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卷目录
山异部汇考一
周礼〈春官大司乐〉
春秋纬〈感精符〉
山海经〈中山经〉
娄元礼田家五行〈论山〉
观象玩占〈山崩 山杂变〉
管窥辑要〈山〉
山异部汇考二
夏后氏〈帝癸一则〉
商〈帝辛一则〉
周〈襄王一则 定王一则〉
汉〈高后一则 文帝一则 成帝建始一则 河平一则 元延一则〉
后汉〈和帝永元二则 殇帝延平一则 安帝永初一则 延光三则 桓帝建和一则 和平一则 永兴一则 永寿一则 延熹二则 灵帝光和一则 献帝初平一则 建安一则〉
魏〈陈留王咸熙一则〉
吴〈大帝赤乌一则〉
晋〈武帝泰始二则 太康二则 惠帝元康一则 怀帝永嘉二则 元帝太兴四则 成帝咸和一则 穆帝永和二则 哀帝隆和一则 孝武帝宁康一则 安帝义熙一则〉
南齐〈高帝建元一则 武帝永明一则〉
北魏〈太祖天赐一则 世祖太延一则 世宗景明二则 正始一则 延昌一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仁寿一则 炀帝大业一则〉
唐〈高祖武德一则 太宗贞观一则 中宗嗣圣二则 元宗开元一则 天宝一则 代宗大历二则 德宗建中二则 宪宗元和二则 僖宗光启一则〉
后唐〈明宗长兴一则〉
后周〈太祖广顺一则 世宗显德一则〉
辽〈圣宗太平一则〉
宋〈太宗雍熙一则 淳化一则 真宗咸平四则 景德一则 天禧一则 神宗熙宁二则 哲宗元祐一则 光宗绍熙二则 宁宗庆元一则 嘉泰一则 嘉定二则 理宗宝庆一则 度宗咸淳一则〉
元〈世祖至元三则 成宗大德二则 武宗至大一则 仁宗延祐五则 英宗至治二则 泰定帝泰定三则 文宗至顺二则 顺帝元统一则 至元三则 至正十三则〉
明〈成祖永乐一则 英宗正统二则 天顺二则 宪宗成化六则 孝宗弘治六则 武宗正德二则 世宗嘉靖二十则 穆宗隆庆五则 神宗万历十四则 熹宗天启三则 悯帝崇祯六则〉
山异部总论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春秋四传〈僖公十四年 成公五年〉
搜神记〈山〉
山异部艺文
阳山 后汉黄宪
为泾州李使君贺庆山表 唐崔融
山异部纪事
山异部杂录
庶徵典第一百二十二卷
山异部汇考一
《周礼》《春官》
大司乐,凡四镇五岳崩,令去乐。
〈注〉四镇,山之重大者,谓扬州之会稽、青州之沂山、幽州之医无闾、冀州之霍山。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嵩在豫州,华在雍州,恒在并州。
《春秋纬》《感精符》
山冬大雾,十日已上不除者,山崩之候。
《山海经》《中山经》
态山有穴焉,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
〈注〉今邺西北有鼓山,下有石鼓象,悬著山旁,鸣则有军事。与此穴殊象而同应。
《娄元礼·田家五行》《论山》
久雨在半山之上,山水暴发,一月则主山崩却,非寻常之水。
《观象玩占》《山崩》
山崩,《五行传》曰:阴乘阳,弱胜强,厥妖山崩。山崩者,离散之象。《灾异书》曰:山者,宰相之位。山崩者,宰相失职也。刘向曰:山崩者,臣下皆叛,散落,不事其上之象。《春秋·运斗枢》曰:山崩者,阴毁失墓。《春秋·考异邮》曰:山者,君之位。崩者,毁也。君失其道,为臣所陵。《尚书·中候》曰:山崩水溃,纳小人也。《地镜》曰:山崩,人君位消,不出三年,有兵集之。京房曰:山崩,人辟亡。又曰:其国山崩,君失政,女戚擅权,五年败。又曰:邑山崩,邑有战,主亡,有大水。
山春崩,其国有伐城。夏崩,天下大水,国主亡。秋崩,有大兵。冬崩,大饥。京房《易妖占》曰:春山崩,国有亡,邑有拔城。夏崩,亡君,大水。秋崩,人主有殃。冬崩,兵起,人饥。一曰:山崩,臣去。又曰:山以二月崩,其邑有兵战。八月崩,兵起。十一月崩,国主降,民流亡。
《山杂变》
山无故自陷,其地有兵,大水。
山徙,《传》曰:臣不用道,禄去公室,赏罚自下,女主专政,是谓皇之不极,厥妖山徙。不出五年,有走王。《地镜》曰:山徙,直臣亡,佞臣用,政出私门,不出五年,天下有兵,社稷亡。
山鸣,其地大乱,贼起。
山有声如哭,有大兵,死丧。
山作声如雷,不出一年,贼起。
山有光,臣子不良。
山忽生于石上,其邑有贼人暴贵。
山上忽生大石,其邑丧至。
山出火,炽人,是谓鬼荧,亡国之徵。
山石自动,其地有暴兵。
山徙动,其地有兵乱起。
山见葆江,于邑有兵,状如人头,赤色。
无故壅土如山,是谓阳反阴也。人君好淫,为女子所谋。不出一年,有易君。
《管窥辑要》《山》
山春崩,有征伐,伤五榖。夏崩,有大兵,火灾。秋崩,有大兵。又曰:物不收。冬崩,大饥。凡山崩,臣下背叛,弱胜强也。
山自亡,人主失政。
国中山分,君臣相背。一曰:山分裂,女主有谋,君臣夺。山中见物类,非人,曾见者,各有形名音声,其占为大水,或饥,或兵,邑亡。
