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有时候是因为没有照顾到对方的预期,有时候是因为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时候又是因为对方心里有顾虑不便明说。会说话的人,能够提前预见这些情况,有时只是多说一句话,就能避免无谓的冲突。
挑对人设再开口
话该不该说,
往往并不取决于这话本身有没有道理,
而是说的人对不对。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是一个事业型女性,可是我爸妈却只知道催我赶紧结婚生孩子,一点也不认可我的工作能力。我很不服气,可是又不知道应该怎样提醒爸妈,在感情没有着落的时候,拼事业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常见的说法:“感情的事情要顺其自然,早结婚早生子的人也未必幸福,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还是拼事业更靠谱!”
更好的说法:“爸妈,我知道这话不该我说,只是从身边很多人的经历来看,早结婚早生孩子,未必就是幸福的,还得是遇到对的人才行。缘分还没到的时候,还是拼事业比较靠谱啊!”
?•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两种说法的根本区别,不是观点或者内容,而是后者在说话之前,先打了一剂“预防针”。预防什么呢?预防你的“人设”在对方心里激起的反弹。
要知道,很多时候你说的话本身是对的,但是因为你的身份地位不对,所以听起来会很刺耳,让人觉得不舒服。就好比父母催婚,你的“人设”是子女,要体谅父母的心情。可是,如果你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结婚生孩子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趁年轻拼事业才是正途,当然就会让父母觉得,你根本没拿他们当回事。这才是他们会难过的真正原因。
试想一下,如果你跟你父母说:“你羡慕人家早早地抱上了孙子,人家还羡慕你家孩子有出息呢!早生几个孩子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事业做得好,你们晚年才有保障啊!”这是很无礼的。但是,如果你的父母有个平辈,说出同样的意思,你的父母就算是觉得人家是在客气,心里也会比较受用。因为这是别人在夸奖你,而不是你的自辩或者说反驳。
所以,话该不该说,往往并不取决于这话本身有没有道理,而是说的人对不对。就算话本身没有问题,从错的人口中说出来,还是会觉得不太对劲,觉得“这话不该你说”,这就是典型的“人设不对就开口”。
那么,在明知道人设不对,又必须为自己辩护的时候,怎样才能既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又降低了对方的反感呢?你可以用一句很简单的话作为开场白:“我知道,这话不该我说。”
还是拿父母催婚这个例子来说,你当然可以拜托几个亲戚,私底下劝他们想开点,但是如果必须自己直陈心意,那就可以先抱歉地说“我知道,这话不该我说”,然后再讲自己的观点。因为这就意味着,你能够体谅他们的焦虑和不安,而且没打算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你只不过是从客观的角度,帮他们分析一下“早结婚”和“拼事业”的利弊而已。而一旦他们能够客观地看待这件事,就会发现催婚真的没必要。特别是,如果他们可以代入“别人其实明里暗里也羡慕我们家”这个视角,下次见到辛辛苦苦帮忙带孙子的那些亲戚,心里就会平衡多了。
再举个职场上的例子。假设你的领导把KPI定得太高,你想要提点意见,他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你想偷懒。道理很简单,作为职员,谁都不喜欢太过严苛的考评标准。所以,你说出“能不能降低KPI”这句话来,就是有“原罪”的。倒不是说你的提议一定没道理,而是你人设本身的问题。
因此,在直接强调过高KPI的负面作用之前,你最好是先调整人设。比如你可以这样说:“老大,我知道这话轮不到我说,但是客观地看,KPI定得这么高,有些同事会觉得,反正达不到,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了。您看能不能调整一下呢?”这样说,才不会显得像在对领导指手画脚。
其实,人会对“人设错了还开口”感到不开心,往往都是“对人不对事”,觉得对方不识相,没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但是你如果能表明“虽然我知道自己不识相,但这话我一定要说”,反倒显得有分寸、有担当,对方也就没那么容易生气了。
+•延伸思考
没人能做到完全的理性客观和中立,所以说话之前要多想想“我是谁”“对方对我有什么期待”“我要说的话会引起哪些误解”等一系列问题。
战国时期的顶级说客范雎,在秦昭王极其谦卑地再三请求指导的时候,仍然唯唯连声、不置可否,等到秦王都快急眼了才讲了一番“交浅言深”的道理,大意是说“我知道接下来这些话不该我说,毕竟我们还不熟,可是这些话对你来说很重要啊……”人设不对的时候先打预防针,这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了。
当然,“这话不该我说”这句话本身并不能说服对方,它只是未雨绸缪,帮你降低因为人设不对造成的道理被打折扣的风险。你必须得先确认,自己接下来要讲的道理是客观的、正确的、有依据的,这样才可以放心使用这个说话技巧。
被要求站队怎么办
世上哪有那么多冲突?
