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参加朋友组织的极客聚会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人工智能这个话题,然而在探讨过程中,他们却能像聊家常一般地谈论人类历史、经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量子理论等。他们的谈话完全颠覆了我对极客的刻板印象,我曾经以为极客只是一群精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没想到他们的知识可以如此渊博。从某种角度肯定了我的一个观点,即未来真正优秀的人才一定是那些有着全面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
然而,即便看到身边已经有不少全面发展的案例,有些人还是会固执地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要学那么多,专攻一项就好了。我们也时不时会听到“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这样的话,我不知道这个观点是谁提出来的,然而这样的言论显然没有任何依据,不仅如此,它还具有误导性,甚至会成为阻碍我们发展和进步的绊脚石,因为拥有这样信念的人不仅会以此为借口,不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还会用它来打击身边那些想要获得全面发展的人。
支持“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的人也许会以“一万小时定律”来支撑他们的结论,认为要想拥有某项杰出的技能,就必须付出长时间的努力,而人的一生精力与时间都有限,因此只能专攻一项技能。如果学太多的话,不可能每一项都学精,因此每一项技能都只能处于平庸水平。听上去似乎挺有道理,但是进一步深究就会发现它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
让我们从理性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是由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提出来的,他在畅销书《异数》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0000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实际上,格拉德威尔“一万小时定律”的提出参考了另一项研究结果。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工智能研究的开拓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和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在研究国际象棋大师的成长时,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经过10年左右的训练而达到国际象棋大师的水平。于是,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Ten years law)。
然而,无论是“一万小时定律”还是“十年定律”,它们都有其适用的前提条件,并非针对所有技能,也不适用于所有人。
首先,最新研究已经指出,“一万小时定律”从来都不存在。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10000小时的最低值,这个时间范围从几百小时到几千小时。比如,如果从0开始学习网球,200个小时的学习和训练就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即便是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获得博士学位也仅仅需要几千小时而已。
其次,“一万小时定律”和“十年定律”研究的都是那些“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例如钢琴、象棋、舞蹈等。确实,在艺术或者体育这样的竞技领域,想要获得突出成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即便如此,时间的长度也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天赋起了很大作用。然而,练习时间的长短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如创意营销、公司管理、产品设计等的作用就十分有限,因为这些都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
事实上,“一万小时定律”只对那些想要在艺术、体育等技能上获得突出成就的人有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工作上所需要的能力都是一些复杂的综合能力,例如产品开发、用户运营、市场推广,等等。这些能力的获得与训练时间长短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恰恰相反,它们依赖的是更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多元化技能。
不管是从人格发展还是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全面发展都是更好的策略。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简而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他们鼓励跨学科的互动与知识的整合,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庞杂而又有机联系的系统,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将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使各门学科相互孤立,把世界拆分为无数的碎片,这必然导致人的发展是片面的,思维方式也是孤立的。只有透过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超越学科间的各种限制,才能开拓新知识的学习、研究问题的视野,真正将世界还原为一个整体。
在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全面发展的同时,商业公司也开始把综合能力以及更广泛的知识结构与技能作为商业人才的标准,并提出了T形人才的概念——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的人才。
我想象,以全面为基础的专业化不仅逐渐成为教育和商业公司在培养人才、选择人才时的标准,更是未来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效率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关键
“效率”是过去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关键词,因为那时商业环境相对稳定,企业运营和管理规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公司内部运营依靠的是流程化与标准化。“专业度”与“经验”是人才的评判标准,员工的专业度越高,经验越足,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就越高,那么对公司的价值也就越高。在这种环境下,只需要有基本的专业知识,然后不断积累某个领域的经验即可,没有必要追求全面发展。然而,进入到新时代后,所谓的“稳定”便一去不复返。
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一切瞬息万变,就像柳传志在某期节目中所说的那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社会状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新生事物完全打破了我们的经验所及,我们看不懂了。”这种变化导致商业规则被重新改写,过去的管理、运营、营销规则都不再适用,经验的价值在慢慢降低。企业效率再高也不能左右成败,效率根本不是追求的目标。
