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传》第八章 最后的较量
1. 步履维艰
“霸王”战役结束以后,第3集团军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是巴顿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眼下,他已经勾画出一份战役计划的蓝图,这个计划无论从规模还是内容上看,都是非常惊人的,它甚至使巴顿本人都感到吃惊,他把它称之为“必胜的计划”。
“必胜的计划”主要内容是,以第3集团军3个军的力量迅速地渡过塞纳河去,向东挺进,穿过德军空虚的“齐格菲防线”,直抵莱茵河,而后直捣柏林,力争在秋雨把战场变成无法通过的沼泽之前,彻底赢得欧洲战争的胜利。
8月23日,天气阴冷而潮湿。这一天,巴顿把这份“必胜的计划”,交给了布莱德雷。同一天,第15军被调往第1集团军,使巴顿手头现成的军只剩下两个,而凭这个兵力是无法完成“必胜的计划”的,因此巴顿试图说服布莱德雷支持他的计划,并允许他偷偷使用或借用第7军的全部或一部分兵力。
布莱德雷对巴顿的计划基本上表示赞同,因为这同他的想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他主张使用六至七个军,而巴顿认为三个军就足够了。
眼下,布莱德雷正忙得不可开交,他就要飞往谢尔柏斯特,围绕盟军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与蒙哥马利进行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
“霸王”计划原来规定,在“霸王”战役基本任务完成后,盟军应在塞纳河边暂时休整,补充损耗,并建立瑟堡和布列塔尼半岛上各港口到塞纳河的后勤补给线,然后再发起下一次进攻。但战局发展之快超出了原来的预料,德军兵败如山倒,一触即溃,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下,艾森豪威尔认为原地休整已无必要。他认为盟军应冲过塞纳河去,把目光瞄向莱茵河。8月19日,他把这一决策告诉了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取得了完全一致的认识。但是,在制定具体的作战方案时,双方出现了分歧。随着事态的发展,这种分歧最终变成了一场将军们之间的“战争”。
蒙哥马利建议渡过塞纳河后,采取“一路突击”,由他率三个集团军(英第2集团军、加拿大集团军和美第1集团军),向鲁尔河方向阿登以北实施进攻。至于巴顿的第3集团军则留在默兹河边坚守阵地。蒙哥马利这一建议,从纯军事观点讲,无可指责。但是,在这一计划的后面,却藏着两层美国人所不能接受的意思:一、按此计划,蒙哥马利将指挥盟军所有地面部队,在事实上架空了艾森豪威尔;二、骁勇善战的第3集团军将变成一支后卫部队,最终打败德国的荣誉之冠将落在英国人头上。
布莱德雷针锋相对,提出分两路进攻的计划。按这一计划,第1集团军只能抽出一个军给蒙哥马利,支援他进攻鲁尔区,而该集团军剩下的几个军则派给第3集团军,支持第3集团军开展第二路进攻。
布莱德雷告诉巴顿,目前他没时间同他讨论“必胜的计划”,他要去谢尔柏斯特,迫使艾森豪威尔在两种计划中作出抉择,这不是一般的计划的抉择,而是两个国家间的抉择。
从巴顿的战术观点来说,他赞同实施“一路突击”,“必胜的计划”所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不同的是,这种“一路突击”的主角是由第3集团军来唱的。但是,在听了布莱德雷的话后,他转而同布莱德雷站在了一起,因为现在“一路突击”代表的是英国的利益,“两路进攻”代表的是美国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巴顿不会固执地犯糊涂。
8月25日,布莱德雷从艾森豪威尔那儿回来了,没有带来什么好消息:艾森豪威尔仍在考虑两个截然对立的计划,举棋未定。布莱德雷这时已经决定,不管最后确定计划是什么样,他得首先越过塞纳河去。
布莱德雷煞费苦心地下达一项命令,这是一项弹性极大的命令,即部分满足了蒙哥马利的要求,也一定程度地满足了巴顿的要求,并且还可以根据艾森豪威尔最后确定的计划。随机应变,向北向东,可灵活机动。
根据布莱德雷的命令,第1集团军应在默伦和芒特越过塞纳河,向法国北部城市里尔进军,这个方向正是蒙哥马利所主张的进攻方向。
第3集团军此时已拥有七个师,它的任务是分成左右两路,沿巴黎向东的两条公路干线平行追击,目标是梅斯——斯特拉斯堡一线,这与
