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说什么”相比,我们往往更在意“是谁说”。因为说话者的可信程度,决定了我们接受信息时的基本态度。所以,想要把话说到别人心坎上,你就先得注意建立自己的可信形象。
销售员常用的三个“F”
你可以挑战对方的常识、经验、品位……
但就是不要去挑战对方的感受。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在健身房工作,在跟客户推销的时候,常常被人问:“会费每个月一千元,怎么这么贵?”遇到这种问题,我总是努力辩解说,按照我们健身房的设备以及我本人的资历和水平,这个价格已经很公道了,但还是被很多客户嫌贵。我该怎么说,才能说服这些人,我的服务是值这个价的呢?
常见的说法:“这真的不算贵,一个月一千元,其实平均起来,每天也才三十几块,我们用这一点小钱,为健康做投资,是绝对值得的!”
更好的说法:“嗯,你说得对,这个价格还真的不便宜。老实说,如果是我,可能也觉得咬咬牙才消费得起。不过一分钱一分货,以我们的服务标准,绝对值这个价。不信您可以试试?”
?•为什么要这样说
很多时候,你的话之所以不能说服对方,是因为对方觉得你根本没能体会他的难处。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否认对方的感受”——对方觉得贵,你说其实不算贵;对方觉得麻烦,你说其实不麻烦。这都是在指责对方:“你不该有这种感觉。”
而这种潜台词,会让你站在对方的对立面。一旦对方觉得你并不了解他,只会否定他,那对他来说,你不管讲什么话,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又怎么会听得进去呢?
所以,要更好地说服对方,让对方相信你的话,你需要知道一个小技巧:销售员常用的三个“F”。
第一个F,是“Feel”,“感觉”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改变对方,你不能急于否定,反而得先承认“对方的感觉是真的”,主动向他靠近一步。这会降低对方的防卫心理,让他觉得你是有诚意要跟他沟通的。
第二个F,是“Felt”,“感觉过”的意思。说完对方的感觉是真的,要再往前走一步,说你“体验过同样的感觉”,让对方相信你跟他在同一条船上,这样你跟他的关系就会更近一步了。
第三个F,是“Found”,“发现”的意思。当对方开始信任你,觉得你跟他站在同一边,是真心了解他的感受的,这时候你再话锋一转,去谈你现在发现的新感受、新体会,对方也就容易被你说动了。
以上这三个“F”的步骤,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会让你的话听上去不像在说教,而是一个有共同经历的过来人,在分享自己的经验。后者的说服力,是远远高过前者的。
一个老到的销售人员,在顾客提出质疑的时候,是从来不会直接否定其说法的。比如说,房地产中介在跟购房者介绍楼盘的时候,刚入职的地产经理人可能会试图让顾客觉得房价没那么贵,常见的说法是:“这个价位真的不贵,现在的房价都是这样。”
而有经验的地产中介则不会否定顾客的感受,相反地,他们会先表示现在的房价确实是太高了,然后分享自己对高房价的抱怨,甚至跟顾客吐吐苦水:“天天带人看房子,可是自己却买不起。”传递出“我跟你有过共同的经历”的感觉,最后才把话题引到“买房子,还得是一分钱一分货”的上面。
+•延伸思考
三个“F”的说服技巧,还可以帮你安抚他人的情绪,劝说他人改变心意。例如,面对惧怕考试的孩子,父母通常会说:“不用怕,考试有什么好怕的?又不会少块肉!”这种说法是典型的在否认对方的感觉,这是单纯地在说教。
用Feel、Felt、Found的说法会是:“我知道,考试真的很让人担心。我以前也当过学生,也很害怕考试。但是后来我发现,考试终究也都是老师讲的那些东西,只要平时用心,那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你说有缺陷,我却更想要
比起一个完美的东西,
人更想要一个“我需要”的东西。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是一个化妆品专柜的销售,虽然我对产品的优点了如指掌,而且介绍得也还算流利,但业绩还是不太好。我还能如何精进我的推销技巧呢?
常见的说法:“您想要了解点什么?想要美白啊?那这款面膜太适合你了!它的美白效果超级好,就算是只想保湿它也很适合啊!”
更好的说法:“您看重哪方面的功能?是想要美白还是保湿呢?如果您是想保湿,那我不推荐这一款,它的保湿效果一般般而已;但是,如果您是想美白的话,那它的美白效果超级好!您肯定会很喜欢!”
