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不想再讨好这世界 » 不想再讨好这世界全文在线阅读

《不想再讨好这世界》第一章 讨好行为不总是讨喜的

关灯直达底部

在我刚刚结束“愤怒研讨会”的工作,参与者陆陆续续离开的时候,安妮塔有点不好意思地和我攀谈起来。“我来到这儿,”她解释道,“希望能获取一些对愤怒的认识,因为我的丈夫和父亲经常发火,但我却对自己有了不同的看法。”

当我指导一个30人的班级的时候,我有好几次注意到安妮塔陷入了沉思当中。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来一探究竟:“我是否能假设你不得已承认了自己也有愤怒这方面的困扰呢?”

“是的,你猜得一点儿也没错!”她断然地回答道,“你今天晚上提到一个人的愤怒不一定会表现得大喊大叫、砰的摔门或者言语激烈。它也可能通过抑郁、孤僻和长期的挫败感的迹象显露。这就是我的情况!我整天都费尽心机地想怎样与表面上有愤怒特征的人相处,结果却没有察觉到自身同样也有愤怒问题。”

我们又交谈了片刻。接着安妮塔问道:“我可以和你预约单独的咨询吗?我想我们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一下。”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我渐渐地掌握了安妮塔的情况,我得知她的抑郁和挫败情绪实际上来源于长期讨好的行为模式。“我的爸爸是个固执己见的人,尽管这样的评价不免有些文雅和轻描淡写,”她说道,“他不准许我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因为他总是认为自己很对,以至于不允许任何人抱有和他不同的想法。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在他面前表现得中规中矩。”

“你记得自己发过火吗,或者说你有没有曾经反抗他的高压手段呢?”

“你知道的,在青少年时期,你可能会说我有个性鲜明,至少他是这么告诉我的。我曾经偷偷溜出去和朋友喝点小酒,不过要是被他逮到,我就死定了。所以,对吧,我是有那么点儿叛逆;但多数时候,我记得我动了很多脑筋去弄清楚做什么事情能让爸爸开心。比如,我认识到要是我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时候,或者是我把得高分的成绩单拿回家时,他就会对我稍微和气些。我年幼的弟弟经常和他争论,让他气急败坏。爸爸老是对他不满。从而我发觉乖乖的顺从能使我少许多麻烦,我真是太顺从了!”

“你的母亲呢?她怎么处理这些事儿?”

安妮塔轻轻地摇了摇头。“这个,我只能说当爸爸不在周围的时候,她相对容易相处些,但只要他在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下午放学后,母亲通常心情很愉快,但每到傍晚六点左右父亲快回家时,她马上就变成另外一个人。要是我和弟弟曾做过令父亲火大的事儿,她就会神经紧绷的喋喋不休地数落我们,好像又怕对我们太亲切,父亲会因此责备她。”

“所以我可以推断你母亲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领导一回家,每个人不得不收敛个性以求和平共处?”

“一点也没错。我就是和家中的那位大师学会了顺从的。”

三十五岁左右的安妮塔现在已是两个小孩的母亲,她与丈夫泰德之间也有着类似的不愉快经历。尽管他没有如她父亲一样公然地充满敌意,但是他喜怒无常,没有留心安妮塔的情绪感受。“我竭尽所能地讨泰德的欢心,而他好像从来都不赞赏我为他做的事情。当我煮了他最爱吃的饭菜,你也从来不会知道他究竟喜不喜欢,他就是那么吝惜赞美。此外,由于他爱整洁,因此我弯腰屈膝地来回地打扫房间,换来的却是我做得不够好的种种批评。”

在一次会面之后,我让安妮塔列一张清单,把做过的他人似乎不赞赏的顺从行为写在上面。不料下个星期,她带来一张列着三十八个例子的清单!其中如下:

周六早上,我不得已取消了帮我最好的朋友卖旧货的计划。因为在最后一刻,我丈夫被邀请去打高尔夫,留我独自在家照看五岁大的女儿。

·我和邻居家的儿子订阅了两本杂志,尽管我大可不必花钱捧场的,而他却说他要靠这些销售业绩为班级赢得某个奖项。

即使我觉得没有必要每周进行三次房间吸尘打扫,我还是照做了因为那是我丈夫所期望的。

· 我花了一个小时听一个闺蜜在电话上倾诉她的婚姻问题,却不能哄自己的小孩休息。

·有一个泛泛之交把我当作她最好的朋友,经常给我打电话。她却没发觉我很不待见她,但我又没法鼓足勇气告诉她实情。

·即便我不情愿,我上周还是志愿去教堂的苗圃里做义工,尽管我上上周才做过的。

·当父亲批评了我教育孩子的决定时,我不发一语。就算他完全没弄明白刚才是怎么一回事。

这张清单无了无休,其中安妮塔详细叙述了她不顾自身的合理需要,而设法让别人开心或是迁就他们的许多情形。在她念完这份清单之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噢!使他人满足的劲儿肯定令你心力交瘁了吧!怪不得抑郁和挫败感那么轻易地找上你。你着实把自己折磨得筋疲力尽了。”

可是,设想一下,一个好的性格特征可以泛滥到滋长不健康情绪或关系习性的程度,这也是有可能的。

安妮塔的情况是,她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待人友善、有求必应或柔顺服从之上。只是,那些可贵特性的泛滥会导致抑郁和积郁愤怒之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令人挫败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她会发现自己在最主要的人际交往中越来越无能为力了。

用她自己的话就是,“现在我已经到了害怕和别人说话的程度了,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请求。”

不健康的讨好行为可被定义成有迎合他人喜好的倾向甚至到了危害个人身心健康的程度。与宗教的无私为人服务的信念不同的是,它促使了操纵模式或至少是漠视模式的形成。

记得一次会面时,安妮塔告诉我,“自年少时起,我就养成了信奉友善、宽恕和容忍为美德的习惯。至今我仍然信奉那些特性,然而我猜测还得学会对等的另一面。从来没有人教过我要如何应对人们无礼的、操纵的或者自私时的行为。看来我必须变得强韧才行,不然总是感觉被利用了。”

“我赞成你要变得强韧的做法,”我回答说,“我们俩也都赞同我们的目标不是把你改造成一个不可一世的从来不帮别人倒垃圾的暴君。”

我们都不禁莞尔,因为我们意识到那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你在考虑做出哪种必要的调节,以便使讨好行为恢复平衡的时候,首先要认识到觉悟是改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你将要像安妮塔一样给自己列出一份详细的清单,来测定此种模式在你生活占多大的比重。

把觉悟带入行为过程之中,仔细审视以下讨好者常见的问题陈述,勾选符合你的条目:

(1)我对是非对错有着自己的看法,但在一个说服力强的人面前,我不一定能坚持己见。

(2)我会被罪疚感所驱使。

(3)如果我让某人感到不安,我也会心烦意乱。

(4)我觉得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比其他人更努力。

(5)人们要是知道我在遏制心中的怨恨,会感到很吃惊的。

(6)只要有人生气了,我就会进入绥靖者模式。

(7)假如是有人质疑我作的决定,我认为自己最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8)当我做了某些令自己高兴的事儿时,我或以为这是自私的行为。

(9)我过于频繁地给别人干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只因他们不想做。

(10)有时我拼命地充当好人。

(11)由于关键人物是喜怒无常的,我只好小心翼翼地应对。

(12)我的生活中仿佛充满了这样那样的要求和责任。

(13)和某些人在一起时,我发现自己用词遣字非常谨慎。

(14)即使我对别人已经很友善了,他们似乎抱有更多期待。

(15)有时我甚至不期待被别人重视和理解。

(16)我常常让其他人决定我的行程安排和优先考虑的事。

(17)我往往一遍又一遍地解释我的理由,尽管对方还是摆明不想听我要说的话。

(18)即使明知他们对我没有好处,我还是长久地维持着糟糕的人际关系。

(19)有时我很难做到坚持己见。

(20)似乎只有当我顺从他们方式的时候别人才会接纳我。

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委曲求全以满足别人的突发奇想或要求的情形。无论如何,若是你发觉自己过于频繁地重复这样的行为,它预示了你的讨好行为可能会导致你自身的崩溃。我们来看一下你讨好行为的指数:

0至5分:讨好行为并不是你显著的特性。而实际上,你可能是更倾向于顽固模式。

6至9分:你的讨好行为有时只表现出妥协的倾向,不过你将势必以适当的果断来平衡那种倾向。

10至20分:你可能经常为了一己的便利而非常乐善好施。为了免受别人的打扰,你可以置自己的轻重缓急于不顾,况且那份付出可能得不到回报。

讨好行为具备的条件

为什么讨好行为最后会引发情绪和关系上的矛盾呢?我们来剖析伴随着这个模式的四个自我强加的条件是什么。

1、不是你的事情也要承担责任

健康和繁荣的人际关系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个体自发地对个人的问题负责。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男的他的脾气不好,他就有责任说,“我知道这是不对的,我要去学习帮助自己改正不当之处的办法。”如果一个女人很轻易地表现出不安的举止,她就有责任去查明自己思维模式中失落的原因为何。这种情境下,在坏脾气和不安的问题未被革除之前就做出人们必须行为妥当的假设,显然是不正确的。偏偏我们每个人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当时情境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我们每个人同样拥有克服困难情境的能力并凭此绘制圆满的和富有成效的行为模式。

但是讨好者却忽视了其他人要为他们自身问题负责的事实。他们告诉自己,“我必须成为那个让他人开心的人。”无论是在别人的操纵下,还是在他们本身错误罪疚感的驱使下,他们步入了守护者的角色纵然那最终不属于他们的位置。举个安妮塔的例子,她说,“泰德喜欢和我们的两个女儿在一起,不过我担心她们有时不听话,会令他勃然大怒。你清楚小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那么当你觉察到女儿们要触怒你丈夫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用恐慌这个词来形容可能太严重,但是我的焦虑感绝对升高了。我了解他有时候会格外暴躁,于是我常常要么指示她们做其他事情,要么带着其中一个或两个一起去外面办事。”

“你的意思是这些导致了你时常遭受的一些过劳症状吗?”

“噢!那是肯定的!我总是觉得自己有责任维持家庭和平,况且凡事都赶在九岁和五岁的小孩前面真的好难,有时让我筋疲力尽啊。”

你是否看清安妮塔一家在交集上的失误吗?她了解她丈夫的脾气不好,从而她顺理成章地宁可免于其害。但是她忽略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她没办法总是监测泰德的心情!那是他分内的事。尽管有些时候她起到了抚慰的作用,还要懂得有些时候不能去干涉他的情绪。她不能永远引导泰德的心情或是女儿们对他的影响。

不知不觉中(多半在年幼时)讨好者形成了他们必须为他人情绪负责的错误观念。还记得安妮塔描述她小时和父亲相处的情形吗?她以为自己在父亲周围应当深谋远虑才不至于惹他心烦或生气。虽然她没有被直接告知她要对他的心情负责,但她做出了那样的假设。在成人以后,她归纳出要为身边任何一人的心情负责的结论。

在作抉择时顾及它可能影响到其他人的做法,令你感到心满意足。当你迫使自己为他人的行动担负首要责任的时候,你就超越了健康讨好的范围了。

2、使其他人变得不健康

当讨好者为他人承担了不必要的责任时,这有可能引发了更深层的问题——使其他人的处事方式变得不健康。

在理想的世界里,你指望你善意的举动或贴心的努力不仅会赢得对方的赞赏,对方还将回敬你的好意。你完美地幻想着,“我优待了你,我保证反过来你也会那么做的。”

但这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人们可以是不识抬举、懒惰、不愿妥协和操纵欲强的。因而,其他人见到你讨好的作为可能会想,“这真是满足我私己欲望的绝佳时机啊。”然而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但当你选择服务于人的时候,也足以给自己敲响警钟了。唯独天真的人才会假设自己讨好行为将无一例外地获取肯定的反响。