“必胜的计划”差距很大,但这个方向却是该计划的一部分,巴顿对此还是比较高兴的,他在日记里情绪很高昂地写道:“我坚信,如果我们现在狠狠地打击德军,战争可望在近期结束。”
第3集团军立刻开始了跨越塞纳河的战斗。
8月26日这一天,巴顿先后视察了第20军军部、第5步兵师、第7装甲师和第4装甲师,给他的士兵们打气。在这一天的战斗中,第3集团军在所有战线上大踏步前进,但巴顿并不满意,因为他看到德军的抵抗极其软弱无力,他要求部队以更快的速度推进。
27日,第3集团军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
这时,出现了两个令巴顿头疼的问题,显示了某种不好的预兆。
一个问题是,蒙哥马利坚持要在图尔奈实施空降,这一行动占用了为巴顿运送物资的所有飞机,使第3集团军本已紧张的燃料和物资供应更加吃紧。
第二个问题是,担任翼侧保护的法第2装甲师的官兵,大都掉进了温柔之乡,此时仍在巴黎的酒馆里大吃大喝,享受着巴黎女郎醉人的温存,致使第2装甲师迟迟不能到达战斗岗位。最后,还是在布莱德雷的强烈干预下,巴顿才把这支部队“收”了回来。
更糟糕的情况出现了。8月29日,艾森豪威尔终于对塞纳河以后的作战计划做出了抉择。在蒙哥马利软硬兼施的游说与威胁之下,他终于站到了蒙哥马利一边,同意了其“一路突击”的计划,但同时,他还做了一些调和,他命令蒙哥马利在北路进行主攻,巴顿在南路实行辅助进攻,不过第3集团军的后勤供应(主要是汽油)将被大幅度削减。
巴顿对此怒不可遏。虽然第3集团军也被赋予了进攻任务,但仅凭汽油供应减少这一项,便足以使他不能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对艾森豪威尔如此妥协求全,他十分不解,他说:“蒙蒂一意孤行,而艾克却一味地‘是,先生’……”
8月底的形势,对盟军非常的有利。艾森豪威尔的情报处长肯尼思·斯特朗少将的报告称:“8月的战斗已成定局,敌人受到了应有的打击。两个半月的鏖战,最终使德国人血流成河,其规模之大,即使对于胃口极大的德国人来说,也是够吃的。德军已不再是一支像样的军队,他们成了一群散兵游勇,他们组织涣散,士气不振,缺乏武器和装备,结束欧洲战争已为期不远,几乎是近在咫尺了。”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巴顿决定即使没油,也要大踏步前进。他认为,只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轻出奇兵,一定可以“像天鹅一样射进齐格菲防线”。8月28日晚,巴顿的部队已接近默兹河,正在他准备一举杀过默兹河,直捣“齐格菲防线”时,原先按计划已同意拨给第3集团军的14万加仑汽油却没有运到,造成一些部队因缺油被迫停止前进。造成巴顿断油的原因是为了保证蒙哥马利的突击计划,汽油被调往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巴顿为此怒不可遏,他抱怨说:“我只要能得到一滴汽油,就能保证打赢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巴顿曾领着他的坦克旅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战斗,如今他决心故伎重施。当晚,巴顿下令将所有汽油集中起来,用于1/4的坦克,他自己则登上第一辆坦克,进行战地指挥,领着这支队伍向默兹河猛冲过去。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战术行动,如果被德军发现进攻部队已经没油,他们很可能遭到灭顶之灾。幸运的是,此刻的德军已是惊弓之鸟,巴顿的部队很顺利地就冲破了守军防线,当晚,其先头部队大部已渡过默兹河。
同一天晚上,巴顿才得知对他来说是最糟糕的消息,油料将优先供应蒙哥马利部队。果然,第二天,8月30日,第3集团军所需的40万加仑汽油的指标中只有3.2万加仑得到兑现。这时,巴顿部队距梅斯只有35英里,距萨尔还有70英里,摩泽尔已处于他的进攻之下,从那里到莱茵河只有100公里,德军已直接感受到巴顿的威胁。德军统帅部已任命能征惯战的莫德尔元帅在第3集团军前进的路上迅速集结兵力,以阻止第3集团军前进。谁知,盟军最高司令部也在做和他们一样的事,他们用汽油供应勒住了巴顿这匹野马的缰绳,敌我双方都发出了“制止巴顿”的呼声,这样的怪事居然真的发生了。
巴顿不愿就范,他继续前进,他命令手下的指挥官们“一直打到坦克开不动,然后爬出来步行再打……”这样,8月30日和8月31日两天,第3集团军在极其缺油的情况下继续向前猛冲。这时,后勤处长马勒向巴顿报告说,他一滴汽油都没有了!
