

第一章 针刺之道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腧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岐伯曰:请言其次也。

【提要】主要提出十二经脉始终、络脉别处、五脏所溜、六腑所合、四时出入等问题,为全篇的总挈。

第二章 经脉终始

【原文】从“肺出于少商”至“上合于手者也”。

【提要】叙十二经终始,五脏所溜即在其中。此章可分作五节。

第一节 手之两阴经的五输穴

【原文】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流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腧;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提要】叙手之两阴经(手太阴、手少阴)之五输穴。

第二节 足之三阴经的五输穴

【原文】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腧;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腧;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提要】叙足之三阴经(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的五输穴。

第三节 足之三阳经的五输穴及原穴

【原文】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腧;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提要】叙足之三阳经(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的五输穴及原穴。

第四节 手之三阳经的五输穴及原穴

【原文】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而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手太阳小肠者,上合于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腧;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太阳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腧;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提要】叙手之三阳经(手少阳、手太阳、手阳明)的五输穴及原穴。

第五节 十二经输穴概要

【原文】是谓五脏六腑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提要】总结十二经之腧。

第三章 络脉别处

【原文】从“缺盆之中,任脉也”至“五腧之禁也”。

【提要】叙临近腧穴之部位、刺法,及所禁之穴,可分作三节。

第一节 十脉要腧

【原文】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八;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足阳明夹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夹项大筋之中发(髪)际。

【提要】十脉临近要腧的分布部位。

第二节 五腧刺法

【原文】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提要】叙上关、下关、犊鼻、内关、外关刺法。

第三节 五输所禁

【原文】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

【提要】叙五输之禁。

第四章 六腑之合

【原文】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提要】敘六腑之所合。

第五章 四时刺法

【原文】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提要】叙诸输分主四时,故四时之刺各有浅深。

答 疑

问:怎样理解“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有人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这里的“少阳”要改成“少阴”,我是不同意这种改法的,否则《灵枢·本脏》提出的“肾火,三焦膀胱者”又应该怎样改呢?

所谓“少阳属肾”的“少阳”是指“三焦”,三焦之脉上布于胸中与肺联系,下布于膀胱与膀胱联系,膀胱是肾之合,二者互为表里,这是肾、膀胱、三焦、肺之间的关系。“三焦”是中渎之府,“膀胱”是津液之府,“肾”这个水脏统领三焦、膀胱这两个水腑,故曰“故将两脏”。“两脏”实际上是“两腑”,《内经》中很多地方“脏”“腑”不分,是宏观的一种提法而已。“肾火,三焦膀胱者”就是“肾”脏统领“三焦”“膀胱”两腑的意思。“肾”为什么能够统领两腑呢?因为肾中有真阳,膀胱之水和三焦之水要有肾的阳气才得以气化,所以只能是“肾将两腑”,而不是膀胱或者是三焦“将肾”,因此这里的“少阳”是不能改成“少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