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无论大小,都在谈论创新、转型和改变。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创刊30周年年会上,李彦宏就在演讲中表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很快就会死了,所以他更关注创新。
想要在这种商业环境中存活下去,企业便需要通过大量内部创新和快速试错的方式来寻找新增长点,因此企业对员工的综合能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为他们不再被看成是执行任务的“螺丝钉”,而需要开始主动行动与创造。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样,许多科技创新公司已经开始尝试采用扁平化、去中心化,以项目为中心的组织方式,并给员工充分的创新空间。任何人只要有想法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就可以从公司争取到资源,组成自己的项目团队。员工的工作动力完全来自对项目的认同,以及对项目成功的渴望。如此才能把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调动起来,实现创新。因此,在未来的公司,一个人的发展速度与空间不再取决于专业和资历,而是全面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等。
明智的决策依赖全面的知识结构
速度与方向,孰轻孰重?毫无疑问,肯定是方向,因为就算速度再快,如果方向是错误的,结果只会离期望的目标越来越远。
虽说对于未来的方向,没有人能够精准把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随意做选择。事实上,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决策,特别是战略决策,变得十分关键,一个错误的决策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有可能让它错失发展的良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有时候机会一旦错过就永远错过了。决策能力极其重要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如今的企业已经没有什么过往的经验可循,他人的成功也几乎无法复制,所有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
那么,什么叫作明智的决策呢?简单来说,就是用最优化的方式来实现目标。这绝非易事,因为它取决于一个重要能力,即是否对世界拥有较客观和准确的认知。然而,这是大多数人缺乏的能力,因为专业化的理念把原本完整的世界分割成独立的碎片,导致了我们机械化和碎片化的世界观,无法从统一的、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这个世界。
事实上,知识都是相通的,它们只不过是在描述不同层面的规则而已,自然科学描述的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社会科学研究的则是人类社会的规律。原子层面的规则叫作物理学;原子组成了分子,分子层面的规则叫作化学;化学再往上,无机物质经过复杂的化学过程,又演变成了原始生命,于是便有了生物层面的规则,即生物学;再往后便是人类学和社会学。
全面的知识结构意味着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与人类社会的规律都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其实,社会科学与商业高度相关,商业的基础就是人,不管是公司管理、产品设计,还是市场营销,都依赖于对人或者人群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这些知识对于未来趋势的判断,以及商业决策都有重大意义,因为尽管商业环境在变,但是关于人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只要能够对人的基本规律有深刻认知,那么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然而大部分人却对这些重要知识全然不知,而是依赖常识或者直觉去做决定与判断。这也许能够解释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西方很多杰出的政界、商界领袖都是人文或者社科出身,因为他们对人更感兴趣,对人的认知也更深刻。
因此,一个人的知识越全面,对世界的认知就越完整,便越接近于真实的状态,对规律的把握也就越精准。这样的人才能走在时代的前端,并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拥有更高的成功概率。
面对智能机器人,我们必须进一步复杂化
对比过去30年中每10年的变化,我们就会发现整个世界的变化速度在呈指数增长,毫无疑问,未来的变化速度只会越来越快。人类的下一个时代是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成了公认的事实,像谷歌、腾讯、阿里巴巴等顶级科技公司都将大量资源投入人工智能领域。很多专家预测许多传统职业会消失,但与此同时,很多新的职业也会出现。我们无法预测人工智能的大规模使用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我们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复杂,以提高适应未来商业环境的能力。
我的人文导师在课堂上讲到基因与进化时说:“在进化过程中,成功留下来的永远都是那些能够准确反映环境的基因。”的确如此,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基因的重要生存策略就是通过增加自身的复杂程度,即通过存储更多信息,来适应环境。正是因为基因的不断复杂化,世界才会进化出像哺乳动物和人类这样复杂的生物,人类进化的大脑皮层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因为它能让我们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从而对环境做出更准确的反应。
通过增加复杂程度来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不仅仅适用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发展。其实,现代大学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提供大批更复杂的人才,这种复杂化的直接体现就是更全面和深入的知识。然而,现在的大学显然无法满足我们对复杂化的需求,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也似乎很难让我们适应如今的商业环境。正因为如此,知识服务的概念才开始流行,自我教育成了比高等教育更重要,也更有效的个人发展手段。
环顾周围,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年轻人都在利用业余时间,马不停蹄地进行学习,他们所学的知识很多都是与自身从事的专业领域无关,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社会科学知识感兴趣。这种学习热潮一方面体现了大家的一种更高的自我追求;但另一方面反映了一种危机感。力图使自己从单一的专业化人才转化成综合性人才才是非常明智的、与时俱进的自我发展策略。当所有人都在通过努力学习来实现进一步复杂化的时候,你如果选择背道而驰,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那么结果很可能就是,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