山忽自动,及生树木,并象物类,及大小移动,或湿或血,皆天下乱。
山忽生大石,邑有丧。
山石忽化为人形,及六畜飞鸟,皆为国虚。
山穴作雷声,不出一年,有贼。
山忽生光,臣下不吉。
山忽赤如血,诸侯逆。
山异部汇考二夏后氏
帝癸七年,泰山震。
按《史记·夏本纪》不载。 按《竹书纪年》云云。
商帝辛四十三年,峣山崩。
按《史记·殷本纪》不载。 按《竹书纪年》云云。
周
襄王六年,晋沙鹿崩。
按《春秋·鲁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按《左传》: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 按《公羊传》: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此邑也其言崩何,袭邑也。沙鹿崩,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 按《榖梁传》:林属于山为鹿。沙,山名也。无崩道而崩,故志之也。其日,重其变也。
按《汉书·五行志》:釐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榖梁传曰:林属于山曰鹿,沙其名也。刘向以为臣下背叛,散落不事上之象也。先是,齐桓行伯道,会诸侯,事周室。管仲既死,桓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道将废,诸侯散落,政逮大夫,陪臣执命,臣下不事上矣。桓公不寤,天子蔽晦。及桓死,天下散而从楚。王札子杀二大夫,晋败天子之师,莫能征讨,从是陵迟。公羊以为沙鹿,河上邑也。董仲舒说略同。一曰,河,大川象;齐,大国;桓德衰,伯道将移于晋文,故河为徙也。左氏以为沙鹿,晋地;沙,山名也;地震而鹿崩,不书震,举重者也。伯阳甫所谓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不过十年,数之纪也。至二十四年,晋怀公杀于高梁。京房易传曰:小人剥庐,厥妖山崩,兹谓阴乘阳,弱胜强。
定王二十一年,晋梁山崩。
按《春秋·鲁成公五年》:夏,梁山崩。 按《左传》:梁山崩,晋侯以传召伯宗伯,宗辟重。曰:辟传,重人曰:待我,不如捷之速也。问其所。曰:绛人也。问绛事。曰:梁山崩,将召伯宗谋之,问将若之何。曰: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如此而以,虽伯宗,若之何,伯宗请见之,不可,遂告而从之。 按《公羊传》: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梁山崩,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大也。何大尔,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 按《榖梁传》:不日,何也。高者有崩道也。有崩道,则何以书也。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晋君召伯尊而问焉。伯尊来,遇辇者,辇者不辟。使车右下而鞭之。辇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远矣。伯尊下车而问焉,曰:子有闻乎。对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伯尊曰:君为此召我也。为之奈何。辇者曰:天有山,天崩之。天有河,天壅之。虽召伯尊如之何。伯尊由忠问焉,辇者曰:君亲素缟,帅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伯尊至。君问之,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为之奈何。伯尊曰:君亲素缟,帅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孔子闻之,曰:伯尊其无绩乎,攘善也。
〈大全〉梁山,韩国也。《诗》曰:奕奕梁山。韩侯受命,而谓之韩奕者,言奕然高大,为韩国之镇也。后为晋所灭,而大夫韩氏以为邑焉。书而不系国者,为天记异,是以不言晋也。左氏载绛人之语,于礼文备矣,而未记其实也。夫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六礼之文也。古之遭变异,而外为此文者,必有恐惧修省之心。主于内若成汤六事检身,高宗克正厥事,宣王侧身修行,欲销去之是也。徒举其文,而无实以先之,何足以弭灾变乎。夫国主山川,至于崩竭,当时诸侯,未闻有戒心而修德也。故自是而后,六十年间,弑君十有四,亡国三十有二,其应亦憯矣。《春秋》不明著其事应,而事应具存,其可忽诸。
