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不想再讨好这世界 » 不想再讨好这世界全文在线阅读

《不想再讨好这世界》第七章 骄傲感微妙的一面

关灯直达底部

当你想象一个很骄傲的人,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印象?你很可能描绘了一个自吹自擂、高傲自满或傲慢无礼的人,还向来对别人摆出居高临下的架子。的确,你的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骄傲能导致个人自视甚高且瞧不起别人。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不要用单一的维度去考虑骄傲感。由于它的特性非常广泛,许多行为都彰显了骄傲感,其中还包含了十分微妙的一面。

你是否想过讨好者也是骄傲的呢?乍一看,这个想法或许荒谬可笑,因为讨好者的定义是将自己的计划置于一边而更偏好助人为乐。所以,你可能会断定他们的骄傲感不值一提。而事实上,你也许推测讨好者表现更多的是谦卑的态度。

或许如此,或许不是如此。

在你试图理解自身讨好行为的时候,要思考某些骄傲情绪可能促使讨好行为倾向的延续,使你脱离了健康的轨道。或是思考前几章里讨论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种例证。通过他们的经历,我们认识到讨好者在工作上、婚姻中、与朋友或与亲家相处时体会了怎样的紧张情绪。然而,在每个案例中,每个人似乎表现得异常低调,与骄傲无关。这些人还经常努力地服务于人,设身处地的替他人着想甚至不顾他们自己。因此,你自然而然地会问,“他们能有多骄傲呢?这些人看起来和骄傲自满没有半点关系。”

为了领会自豪感为何在讨好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需仔细揣摩,并且在过程之中要格外留心,因为它可能伪装成其他的表现形式。

首先,不是所有的骄傲感都是有害的。你时常能听到人们为做好一项工作而感到骄傲,为了子女而感到骄傲,为了国家、为了成就而感到骄傲。当我们以这种方式谈起骄傲的时候,我们指的是内心的满足感、知足感和快乐。这种骄傲感体会到的是祥和与平静,给个性当中带来了自信心。

正如任何好的特性都可能被放大的道理,骄傲感也能够越过界限变成一个非常不讨好的特征。它麻烦的地方就在于,骄傲可被定义为沉溺在自我所渴求、偏好或期望的事物当中。最终,骄傲还有了控制和支配的愿望,把周围的环境塑造成一个讨好的模子。这个模式导致人们沉迷于应得心,就如“你亏欠我”的这种心态。它同样也使人们陷入痛苦和理想幻灭的情绪里,就如“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呢?”的这种思维。

大多数讨好者没有明显地表现出骄傲,而是以其他更强有力的方式滋长了自我沉溺的思想。为了了解骄傲感在你的生活中是怎样微妙的却又强烈的存在,我们来检视以下描述,勾选出契合你的条目。

(1)要是我显然感到我没有受到重视,我会默默地生闷气。

(2)我以为我友好的举动会换来别人同等的回报。

(3)内心的破灭感或背叛感令我痛苦不已,因为人们利用了我的善良的本性。

(4)我纳闷人们为何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体贴入微。

(5)当亲眼看见别人有好事发生时,我的反应是但愿同样的好事也发生在我身上。

(6)有些时候我会掩饰真正的自己,因为我不想陷入不断为自己开解的麻烦里。

(7)我会精心计划如何表达我的想法和感受。

(8)我发觉自己编造了很多无谓的借口。

(9)有时我会假装自己所没有的感受。

(10)在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时,我会感到不安和焦躁。

0至4分:有时骄傲感会悄悄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不过,假使以上没有一个描述符合你的情况,那是很不寻常的。

5至10分:这表明骄傲感在你的性格中正逐渐地显现出来。尽管你有能力不让其他人发觉你本身的自我导向型的思维方式,但你还是有必要洞悉你的关系模式对你产生的作用,这样做都是很有益处的。

骄傲感消极的一面

有一些骄傲的表现是很容易察觉的,比如说自我热衷的一面:具有批判性思维、爱打断别人的谈话、爱指挥人、极为固执己见、爱自吹自擂、大声地坚称自己、目中无人、很贪心。

但是我们也要辨识出一种更加隐蔽的骄傲感体现:一个人做了自私的事,当被问责的时候,便用了无辜的借口来辩解,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例如,考虑为何如下的行为举动看似不那么自私,却仍旧适用这个释义的:

·默默地退缩

·反复思考某人的过错

·故意不做深入的交流

·封闭的自我表现

·悲观的举动

·做事半心半意

·拖拖拉拉

·为了避开某人令自己忙得不可开交

其中的每一个行为特性都是被自我沉溺所激发的,不过正因为它们的本质过于被动,人们则不太可能会注意到这些骄傲感的负面含义。

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过骄傲的行为举动。只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表现方式千差万别,在生活中都有可能存在。

毫无疑问,骄傲感代表的是人类劣性中的核心。自从亚当和夏娃藐视老天并且吃下分别善恶之树的果实之后(实质上,他们声称与老天平等),人类从此就遭受了自我为中心的惩罚。

为了理解这个与生俱来的本性,思考一下婴儿是如何表现出自我热衷的。要想教一个幼童如何变得自私并不需要任何的教程和训练,就好像那是浑然天成的一样。事实上,当我们衡量一个孩子成熟的标准时,我们参考的是孩子远离自我中心而以别人为中心的意愿的程度。骄傲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品性,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后我们才能改掉这个习惯。

当成年人竭力弄明白他们自身的失调行为时,先质疑周围的环境对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假若不考虑人类本性黑暗的一面——骄傲感因素的话,那么就不能够完全理解反常行为的意义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我的咨询者中,安妮塔是我所见过的最有洞察力的人。她发现她自身失衡的讨好行为,甚至认识到她需要弄清导致问题的原因后再去纠正它。当我和她谈起识别性格中骄傲的存在时,她若有所思地点头并且回答说,“我有过把问题全部都归咎于其他人身上的想法,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我意识到我会被其他人的选择所影响,这点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我也察觉我的内心出了某些问题令我偏离了常规,即使我身外的世界依旧如往常一样运转。”

我问,她是否认同骄傲是她的讨好行为的核心是,她稍加思索后回答说,“我想起了一个最近发生的例子,可能印证了你的观点。就在上个周末,我去父母的家中用晚餐。我把我解决的一个有关女儿的纪律性问题讲给爸爸听,但是他批评了我,因为他的意见与我有分歧。一旦他盯上我的事,我就发现自己为了不让他烦我而附和他的观点。在那一刻我会说尽好话或做尽好事,只为听到他好一点的评价。”

“既然你提起了骄傲的话题,我则有了更多的认识,”她继续讲道,“我认识到在过去我对他并不诚实,因为我操纵了他的想法,让他以为我是个老好人。其实我一直在做那样的事情,我猜你会说在那时我太在乎我自身的形象,以致我不允许我自己变得诚实。如果我不再沉溺于我自己,我可能已经告诉爸爸说我们只是观点不同而已,然后我会继续用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去教导女儿。”

我微笑着并在心里想,“哇,安妮塔逐渐心领神会了!她发觉促成她讨好行为模式的人正是她自己,而那正是转变所需的关键因素。”

当讨好者表现得低声下气或遵从别人强烈的意志时,那么所有错误的矛头可能都指向了那个强势的人,仿佛在说:“那个人真的很以自以为是。”那样的表述也许是正确的,但要想达到能够开始转变的程度,讨好者同样需要审视自己的内心,并且能承认:“我的动机也很自私自利,我并不总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虽然如此直白的对话让人感觉到不自在,但它可能会致使某些重大的转变。

按理想情况来说,在你成长的那些年里,你已经被教导去识别骄傲感的各方各面:

·你可能被训练而认识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平衡地把握率真和自我克制之间的关系。

·你可能被指引而理解健康有益的生活需要融合一定的谦卑和独立态度。

·你可能被教导而懂得顺从不一定总是最讨人喜爱的特质。

·你可能已经领会有时人们能够从你决断的举动或偶尔婉言相拒的行为中获益。

然而,在大多数事例中,成长中的青少年没有受过这种训练,因此在无形之中他们的自我沉溺的思维促使他们加强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即使那样做意味着损害人际关系。不仅如此,你周围的某些人可能令你难以做出健康的选择,以致你受到威胁而不得不保持顺从的态度。年少时的你,可能还不够底气说出,“我所坚持的是最佳方案,我可不想躲在自我保护的壳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会认为你当时相对地单纯,随后你便逐渐落入了绥靖模式。