第3集团军缺的不仅是汽油,其先头部队所需的鞋子、衣服及坦克所需的零件都发生了短缺现象,对巴顿来说,这是眼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否则第3集团军这么一个庞大的机器,就会成为一堆烂铁趴在那儿再也起不来了。
巴顿那种偏执狂的性格又从身上一下子冒了出来。在给妻子信中,他说:“我每前进一步都得拼命,然而现在阻止我的不是敌人,却是‘他们’……。假如我能想方设法弄点汽油,仅凭这一条,我就能打赢战争。”
想法变成了行动,巴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的后勤处长马勒。
马勒是个传奇式的后勤军官,从1941年本宁堡集训时,他始终是巴顿的后勤处长。对这位能干的部下,巴顿是这样评价的:他“是整个欧洲战区最会捞取物资的后勤处长。……凡是需要的物资他都能搞到——就连不马上需要的物资,他也常常能搞到……他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办事,总比别人先行几步”。
马勒以一种美国牛仔式的做法去搜刮汽油,汽油的一个来源是战场缴获,对这些战利品,他没有按规定登记,而是尽快地发给部队。另一个来源是,鼓励用一切办法攫取汽油。在他鼓动下,有些人冒充友邻部队人员去油库冒领汽油,有的士兵用管子将别人油库里、油箱里的油偷走,有的部队甚至把开往巴黎的卡车连同车上的油一起掠走。巴顿对这些“非正统”的做法,采取默许和鼓励的态度,他甚至向偷油最多的士兵提供一种极具诱惑力的奖励——给他们美美的放上三天假。至于巴顿本人,也是个“揩”油高手,他常常只带着可怜巴巴的一点汽油去布莱德雷的司令部,临走时总不忘让人把他的油箱加满。就这样,第3集团军无中生有地弄到10万加仑汽油。
10万加仑汽油虽然支持不了多久,但对巴顿来说是个宝贝。他命令先头部队继续向莱茵河和“齐格菲防线”前进,能走多远算多远。
艾森豪威尔再一次收紧缰绳。9月2日,他重申了对蒙哥马利计划的支持,对第3集团军的攻势作了限制。布莱德雷和巴顿虽然据理力争,却无济于事。
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干扰,终于“制服”了巴顿和第3集团军,他们再也无法快速地跃进了。而与此同时,希特勒也调整了战略部署,将大量部队由巴尔干半岛撤回,加强本土防御,迅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防御体系,“齐格菲防线”不再有名无实,它成了一堵横在盟军前进路上的高墙。一个千载难逢的、在1944年结束战争的良机就这样被错过了。
2. 突破“西壁”
“西壁”,即“齐格菲防线”,这是1939年希特勒进攻波兰时为遏制英法军队在德国西部边境构筑的一个庞大的工事。在1944年9月以前,这一工事形同虚设,在战争中并未发挥任何作用,可眼下,它成了盟军进入德国腹地最大的障碍。
1944年9月初,希特勒在“齐格菲防线”上部署了63个师,其中有15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镇守这一防线的是老谋深算的冯·龙德施泰特元帅,他的任务是遏制盟军的长驱直入,牢牢地控制住防线,并在适当时候向兰斯实施反攻。
9月4日,一再约束巴顿行动的艾森豪威尔突然间改变了主意,对巴顿大开绿灯,命令他迅速突破“西壁”,并向法兰克福挺进。因为,此时他已意识到巴顿早就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德国的失败是注定的,要彻底摧毁它,最重要的是速度。”
战争是个瞬间万变的怪物,有时候差之毫厘,便谬以千里。艾森豪威尔的反应比战场实际情况慢了半拍,这就为第3集团军在完成作战任务的道路上平添了许多障碍。
9月5日,第3集团军进入了默兹河以东的洛林地区。这是一块不祥之地,法国人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经历过两次屈辱和噩梦般的失败。一次是在普法战争中,一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洛林地区是几条大河的汇流处,高地、山脉、丛林密布其间,地形极为复杂。每年9月,这里就进入雨季,10月份达到高潮,届时整个地区变成一片沼泽,非常不利于装甲部队的行动。再加上法国人遗留下来的边境要塞和马奇诺防线也被德军利用,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
第3集团军的对手是德第1集团军。德第1集团军的七个装甲师和一个装甲旅在第3集团军正面设置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这是德军这一地区防线上最坚固的盾。
最锋利的矛对最坚固的盾,这将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9月5日拂晓,第3集团军的进攻开始了。巴顿很快发现,他的部队正在啃一块硬骨头。随心所欲地大踏步前进,在这里已变得不可能了。
头两天的进攻非常不顺利,第3集团军的各部队有的从进攻一开始就受阻,有的前进了不远就被迫停了下来,有的则为了一块小阵地同德军展开了拉锯战。惟一值得一提的胜利是,第318团夺取了326高地。对第3集团军来说,这是他们踏上欧洲后头一回遇到的事。巴顿对此大为震惊,这使他对艾森豪威尔前一段时间的错误更是痛心疾首:“这一切都是最高司令官的错误决定造成的,他们命令第3集团军停止前进,使我们坐失良机!”
