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宝华山弘律沙门 读体 集
七别解戒相者。盖前五门是推演教义。第六门是分别题目。教义题目既已朗然。则当正解戒相。凡诸沙弥受持十戒。以为具戒之基本。已登坛近圆时。重在白四羯磨。感发戒体。次乃为说戒相。保护其体。故今将释戒相明持。先出无作戒体。无作者。天台大师云。戒体者不起而已。起则性无作假色。磐公释云。谓此戒体不起则已。起则全性。而性修交成。必有无作假色。无作一发。任运止恶。任运行善。一作之后不俟再作。故云无作。(文)言无作假色者。十一色法各有假实。就法处所摄色中。唯定果色名为实色。表无表色并名假色。善恶二戒各有表及无表。表即名作。无表即名无作。今且释善戒。互跪翘勤。名为身表。三说乞戒。名为语表。众僧和合。同集戒场。亦名身表。白四羯磨亦名语表。由此作法。受得清净戒体。成比丘性。为意家所缘。任运恒得止行二善。故云一作之后不俟再作。名为无作假色也。此无作戒体。从第三羯磨毕时便得。于一切男女边。得不淫色。于一切情非情边。得不盗色。于一切有情边。得不杀色。于一切有情边。得不欺诳色。乃至于一切地。得不掘色。于一切草木。得不坏色。于一切酒。得不饮色。如是二百五十戒法。一一各周法界。故出家功德经明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不可穷尽。正由此妙善戒法。遍以法界为所缘故。是则无作戒体。是法处色。是无漏色。有漏五蕴色身为依。无漏五蕴戒身为依。有漏色身从父精母血和合而生。是色处假色。无漏戒身从三师七证羯磨而得。是法处假色。所以和尚名为力生。正从能生戒身以得名耳。得此戒身。便同僧宝。能使天龙尊奉。神鬼钦承。迩来授受。体则迷而莫知。相则晦而罔谙。欲企道基坚固梵行精莹。何可得焉。故今先出戒体。而令授受不虚保护清净也。
次正解戒相。准律分八。初波罗夷法。二僧伽婆尸沙法。三不定法。四尼萨耆波逸提法。五波逸提法。六波罗提提舍尼法。七众学戒法。八灭诤法。
初波罗夷法
共有四条。僧祗律云。波罗夷者义当极恶。谓更无事重于此者。总以三义释之。一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不共住。非但失道果而已。不得于说戒羯磨二种僧中住故。三堕落。舍此身已堕阿鼻地狱故。
律云。犯波罗夷者。譬如有人截其头。终不能还活。断多罗树心。终不复更生长。如针鼻缺。不堪复用。如大石破为二分。终不可还合(多罗此云岸形。直而且高。叶可书经。此树若断其心。即便枯死。永不发生)。
根本律云。波罗市迦者。是极重罪。极可厌恶。嫌弃不可爱。若苾刍亦才犯时。即非沙门。非释迦子。失苾刍性。乖涅槃性。堕落崩倒。被他所胜。不可救济。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不能郁茂增长广大。故名波罗市迦。
律摄云。波罗市迦者。是极恶义。是他胜义。才犯之时。被梵行者所欺胜。出家近圆。为除烦恼。今破禁戒。反被降伏。又能害善品使消灭故。又复能生恶趣之罪。故名波罗市迦。又被非法军而来降。法王之子。受败于他。既失所尊。故名他胜(近圆者。圆谓涅槃。受比丘戒。则能亲近涅槃。故名近圆)。
萨婆多论云。波罗夷者。名堕不如意处。如二人共斗。一胜一负。犯此戒者不听忏悔。毕竟永堕负处。又如焦谷种。虽种良田勤加溉灌。不生苗实。犯戒亦尔。虽勤加精进。终不能生道果苗实故。
佛说犯罪轻重经云。犯波罗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按论云。人间一千六百年为彼天一昼夜)于人间数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年(此年数必译误。音义中辨)此泥犁即焰热地狱。谓狱卒置罪人铁城中。火然燋烂。烧炙众生故。此但名其有间。若谤三宝五逆等罪。寿一大劫。堕八无间狱也。
第一淫戒
淫者。污秽交遘鄙陋不堪之事。名非梵行。亦名不净行。准善见云。此是性罪。不受佛戒。世间法尔有罪。以犯佛戒则重。犯国禁则轻。轻者。国制强奸者斩。和奸者笞。淫男者杖。重者。佛制不论男女等。一有乐欲心行淫。则堕三涂。穷劫极苦。非同世刑。不可言喻。