然而,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当你发现你自己陷入了不健康奉承的封闭状态中时,你应该停下来并对自己说:“等一等!我的绥靖行为也许制造了短暂的平和,但我只是目光短浅地为了当下的舒适安逸考虑。假如我想要蜕变成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我就要从自我保护的狭隘世界里逃脱出来,真正地以对双方都有益的方式与我生活中的人融洽相处。”

安妮塔对我笑着说:“你真是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啊。要知道根据你的建议,想让我的思想作如此大的转变,对我来说是多么有违常理吗?”

我点头同意,回应说:“我发现我们最自然的思考方式就是用我们自己的视角考虑什么是最有利的。从表面上看,你的讨好行为好像是很无私奉献或者说以别人为重。但是当你深入探究的时候,你会认识到你假借了反常的手段,专心致志地满足了你自己的需要。如果有必要,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要是没来这里咨询,我是不可能发现自己这一面的,”安妮塔感慨道,“然而我不得不承认我们聊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上面。你猜想你的言外之意是我的率真和果断其实能表现出谦逊的态度,因此如果我想让情绪变得更健康,就要多遵循那种思维方式了。”

嘿,我可告诉过你,安妮塔可是个十分有洞察力的人!

选择谦逊而非骄傲

当我和讨好者交流时,最让我们着迷的一个话题就是讨论什么样“谦逊”的表现根本算不上谦逊,而体现的却是自我满足感。为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要充分地理解骄傲的反义词的含义——谦逊。你可能如安妮塔一样也察觉到了,谦逊所包含的一些释义可能是你始料未及的。

破坏骄傲感的决定有以下几种:

1、承认个人的限度

当人们容许骄傲感在日常生活中立足之时起,就埋下了隐患,其中一个便是他们不愿意承认个人的限度。他们假想自身能够或应该超越人类一般的弱点,他们奋力向前试图让一切都尽善尽美。比如,骄傲感能够致使人们不去承认显而易见的性格缺陷或表现得他们心神无忧,而实际上他们是局促不安的。在提升自身形象的这个议程上,骄傲的人很难说出,“我是有限度的,或我不能达到完美。”

而另一方面来说,谦逊则让人们承认了一个事实:但凡人类都是有限度的。在谦逊的态度里,人们可以暴露自身的弱点或者受伤的情感或者无能为力。这不因为他们为他们自己感到羞愧,而是因为他们不想给自身树立起任何虚饰的假象。

例如,当一个人被委任一项非常称心的项目时,那个人可能会说,“虽然那听来像是我很感兴趣的,但我知道那不是我的专长,所以建议把它转交给更有能力的人去完成会更明智些。”谦逊的人不介意承认他们的不完美。

从表面看来,讨好者的表现是谦卑的,因为他们给他们自己设定了限度。比方说,一位有讨好行为的母亲,为了照看孩子,便限制了她自己和朋友见面的时间。或者一名员工为了满足上司的额外需要,便限制了自身在工作之外所用的时间。只不过,有时你所见到的表面现象可能不是潜藏在表征之下想法的真实反映。

一般的讨好者都会忽视他们自身是有限度的这个事实,他们力图表现出他们比实际上更有能力。例如安妮塔,她迫使她自己表现得好像她能够容忍父亲和丈夫的怒气冲冲的待人方式。经过多年的历练,她的容忍力也更胜一筹,她给对方投射了暗示的信息,“不用担心,我能够承受你丢给我的所有难堪,我会得到维持和睦的办法。”然而事实上,她没能相安无事地度过,内心紧张和骚乱的情绪却不断地膨胀。

“安妮塔,在你打算变得没那么顺从的时候,我希望你认识并承认你自己的情绪忍耐力也是有限度的。在你允许其他人指责和贬低你时,你就陷入了自我保护的误区,令你无法像普通人一样思考。你太过努力地暗示你能摆平一切事情。”

“因此你建议我做怎样的改变呢?