按《汉书·五行志》:成公五年夏,梁山崩。榖梁传曰壅河三日不流,晋君帅群臣而哭之,乃流。刘向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壤,下乱,百姓将失其所矣。哭然后流,丧亡象也。梁山在晋地,自晋始而及天下也。后晋暴杀三卿,厉公以弑。湨梁之会,天下大夫皆执国政,其后孙、宁出卫献,三家逐鲁昭,单、尹乱王室。董仲舒说略同。刘歆以为梁山,晋望也;崩,弛崩也。古者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吉凶祸福,不是过也。国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美恶周必复。是岁岁在鹑火,至十七年复在鹑火,栾书、中行偃杀厉公而立悼公。
汉
高后二年,武都山崩。
按《汉书·高后本纪》:二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 按《五行志》: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文帝元年,齐楚山崩。
按《汉书·文帝本纪》:元年四月,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 按《五行志》:文帝元年四月,齐楚地山二十九所同日俱大发水,溃出,刘向以为近水沴土也。天戒若曰,勿盛齐楚之君,今失制度,将为乱。后十六年,帝庶兄齐悼惠王之孙文王则薨,无子,帝分齐地,立悼惠王庶子六人皆为王。贾谊、晁错谏,以为违古制,恐为乱。至景帝三年,齐楚七国起兵百馀万,汉皆破之。春秋四国同日灾,汉七国同日众山溃,咸被其害,不畏天威之明效也。
成帝建始三年,山崩。
按《汉书·成帝本纪》:建始三年十二月,越巂山崩。
河平三年,犍为山崩。
按《汉书·成帝本纪》:河平三年春二月丙戌,犍为山崩,壅江水逆流。 按《五行志》:河平三年二月丙戌,犍为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壅江水,江水逆流坏城。
元延三年,岷山崩。
按《汉书·成帝本纪》:元延三年春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 按《五行志》:元延三年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壅江,江水逆流,三日乃通。刘向以为周时岐山崩,三川竭,而幽王亡。岐山者,周所兴也。汉家本起于蜀汉,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摄提、大角,从参至辰,殆必亡矣。其后三世亡嗣,王莽篡位。
后汉
和帝永元元年,会稽山崩。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永元元年七月乙未,会稽山崩。
按《五行志》:永元元年七月,会稽山崩。会稽,南方大
名山也。京房《易传》曰:山崩,阴乘阳,弱胜强也。刘向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君道崩坏,百姓失所也。刘歆以为崩犹地也。是时窦太后摄政,兄窦宪专权。永元十二年,秭归山崩。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十二年闰四月戊辰,南郡秭归山高四百丈,崩填溪,杀百馀人。明年冬,至蛮夷反,遣使募荆州吏民万馀人击之。
殇帝延平元年,恒山崩。
按《后汉书·殇帝本纪》:延平元年五月壬辰,河东恒山崩。
〈注〉恒,县,今绛州县也。古今注曰:山崩长七丈,广四丈。
按《五行志》:延平元年五月壬辰,河东恒山崩。是时邓太后专政。秋八月,殇帝崩。
安帝永初六年,豫章山崩。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永初六年六月壬辰,豫章员溪原山崩。
延光二年,丹阳山崩。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延光二年七月,丹阳山崩四十七所。
延光三年,巴郡山崩。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延光三年六月庚午,巴郡阆中山崩。
延光四年,顺帝即位,越巂山崩。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延光四年三月乙酉,即位。冬十月丙午,越巂山崩。 按《五行志》:四年十月丙午,蜀郡越巂山崩,杀四百馀人。丙午,天子会日也。是时阎太后摄政。其十一月,中黄门孙程等杀江京,立顺帝,诛阎后兄弟,明年,阎后崩。
