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口语中的“匆匆”一词,是形容急急忙忙的样子。但其实这是一个误用了一千多年的词,正确的用法是“勿勿”。
《说文解字》:“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杂帛指杂色的装饰物;幅半异指半幅为红色,半幅为白色,殷的正色为白色,周的正色为赤色,故为半赤半白之色;趣民是催促百姓,古代旗帜,纯色代表缓,杂色代表急,因此用“勿”这种杂色旗催促百姓赶紧聚集。段玉裁说“州里”应该是“大夫士”,按照周礼的规定,大夫士所建的旗帜才是“勿”。“所以趣民,故遽”,因此急遽、匆忙称作“勿勿”。
《礼记·礼器》:“洞洞乎其敬也,属属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飨之也。”这是讲的祭祀宗庙的时候,容貌洞洞然,恭敬的样子,心中属属然,忠诚的样子。郑玄解释说:“勿勿,犹勉勉也。”即勤恳不懈的样子,盼望神来享用祭品。这个义项也是从急遽、匆忙引申而来的。
在著名的《颜氏家训》中,颜之推表达过这样的疑问:“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耳。”颜之推当然知道许慎的解释,因为紧接着就用许慎上述的话加以解说。可见今人书信结尾处常用的“匆匆”一词,古时却写作“勿勿”。比如王羲之的《章草帖》:“皇象章草,旨信送之,勿勿,当付良信。”皇象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书法家;旨信,书信。这几句话的意思是:皇象的章草作品,用书信寄给您了,此际匆忙,容后闲暇时再派遣好的信使前去。
到唐代的时候,“勿勿”和“匆匆”已经并用。杜牧《遣兴》诗:“浮生长勿勿,儿小且呜呜。”这是用的“勿勿”,形容浮生之匆遽。“匆匆”则用得非常多,比如牟融《送客之杭》诗:“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勿勿”为什么会误写为“匆匆”呢?有两种说法:一种出自宋代学者黄伯思《东观余论》:“今世流俗,又妄于匆匆字中,斜益一点,读为悤字,弥失真矣。”另一种说法是表示急遽的“悤悤”或“怱怱”一词省写为“匆匆”。因此杨慎在《丹铅续录》中感叹道:“好古者但知‘勿勿’而笑‘悤悤’,逐俗者又但知‘悤悤’而骇‘勿勿’,皆谓非也,是以学者贵博古而通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