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分律疏 » 四分律疏全文在线阅读

四分律疏卷第八

关灯直达底部

四分律疏卷第八本

沙门 法励 撰述

●安居犍度第三

善事故言听也。

第二白所依人已下已列安居法。对前总文。先解义门。第一约时。第二约处。第三就人。第四对法。

先时分别。于中复四。一结夏非春冬。第二夏分四月。结三非四。第三夏分有闰数。第四结时不同。

初门者。问若尼无益行三时俱提。比丘并吉。有利益事。开行无犯。所以唯结其夏不结春冬者何。答夏中游散。坏行义多。招讥恼重。所以结夏。春冬行者坏行义少。讥恼复微故。不结春冬。是以文言听诸比丘三月夏安居。即是夏中有法住。去时为益有法去。余时无益。无法住有益。无法去。

次第二门。问夏分四月。但结其三非。尽结第四月耶。答有二义。□□□开不逮之流。若无缘者结前。或有缘者结后。若尽结四月。唯四月十六日者。成夏。十七日后不成安居。无四月□教法太急。事难常行。开其一月。筹量进否。三十日结夏故。律言舍利弗目连。十七日到。佛言听后安居。二为赏劳。若定结四月者。有待之形无以存济。是以但结其三。开后分一月。迦提五利故。律文。若前安居住。前三月不受迦絺那衣一月。

第三有闰数不数。解言。修道慕急。多日为善。不听数闰足满三月。多论云。若闰四月。前四月十六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于其中间百二十日。亦得尔。所日畜两衣。两衣开畜。听含闰者安居修道。故宜多日。若尔既不听数闰。便非安居中日。闰中出界。得无破夏不。解言。本结要期许不出界。今未满出者即非相续。界内离要期处故。所以破。问如含闰受日。亦得四十五日六十日在界外不。解言。安居局处。修道慕多。故使摄闰。受日出界有缘故开。非正修道故。但一月十五日也。又复安居约三时辨。故使含闰。受日数日随日不定。故但称法。问夏摄润者。五事赏劳。亦得两月六日利不。今且一释。此五利宽奢。俱不摄闰。数满一月五月便舍。不同安居。正是修故。既知含闰。闰五月六月百二十日。住闰四月者。结位有三。百则增减。前四月百二十日。后四月随多少。五月定九十日。是中或有安居。隔一月去时降一日。谓一人前四月三十日结。一人五月一日结。若论去日。前人七月尽。后人八月一日。若闰中三十日结。并与五月一日同。但可结日有前却。去日同是八月一日。若对闰七月。结位有三。五月一日已前十六人结。但九十日。二日已后十四人结。百二十日住是中。或有安居降一日。去时隔一月。乃至。安居隔十四日已后十四人结。百二十日住是中。或有安居降一日。去时隔乃一月。至安居隔十四日。去时隔一月等。可知。伽论安居有闰听数。日满便去。今不同彼。

第四结时不同。为以夏四结三。故使结时有二三之别。若前后分别。十六日是前。十七日即后。文证可知。若三种分别。如增三说有三安居。谓前中后。前者十六日。若十七日已后。是中五月十六日一日名后。此分相说。若通辨结时者。若当无闰一月中结。若闰四月六十日结。其余合同闰前。无闰一月结也。所以尔许时中咸得结者。以三十日六十日。并是结时分故。不同祇律。四月十六日五月十六日。此之二日成结前后。故彼文行未至住处。路侧即依树车等安居。至明相出。趣所住处。致后安居日应三说。安居安日不受一越毗尼。又不结后二越毗尼破。亦不得衣利。又见论。五月十六日为前安居。六月十六日后安居。为以王者改法故尔。问此文何故一月六十日皆言得成结者。以其三月悉足故。下文言后安居者。住后三月。随前安居自恣不得数岁。住侍日满。

第二约处分别者。一释。依房蓝等安居故。文言。依某聚落某蓝房等。又解依界。所以知依界为护。夏分齐者。下文言。一脚入界。受日出界外。又背请成不成中界外界内布萨。又移夏言此彼界僧破等。又十律。有比丘以床置四界内。往反不碍。后时不知何处取衣。佛言四处各取一分。又云。众多僧房共结一界得安居。应住何僧房。答随意住。祇律。因身子为饶益亲里故。往那罗聚落安居。后不欲离世尊。因以白佛。佛言从今听王舍竹园精舍那罗聚落。共作一布萨界。令身子安乐住。白二法结。又身子那罗聚落安居日。日往竹园。不堪持衣。又有比丘祗桓精舍安居。食后欲诣开眼坐禅。或于彼宿。佛言从今祇桓精舍乃至婆罗门林精舍。悉同作不失衣界。竹园那罗聚落。同结不失衣界亦尔。令身子及诸比丘得安乐住。白二羯磨结。准斯等文。明知依界以为护夏限分齐。虽复名牒某甲蓝等。不即局此。谓举住处以取某界。然界有二。谓自然作法。两处俱成。问自然安居得结界不。答不得结。文言。安居竟应结界故。若尔。先在自然摄衣界里。忽尔结衣界。亦应失衣。答不类。以本受衣。不假自然衣界故。今虽结不失受法。安居之法原来局界。入界成安居。故结即破。问作法处安居。得解界不。答不得解。解即破故。文言。安居竟应解界故。若尔解不失衣界。即应失衣。解言。安居假界成。今若解者失所依故。解而即破。受衣不假界解不失受。又以局处故。入界园等。成安居。但解即破。受衣不局界故。故使入界不成受衣。纵解衣界不失受法。