讨好者在表现得友好过头时,他们可能无意中犯下错误,激励了他人延续其利己或不尊重的行为。某些人对善意的举动并没心存感激之情,而是摆出了理所当然的态度。接着,沉浸在他们私己的心中,会认为,“我期望你继续特别对待我,此外不要妄想我理应停止我无礼的作为。”只要你持续扮演绥靖者的角色,你就无疑助长了对方长期保持那种错误的举止。这种行为被称之“施惠。”

例如,安妮塔对我讲过一件事,她丈夫曾把她留在家中让她汗流浃背地在院子里干繁重的活,他自己则跑到体育酒吧里观看球类比赛。虽然事先他们还明确地协商好,在共同完成这个重任之前,谁都不能参加其他的活动。“可你是知道泰德这个人的,他经常那么对我。正如他可能开始同意帮我做家里的杂务,你已经猜到了,最终却都变成我一个人的活儿。”

“你认为他为什么会这么干呢?”我问道。

她给出了一个典型施惠者应有的回答,“因为他知道我会去收拾的。”安妮塔从没醒觉到这差事是可以留给他过后完成的。“我自己能搞定”是她常挂在嘴边的格言,而泰德就以此尽他所能地压榨她。

你是否觉察到自己起了施惠者的作用呢?如果是,那么你的讨好行为事实上对自己是不负责的,因为这会致使其他人的坏习惯和态度无限地循环下去。

你能给这个清单中添加更多例子吗?

·在工作中,别人知道你会替他们掩盖过失吗?

在婚姻生活中,你的另一半有没有因为你全权料理家事,而没有尽到伴侣的责任呢?

·你的小孩没有养成整理家务的习惯,是因为他们知道你会为他们收拾?

你的朋友们避开讨厌的苦差事,因为他们清楚你会替他们做?

3、否定所有的健康行为

有青少年的家长对我说过,“我宁可让我儿子和他朋友在家里开啤酒派对,也不愿让他们背着我喝酒,那样真是太不安全了。”有公司员工对我说过,“我了解自己承担的工作量比需要的还多,但我想那是公事公办,就只好做了。”

有人对我说起过他们的朋友,“尽管我不认同她在生活上面的选择,但是她需要我的支持,所以有时候我们选择了妥协是为了以后的关系着想。”

在这些场景下,可推测讨好者友善待人的原因是由于他们要达成更高的目标。但是在很多案例中,讨好者之所以坦然支持他人做出不健全之举,是因为他们担心别人在知道他们真正的建议后会作何反应。在坚持本身的合作和“乐于助人”行为的同时,取悦者也自欺欺人地回避在价值观面前做出艰难的抉择。

例如,安妮塔告诉我她的父母主张让他们一定要带外孙女来娘家庆祝生日,这让她感到很沮丧。“泰德的父母住得离我们很近,但是和孙女在特别的节日里相处不多。我清楚他们不喜欢那样,况且我真的很想去配合他们。只是我不想同父母争论不休,所以我们继续迁就我的父母,息事宁人。”

安妮塔在这进退两难的事情上处理得妥当吗?并不见得。她应该直接告诉父母她希望对方的祖父母也能和孙女们一起度过某些特殊的日子。作为儿媳妇,在一个大家庭中应具备公平心和设法兼顾大家的需要,这才是健全的做法。然而,就当她努力讨好父母时,她以为必需否认公平的健全做法,而盲目地依附了片面的思考。

令人苦恼的是如何承认这个事实,何况其他人不能或不愿意认识到他们的选择是有瑕疵的。比如,想要喝醉的青少年、在员工身上牟利的老板、未显示友谊的价值的朋友,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逻辑依据。但是,纵然有百般的理由,他们仍然是错的!讨好者误以为只得与这些人保持和睦,以致他们经常以融洽相处为由,盲目地接受了其他人不健康的要求。

4、不尊重你自己

设想你在向我讲述一个让你感到沉重的心事,你倾吐了满腔的情感希望得到善意的鼓励,而我却这样答复你,“你的感受和想法对别人来说无足轻重,为什么不面对这个事实呢。”这时你会有什么感受?