若比丘。共比丘同戒。若不还戒。戒羸。不自悔。犯不净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缘起 盖心随境转。戒依事制。若境幻心空。则情忘理显。所以戒结五篇。皆由有漏生起。而大圣乘时制为学处。故善见律云。未有漏者。如来结戒。众生生诽谤想。云何瞿昙沙门如诸声闻弟子。悉是贵姓。或是王位。舍于财物宫殿妻子眷属。不惜身命。皆是知足。无所希求。云何瞿昙反以波罗提木叉系之。是瞿昙未善别世人。故言如此。若结戒者。世人亦不生敬重之心。譬如医师未善治病。见人始欲生痈。未大成就。辄为破之。破已血出。受大苦痛。以药涂之。疮即还复。医谓曰。我为汝治病。当与我直。病人答曰。此痴医师。若是我病。可为我治。我本无病。强为破肉令血流出。生大苦痛。反责我直。讵非诳耶。声闻弟子亦复如是。若先结戒而生诽谤。我自无罪。强为结戒。是故如来不先结戒。若有漏者。是时如来当为诸弟子结戒。(文)以是义故。每戒之下。先出缘起。又制戒之后。复有缘起而加制者。亦有缘起而开制者。故五篇之内有一制数制之不同。今此淫戒有三制。律云。佛在毗舍离时。迦兰陀村须提那子。持信坚固。出家为道。时世谷贵。乞食难得。须提那子将诸比丘。诣迦兰陀村乞食。母闻子归。往劝舍道还家。再三不允。乃令与妇安子使种不断。便捉妇臂。将至园中。三行不净。时须提那子行不净已。常怀愁忧。同学问知其故。具白世尊。世尊集诸比丘。以无数方便诃责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须提那。云何于此清净法中。乃至爱尽涅槃。与故二行不净耶。告诸比丘。宁以男根着毒蛇口中。不持着女根中。何以故。不以此缘堕于恶道。若犯女人。身坏命终堕三恶道。何以故。我无数方便说断欲法。断于欲想。灭欲念。除散欲热。越度爱结。我说欲如火。如把草炬。亦如树果。又如假借。犹如枯骨。亦如段肉。如梦所见。如履锋刃。如新瓦器盛水著于日中。如毒蛇头。如转轮刀。如在尖标。如利戟刺。甚可秽恶。佛诃责已。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久住。若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犯不净行。行淫欲法。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此是创制也。如是结戒已。时有䟦阇子比丘。愁忧不乐净行。即还家。共故二行不净行。诸比丘白佛。佛集僧诃责云。汝痴人。犯波罗夷不共住。若有余比丘。不乐净行。听舍戒还家。若欲复出家。于佛法中修净行。应度令出家受大戒。由此更结不还戒戒羸不悔之语。此是第二制也。后复有一乞食比丘。依林中住。与雌猕猴共行不净。按行比丘见已白佛。如上集僧诃责。乃更结共畜生之文。此是第三制也 准僧祗律云。佛成道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中食后。因须提那子制此淫戒(按西域分三际。从十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春际。从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为夏际。从八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为冬际。一际四月。每四月有八个半月。今准此方。正当十月二十七日也)。 律摄云。由痴故因淫烦恼及淫事故。制斯学处。然以一切烦恼皆依无明不觉故生。无明即痴也。所以一一戒中。佛莫不诃云汝痴人所为非。而痴实是犯戒之根源也 又结戒必要集僧者。准萨婆多论有五义。一佛现不自专辄。二佛不集众筹量轻重。而后结戒。但共众和合。令罪者心伏。三如国王持国。虽得自在。凡有国事。与诸忠臣议之。国得久住。佛法王亦尔。虽于法自在。为持佛法故。凡有法事。集众共知。法得久住。四以为肃现在当来弟子。凡是僧事。不问有力无力。要问众详宜。不得专独。五诸佛法尔。不独一佛 又集僧已。佛知而故问。知时而问。知而故问者。一以佛常法。二以佛无事不知。欲令前人伏罪。顺自言治法。三以为安众生故。佛无事不知。无事不见。若不问。前人自以知见说罪过。则众生常怀怖惧。不能自安。非是集众安众生法。四若以逆察人心。非大人圣主仪体。知时而问者。要在比丘众中问。沙弥白衣前不问。一以今是结戒时 又云。一切善法不言结。何以但言结戒。然戒是万善之本。但结戒即结一切善法也。
释义 文分三节。若比丘。是泛指受持具戒之人(下皆准此)。共比丘下。正明所犯之事。是比丘下。结成所犯之罪(按智度论云。比丘义含有三。一破恶义。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言破恶。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见思之恶。二怖魔义。既能破恶。魔罗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三乞士义。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出家之人内修清雅之德。必须远离四邪。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