桓帝建和三年,郡国五山崩。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和平元年,广汉梓潼山崩。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永兴二年,东海山崩。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永兴二年六月,东海胊山崩。按《五行志》:永兴二年六月,东海胊山崩。冬十二月,泰山、琅琊盗贼群起。
永寿元年六月,巴郡、益州郡山崩。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延熹三年夏五月甲戌,汉中山崩。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延熹三年五月戊申,汉中山崩。是时上宠恣中常侍单超等。延熹四年,岱山山解。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四年六月庚子,岱山及博尤来山并颓裂。
灵帝光和六年,五原山崩。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光和六年秋,五原山岸崩。
献帝初平四年,华山裂。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初平四年六月,华山崩裂。
建安七年,醴陵县山鸣。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建安七八年,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大鸣如牛呴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醴陵县,杀略吏民。
〈注〉干宝曰:《论语》擿辅象曰:山土崩,川闭塞,漂沦移,山鼓哭,闭衡夷,庶桀合兵王作。时天下尚乱,豪杰并争。曹操事二袁于河北,孙吴创基于江外,刘表阻乱众于襄阳,南招零桂,北割汉川,又以黄祖为爪牙,而祖与孙氏为深雠,兵革岁交。十年,曹操破袁谭于南皮。十一年,走袁尚于辽东。十三年,吴禽黄祖。是岁,刘表死。曹操略荆州,逐刘备于当阳。十四年,吴破曹操于赤壁。是三雄者,卒共三分天下,成帝王之业,是所谓庶桀合兵王作者也。十六年,刘备入蜀,与吴再争荆州。于时,战争四分五裂之地,荆州为剧。故山鸣之,异作其域也。
魏
陈留王咸熙二年,太行山崩。
按《魏志·三少帝本纪》不载。 按《晋书·五行志》:咸熙二年二月,太行山崩,此魏亡之徵也。其冬,晋有天下。
吴
大帝赤乌十三年,丹阳等郡山崩。
按《吴志·孙权传》:赤乌十三年八月,丹阳、句容及故鄣、宁国诸山崩。
按《晋书·五行志》:赤乌十三年八月,丹阳、旬容及故鄣、宁国诸山崩,鸿水溢。按刘向说:山,阳,君也。水,阴,百姓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坏,百姓将失其所与。春秋梁山崩,汉齐、楚众山发水,同事也。夫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吉凶祸福,不是过也。吴虽称帝,其实列国,灾发丹阳,其天意矣。刘歆以为:国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后二年而权薨,又二十六年而吴亡。
晋
武帝泰始三年三月,太山石崩。
按《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泰始四年秋七月,泰山石崩。
按《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泰始三年三月戊午,太山石崩。四年七月,泰山崩坠三里。京房易传曰:自上下者为崩,厥应泰山之石颠而下,圣王受命人君卤。及帝晏驾,而禄去王室,惠皇懦弱,怀、悯二帝俱辱卤庭,沦胥于北,元帝中兴于南,此其应也。
太康六年冬十月,南安山崩。
按《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太康六年十月,南安新兴山崩,涌水出。
太康七年,朱提山崩。
按《晋书·武帝本纪》:太康七年秋七月,朱提山崩。 按《五行志》:七年二月,朱提之大泸山崩,震坏郡舍,阴平之仇池崖陨。
惠帝元康四年,蜀郡、寿春、上庸诸郡山崩。
