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德真经直解 » 道德真经直解全文在线阅读

《道德真经直解》道德真经直解卷之三

关灯直达底部

本来子邵若愚直解

清河居士张知新校正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音零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大道虚无而常无名,自元始化一气。一气者,有而未形,丰之曰朴。其朴比大道虽小,然为万物母,故天下莫能臣下也。侯王若能守其朴,万物将自宾伏也。以一治天下,譬如天地之气相合,以降甘雨,润露普徧,人莫之令而自均。大道因朴始立制而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若不止则散失其朴,知止所以不殆而可长久。

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与江海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失其所止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譬道之在天下,由如也川谷之水皆与归於江海也,喻天下万事,总归於道。夫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知人者不过用智,人皆以智为明,不如反智於内而自知,自知自理者是谓明。胜人者不过有刚强谋略、丰财锐势为力,不如息力修心,万境不动而自胜,自胜者是谓强。世以财厚为富,虽厚有尽,但知自心本来具足,用无穷尽者,是谓富。世间所学皆小志,惟强行於道者,谓之有志。孔子志於道。从事皆合於道,是故不失其所止者,乃能久。形虽死而性不亡迷也失也,处於不生灭之乡,万劫常脊者,是谓寿。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故常无欲,可名於小矣;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

大道泛兮,言无定位也,谓可大可小,故其可左右。何谓可小?夫道,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谓如春功用备成,至夏则春意不居。当春之时,万物衣被而不为主宰,故道常无欲於物,则可名於小矣。何谓可大?夫万物总归於道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而效其道为而不恃,功成不居,以其不自为大之迹,故能成就其大。执此大象以治,天下无不归往。民往之者,缘往而不害故也,所以天下安平泰。

乐音岳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世俗殢五音之乐与饮食之饵,百年之间如待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然而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使之治国、治家、治身,至於生之前、死之后,用之不可既。尽也

将欲歙音吸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将欲歙敛也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阴根於阳,此必然之理。识事之理者,是谓微明,故知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也。夫鱼不可脱离也於渊水也,如国之利器用也,不可以示明也人。若示人,则如鱼离水。设符玺表信,制斗秤令平,此便国之利用,将欲救弊,必固转生不淳,盖不察微明之义。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治天下之道,常处事於无为,而天下无不为治也。侯王若能守无为,万物将自化。化而有欲作起也者,吾将镇安也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者,亦将不欲是也。不欲则以静,所以天下民心将自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太古之时,上德不显其德,是以有德。至伏羲之时,造书契,定婚姻之类,因显其德,而为下德。然虽不失德,因有为德之迹,是以无德。夫上德者,用无为之治而无以为事。下德,用有为之教而有以为事也。至尧舜之时,上以仁爱人利物曰仁人之德为之治,化而无以为事。其次至三王,上生可否之义,分别为之而是有以为也。其次至五霸,上体事之礼而为之治,何期礼出诈生,而民莫之应,用礼立法,欲人惧刑而从仁义,如是则攘以手御臂也臂而使民仍就也之。放因失道而后用德,失德而后用七,失也而后用义,失义而后用礼。夫礼者,救世之法而以信为本,缘忠信之薄而为乱之首始也也。如前代显智识治世者,乃道之华,非道之实,因徇其华而愚民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忠信之厚,不处其忠信之薄,居其道之实,不居其道之华,故去彼华薄,取此实厚。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正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夫一者,万物之母也,万物皆自一生,故得一则昌,失一则亡。老子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为也下同清而覆,地得一以宁而载,人之神得一以灵,神显用曰灵三才之间、四方上下为谷,得一以盈,满也万物得一以生矣,侯王理世,得一为法以为天下正。其各致之一也,若天无失也下同一以清将恐拆裂,地无一以宁将恐发泄,水火风伏下神无一以灵将恐其神歇,散也谷无一以一盈将恐宇宙竭,尽也万物无一以生将恐生化灭,侯王无一以为正,而恃我之贵高,失於恭谦,将恐其位蹶。失也故处於贵者,以贱为本;处於高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小失父曰孤寡女无夫曰寡不谷者,以其就下。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将认我之贵高,故致数不一也誉。褒誉誉者毁之,基不若无誉,故不欲琭琭如玉之誉者,不政珞珞如石之毁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驰心於外者,不若反心於内,故反者乃道之动。动而反归无心曰弱,弱者乃道之用也。世人只知天下之物生於有,不知有本生於无,故知无者道之用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学也下同闻道,能生实信,动而行之,故云上士。中士闻道,胸中无主,若存若亡,故云中士。下士闻道,尘重业深,闻说其心,不依一法,兀然无事,具足道德,必大笑之。下士闻而不笑者,必是奇怪矫妄,有为法术,此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类,音耒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太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故建立也言有之:老子引先圣之语也。明道若昧,悟道无得,故若昏昧。夷平也道若类,大道平夷,无修无证,故若类。进道若退,不用心智,故若退。上德若谷,心如大虚,能容万境,故若谷。大白若辱,无为而为,故若辱。广德若不足,大德之士,圆修万行,故若不足。建德若偷,行行无迹,故若

