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自己的利益,往往是最难开口的。无论是涉及金钱的谈判,还是涉及权益的投诉,我们都需要一些说话技巧,才能在不跟人直接起冲突的前提下,理直气壮地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谈判碰壁?你可以试试“拆议题”
双方用自己不是最在乎的选项,
以换取自己很在乎的条件,
这就是谈判中的双赢。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员工提出要加薪20%,我担心拒绝会削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可是预算又确实有限。这时候,应该怎么跟员工谈呢?
常见的说法:“预算有限,实在是没办法。”
更好的说法:“预算有限,现在加薪不太方便,但是下个季度可以。”或是:“加薪不太方便,但是换成奖金可以。”
?•为什么要这样说
想要成功地谈判,就得具备找到“弹性”的能力。如果没有发现弹性,谈判就会变成一方赢(得到),另一方输(让步)的零和博弈。如果出现“要么你让步,要么我让步”这样的局面,就算你软硬兼施地维护了自己的立场,也难免会给双方未来的合作埋下隐患。
所以,擅长谈判的人有一项必备素质,就是能够在看起来不可撼动的“刚性”立场里,找到那些“弹性”的因素。从既有的条件、筹码中发现越多“弹性”,谈判的空间就越大。在谈判学里,有一个非常核心的观念——“拆议题”,也就是把原有的议题,细分拆解成各个步骤,从中发现可以弹性处理的空间。学会了这项技能,就不会轻易陷入僵局,从而和对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假设你是老板或者部门负责人,有员工跑来跟你提加薪,预期的幅度是20%。这时候,如果你没有掌握谈判技巧,那就只有两个选项:“答应”还是“不答应”;这笔钱,不是归你,就是归我!
但是,如果你学过谈判就会知道,谈判的目的不是拼个你死我活,而是要找出各种可能性,让双方的利益都能最大化。所以,“要不要答应给员工加薪”,不是一道简单的二选一,不是只有“答应”或“不答应”这两个选项。这个议题本身可以进行细化拆分,变成许多的小议题,提供给双方更多的选项。而在这些选项里,往往就存在着能让双方都满意的可能性。
比如,你可以拆出一个议题,叫“金额”。对你来说,可能帮他加薪没问题,但是一次加20%会破坏行情,所以这次只能先加10%,剩下的以后看绩效再决定。
或者,你也可以拆出一个议题,叫“时机”。可能对你来说,你在意的不是加薪,而是公司“最近”资金比较紧张。下个月加薪不太可行,但是下个季度可以。
又或者,你还可以拆出一个议题,叫“形式”。你在意的可能不是这20%的数额,而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发放。比如,可不可以把加薪改成奖金。因为之后发不发奖金,是看员工个人的表现,但如果是加薪,就意味着每个月都会固定多一笔支出。
而对于要求加薪的人来说,他重视的议题很可能跟你不一样。他可能不太坚持金额,只要有加薪就很开心。或者,他也不急着要下个月加薪,只是想先得到你加薪的承诺。更有可能的是,他才不关心这笔钱是奖金还是薪水,反正只要收入有增加就行。
正是因为双方重视的议题不一样,所以只要把原本的议题拆解开来,就很可能会找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这里的关键就是“把大议题拆小”,拆解出小议题之后你才能发现,哪些事情是你在意,但对方不在意,可以由对方让步的;又有哪些事情是你不在意,对方比较在意,所以应该由你让步的。
说不定大家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就会发现员工可以在加薪的时机和形式上让步,而老板可以在金额上加码。像这样,双方用自己不是最在乎的选项,以换取自己很在乎的条件,就是所谓的“双赢”。而“拆议题”这个思路,可以帮我们找到很多原本被忽略的选项,大大地拓展双赢的空间。
+•延伸思考
除了职场,“拆议题”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销售员与消费者之间常见的谈判情景之一:砍价。比如,一台标价2500元的洗衣机,顾客希望你以2000元的价格卖给他。这时候,你可以从以下两个议题来着手。
1.“价位”的议题——顾客的预算可能就是2000元,那你可以推荐这个价位的其他洗衣机。另外,你可以拆出“品牌”的议题——如果顾客对牌子没有要求,你可以2000元卖给他洗衣机,但是要换一个牌子。
2.“交货的方式”——可以2000元成交,但是他要自己来取货。类似的议题,你可以拆出更多更细的议题,这样彼此谈判的选项也更多,双方也就更容易达成双赢。
此外,“拆议题”还要讲究拆解的顺序,比如你可以先跟对方谈一些对你不重要的小议题,先对他做出让步、释放出善意。这样一来,轮到对你比较重要的议题,对方做出让步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
如何跟商家投诉
投诉,
不是要逼人屈服,
而只是想请人遵守规定。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在快餐店买到的汉堡和薯条都是凉的,跟店员理论的时候对方却说味道没有不对。怎么说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呢?
