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 »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全文在线阅读

水胀第五十七

关灯直达底部

(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篇中对水肿、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等六病,除“石水”外,都从症状上做了鉴别。以六病均有“腹胀似水”的表现,故以“水胀”名篇。惟篇首发问中有“石水”,而答案中则无,可能是文献有缺失。惟《素问·阴阳别论》云:“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可资参考。全篇可分作六节。

【讲解】此篇文献是讨论以水、胀为特点的杂病,因此“水胀”不是一个病名,而是这六个病的共性特征。文中是对这六个病进行了一定的鉴别与诊断。从文献来看,水肿、肤胀、鼓胀、肠覃、石瘕都有具体的临床表现,唯有“石水”没有具体的临床表现,在相互鉴别时也没有提到“石水”,这样来看其内容不很完整。“石水”在《素问·阴阳别论》中有所叙述,如云“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可以做参考。

第一节 水肿之表现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阴股间寒,足胫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提要】水肿的临床表现。

第二节 肤胀之表现

【原文】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提要】肤胀的临床表现。

【讲解】“肿胀”有气分、水分之别,除了从脉搏和伴有症可以辨别之外,从局部观察也可以进行辨别,这里提出了观察“肤胀”的方法。所谓“肿”属于水分而不在气分,鉴别要点在于“皮厚”与否。尽管肿,但是颜色不发亮,色苍,颜色发青,或者有从上至下的发展趋势,这种多属于气分,是因气滞而水不行。相反,若皮薄而色赤,颜色发亮,肿胀的界限清晰,或有从下至上的发展趋势,这种多属于水分。

第三节 鼓胀之表现

【原文】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提要】鼓胀的临床表现。

【讲解】所谓“鼓胀”,其肿胀的情况与“肤胀”差不多,故曰“大与肤胀等”,可以理解为周身的肿胀情况与肤胀一样,特点是皮厚,不像水肿那样腹大、色彻发亮。鼓胀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腹大突出,比一般的肤胀、水肿都要明显;二是色之“苍黄”,反映的是肝脾问题,“苍”为肝气盛,“黄”为脾土衰,肝气旺脾土衰是鼓胀症治疗的关键所在;三是“腹筋起”,这也是肝的问题,肝主筋,青筋暴露也是肝郁气盛的表现。从现在临床上看,“腹胀身皆大”者虽有之,但鼓胀病更多的是身不大,一般是腹部胀大明显,腹围明显增加,但四肢反而消瘦。

第四节 肠覃之表现

【原文】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提要】肠覃的临床表现。

【讲解】“覃”是“深”之意,是说此病病根不在皮、筋、肉,而深在脏器之内。其病机是“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癖”也是“深在”之意,“著”是指邪气积聚,“恶气”就是邪气,即病毒之气,“瘜肉”即“恶肉”,是指肿瘤而言。“久者离岁”是说这个病的病程比较长,至少都在一年以上。“月事以时下”,女子得这种病月经仍是正常的,因为病位不在胞宫而在大肠。

第五节 石瘕之表现

【原文】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提要】石瘕的临床表现。

【讲解】“石瘕”是妇科肿瘤一类的病,病灶在胞宫、子门,由于邪气客于胞宫、子门,所以“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衃”是指败坏的瘀血,这种瘀血排不出去,一天天增大,状如怀子,伴有闭经表现。

第六节 肤胀鼓胀刺

【原文】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提要】言肤胀与鼓胀刺法。

【讲解】“可刺邪?”“邪”不是病邪的意思,从文法上讲属于虚词、助词。“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意思是肤胀、鼓胀,都要先去血络之邪,先去其在外之邪,后依据病之虚实来调治。“刺去其血络也”,是指刺已膨大的、充血的血络,以驱除邪气,再进行调经治疗。这里仅言肤胀与鼓胀刺法,余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