“且说,要是下一次你不认可你父亲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就不要去默许他的意见了。你应该告诉他,‘爸爸,你和我看待问题的观点不可能是一致的,而我不会故意让你认为我总是能把孩子照看得面面俱到,我承认我是有不足之处。有时我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会有所欠缺,但我认为那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换句话说,承认你的限度而不是试图让他以为你会改正你所有的不足。”

“嗯,那个办法真是很不一样啊,”安妮塔承认,“但如果他不接受我所说的,我要怎么办呢?我要怎样说服他我可以是有限度的呢?”

“你不用那么做!你不需要去说服他。你的能力有限,不能强迫他理解你的想法——这样也是可以的。”

“所以我什么也不用说了?”

“假如你没有其他要补充的了,那么是的。你有权利不多作解释。”

在安妮塔向我咨询时,我建议她放开讨好行为。她告诉她自己有责任让丈夫和父亲对她作的所有决定感到满意,我希望她能理解那样的态度多少是有些傲慢的。通过她的讨好行为可以看出,她十分沉溺于那个观念,“假如我所做的和所说的都很恰当,那么我会越来越有影响力,到时候这些人就不会轻视我了。”可那并不是真的!安妮塔是有限度的。多年来她屡次证明了不论她多么地努力,也不能迫使那两个男人做出任何改变。因此,我不鼓励她骄傲地竭力操纵他们对她的看法,而是谦逊地将焦点集中在健康的个人要素上面,并且在生活中秉承那些好的要素,深刻地认知到那两个男人可能决不会支持她的选择。

“哇!那与我之前看待事物的方式有着天壤之别,”她慨叹地说,“我从未发觉我顺从之中的傲慢一面,但是我明白那表现在我企图控制他们对我的看法上。”

她深呼吸后补充道,“一想到可以对外宣称我是有极限的,我就感到松了一口气。接下来,我的任务就是放弃满足周围的每个批评者了。”

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你用何种方式忽视你的限度?由于你是一个有限度的人,技能也是有限的。即使别人不想承认他们的限度,你为什么要对无法办到的请求而感到耿耿于怀呢,还不如坦白承认你的限度吧。 

你的讨好行为其实是企图巧妙地控制他人对你的看法,这是否有可能呢?

2、不对其他人的无礼而感到震惊

当人们沉迷于骄傲的想法里,他们会告诉他们自己应该和不应该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我应得的”是他们脑海中经常浮现的想法。

例如,当骄傲的人和家庭成员、工作伙伴或朋友交流时,他们对参与的呈现方式有着强烈的概念,当然了,对他们而言就是得到优先的待遇。

再回想一下罗伯特的案例,身为牙医的他感觉患者的抱怨是对他的冒犯。尽管外表看来他非常的体贴并且为了精益求精愿意做出任何改善,而内心里他则感到愤愤不平,“这些人到底是怎么了?他们就不能感激我竭尽所能的付出吗?”这种反应最后会导致苦闷、幻灭感和沮丧等情绪问题。正如他震惊地发现人们竟然对他表现出粗鲁、苛求或过于挑剔的一面。

罗伯特反应出的这种骄傲感是源于他对人们能够和应该相互理解和协作的一种假设。要想争论这个愿望的是非曲直实属不易,不过骄傲者对它沉迷的程度到达了滋长一种苛求的特性还是有可能的。尽管人们相信他人应该细心体贴是没有错的,但骄傲感会激发人们依附应得心的习惯,从而导致内心的紧张和焦灼感。

如罗伯特一样,许多讨好者在面对其他人对自身的评价时会感到震惊或者诧异,原因是他们太渴望被合理对待了。为了理解这个原理的运作方式,思考以下事例:

·一位丈夫花了整个周末帮妻子做家务,而周日晚上他勃然大怒了,因为他没有受到足够的赏识。

·一位妻子觉得她超出自己分内的工作而太过支持丈夫的追求了,她告诉她的朋友她简直不敢相信他如何利用了她善良的本性。

·一位男子退出了社区组织,因为他无法解决一个普遍的问题,组织中许多成员指望他挺身而出,而他们自己却做不到。

·一名老师对她的工作感到大失所望,因为似乎没有人赏识她为课堂顺利运行而做出的诸多非凡之举。

在以上的例证中,感到挫败的人都合乎情理地盼望获得一定程度的感激或赏识。只不过,每个事例中他们的情绪反应过于强烈了,当一个人开始思考,“这些人到底怎么回事?”或者“难道他们就不能表现出些许的尊重吗?”这时,他们的骄傲感就致使他们记录了这种内心震惊的感受。

从另一方面来看,谦逊感会给其他人可能或即将表现出来的不赏识的事实留出了余地。有了谦逊感,人们就能够消化人类本性的丑恶真相。不仅如此,人们还时常热衷于追求他们自身的欲望以至于不能或不会为他人的见解留出空间。有了谦逊感,你也许仍对这个暗淡的现状感到忧伤,但是你不会再被震惊了。

我同罗伯特谈起面对别人无礼的举动时,他需要抛开他震惊的反应。“我同意你所说的,就是在你友好对待他人的时候,作为回报他们至少应该表现出一些感激之情。然而,关于这种喜好是很难争论出结果的。但是据我发现,你有一种潜在的需求,即要求对方合理地回应你。而正是这一需求导致了你的紧张感。”

“那么我应该自觉地表现出一点都不期待对方有丝毫的感激之情吗?这是你的意思吗?”尽管罗伯特想要保持他那一贯的沉着风度,但他看起来显然很挫败。

“你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这个,我猜我就只有停止竭尽所能地讨好他人了,因为一旦他们没有做出得当回应,就会让我感到震惊。”

“这个办法是值得考虑的,”我回答道,这出乎了他的意料。

谦逊的人能够保持内心的沉着,是因为他们事先就知道不能把他们的希望建立在虚妄之上。我没有一丝讥讽的意思,只是,当他们获得了别人的感激的时候,能够把自身当成是幸运的,但他们并没有把情感寄托于此。

举一个例子,安妮塔曾经表达过一个深刻的见解,“当我在爸爸周围的时候,我就让自己的思维警觉起来,因为他随时会对我不客气。依照这种方法,在他生气的时候我不会再感到惊慌失措了,乃至他不能轻易地操控我。”她不再感到震惊时,情绪趋于水平状态,从而她的行动是符合逻辑的,不用再受到错误罪疚感或胁迫感的引导。

3、将果断视为负责任的表现

在第四章中,我们探索了讨好者如何抑制愤怒的过往经历,他们则需要时常表现出果断。我们按照这个方向做深入的思考。你是否认为拒绝变得果断是一个骄傲的举动呢?你最初的反应可能是,“我能猜出不果断的表现意味着惧怕,但骄傲是什么意思?卡特,你怎么会提出这个观点呢?”

请记住,骄傲感导致了个人沉溺于自私的目的,而谦逊感的一贯释义是顾及某一情况中所有人的处境,并不只是自己。当你在合乎情理的条件下拒绝变得果断时,你就是在忙着保护你自己,以至于你没有:“但我表现得果断的时候,没有好的事情发生。不料对方变得更难缠了。”另外,那可能仅仅是自我热衷的认知,就如同让你做一些不太情愿的事情是太难为你了。而且你可能假设你有责任(其实你没有责任)果断地创造一种齐心协力的氛围,使其他人做出改变或者认同你。

的确,但就算其他人不喜欢你的表达方式,果断也是有些好处的。

好比艾琳的情况,在他们夫妇劳燕分飞之前,她的丈夫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她。她坚信的是什么呢,她是一个仆人吗?在他们的关系中她是积极的参与者吗?完全不是。尽管在表面上她是一个友善、尽职和顺从的人,但到头来她深陷自我保护的行为之中,致使她伤害了她自己和她丈夫沃特。