?•为什么要这样说
别人会对你的推荐打折扣,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觉得你的推荐不真诚。一旦对方觉得你抱有私心,就很容易怀疑你夸大其词、刻意隐瞒。尤其是对销售人员来说,对方的这种防卫心态,就是许多案例不能成交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对方感受不到这个事物特别适合他。确实,一件事物可以在“客观上”很优秀,但通常而言,只要对方“主观上”没有感觉它特别适合自己,你的推荐就会无疾而终,也就是既不会遭到强烈反对,也不能得到真心认同。
所以,与其把你推荐的东西夸得天花乱坠没有死角的好,可以满足所有需求,倒不如通过“自曝其短”的方式,让你的推荐显得真诚并且真实。
美国的销售大师哈里·J.弗莱德曼(Harry J. Friedman)分享过他的销售秘技,就是先主动承认自己的产品有缺陷,这样一来,对方就会觉得这个人很实在,并不是为了卖东西不择手段。只要对方有这种“他这人很可靠,他的推荐很真诚”的印象,弗莱德曼接下来推荐什么,就都无往不利了。
从弗莱德曼的经验里,可以提炼出一个很有用的说话原则,那就是先否定再肯定。下次给别人做推荐的时候你可以试试这样说:“如果你想要的是×××,那就不太适合你,但是如果你想要的是×××,那就一定得选这个!”这样说,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恳,还会觉得你很体贴,有针对他的需求去推荐东西。
人是很有趣的,比起一个“全效型”的产品,我们通常更喜欢“特点型”的产品。比起一个“什么都好”的东西,我们通常更倾向于选择“更符合我需求”的东西。因为我们本能地相信,“全面”必须意味着每个特点都不够突出。这也就是为什么,聪明的店家都会使用一个小技巧——差不多的两款护肤品,他们会把一款放到美白专区,另一款放到保湿专区。即使两款的功效差别不大,但商家就是要故意营造一种区别感。有不同需求的人,就都会觉得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销售的道理,用在其他想要推荐的场合也行得通。比如你要推荐一部剧,与其讲它是如何精彩,跟对方保证他一定会喜欢,不如说这部剧特别符合对方的口味。你可以说:“这部剧超级好看,虽然可能有人会觉得节奏比较慢,但是我知道你最喜欢这种细腻的风格,以及那种完美还原史实的精心制作,所以我相信,你看了肯定会特别喜欢!”
+•延伸思考
缺点和特点,只有一线之隔;特点和优点,更是一体两面。如果别人眼中的缺点,正是你眼中的优点,那你就会更加中意这个对象。就好比笔记本电脑用户通常都讨厌“笨重”,但是在追求极致性能的游戏玩家看来,“有质感”,反倒是性能的象征。
所以,想让人接受你推荐的东西,与其无的放矢、漫无边际地彰显优点,倒不如承认它有缺陷,只是这个缺陷正好符合另外一方面的需求,所以反过来说也可以是一种优点。转过这么一道弯的优点,才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优点。
当然,这个话术的本义不是要强调这些缺点,刻意贬低自己推荐的东西,而是要把重点放在“不合适”上,也就是纯粹的“需求不符”。只要按照“缺点很可能是另一方面的优点”这个思路去想问题,人人都能成为金牌推销员。
我不是站在你对面,而是站在你的旁边
一旦对方觉得你懂他,
你说的话就是他想听的话。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是一个保险业务员,在卖保险时常常刚开口介绍自己就被打断、被拒绝,我该怎么说可以让客户更愿意听呢?
常见的说法:“您好,我是××的保险业务员,耽误您一点时间,跟您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保险业务……”
更好的说法:“您好,我是××的保险业务员。我猜,您一定接过很多类似的保险推销电话,我也知道,一般人都会觉得很烦,不过呢……”
?•为什么要这样说
跟别人介绍某样事物的时候,有时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对方已经听过无数次类似的推销了,如果想让对方对你要说的话依然感兴趣,实在是很困难。
所以,要想让别人愿意听你继续介绍,你得先引起他的注意,让他对你接下来要说的话产生好奇。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使用“我猜您一定听过很多……不过呢……”这个技巧。
以推销保险为例,如果保险推销员一上来就开始介绍保险,大多数人会觉得“又来了,真没意思”。因为人们已经听过很多次类似的推销了,而这时候你是站在他的对立面。
但是,如果你的开场白用的是:“我猜,您一定接过非常多类似的保险推销电话,我也知道,一般人都会觉得很烦。不过呢……”这样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这样的开头会让对方有兴趣继续听下去,因为你说出了对方曾经历过的事情,说出了对方的感受——这就会让对方觉得,你不是站在他的对面,而是站在他的身边。
而且,除了顾及他的立场、体谅他的心情之外,这种开场白还会让人产生一种好奇:既然你已经知道我听过很多次推销了,而且也知道这会让人很不耐烦,你还要跟我讲,看来接下来你要讲的,也许真会有什么不一样吧?