情况还在进一步恶化,9月8日,从德国刚开来的党卫军第106装甲旅在奥梅兹发动反攻,插入第90师的两个团之间,它的一个小分队还闯入了该师师部,劫掠走了大批机密档案。与此同时,另一支德军向第80师发动猛攻。第11步兵师和第7装甲师也被德军的猛烈炮火压得抬不起头来。
正在第3集团军陷入苦战之际,布莱德雷却找到了机会,他发现由于德军同第3集团军展开了拉锯战,某些地段上出现了兵力空虚,于是,他采取了一个大胆的军事行动,命令第1集团军迅速插向“齐格菲防线”,并在科布伦茨附近占领莱茵河渡口。布莱德雷的这一决定无疑是绝妙的,它不仅粉碎了德军的反攻,而且对打破僵局起了推进作用。
以后的事,就成了第1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的竞赛。他们都想成为首先突破“齐格菲防线”的英雄。巴顿为此下令:无论哪位士兵,只要他能成为盟军第一个进入“齐格菲防线”的人,就可连升数级直至营长。
9月中旬,天气开始转冷,第3集团军战区内阴雨绵绵,第3集团军奏响了一支在雨水和泥泞中前进的悲歌。在天不予时、地不予利的情况下,第3集团军直到9月12日,才有一支装甲师渡过摩泽尔河,其余大部仍在河这边。巴顿对部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取得这样的战果感到十分欣慰,他对部下说:“不要着急,让我们坐下来喝杯酒再去冲‘西壁’吧!”就在这时,一个令盟军振奋但也让巴顿略感沮丧的消息传来:第1集团军已于前1日下午突破“齐格菲防线”,其先头部队已进入德国境内。
第3集团军输掉了这场竞赛,但巴顿没有气馁,待后勤供应恢复后,他决定于9月18日发动大规模攻势,突破第3集团军当面的“齐格菲防线”并攻战沃尔姆斯。
巴顿的对手亦非平庸之徒,9月18日,德军先于第3集团军发动了全面进攻。由于美军忙于进攻准备,没料到德军会有这一手,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吕内维尔的美军险些被赶出城,幸亏第4装甲师及时驰援,才稳住阵脚。
德军的进攻打乱了巴顿的部署,进攻被迫改到第二天。在第3集团军的强大攻势下,德军开始后退。巴顿雄心勃勃地准备在10天内攻破“齐格菲防线”,进入德国境内。正在这时,艾森豪威尔击碎了他这个梦。
盟军后勤系统此时已不堪大规模进攻的重负,艾森豪威尔决定在供应条件转好以前,全力供应北路的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和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第3集团军则在原地暂时转入防御。巴顿沮丧到了极点,对他而言,战争似乎已经结束了,他甚至想转到亚洲太平洋战场上去。他对盖伊这样说:“哎,哈普,你是否愿意去尼米兹海军上将手下去作战?”
幸运的是,巴顿现在已经得到布莱德雷真正的友谊。布莱德雷了解他朋友的痛苦,而且他对艾森豪威尔的不满也在增长,于是,他利用自己的权限,同意巴顿“对战线做一些小的改动”。
巴顿对此心领神会,一方面他停止了大规模作战,以表明他在执行最高司令部的命令,另一方面,他指挥部队频繁地进行中小规模的作战,并将此解释为守势中的攻势。在经过了貌似“平和”的9月底以后,巴顿又开始了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作战目标是梅斯,作战代号“霹雳行动”。
梅斯是德军在该地区重要的军事要塞,据称是“坚不可摧”的。“霹雳行动”计划规定:首先使用1000磅炸弹,从空中对要塞堡垒群进行轰炸,同时投掷汽油弹,然后再使用高爆炸弹。最后再以地面部队展开正面强攻。
“霹雳行动”于10月3日发起,由于空中支援未到位,进攻是在地面炮火掩护下开始的。在第3集团军的进攻面前,梅斯向人们证明了“坚不可摧”绝非浪得虚名,美军虽一度攻入堡垒群但很快就被赶了出来,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至10月10日,巴顿终于承认“霹雳行动”失败,美军从梅斯阵地全部撤出。
“霹雳行动”虽然失败了,但为以后攻取梅斯积累了经验,它不再
“坚不可摧”,后来,它像一只“熟透了的梅子”被美军轻易摘取。
10月11日以后,还是由于供应不足的原因,巴顿再次被迫中止了攻势,转而加固摩泽尔河畔各分散的桥头堡,为今后的战斗创造条件。
在平静了一个月后,11月5日,第3集团军奉命再次发起了攻势,目标是从沃尔姆斯和美因茨之间渡过莱茵河。
瓢泼大雨持续数日不停,河水猛涨,道路泥泞,巴顿将进攻时间推迟到8日。利用这三天空闲时间,巴顿决定用他特殊的语言重新鼓起因停滞不前而显得有些低落的士气。在给第95师士兵的讲话中,他这样说:
“莱茵河距此有132英里,如果我们这支部队能够勇猛凶狠地展开进攻,迅速插入‘西壁’后敌军防御空虚的地点,那么,战争在我们到达莱茵河之前就结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进攻时,要拿出拼命的劲头来!前进,前进,再前进!”