无非是定义不同而已。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过年回家,遇到亲戚在争执“中医管不管用”这个问题,不小心就被牵扯进去。可是不管站哪边,都会得罪另外一边,我该怎么表达意见呢?
常见的说法:“这个议题我不了解,实在不知道谁对谁错。”
更好的说法:“这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你说的是传统医学里有些智慧值得学习研究,我肯定是支持中医的;不过呢,如果你的意思是只要老祖宗说的就是对的,那我是不信的。”
?•为什么要这样说
社会上充满了争议话题,无论你选哪一边,都会得罪另外一边,而明显地打马虎眼,又可能两边都得罪。所以很多人会劝你,少对这种议题发表看法。可是,万一被迫选边站,又该怎么办呢?你可以试着通过厘清定义的方式,帮助双方化解冲突。
这是因为,日常生活的三观冲突,往往都是来自“前提”的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是因为双方是从“公”和“婆”这两种不同的前提出发,选取了对自己有利的定义,才会对同一件事情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所以,当你发现双方对于同一事物的评价不同时,不妨先思考一下,在他们看来这个事物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说的真的是同一回事吗?这样一想,往往就会豁然开朗,给之前势同水火的双方找出和平共处的最大公约数,也让自己避免了必须站队的尴尬。
比如这里提到的中西医之争,背后有很复杂的理论背景,一两句话肯定是说不清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绝大多数态度鲜明的支持者或者反对者,其实都没有认真想过,所谓“信中医”,到底是什么意思。
而这正是你化解冲突的机会。你只需要指出对立双方各自的合理性,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其实是分别从不同的定义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么,看似对立的观点,也就有了避免冲突的可能。
比如说,信中医的人很可能是因为相信古老的传统必定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虽然有些尚未被现代科学证实,但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这一论点,即使是反对中医的人,大都也是可以接受的。反过来说,不信中医的人,很可能反对的是没有受过现代医学训练的江湖郎中,随便从古书里拿个方子就敢给人开药。而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即使是信中医的人,也大都是会有所警惕的。
如果这样定义“信中医”和“不信中医”,那么除了极少数特别极端的支持者和反对者,谁也挑不出你的毛病。毕竟,你只是在重复双方观点的合理性而已。“看你怎么定义”,你就会得出什么结论。
像这样议而不决,持续引发社会撕裂的论题,不只中国有,西方也有很多。举个例子,是否支持女性自主中止妊娠的权利,在美国一直都是非常热门的议题。几乎所有政治人物都被要求表态,而无论支持哪一方,都会失去另外一边的选票。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夏威夷檀香山市有位议员,为了既回应大众又不得罪立场不同的选民,就使用了“看你怎么定义”的技巧。
他请秘书草拟了一份“回复堕胎问题的通用信函”,也就是说,无论是谁提问,回信都可以这么写,而且保证不得罪任何人。
那么,这封神奇的信是怎么写的呢?第一段话是:“关于我是否支持堕胎,我的立场是这样的,如果您所谓的堕胎,是意指谋杀毫无自卫能力的人,是剥夺最年幼公民的权利,是鼓励年轻人之间胡来,那么,请相信我会毫不动摇地反对堕胎。”
听起来,这是一个很坚定地反对堕胎权的立场,可是别急,后面还有一段话:“如果您所说的堕胎,是指尊重妇女的选择权,是使我们的年轻人可以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给予所有公民依照自己良知而行动的天赋权利,那么我向您保证,我会坚决捍卫这些权利。”
这两段话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看你怎么定义了”。因为支持和反对堕胎的人,对这件事情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是存在巨大分歧的。既然大家的定义不一样,那你问我支持还是反对的时候,我当然可以反问“你的定义是什么”了。不用担心极端派会觉得这是在耍滑头,因为大多数温和的中间派选民都会觉得这才是理性的态度。
+•延伸思考
世界那么复杂,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选项?之所以有时候别人觉得你必须站队,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太过狭隘,没有看到冲突对方的定义,其实各有其合理之处,至于具体选取哪一方,仅仅是个人取舍的问题而已。
此外,除了被要求站队的时候,任何需要表态,然而确定的答案有可能引起冲突的情况下,你都可以使用这招。比如,有人问你“喜不喜欢×××”,你也可以回答“看你怎么定义了”,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诸多层面,有些值得喜欢,有些不值得喜欢,只讲你自己的喜好,而不是评价那个对象,就一定不会得罪人。
规定是你能想到的最烂的借口
人很奇妙,
如果只看到规定,
很容易就会觉得不满。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是一个火车站的工作人员,11:30出发的动车,按规定提前5分钟停止检票,可是有乘客在11:28的时候非要上车,说明明还有两分钟,为什么不能让我上车?跟他说“这是规定”,他反而更加生气,这时候我到底该怎么安抚他呢?