而这个时候,其实你已经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完成了关键性的一步。当然,也许你后面讲的内容跟别人是一样的,不过也没关系,至少你的开头已经成功吸引到对方的注意了。
还是拿卖保险这件事来说,保险产品同时具备“商品”和“保障”两种属性。用前一个视角看,对方会觉得你就是想赚钱,想靠他拿提成,所以是不值得信任的;可是从后一个视角看,对方会觉得你是在为他的未来着想,是在帮他进行长远的规划。不信你设想一下,“要买份保险让家人安心”这句话,从陌生的保险经济人嘴里说出来,和从朋友嘴里说出来,感觉有多不一样?
所以,成功的保险经纪人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就是让客户觉得“这个人跟别的推销员不一样,他是真正为我着想的”。而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他们说话的方式,会给人一种“我跟你站在同一边,一起吐槽其他那些很烦人的推销员”的感觉。而“我猜您一定听过很多……不过呢……”这个开场白,就可以很好地营造这种效果。
总结一下这句话的两个目的:(1)让对方产生好奇,吸引他的注意;(2)调整你的位置,你不再是站在对方的对立面,而是站在他的旁边。
+•延伸思考
除了推销的场合,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都可以使用这个说话技巧,让对方感到你跟他是站在同一边的,从而增加对你的信任度。
比如,跟老板汇报提案的时候,你可以在一开始就说出老板的顾虑,来获取他对你更多的信任。举例来说,假如你的老板是个特别抠的人,最在意的永远是预算,那你就可以这样开场:“我猜,您现在主要顾虑的是预算从哪里来,不过您先别急,等一下我就介绍给您听……”
当你一上来就点破老板的顾虑,那他就可以专心听你讲后面的内容,不然老板会一边听你汇报,一边在心里嘀咕:“那钱呢?钱从哪儿来?”你可能就是白讲了。
话说八分满
有时,
你把事情形容得太好,
别人反而会怀疑你是不是在夸大其词。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工作上,遇到别人来询问我的意见和看法的时候,怎么说可以让自己的评论更有权威性、可信度?比如,有人来问我对于某本小说的看法,我该怎么说,才能让我的评论显得更可靠呢?
常见的说法:“他的小说写得太精彩了!绝对是我看过的最强的作家!”
更好的说法:“他的小说,我只看过其中两本,别的我不敢说,但就这两本来说,我觉得他是同类作家里的佼佼者!”
?•为什么要这样说
很多人都以为,表达对其他事物的评价和看法的时候,如果你说的话表现出了十足的信心,应该会比八分的信心更可信。其实恰好相反,人的心态是很微妙的,当你把话说得太绝对的时候,对方反而会怀疑你是不是在夸大其词、不够中肯。如果想让自己的评论更有权威性、可信度,你可以使用“话说八分满”的小诀窍。
以“对某本小说的看法”为例,错误的说法就是毫无保留、完全没有打折的空间,把话说到十分满。而正确的说法就是有所保留,只把话说到八分满,表示你的评论是有前提条件的,留下一些余地。
美国的消费者行为学者卡玛卡(Uma Karmarkar)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让不同的美食家针对同一家餐厅做评论,而且都是正面评论,看看消费者到底会更听信哪一种评论。
结果发现,比起有绝对自信的评论,反而是语带保留、话说八分满的评论,更有说服力、更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比如,你直接说:“这家餐厅的烤鱼绝对是四颗星!”这种说法就比不上说:“这家餐厅我只去过一次,不知道它的品质是不是一直都稳定,但就我那次的经验来说,它家的烤鱼应该有四颗星。”
这样讲话,不仅会让你的评论更可靠,同时也可以帮你避免很多冲突。毕竟,你的评论不可能都只说好话,多少也会有负面评论。此时话说太满,就容易得罪人。比方说,如果你批评说:“这部电影真的很难看!”很可能你的朋友就很喜欢这部电影,尴尬就在所难免了。
但是,如果你说得保守一点:“可能是我自己的审美问题,不太喜欢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这样讲,对方就算跟你意见不同,也因为你的话留有余地,把负评限定在“叙事风格”这个有限的范围之内,表明大家只是喜好不同,也就没什么好争的。