偷。质真若渝,渝,变也。自心清静,随物安委,故若渝。大方无隅,淫房酒肆,皆成道场,故无隅。大器晚成,勤诚历修,方能究竟。大音希声,至乐自闻。已上十一句,言大象无形,由道隐无名之谓也。

夫惟道,善贷音太且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夫惟道,善贷假借曰贷与阴阳生化而且成,终复归道。自道生一气,一气分而生二仪,二仪生化,以一气为主,以一合二,故云三。一气在阴阳之中,故名冲气。以三能生万物,故万物无不负背也阴而抱向也阳,皆仗冲气以为和和者生之本。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者,何也?理世之道,以谦下为法,故物或损之者而受益,益之者而见损,故知谦者受益,此古人之所教也。老子曰我亦以谦为义而教之,夫何故?见恃强梁者不得尽其理而死。老子曰吾将谦道,以此为父教。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於无间。音涧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天下之至柔者,无心之心,又玄是也。人能驰骋至柔,此天下之至坚而不坏者。古颂云:不见头也无手,世界壤时终不朽。以无为有,故曰无为入於不生灭之乡,万劫长存,更无间断,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此不可言及之教,老子叹曰: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高名与身,二者孰亲?身与财货,二者孰多?因名利而生得与亡,失也孰病?是故甚爱名者,必因名大则费;损也多藏货者,必因货厚而亡。失也居名知足则不辱,居货知止则不殆危也,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者,反若如也下同缺不完也,故其用不敝。败也大盈满也者反若冲虚也,故其用不穷尽也。大直者不申反若屈,大巧者藏智反若拙,大辫者不言反若讷。是以缺能胜成,虚能胜满,屈能胜直。拙胜巧,讷胜辩,如躁胜寒阳动则躁,静胜热阴止则静。此者如药对病,惟清静无为能空万境而绝对治,乃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古之兵即农也,农即兵也,有事则征,无事则耕。天下有道,民各安业,却退也走马,战士以粪田畴,修治农事。天下无亡也道,兵戎之马孳生於郊,离王城三十里为近郊,六十里为远郊。亡道之由。罪莫大於纵心可欲,祸莫大於食心不知止足,咎莫大於专心欲得。夫罪祸咎皆因欲起,若心无欲,故能知足,其心之足,所遇而常足矣,祸咎自除,何罪之有?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夫道均化於万物,而知道在我矣。欲见道者,不须出户,但推照一心,其一与万物一皆同,故能知天下万物也。若更能弃推照之迹,心无系着,则不须窥牖,向外视也而见天之道也。若向外求之於算数,求之於阴阳,求之於人事,其出弥远,则其知弥少矣。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万物之性,不见而名天之所造者,而在不无也为而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者日务滋益是也,为道者日损万缘是也。夫为学务益者有二病:一者读诵抄写,持事多闻,名着事。二者寻於书义,穷究文理,名着理。此皆心有所着,故当损之。夫为道务损者,亦有二病:一者断除妄想,心外求静,名执无。二者并去尘缘,专守一心,名执有。此皆心有所执,宜又损之。损去为学为道之心,离着离执,以至无为之道。无为者,是无心而为也。无心非灭无也,谓无一切心,名曰无心。无心而为,自然境空,任其耳目而视听,自除从其贫富好丑,自灭运水般柴役,游於世而无所累,故无为而无不为用矣。故以道取治也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治也天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音谓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无欲无为,无常处之心,以百姓之心应事而为心,《击辞》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因事显心而见其德。善者吾善之,有不善者,圣人不分别,吾亦善之,因亦善之,德化百姓善矣。信者吾信之,有不信者,圣人不分别,吾亦信之,因亦信之,德化百姓信矣。是故圣人之在天下,不疑於物,则天下物自信;不私於物,则天下物自公;不贵於珍,天下自不食;不奢侈,天下自从俭;用其实,天下自不伪;崇其谦,天下自不争。