11月8日,大雨依然倾盆,巴顿担心天气将给部队行动带来不便,忧心忡忡,无法入眠,索性坐起来读隆美尔的《步兵进攻》,其中一节记下了1914年法国的几场大雨以及德军在雨中是如何前进的,这给了他启示与鼓舞,他想:“德国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在700门大炮震天动地的齐鸣声中,进攻开始了。战斗发起三个小时后,天公作美,雨势渐停,太阳拨云而出。早已等得不耐烦的盟军飞机紧急出动,向着敌阵地和指挥所一通狂轰滥炸。随后,装甲部队像是“铁轮上的地狱”,降临到德军头上,巴顿兴奋得大叫:“如此地屠杀,我他妈的简直要为德国杂种感到悲哀!”
当天,第3集团军所有部队均顺利达到了作战目标。
以后一段时间,天气继续变得阴雨不断。第3集团军在巴顿的指挥下,尽可能使用炮火支援、实施狭小正面的进攻,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依然稳步前进。11月22日,美军像摘“熟透了的梅子”似的,攻克了梅斯,这是这座要塞存在1300多年来第一次被强攻占领。
以后的战斗,照样没有出现大踏步前进的情况,第3集团军的战役特点变成了小部队进行的小规模战役。在同眼前顽固的德军的作战中,巴顿只能逐村逐河、逐碉堡地进行争夺,只能以缓慢的速度向前推进。
新的攻势发起一个月后,第3集团军终于攻破德里安堡垒群。至12月中旬,他们终于将德军由摩泽尔河、尼德河和萨尔河三个牢固的防御阵地上赶走,突破了“齐格菲防线”,并控制了德国重要的工业区——萨尔盆地。
至此,盟军在两条主要战线上均成功地突破了“齐格菲防线”,进入德国心腹地区,他们像一把张开的钳子,钳向了一度强大而如今却已发僵的法西斯战争机器,最后结束战争的日子似乎已经不远了。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德军在阿登地区发起反扑,盟军阵脚大乱。
3. “悲哀之战”
1944年12月中旬的时候,阿登地区气温骤降,地面上落下了厚达5英寸的大雪。
12月16日拂晓,薄雾尚未消散,美第8军将士睡梦犹酣。突然间,震耳欲聋的炮声打断了他们的酣梦。第8军将士睁眼一看,发现有近20个师的德军如潮水般地向他们涌来。
德军发动反攻,盟军前线告急。
从阿登地区发起反攻,进行一场“悲哀之战”的想法,在希特勒脑子里盘旋了很久。“齐格菲防线”虽然没能阻住盟军,但却迟滞了他们的进攻速度,就连一向以高速推进著称的第3集团军也失去了往昔神采,3个月里只推进了50英里。这给希特勒争取了足够的时间,为抛出他的杀手锏——阿登反攻集结了必需的兵力。
阿登地区,位于法比边境中段。1940年德军曾在此成功地对法国实施了突击,演出了军事史上极为成功的一幕。四年过去了,如今德国已非昔日可比,战略上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境地,希特勒又想起阿登这个曾经给德军带来光荣的地方,他想在这里再创造一个奇迹,以挽救危局。
在希特勒狂妄的大脑里,已经构想出一幅美妙绝伦的胜利画面。
为了实现这一狂妄的设想,以9月下旬起,希特勒就四处搜罗残兵剩卒,并为此不惜代价地取消了原定对东线德军的增援。而东线德军司令官认为,没有这种增援,想顶住苏军可能于1945年1月发动的冬季攻势是不可能的。靠着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到12月反攻发起前,希特勒已集中了13集团军群的三个集团军,共计25个师的兵力。冯·龙德施泰特元帅任总指挥。
同龙德施泰特1940年在同一战场使用的兵力相比,现在这支力量显然无力得多。这已经是德军最后一着中所能下的最大砝码了。但是,同它作战正面的盟军相比,它还是构成了较大的优势。
阿登地区当时是霍奇斯第1集团军与巴顿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其战场正面宽80公里,但却仅有米德尔顿的第8军把守,兵力十分薄弱。盟军最高司令部和各前线指挥员并未看到在这一地区所潜伏的巨大危机,反而自以为是地以为不会有大的战事。艾森豪威尔在致马歇尔的一封信中,是这样说的:
“德军在阿登山区的兵力有限,而且时值冬季,他们已无力发起进攻,他们只能依靠气候条件、洪水和泥泞的道路,在一定的时期内守住一条残缺的防御战线。德军目前就像菜板上的鱼肉,就等我们拿锋利的战剑,去慢慢地宰割了!”
