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或戏曲中常见“銮驾”的称谓,比如“銮驾亲征”,比喻皇帝亲自出征。“銮”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能够用来比喻皇帝的车驾呢?
原来,“銮”是銮铃,装在车上的铃铛,盛行于西周时期。其形制为:上部是椭圆形的铃,铃上有辐射状的镂孔,里面装有弹丸,随着车的移动而发出清脆的响声;下部是带有钉孔的底座,用来固定在车轭或车衡上。
晋人崔豹《古今注》载:“《礼记》云‘行前朱鸟’,鸾也。前有鸾鸟,故谓之鸾。鸾口衔铃,故谓之銮铃。今或为銮,或为鸾,事一而义异也。”据此则“銮”和“鸾”是通假字,“銮铃”实为“鸾口衔铃”。《说文解字》:“鸾,赤神灵之精也。赤色,五采,鸡形。鸣中五音,颂声作则至。”“鸾”是凤凰类的鸟,“见则天下安宁”,因此用来装饰车驾。
《左传·桓公二年》:“钖鸾和铃,昭其声也。”钖、鸾、和、铃是四种不同的饰物,杜预注解道:“钖,在马额;鸾,在镳;和,在衡;铃,在旂。动皆有鸣声。”“钖(yáng)”是马头上的镂金饰物,因为装饰在马额正中,故又称“当颅”;“鸾”装饰在马镳上,“镳(biāo)”是马口两旁的马嚼子,所谓“分道扬镳”就是提起马嚼子分道而行;“和”装饰在车辕前端的横木即“衡”上;“铃”装饰在“旂(qí)”上,有铃之旗叫“旂”。
宋人陆佃《埤雅》则说:“鸾,雌曰和,雄曰鸾……当上古时,鸾舆顺动,此鸟辄集车上,雄鸣于前,雌应于后。后世不能致,作和、鸾以象之。”这就是《礼记·经解》所说的“升车则有鸾、和之音”。《诗经·烝民》中有“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的诗句,“牡”是公马,四匹公马的马蹄彭彭有声,八只銮铃锵锵作响。“八鸾”是天子的礼制,《说文解字》:“人君乘车,四马四镳八銮铃,象鸾鸟声,和则敬也。”段玉裁注解道:“每镳二銮,四马故四镳,四镳故八銮也。”
“銮驾”因此用来指天子的车驾,当然也可以用来借指天子,比如“銮驾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