假若我用公然无礼的态度说话,你会感到极为生气。你将喊冤叫屈,而且很有可能决定再也不向我敞开心扉了。

没有人喜欢被外人贬损或轻视。尽管讨好者渴望最起码的尊重感,但是他们常常发现自身处于不被尊重的境地。况且最荒谬的是,表现出最不尊重的人竟然是他们自己!

回想安妮塔描述的一些例子。

她允许父母对她所做的霸道作为。

·她的丈夫在计划他日程的时候没有顾及她的需求。

·她的小孩能轻易地逃脱她的掌控。

她将如何应对呢?她会继续妥协的!不难看出这些关键人物有时对她的价值感漠不关心,但真正可悲的是安妮塔没有尊重自己的这个事实。虽然她可能没有表述出来,但是她的行为显示她没有高度重视自己的决定和信念。

你也许意识到在交集中其他人没有将你的需求考虑在内,但是你觉知你的过于顺从可能暗示着你认同了自己卑微的评价吗?

我们的目标是令讨好行为恢复平衡,不过先申明,我们不是为了要变成自我热衷或公然漠视他人需要的极端。如此的转变幅度也太大了,但可以肯定我们确实追求的是人际间提升人性尊严的行为活动,既面向生活中遇到的人也面向我们自己。

我同安妮塔谈过有关她的关键人际关系的平衡的话题。“你渴望协助和鼓舞亲人朋友们在生活上的需求,我十分敬重这种想法。我们的世界需要更多像你一样对自己行为认真尽责并注重它给别人生活品质带来何种影响的人。在听你叙述的过程中,我关心的是你具备太过善良的特性,但不幸的是,你遇到某些乐意回应你善良本质的人,他们却为了私己的目的利用了你,而这是不对的。因此,我们其实可更近一步将其理解为,你讨好行为的例子中有不负责任的表现。”

她对最后一句话感到很震惊。“不负责任?我能想到很多词来形容我自己,但这个词可是不在其中之列。”她静坐沉思了片刻,然后说,“但我恰巧也同意你的话是对的。多年来,我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忧虑,感觉生活中有什么出了问题。”

“安妮塔,当你遭受抑郁、焦虑感和挥之不去的挫败感时,你的意识可能在诉说是你自己的内心出了某些问题。这些情绪或许是你需要寻求新的指导的信号。”

“如此看待问题的视角还真是有趣,”她回答道。又小心翼翼地摆着头,她说,“哎呀,我不做些改变是不行的了。我明白需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但要推翻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动摇其他人的习惯体系,还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啊。”

“我的观点是基于一个概念之上,就是你最终将无法承受继续如此不尊重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了维护善良的名声,你允许自己时而受到不公的对待。长此以往,情绪的垃圾将在心里强有力地积累起来,到最后你便没法再助益他人了。”

以下是你生活中讨好行为所具备的四项基本“条件”,你将按什么顺序来排列?1表示最贴切的描述,4表示最不重要的。

·我太常把别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责任了。

·我的举动致使我周围的人依旧自私行事。

·我不敢给别人的生活滋生是非,因为那实际上会伤害他们。

我的讨好行为实际是我卑微自尊的延伸表现。

在你继续研读此书的时候,我衷心地希望你用一种负责的方式保持住你讨人喜欢和乐于奉献的特质。有时候,极为讨喜的表现不一定令人感到自在。有时候,讨喜的表现要有限度,而那也许会给别人带来失落感。即使是这样,你能处理得好吗?

可喜的是,当你学会了坚守原则的界线,获得了讨好行为和果断力之间的平衡,准备好了为人际关系上做显要改进的时候。你将如期地获得一个更加明朗的情绪管理系统,且带来更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为了均衡你的讨好行为,这里列出四个原则供你参考:

(1)有意培养你辨析严重讨好行为的因素,认识讨好行为的负面作用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你的情绪的。

(2)学会审视你的讨好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审视此行为模式下你早期的教育和经历,目的是从你的旧习惯当中找到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3)专注地研究防止你讨好行为过度所需的特质有哪些。比如,探索如何摆脱对责任感一贯的看法,培养如何建立以自由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此外,我们将确立划分坚定和果断力的必要界限。

(4)检视在一般条件下运用均衡思维的办法,及与你的伴侣、孩子和同事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