盟军的疏忽,使希特勒有机可乘。果然,德军在反攻开始后,接连突破盟军阵地,布莱德雷的部队已被德军分割成两部分。
对德军从天而降的进攻,布莱德雷最初不以为然,他以为这是一次有限的攻击,目的在于牵制巴顿对“齐格菲防线”的进攻。直到前线吃紧,前线告急电报纷至沓来,他才如梦初醒,惊叫:“这个狗娘养的从哪儿搞到这么多兵力!怎么这样神速!”
希特勒的这次反攻,安排得非常周密,但他独独没有考虑到巴顿。12月18日下午,布莱德雷召集巴顿去他的司令部举行紧急军事会议。
巴顿一到,布莱德雷就向他展示了从空中拍摄到的最新战场形势照片。照片表明:德军在阿登山区已突破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德第5装甲集团军正在蜂拥而入,美军整个防线正在垮下来,像一座行将崩塌的大厦。
“乔治,对我们将要干的事情,我想你不会感兴趣,但我是迫不得已的。”布莱德雷有些吞吞吐吐,他在看巴顿的反应。
不用布莱德雷再说什么,巴顿已明白他们想要他做什么。他必须停止在萨尔地区的进攻,帮助渡过这次危机。巴顿明白形势的紧迫和改变战略的必要性,他当即表示,他将让第4装甲师星夜向朗威前进,次日再派第80师去卢森堡,如果需要的话,他还可以派出第26师。
巴顿的回答,让布莱德雷既满意又感动,他原以为让巴顿取消萨尔战役,他会大闹情绪,不曾想,刚刚提了一句,就从他那里痛快地得到三个师。
12月19日,艾森豪威尔急匆匆地由巴黎赶到凡尔登,召开高级军事会议。
会上,艾森豪威尔决定,为解除阿登危机,盟军应最少以6个师的兵力向德军的南翼发动强有力的反击,巴顿担任这一行动的总指挥。
一年以后,在巴顿因车祸而生命垂危之际,他收到艾森豪威尔打来的电报,电报中特别提到了这一紧急关头的插曲:
“布莱德雷刚刚提醒过我,当我们三人在凡尔登会见并仔细考虑作战计划的时候,你和你的部队接受了极其重要的战斗任务。从那个时刻起,我们对该次战斗的忧虑便开始消失了。无论是风暴、严寒或冰封雪盖的道路,还是作困兽之斗的敌人,都不可能挡住你前进的道路。我们要对你说,在你当前的生死搏斗中,我们坚信你的精神会再次赢得胜利。”
“乔治,什么时候可以行动?”艾森豪威尔现在问。
这是巴顿一生中无尚荣光和备受赏识的最重要的时刻。命运让他肩负起拯救美军的责任,他斩钉截铁地回答:“12月22日!三个师。”
巴顿的回答引起会场的骚动,一些将军很兴奋,另一些则表示怀疑。
艾森蒙威尔提醒他:“乔治,别胡闹,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巴顿说:“这不是胡闹,艾克,请你相信我,我已经作好了安排。”
鉴于巴顿的兵力不足,艾森豪威尔当场拍板,让巴顿以抽调一部分兵力给帕奇将军的第7集团军为条件,将泰勒将军指挥的第101空降师划归第3集团军。
会议结束时,艾森豪威尔亲自把巴顿送出大门。他最近刚被提升为上将,于是,他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向巴顿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真有意思,乔治,我每在肩上加一颗星,就遇上一次敌人的进攻。”
“每一次当你遇到进攻时”,巴顿闪着炯炯的目光回答说,“我就救你出难关。”
凡尔登会议后,巴顿没有回自己在南希的司令部,而是直接去了卢森堡。同时,他打电话通知手下各军师长,让他们做好在24日发动进攻的准备。
20日上午,巴顿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艾森豪威尔将阿登以北的地面指挥权交给了蒙哥马利,这就意味着第1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将由布莱德雷的手中移交给英国人。在当时那种形势下,艾森豪威尔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因为第1集团军、第9集团军同第12集团军群的联系已被切断,布莱德雷实际上根本无法指挥它们。尽管如此,布莱德雷和巴顿从感情上还是不能接受这一决定。但是,他们已没有时间抱不平了,因为距发起进攻的日子只有三天了。
在以后的三天里,巴顿以他惊人的才干,让第3集团军的作战方向来了个大转弯,并妥善地处理好了诸如兵种协调、通讯保障和后勤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一切安排就绪后,巴顿开始进行作战部署,他的目光被巴斯托尼吸引了。
巴斯托尼是个人口不足4000的比利时小镇,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是当地的交通枢纽,只要控制住它,就等于控制了德军反攻部队的补给系统。但德军对此处却未给予足够重视,反攻中他们只派了一支战斗力平平的师去顺道占领它。