常见的说法:“抱歉,这是规定,我也无能为力。麻烦您配合一下。”
更好的说法:“抱歉,但是11:30是‘出发’时间,而不是最后‘上车’的时间。因为在发车以前,车厢要做最后检查,所以如果要在11:30准时出发,我们就得提早关闭车门、拒绝登车,否则动车就要晚点了。”
?•为什么要这样说
很多在服务行业工作的员工,在面对客户抱怨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都会用“结果”而非“因果”去回应对方。他们的逻辑是——规定如此,没什么好商量的,这是一个“结果”;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定,反正也不是我定的,你问我干吗?
然而,最让人生气的也正是这个逻辑。不管你说多少次“抱歉”,只要接下来只给出一个诸如“规定就是这样”,或者“这是老板的意思”之类的理由,都只是在重复令对方不满的事,并没有给出解释,而这当然会让冲突越演越烈。
要知道,别人之所以要申述,要表达不满,就意味着他认为规定并不合理,他不愿意接受。也就是说,对方当然知道“规定如此”,而他恰恰是认为这个规定没有道理,所以才要投诉。这时候,越是强调“规定就是规定”,就越是惹人生气。虽然大家都知道,规定不是你定的,但是因为你工作在第一线,有诉求肯定就直接向你反映了。
因此,面对客户的质疑,正确的做法不是去重复规定这个“结果”,而要讲清楚里面的“因果”。也就是解释清楚这项规定的来龙去脉,是基于什么目的被制定出来的。要让对方知道,他之所以觉得规定看起来不合理,只是因为没有了解规定的全貌。
人很奇妙,如果只看到规定,就会很容易觉得不满,但是一旦了解了规定背后的苦衷,往往就更能谅解和接受规定。因为单看规定,只会觉得是限定,理解了背后的缘由,才能意识到自己是被当成人来尊重的。
就拿“提前5分钟停止检票”这项规定来说,作为乘客谁都希望准点发车,而要做到准点,就必须提前关上车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5分钟的时间预留,正是基于为乘客服务的考虑,不是有意为难任何人。把“这不是故意为难你”这一层意思讲清楚,通情达理的乘客,也就不会为难工作人员了。
再举个例子。乘坐飞机的时候,有的乘客早早登机,飞机却没办法马上起飞,就需要乘客在机舱里等着。这时有些乘客就会跟空乘抱怨说:“知道还不能起飞,那就不要叫大家先上飞机啊!让我们在候机室等,至少比较舒服吧。现在把我们骗上飞机,挤在小小的座位上,等半天都不飞,这不是活受罪吗?”
这时候,如果空乘只知道跟乘客说:“抱歉,这是公司的规定,我们也没办法。”乘客很可能就不会接受,甚至觉得这是航空公司为了提高准点率设计的小伎俩。要解决乘客的不满,就应该尽可能解释得详细些。比如以下这种说法:
“不好意思,跟您解释一下,现在天气不好,所有的航班都要排队,可是要排队等起飞,就必须是乘客已经登机,随时可以出发才行。如果现在让大家下飞机,或者是等天气好转才让大家上飞机,那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所以请您配合一下,好吗?”