按《晋书·惠帝本纪》:元康四年夏五月,蜀郡山移,淮南寿春洪水出,山崩地陷,坏城府及百姓庐舍。六月,上庸郡山崩,杀二十馀人。 按《五行志》:元康四年,蜀郡山崩,杀人。五月壬子,寿春山崩,洪水出,城坏,地陷方三十丈,杀人。六月,寿春大雷,山崩地坼,人家陷死,上庸郡亦如之。八月,居庸地裂,广三十六丈,长八十四丈,水出,大饥。上庸四处山崩,地坠广三十丈,长百三十丈,水出杀人。皆贾后乱朝之应也。
怀帝永嘉三年九月,宜都夷道山崩。
按《晋书·怀帝本纪》云云。
永嘉四年四月,湘东黑石山崩。按《晋书·怀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元帝太兴元年,山崩。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太兴元年二月,庐陵、豫章、武昌、西阳地震山崩。
太兴二年,祁山崩。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年五月,祁山地震,山崩,杀人。
太兴三年,南平山崩。
按《晋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南平郡山崩,出雄黄数千斤。时王敦陵傲,帝优容之,示含养祸萌也。
太兴四年八月,常山崩。
按《晋书·元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四年八月,常山崩,水出,滹沱盈溢,大木倾拔。
成帝咸和四年十月,庐山崩。
按《晋书·成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咸和四年十月,柴桑庐山西北崖崩。十二月,刘引为郭默所杀。
穆帝永和七年秋九月,峻平、崇阳二陵崩。
按《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永和十二年,峻平陵、埏道崩。
按《晋书·穆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永和十二年十一月,遣散骑常侍车灌修峻平陵,开埏道,崩压,杀数十人。
哀帝隆和元年,浩舋山崩。
按《晋书·哀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隆和元年四月丁丑,浩舋山崩,张天锡亡徵也。
孝武帝宁康二年秋七月,凉州山崩。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安帝义熙十一年五月己酉,霍山崩。
按《晋书·安帝本纪》云云。 按《五行志》:义熙十一年五月,霍山崩,出铜钟六枚。
南齐
高帝建元二年夏,庐陵山崩。
按《南齐书·高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建元二年,庐陵石阳县长溪水冲激山麓崩,长六七丈,下得柱千馀口,皆十围,长者一丈,短者八九尺,头题有古文字,不可识。江淹以问王俭,俭云:江东不闲隶书,此秦汉时柱也。后年宫车晏驾,世变之象也。
武帝永明二年秋,始兴曲江县山崩。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永明二年秋,始兴曲江县山崩,壅底溪水成陂。京房占:山崩,人主恶之。
北魏
太祖天赐六年春三月,恒山崩。
按《魏书·太祖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世祖太延四年,华山崩。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太延四年四月己酉,华山崩。占曰:山岳配天,犹诸侯之系天子。山岳崩,诸侯有亡者。沮渠牧犍将灭之应。
世宗景明元年,太阴山崩。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景明元年五月乙丑,齐州山茌县太阴山崩,飞泉涌出,杀一百五十九人。
景明四年十一月丁巳,恒山崩。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正始元年十一月癸亥,恒山崩。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灵徵志》云云。
延昌三年,肆州雁门郡山鸣,泰山崩。
按《北史·魏世宗本纪》:延昌三年春二月乙未,诏曰:肆州秀容郡敷城县、雁门郡原平县,并自去年四月以来,山鸣地震,于今不已。告谴彰咎,朕甚惧焉。可恤瘼宽刑,以答灾谴。
按《魏书·灵徵志》:延昌三年八月辛巳,兖州上言:泰山崩,颓石涌泉十七处。泰山,帝王告成封禅之所也,而山崩泉涌,阳黜而阴盛,岱又齐地也。天意若曰:当有继齐而兴,受禅让者。齐代魏之徵也。
隋
文帝开皇十三年,连云山鸣。
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北史·慕容绍宗传》:绍宗子三藏。隋开皇元年,授吴州刺史。后迁廓州。十三年,州界连云山响,称万岁者三,诏颁郡国。仍遣使醮山所。其日景云浮于上,雉兔驯坛侧。使还以闻,上大悦,改封河内县男。