当我初次提及这个话题的时候,她疑惑她的顺从是如何伤害到沃特的,因为平时他是那么颐指气使只为满足个人的欲望。我解释说:“我猜想你也赞同他经常用错误的方式对待你,我肯定你不时也提出了抗议。但事情过去之后,他明白了对你不必太认真。你没有显示出果断,却默默地表达了,‘尽管来恶劣地对待我吧,我都能承受得住。’把骄傲感说成是顺从思维中的一个元素听起来很奇怪,因为它表面上明明是那么的谦卑。事实上,你一味浅陋地思考你的问题,才不致发觉你被动地促进了一个不健康体制的形成。”

“有了谦逊感,”我继续说道,“你就能提醒你自己合理地考虑别人的利益同时又顾及自身的需求。有时谦逊会让你思考,‘尽管他想表现得对我不负责任,我的良知也不容许我逆来顺受。’”

艾琳仔细地反思了片刻,然后问道:“但先贤的训导不是说我理应顺从并且应当把丈夫看得比自己重要吗?”

我很熟悉这个训导,它指引后辈要有善解人意和顺从的精神。“我不打算反驳先贤的学识,”我回答说,“事实上,我把它看作是一种健康生活的蓝图。我的意思是有时你表现出顺从可能会说,‘不,那不是我所认为的虔诚的生活方式’。有了谦逊感之后,你将支持所有纯粹和虔诚的事物,就不会去迎合其他人不健康的需求了。”

艾琳的眼睛瞪大,她回复道,“我必须承认,我还从来没有从你示意的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个看待谦逊的侧重点还真是不一样。”

一个谦逊(或顺从)的人,注重的是对人际关系最为有利的方面,即使当它与传统的思想观念相抵触时也如此。因此不能认为谦逊等同于“教条主义”。谦逊是内心力量的源泉,是促进个人坚持纯粹的思想而不是蜷缩在自我保护之中。

许多时候,对于很多圣贤来说,他们明知会遭到其他人的反对,他还是会果断地出击以完成某个目标。甚至在他流露出谦逊感的时候,他仍然表现得很有魄力。无论如何,他都决心恪守他的原则,这也是他个人使命中的一部分。

如同艾琳一样,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他人可能不会赏识你谦逊的态度,而实际上这恰恰激励了你坚持自身所推崇的事物。他们可能不满地抗议道,“你这是在控制我们”。或者你会听到,“这可完全不是合作态度啊。”只要你听到这种反对的声音,就决意去仔细地审视你的内心,然后判断你的动机到底是不是自私的。假若你确定固守了必要的原则和界限,就继续坚守下去,而不要以令人反感的方式。

为了更进一步意会如何在表现坚决时又带有谦逊感,研究以下艾琳和安妮塔所做的纠正措施:

·泰德曾经告诉安妮塔,如果只为适应她把女儿们送去不同地方的需要,而让他调整星期六的高尔夫活动是很不公平的事。安妮塔明白她的要求是合理的,因此她坚持己见且没有做无谓的争论。

·当艾琳的妹妹请求她腾出一些时间帮忙,她学会了做出这样的回答,“没问题啊,我会帮你的。不过,我是否能请求你把这个活动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呢?”

·安妮塔教育孩子的方式与父亲所希望的不同,她知道这常常会惹怒他。而她决定坚持她的信念,她会对父亲表现出友善和耐心,并且认清他永远都是一个“守旧派”。

·当艾琳得知沃特仍然背着她说些不讨好的话时,她会平和地对左右为难的听者说,她并不那么认为,而不是趁机报复沃特说他的坏话。

我想起我对安妮塔和艾琳都提到过,不要将她们自身服务者的角色建立在骄傲的基础之上。双方都察觉到自身是多么需要坦白承认,相比讨好别人应该更多地去讨好自己,这是她们以前不曾供认的。

当你摆脱了自我沉溺的思维模式时,你或将体会到人们其实需要你所表达的好的见解。他们有可能不完全赞同,但是你肯定能尝试用最适当的方式表达出那些看法。

在接下来的三个章节里面,我们将彻底地研究你如何以健康的讨好方式生活,而不是以损害身心健康的方式。下面一章中,我们将剖析你要做出怎样必然的改变才能夺回你生活中严重缺少的一个特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