如此惵惵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德於耳目,圣人处无心於事,皆孩之也。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世人有心出於外,体天地阴阳为法,存想漱咽,吐纳般运之类而求长生者;又有心入纳也於内,沉空冷静,昏蒙如死者。老子以十分为率而言之,生之徒十分中有三分,死之徒十分中有三分,死之徒十分中有三分#1,又有民释曰众生。儒曰:民众萌之谓民。之缘求养生动之死地,亦十分中有三分。老子自征问,夫民以衣食养生,何故动之死地?以其缘贪生生之过厚故也。三三类九,皆不取者,缘生之徒心着有,死之徒心着无,民之生心着境,三者心有所着,皆居生死之地。盖闻善摄无生者#2,离外境,离二边,都无所着,不立於心,见如不见,来如不来,身心一如,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及也甲兵,兕无所投其角,兕如牛,色青,重千斤,一角如鞭,长三尺余。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而使猛兽兵刃不能加害。夫何故?以其心无所着,行住坐卧,心常虚寂。虚即无相,寂即无生,缘其无生,故无死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万物因道而生之,因德而畜孕也之,物之形赖生畜之势而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也。且道之尊,德之贵,其理莫之爵位也而常自然矣。是故万物皆自道生之畜之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也。因道生之而不见其有,因德畜之,养之育之,为而不恃,乃至成之熟之长之而不为主宰,此莫知爵而常自然矣,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列子云:夫有形者,生於无形。故天下有之始者,无也,以无为天下母。既得其虚无为母,以知其万物皆子;既知其子,当复守其母。人能以心合无,如子归母,则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眼耳鼻舌身意谓之六入,因六入而妄生诸缘,而为祸之门也。老子使人塞其兑兑为窍,闭其六入之门是也。贪痴既息,则终身不勤劳也。若开其兑,济其事,纳诸妄缘,则终身不救。夫六入以心为根,但除其根,则境自灭,故老子曰见小曰明,常无欲,可名於小矣。守柔曰强。天下之至柔。应物随俗,则用其光,内心虚静,是复归其明。见小曰明,明喻如灯头,光乃外照也。械之曰无遗其言,失之则为身殃。不遗其言,是谓袭合也常。道也

使我介然有知,音智行音衡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音耗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是谓道夸,非道也哉。

庄子曰:道无问,问无应。故大道离言而不可以视听求,不可以思议知,不可以语言及。应有所施智行言於道者,是可畏也。故老子曰:使我介作分画也然有智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实告之曰大道甚夷,平也谓无为无事,缘而民人也好径,务一时智识,趣向有为。又况当时朝廷矜智尚术,甚除其道,田甚荒芜,仓廪甚虚,人竞外华衣服文青与白谓之文采,带权势若利剑,厌饮食骄於味,畜资财图有余,是谓口道言夸道德,理非道也哉。观其世道而施此言,是以可畏。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辗。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善建立也德者用之不拔,尽也善抱守也

德者守之不脱,失也如子孙相传,以祭祀不辍。止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一家皆修,其德乃余;修之乡,一乡皆修,其德乃长;修之国,一国皆修,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天下皆修,其德乃普。故以修身之德观身,以修家之德观家,以修乡之德观乡,以修国之德观国,以修天下之德观天下,承承其德,用之不尽,若子孙祭祀相传不止也。老子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修身之德。

道德真经直解卷之三竟

#1小取大:疑作『以小取大』。

#2所贵此道者,何事也:此句疑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