仁寿三年,梁州就谷山崩。
按《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梁州就谷山崩。《洪范五行传》曰:崩散落,背叛不事上之类也。梁州为汉地。明年,汉王谅举兵反。
炀帝大业七年,底柱山崩。
按《隋书·炀帝本纪》:大业七年冬十月乙卯,底柱山崩。
按《五行志》: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
刘向《洪范五行传》曰:山者,君之象;水者,阴之表,人之类也。天戒若曰,君人拥威重,将崩坏,百姓不得其所。时帝兴辽东之师,百姓不堪其役,四海怨叛。帝不能悟,卒以灭亡。
唐
高祖武德七年,隽州山崩。
按《唐书·高祖本纪》:武德七年七月甲午,隽州地震山崩,遏江水。〈按《旧五行志》作六年事。〉
太宗贞观八年,山崩。
按《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八年七月,陇右山崩。
按《旧唐书·五行志》:贞观八年七月七日,陇右山崩。太宗问秘书监虞世南曰:是何灾异。对曰:春秋时梁山崩,晋侯召宗伯而问焉。对曰: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出次,祝币以礼焉。晋侯从之,卒亦无害。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文帝出令,郡国无来献,施惠于天下,远近欢洽,亦不为灾。今唯修德可以消变。
中宗嗣圣三年〈即武后垂拱二年〉,新丰县有山踊出。按《唐书·武后本纪》:垂拱二年十月己巳,有山出于新丰县,改新丰为庆山。 按《旧唐书·五行志》:则天时,新
丰县东南露台乡,因大风雨雹震,有山踊出,高二百尺,有池周三顷,池中有龙凤之形、禾麦之异。则天以为休徵,名为庆山。荆州人俞文俊诣阙上书曰:臣闻天气不和而寒暑隔,人气不和而赘疣生,地气不和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陛下以为庆山,臣以为非庆也。嗣圣六年〈即武后永昌元年〉,华州山徙。
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五行志》:永昌中,华州敷水店西南坡,白昼飞四五里,直抵赤水,其坡上树木禾黍,宛然无损。
按《文献通考》:永昌中,华州赤水南岸大山昼日忽风昏,有声隐隐如雷,顷之移东数百步,壅赤水,压张村民三十馀家,山高二百馀丈,水深三十丈,坡上草木宛然。《金縢》曰:山徙者,人君不用道,禄去公室,赏罚不由君,佞人执政,政在女主,不出五年,有走王。
元宗开元十七年,山崩。
按《唐书·元宗本纪》:开元十七年四月乙亥,大风震,蓝田山崩。
按《文献通考》:蓝田,畿内山也。国主山川,山摧川竭,亡之證也。占曰:人君德消政易则然。
天宝十三载,女娲墓移。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五行志》:乾元二年六月,虢州阌乡县界黄河内女娲墓,天宝十三载因天雨晦冥,失其所在,至今年六月一日夜,河滨人家闻风雨声,晓见其墓踊出,上有双柳树,下有二巨石,二柳各长丈馀。郡守图画以闻,今号风陵堆。按《文献通考》:占曰:冢墓自移,天下破。
代宗大历九年,山徙。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大历九年十一月戊戌,同州夏阳有山徙于河上,声如雷。
大历十三年,山崩。
按《唐书·代宗本纪》:大历十三年,是岁,郴州黄岑山崩。
德宗建中二年,霍山裂。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云云。
建中 年,魏县土长。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五行志》:建中初,魏州魏县西四十里,忽然土长四五尺数亩,里人骇异之。明年,魏博田悦反,德宗命河东马燧、潞州李抱真讨之,营于陉山。幽州朱滔、恒州王武俊帅兵救田悦,王师退保魏县西。朱滔、武俊、田悦引军与王师对垒。三年十一月,朱滔僭称冀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悦时垒正当土长之所,及僭署告天,乃因其长土为坛以祭。魏州功曹韦稔为《益土颂》以媚悦。马燧闻之,笑曰:田悦异常贼也。
宪宗元和八年,山崩。
按《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八年五月丁丑,大隗山崩。元和十五年,土山崩。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十五年丁未,苑中土山摧,压死二十人。