在德军发动进攻的第一天,艾森豪威尔就命令第101空降师紧急赶往巴斯托尼增援。当德军按计划向布鲁塞尔方向和安特卫普方向疯狂反扑时,龙德施泰特这才注意到巴斯托尼的重要性,立刻派出两员虎将弗里兹·拜尔林和冯·卢特维兹将军率重兵前来,将巴斯托尼围了个水泄不通。
拜尔林狂妄地以为巴斯托尼的美军已成瓮中之鳖,于是派代表进城进行恫吓劝降,守军司令麦考利夫的回答极为简单:“白痴!”麦考利夫的行为很快传遍全镇,美军士气大振,并乘夜向德军发起一系列的袭击,恼羞成怒的德军向巴斯托尼发起了疯狂的进攻,炮弹密集地倾泻在这个小镇上。
巴斯托尼告急!为解巴斯托尼之围,8月23日,盟军空军紧急出动。运输机全力向巴斯托尼运送各种物资,轰炸机则轮番向德军目标进行破坏。与此同时,第4装甲师第2战斗群冲入巴斯托尼,加强了该镇的防御,最危险的时候过去了。
由于美军始终据守着巴斯托尼,使它成为扎进德军大举进攻范围内的一个钉子,将德军大举进攻的部队死死地钉在了这一地区。12月29日,美军彻底击溃了围攻巴斯托尼的德军。
由于第3集团军的英勇作战,到1月中旬,战局重新趋于明朗。到1月6日止,整条战线上的德军退回到反攻开始的地点。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应丘吉尔的要求,斯大林决定在东线提前发起冬季攻势。盟军和红军像两把铁钳一样,从东西两面钳住了德军最后的机动兵团,德军左支右绌,已无力回天了。1月16日,巴顿的部队由南北两面向赫法利策推进,将德军的突击部队拦腰截断。23日,美军攻占圣维特。27日,巴顿部队前锋已抵达乌尔河。29日,巴顿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阿登战役胜利结束。
希特勒别出心裁的阿登反扑,一定程度上打乱了盟军进攻的时间表,但是“悲哀之战”最终给德军自己带来了悲哀,希特勒在这一仗中赔掉了他最后的赌本:800多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此外,伤毙俘计12万人之巨。
盟军的损失也不小,是役,仅第3集团军就有近15000人阵亡,加上失踪、受伤人数,总损失将近10万人。巴顿那粗暴外表掩饰下的悲天悯人之心为这场战役的残酷性而颤抖,在即将取得胜利之时,他躲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写下了一首凄婉忧伤的小诗:
噢!乌法利兹,小小的城镇
我看见他们依旧躺在那里;
起伏破碎的街道,
只有飞机在上空翱翔。
夜色如墨的街道,
见不到一丝可怜的灯光。
永恒的希望和恐惧被带入地狱,
就在昨天晚上。
4. 丧钟为希特勒鸣响
阿登战役以后,德军最后失败的日子已日益临近了。在西线,德军此时还剩下66个师的残兵剩卒。尽管德军此时已是气息奄奄,但在希特勒和戈培尔蛊惑人心的宣传下,仍然决心效忠元首和第三帝国,凭借莱茵河天险同盟军做背水一战。
对于德军的负隅顽抗,艾森豪威尔早有准备,早在阿登战役还在进行的时候,他就在考虑一个由波恩一直往北向莱茵河挺进的作战计划,并决定一旦攻击开始,便要不间断地进行下去,直到彻底击败德国。谁知,具体拟制这一计划时,再次引发了盟军内部的“战争”。
艾森豪威尔最初的想法是进行一场全线出击的大战役。但这一想法遭到蒙哥马利的强烈反对。蒙哥马利攻击这一设想是以前的“两路进攻”的翻版,而后者最终导致了阿登反扑。蒙哥马利强调,盟军此时没有足够力量在两个战场同时作战,为防止分散兵力,应以他所在的北部战场为主攻方向。同时,他毫不掩饰地要求授予他“地面指挥官”的职务。
布莱德雷和巴顿坚决反对蒙哥马利这一主张。他们认为,蒙哥马利这一招是为了达到一箭双雕之目的:既为自己捞权争名,同时又变相地抹杀美军的功绩。
艾森豪威尔处在夹缝之中,最后采取了一项妥协方案,即所谓“莱茵河作战计划”,其要点是“消灭莱茵河以西敌军,由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担任主攻,方向是下莱茵省;布莱德雷从美因茨——法兰克福地区辅助进攻,与苏军会合;此外,德弗斯的第6集团军从南边实施主攻。为了加强主攻方向上的力量,美第9集团军划归蒙哥马利调遣。
艾森豪威尔的这一安排,引起布莱德雷和巴顿的强烈不满。巴顿认为,这实际上是间接地让自己再次处于停滞状态。为此,他决定抗命不从,他对部下说:“让我们呆在一旁袖手旁观地等待战争的结束,这是愚蠢而不光彩的。我是决不会干愚蠢而不光彩的事的。”巴顿的想法得到了布莱德雷的支持,他们决定在艾佛尔发动攻势,阻止德军向北撤退,同蒙哥马利一决高低。
1945年2月6日,艾佛尔战役打响了。至2月12日,第3集团军基本肃清了萨尔河和摩泽尔河三角地带、基尔河和莱茵河西岸的残敌。
这时,特里尔拦在巴顿前进的路上。特里尔是德军在该地区的军事要地,守军力量雄厚,兼之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要搬掉这个拦路虎,巴顿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兵力不足,二是上级不批准。为此,巴顿于2月14日前往巴黎,美其名曰“度假”,实则是想把第10装甲师收回来,增强进攻力量。巴顿的努力取得了效果,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第10装甲师。