事实上,这种解释不需要多全面、多深入,只要提供比对方所知更多的细节即可。了解更多的细节,知道更多背后的原因,本身就是一种安抚。就好比堵车的时候,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堵成这样,虽然丝毫不能帮你早点回家,但却可以让你没那么心烦。
+•延伸思考
很多事情,都不是当事人可以决定的。但是要让人“听天由命”,也得把这个“命”究竟是怎么回事说清楚。因为最让人抓狂的,是缺乏背景信息,觉得自己被人摆弄。一旦讲清楚大家都没办法,以及为什么没办法,情绪也就没那么激动了。
绝大多数情况下,那些让我们觉得不通人情的规定和决定,背后其实都有某种理由。如果在沟通的时候,你能习惯性地加入前因后果,尽可能补充些细节和解释,就会让别人觉得更容易接受。
别人DISS你,千万别入坑
层次高的人,
才有不跟别人一般见识的心境。
这不是妥协,而是特权。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是个大龄单身女博士,经常有人跟我说:“女人学历高没用,很难嫁人的。”我该怎么回应呢?
常见的说法:“我至少还是个博士,不结婚又怎么了?”
更好的说法:“你会这样想,很正常。”
?•为什么要这样说
面对负面的刻板印象,或是各种职业、地域、年龄、性别歧视,不管是生气地怼回去,还是试图讲道理,都没有跳出对方的打击范围。
因为,当对方歧视你的时候,心里已经预设了你“一定会在意”。所以,如果你怼回去,他就会觉得是戳中了你的痛处,你很介意被这样说,才会勃然大怒;而如果你冷静地试图讲道理,他就会觉得是因为你很在意这件事,才会大费周章地自我辩解。
想象一下,当对方嘲笑你是“剩女”的时候,如果你反唇相讥,对方会觉得你急了,可见你也很在意嫁不出去;而如果你摆事实讲道理,说现在不嫁人其实也没什么,对方又会说:“我不过就是说说而已,你那么紧张干什么?”
是不是很让人生气?对方的这种做法就叫“两头堵”。也就是说,无论你是愤怒反击还是冷静说理,都会被看成是对这种歧视的认可。
那么,面对歧视,难道我们就只能默不作声吗?当然不是。面对歧视,更好的做法是站到更高的层次,对其进行“降维打击”。最有效的做法,就是简单地回应对方:“你会这样想,很正常。”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降维”呢?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的眼界比较低,讲的话水平自然也不怎么样,你这种层次的人,当然只可能这么想,我连反驳你都觉得没必要。”
这样一来,你的位置,就不是在同个层次“反驳”对方,而是在更高层次“同情”对方。指出对方是在比你低的层次上说话,这就是所谓的“降维打击”。而既然已经不在同一个层次,当然也就跳脱了对方的“预设”——他既没戳到你的痛处,也没让你表现得很在乎,反而是让自己落到下风。
进一步来说,如果你这样讲,对方很可能就会反问:“说我这样想很正常?你这是什么意思?”
这时候,你就可以顺着他的话,讲清楚自己的立场。比如:“很多人觉得女孩子学历高,嫁不出去,这样想很正常。因为在他们生活的圈子里,大多数女孩子没有自己的事业,嫁个好人家是唯一的出路;反过来说,很多男生本身层次也不高,害怕女孩子太有本事,会让自己自卑。处在这种生活层次的人,当然会觉得女孩子读太多书不好啊!”
这种程度的反驳,针针见血、拳拳到肉。你一没动气,二没自辩,反倒是很温柔地替对方“开解”,表现出包容的风度。而这样的鄙视,才是最让对方难受的。进一步说,这种反击的方式,其实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你既可以不动声色地噎得对方说不出话来,也可以真的表现出善意,耐心地向对方说明为什么他不理解你。
总之,社会上总有一些人由于见识比较少,或是特别冥顽不灵,有一些荒谬的成见。面对这种成见,你首先应该知道,你没有义务解释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没必要一一反驳他们。层次更高的人,才有不跟别人一般见识的心境,这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特权。
+•延伸思考
这个说法,其实不只针对歧视。面对所有的“不了解”,都可以用这句话应对。
说这句话的时候,要注意语气。如果你是高冷的人设,语气应该是平静中带着一丝鄙视,鄙视里带着一丝谅解,谅解中带着一丝真诚。当然,你也可以面带微笑耐心解释,既可以话里有话,也可以完全真诚。这完全取决于你觉得对方是不是不可救药。
为什么给我看病的医生很冷漠
医患纠纷往往是由于沟通不良,
而沟通不良,往往是因为不理解彼此的立场。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去看牙医的时候,医生跟我说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拔掉,另一种是装牙套。但我问医生哪个比较好,他只是跟我说各有优势,死活不愿意明确地给我建议。这医生态度也太差了吧?我该怎么说,才能让医生告诉我怎么做比较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