第三人分别者。何等人安居。谓五众故。十律优婆问何等人安居。佛言比丘乃至沙弥尼故。此律尼三时游行不安居戒。制五众罪。以其出家位同。咸废修道招讥义等故。问俱等安居具戒有数岁。下三不尔者何。答以有师徒位别。依止分齐。教戒尼等。下三无此故。不数岁故。房舍中。下三众等。以生年为次第。又问具戒数年。不同俗年者何。答功德法故。取终不据始故。文言。听随前安居人一时自恣。不得数岁。

第四法分别者。泛论其义。略为四门。第一列数辨释。第二教行分别。第三约就前后。第四与处相应。文近分别。此四门中。初门约文说。凡安居法。或二或三或四。亦可四者为七。言二者。谓前后安居。四月十六日前。十七日后故。文言。安居有二种。有前安居。有后安居。此对赏罚。谓前安居人。得五事名赏。后不得称罚。若就结罪轻重。五月十五日已上是前。十六一日是后。前吉后提。今此前后者。专约赏罚。以定前后也。言三者。谓前中后。如增三说。此等通约三十六十。以定前后者。方尽其理。四月十六日前。十七日已去。是中五月十六日后。六十日同尔。

或四者。即此文是。分文为四。初对手安居。二诸比丘住处无所依人已下心念安居。三尔时诸比丘住处已下忘成安居。四时诸比丘往安居处入界已下四句。总名及界安居。对手中两。一前二后。言白所依人者。谓所对作法人。是故下文言。无所依人听心念安居。五分具列威仪偏袒等。此中文略。作法文五。一言对前人故。言长老等。二自斥己名。三明所依处故。言依某甲聚落等随事。以称不劳并牒。如下依山窟空树斫杖人等。类可知。四正明。要期作法而结前者。为简于后。三月者甄第四月。夏者除春冬安居。正出要期离游行之损。五房舍已下断理资缘。令四方僧有受用之益。立要慰勤故。如是至三除。蓝内安居已外聚落山窟处等。皆不须第五断理句。五分受安居者。答言。我知十律。上座对下座。三说竟。下座言莫放逸。上座言受持。下座作法亦尔。后三月亦尔。又须依持律。夏是正修。依第五持律。余三时者。依于上四。僧尼同尔。后三月亦如是者。谓十七日已去作法同前。唯称后三月为异。

第二心念者。以无所对故。与心念之名。准如说恣及分衣等。要须口言。口言之法。律无正文。准对手说。上五句中除初句即是。但下四句中。或白衣等处。又除断理句也。问心念成安居。受日亦应尔。十律问。得心念受七日不。佛言不得。除五人得。谓坐禅人。阿兰若独住人。远行人。长病人。饥饿时亲里边行人等。如布萨自恣受衣受七日七日药与一请及净施衣。此等七事心念得成。此律文于上七中。但有说恣。余五无者。谓须牒事筹量。故无心念。受日安居局处。不牒事量宜。故有心念。心念舍请无其实益。展转须对真实付彼受衣药等。受无时限。得待对人故。此诸事并无。心念安居有限。恐越时[仁-二+隻]。故开心念。

次第三忘成安居。先在此界。得客作法。而忘结者。此不说忘成。今言成者。谓从外来要期求处。无人可白。而忘不心念。但令与处相应。佛亦开成。是以文言。为安故来便成。如说欲法忘说亦成。若忘不成罪者。如忘不成覆。及无长罪。似有忘成。但后随忆要须作法。不得即当发露说净。故不类此。如钵衣药受日等。尚不开心念。何处责有忘成。故不同安居。若尔如发露法。既有心念应有忘成。答安居局处与作法同。忘不发露犹是覆藏。故无忘成也。余心念说恣等。并以不局处故。又时已过。虽不更作法。不无有罪。分衣义通局法为正。故无忘成。心念忏吉既无时限。业累须排。亦忘不成也。五分十五日为安居。受房舍敷卧具。虽不发心口言结之。亦得名安居。

次第四反界成安居者。凡言入界。谓作法僧界入园。是自然僧界。此约位辨二界也。双脚界入两。一脚入园故。文列四者。即事别为四。今且从双只两位。对疑以开成。先举双入二句解者。前忘成等。入界经久。事是宽容。但忘不心念。以先有求安居心。故开成安居。今我入界园等。心实不忘。直以时促未得作法。为成以不。佛以时中短促不同前二。又复不忘。异于第三。汝既本有起此要期心故。入界园等及处相应。亦成安居。次举只入解者。双入成安居者。义如前判。未详我今始一脚入未全相应。颇亦成不。佛以转成。匆迫遂本要心。赴此亦成。如上所论四句悉成。故使文中并言为安居故来。便成安居。问双入成安居。俱出是破。此义可尔。既一脚入成。一脚出界。是破以不。解言为益利故。一入开成。一出非破。若尔如入净地。亦应一出勉宿一入是触以不。答触唯双入方犯。出但一出勉宿。亦为益故。成易破难。又如受舍。亦益行者。受难舍易。上来总相辨法。或二或三四。但二三者是位。谓约时分位。有二三别也。言其四者。是安居法。约前二三时位中。开制不同故。有此四位。便隔碍横局法者。竖通二三。斯亦位言有不通义。可以思知。自下三门悬说。

次教行分别者。先就教辨。三藏之中毗尼教摄。教通制听。听而非制。文言。听安居制故。若对过分别离作过故。即名为制。今安居法对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