2月22日,进攻特里尔的战斗开始了。在战役进行中,盟军最高司令部又改变了主意,多次命令巴顿归还第10装甲师这支盟军最高司令部的预备队。巴顿问布莱德雷怎么办,布莱德雷告诉他打下去,只要最高当局不强制性干预,他还说:“我不想再听到你的这种电话了。”
巴顿心领神会,他命令部队中断与上级的所有通讯联络,不顾一切地投入到眼前战斗中去。3月1日,第10装甲师在第94师支援下,攻下了特里尔城。
巴顿在同“时间和空间”赛跑,也在同蒙哥马利赛跑。现在,这两位伟大的将军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究竟谁先渡过莱茵河的激烈较量。为了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莱茵河,巴顿马不停蹄地进行了法尔茨战役,以风卷残云之势夺取了科布伦茨。这时,他同蒙哥马利一样都到了莱茵河边。
蒙哥马利的部队其实早在3月10日以前,就已强攻到了莱茵河边。由于过于谨慎,蒙哥马利决定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决不渡河。为此,他精心制订了一个“劫掠”计划。按照这一计划,他将于3月23日完成战役的一切准备工作。并于3月24日正式发起进攻。蒙哥马利宣称,“劫掠”战役将是他本人在这次大战中最伟大的战绩,其规模将仅次于“霸王”战役,届时,他将与“希特勒尚存的西部集团军之精华较量一番”。
经过十多天的准备,在进攻发起前,蒙哥马利集中了35个师的庞大兵力,约25万吨物资。丘吉尔首相也惊动了,3月24日他亲自来到前线,观看了渡河场面,并亲自写了篇稿子,祝贺蒙哥马利在战争史上第一次强渡了莱茵河,英国广播公司立刻播出了这篇讲话,谁曾想到,竟闹出了个大笑话。
丘吉尔和蒙哥马利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劫掠”战役发起的前一天,巴顿已偷偷渡过了莱茵河。
原来,3月22日的时候,巴顿根据情报判断,德军已处于土崩瓦解的前夕,根本无战斗力可言。因此,他决定不等艾森豪威尔的批准,在远离后续部队,缺乏空中和地面火力掩护的情况下,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莱茵河,给蒙哥马利一点颜色看看。
3月22日夜11时,巴顿下达了渡河命令。第5师的2个营首先开始渡河,结果发现被称为“欧洲第一天堑”的莱茵河并没有出现蒙哥马利所想象的“西部集团军之精华”,德军抵抗极其微弱。次日晨,第3集团军已有6个营渡过河去,而伤亡仅有34人。至23日晚,第5师全部过河,并在对岸建立了桥头堡。而后,巴顿连续不断地扩大他的桥头堡,至24日晚,整个第12军都过了河。巴顿不无得意地对布莱德雷说:“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第3集团军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了莱茵河。”
比蒙哥马利早24小时渡过莱茵河,是巴顿军事生涯的顶点。对第3集团军来说,大规模的激烈战役就此结束了。接下来的只是一种凯歌式的大踏步前进,与其说是追击溃不成军的敌人,倒不如说是在享受进军的喜悦与骄傲。
第三帝国气数已尽,丧钟已为希特勒鸣响。4月30日,这位一代盗世奸雄在自己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以饮弹自尽的方式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5月2日,柏林被苏联红军攻克。
第3集团军的历史使命也要结束了。5月4日,他们进行了最后一次战役,向捷克斯洛伐克挺进。德国于5月8日正式宣告战败投降。
5月10日,巴顿发出了停止战斗的第98号命令。
在解放欧洲的战争中,巴顿和第3集团军留下的是奇迹般的记录。在总共281天的战斗中,第3集团军保持了直线距离100多英里宽的进攻正面,向前推进了1000多英里,占领了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解放了13000座城镇、村庄,其中大城市27座。这期间,它共毙伤俘敌近150万人。巴顿的军事领导艺术和指挥才能在领导第3集团军过程中达到了巅峰。
眼下,战争终于结束,可是这位勇猛无前的战神却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孤独和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