僖宗光启三年,维州山崩。
按《唐书·僖宗本纪》云云。 按《文献通考》:光启三年四月,维州山崩,累日不止,尘坌亘天,壅江水逆流。占曰:国破。
后唐
明宗长兴三年,赤甲山崩。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长兴三年七月,夔州奏赤甲山崩。
后周
太祖广顺二年,蜀青城山崩。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 按《十国春秋·后蜀·后主本纪》:广政十五年〈即广顺二年〉七月,青城县鬼城山崩。
世宗显德五年,山辟。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显德五年十二月丁丑朔,朗州上言:醴陵县玉仙观山门中,旧有田二万馀顷,久为山石闭塞。昨于七月十七日夜,有暴雷霹开,其路复通。诏褒之。
辽
圣宗太平二年,嵬白山裂。
按《辽史·圣宗本纪》:太平二年三月,嵬白山裂数百步,泉涌成流。
宋
太宗雍熙三年,常峡山圯。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雍熙三年,阶州福津县常峡山圯,壅白江水,逆流高十丈许,坏民田数百里。
淳化二年,登辽山崩。
按《宋史·太宗本纪》:淳化二年八月己丑,雅州言登辽山崩。 按《五行志》:淳化二年五月,名山县大风雨,登辽山圮,壅江水逆流入民田,害稼。
真宗咸平元年,宁化军山圮。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咸平元年七月庚午,宁化军汾水涨,坏北水门,山石摧圮,军士有压死者。
咸平二年,灵宝山崖圮。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年七月庚寅,灵宝县暴雨崖圮,压居民,死者二十二户。
咸平三年,三阳砦崖摧。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三年三月辛丑夜,大泽县三阳砦大雨崖摧,压死者六十二人。咸平四年,成纪县山摧。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四年正月,成纪县山摧,压死者六十馀人。
景德四年,成纪县山崖圮。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景德四年七月,成纪县崖圮,压死居民。
天禧五年,襄州道土涌起。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天禧五年五月,襄州凤林镇道侧地涌起,高三尺许,长三丈,阔八尺,知州夏竦以闻。
神宗熙宁元年,山裂。
按《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熙宁元年,潭州益阳县,雷震山裂出米。
熙宁五年,少华山崩。
按《宋史·神宗本纪》:五年九月丙寅,少华山崩,诏压死者赐钱,贫者官为葬祭。 按《五行志》:五年九月丙寅,华州少华山前阜头峰越八盘岭及谷,摧陷于石子坡。东西五里,南北十里,溃散坟裂,涌起堆阜,各高数丈,长若堤岸。至陷居民六七社,凡数百户,林木、庐舍亦无存者。并山之民言:数年以来,峰上常有云,每遇风雨,即隐隐有声。是夜初昏,略无风雨,山上忽雾起,有声渐大,地遂震动,不及食顷而山摧。〈按华山崩,《通考》作熙宁五
年事。
〉
按《闻见后录》:熙宁中,少华山崩,压七村之人不可胜计。先是穴居虎豹之属尽避去,人独不知,遂罹祸。山以夜崩,声震百里外州,距山才二十里初不闻,其异如此。
哲宗元祐元年十二月戊戌,华州郑县小敷谷山崩。按《宋史·哲宗本纪》云云。光宗绍熙四年,祝融峰、剑门关山摧。
按《宋史·光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绍熙四年秋,南岳祝融峰山自摧。剑门关山摧。
绍熙五年,南高峰摧。
按《宋史·光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十二月,临安府南高峰山自摧。
宁宗庆元二年,黄岩山徙,临海清潭山移。
按《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庆元二年六月辛未,台州黄岩县大雨水,有山自徙五十馀里,其声如雷,草木、冢墓皆不动,而故址溃为渊潭。时临海县清潭山亦自移。
按《文献通考》:唐志载金縢曰山徙者君不用道禄去公室赏罚不由君侯人执政也此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