这个技巧,不只可以用于评价客观事物,也可以用于推荐人。举例来说,你的公司要推举专案的负责人,你想推荐某个同事,但又怕他以后表现不如预期,到时候反而搞得自己责任很大,对大家不好意思。
这时候,你就可以说:“虽然我跟他合作的次数不算多,但在那几次经验中,他都表现得很有领导力,如果他这次也能发挥同样的实力,我觉得他就非常适合这个工作!”这样一来,不仅听起来中肯,对方工作如果效果不佳,那你的压力也不用这么大,毕竟是因为他的表现不如以往了,而不是你的推荐夸大其词。
总之,用自己的经验,作为评论的基础,主动限定评价的适用范围。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自己承担无限的责任,也可以增加你这番话的可信度,更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个靠谱的人,可谓一举三得。
+•延伸思考
一个评论能够有权威性、可信度,并不是因为这个评论不可能有错,而是如果它有错误的地方、不精准的地方,要恰如其分地说清自己的依据是什么、是在什么意义上讲的,针对什么具体问题,有什么样的适用范围和限度,这样才能让你的评价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细节的想象,让行为落地
单是动机,聊一万年,也聊不成行动。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领导或同事们常喊着要一起聚餐,结果喊了大半年也没成,怎么做才能落实这个聚餐的提议呢?
常见的说法:“大家说好要聚餐的,可不许赖皮啊!”
更好的说法:“大家要聚餐的话,这周末或者下周末什么时候比较方便?想去哪种类型的餐厅?”
?•为什么要这样说
很多事情不去行动,就是停留在“动机的愉悦”中。比如,谁都知道减肥对身体好,聚餐可以增进感情,然而,单是动机,聊一万年,也聊不成行动。
每个人多少都会有这种经验,有人说要一起看电影,有人说改天请你吃饭,可是后来往往就不了了之,让人很失望。这时候,你就可以使用“细节的想象”这个技巧,让这些“随口说说”的事,落实成实际行动。
以“公司聚餐”为例,大家说起聚餐时,你就可以用闲聊的语气问起“那我们吃什么?”可能这时有人就接了“吃日料吧”,也可能有人说“吃火锅吧”。这时你还可以继续追问:“去哪一家?哪一天吃?”在这些闲聊中,就会让本来只是“随口聊聊”的想法,越聊越具体。
当然,你这么问,并不意味着这些细节要马上敲定,因为你不是老板,没有权利直接做出决定。但你完全可以以一个普通员工的身份和大家商量:“吃日料的话,大家推荐哪一家?上次聚会那家很不错哦,还是再试试别的?”
而这个追问的过程,就给大家一个暗示——我们真的要做这件事了。
甚至,你不只可以问“吃什么”,还可以具体到“哪一道菜”。比如你可以说:“我推荐去吃冰烧三层肉,去年聚会那家,比广州本地的还好吃!上次没吃到非常遗憾,这次我们要订两大盘!”
这样一来,听的人就会开始想象“冰烧三层肉”的味道,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很快地,你订餐厅我报菜单,想法慢慢地就向现实更近了一步。
这就是让人“说到做到”的技巧——在话语中,引发对方对细节的想象。具体的说法是:你打算什么时候,具体怎样做这件事。
总之,当你想推动一件事情落实的时候,不要让人去想“做不做”,而是要让人去想“如果做这件事,会有怎样的细节”。对细节的想象,可以帮助落实一件事。在讨论细节的过程中,人们好像立刻就“参与”了进去,那么这件事就不再遥不可及,而是一下子拉到了我们面前。
+•延伸思考
不要以为这招只适用于引诱人吃东西,在增强自律,例如让人节食方面,“想象细节”,也仍然是一种成功的思维引导话术。
比如说,你的朋友想减肥,却总是停留在嘴上说说,这个时候如果你只讲“控制饮食”是没用的,倒不如直接问他:“那你晚上想吃什么?”这样一来,“控制饮食”就从一项空洞的原则,变成了具体的细节。而只要他开始认真想象,一个节食者的菜谱应该是什么样的,晚上真正做到节食的可能性,就会比较高。
当然,在这里,发问的那一方并不是在用更高的话语权力,来迫使对方行动,而是通过讨论让对方进入对细节的想象,让他觉得真的要去做这件事了,接下来落实到行动才会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