常见的说法:“这些薯条都凉了,太难吃了。我要退换!”
更好的说法:“我想问一下,按照你们的规定,食品退换的标准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说
买东西,有时难免会买到瑕疵品;店家承诺好的服务,也可能说到没有做到。产品和服务让人不满意,消费者当然有投诉的权利。不过,在投诉的时候,如果把焦点过于集中在“我不满意”,往往会阻碍你的维权。虽然很多商家都声称“消费者是上帝”,但是到了具体的“投诉”环节,光是“不满意”还不够,消费者需要拿出商家无法抵赖的过硬证据,才更有可能维权成功。
比如,你去一家快餐店用餐,没想到拿到的薯条是软趴趴的、凉的,明显已经放了很久了。这时候,普通人最常见的反应有两种,第一种是指控产品有问题,比如说:“这些薯条都凉了,也太难吃了吧!”这种反应,叫“我觉得”。
而第二种,就是指控店员有失职,比如说:“你们店有问题!这种薯条也敢卖!”这种反应,叫“你怎么”。这两种反应虽然可以宣泄不满的情绪,但不一定能顺利解决问题。
这是因为,如果你采用“我觉得”的说法,那么争论的焦点,就会集中在你对商品或者服务的个人感觉上,你就有义务跟人论证,为什么你的感觉是正确的。甚至对方可能一口咬定薯条没有不对劲,反而说:“大家都没事,为什么只有你这么难搞?”只要是你“个人”的感觉,那就会出现各执一词的情况。
如果你采用了“你怎么”的说法,那争论的焦点会放在店员身上。他会觉得你是想攻击他,因此会采取防卫的姿态。而不管他能不能保持专业性的礼貌,至少你跟他实质上就变成了对立的立场。这样一来,想要请他帮助你挽回损失,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所以,更好的投诉方式,是避开“我觉得”和“你怎么”这两种说法,先直接问对方:“你们的标准是什么?”然后再拿对方的标准来进行申诉。比如,在餐厅里你可以先问:“按照你们的规定,菜品退换的标准是什么?”在银行大厅里你可以先问:“按照你们的规定,顾客有疑问的时候,怎么避免被各个柜台踢皮球呢?”
以换薯条为例,店员可能会告诉你只要顾客不满意都可以退换,这时你就可以接着说:“那我必须告诉你,这份薯条我并不满意,请帮我换一份。”事实上,针对顾客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几乎所有大企业都有相应的规定来解决。有些餐饮业是“只要不满意都可无条件退换”,有些服务窗口出台了明确的“首问负责制”,也就是第一个被你问到的人,有义务带你走完全部流程,不能把你推给别人。
当然,每家店的标准可能都不一样,不同的说法、争论的焦点也会不一样。这个维权技巧的关键,就是把争论的焦点,锁定在商家的“标准”上。因为这是他们的标准,不是你的感觉,所以他不会来跟你吵你的感觉准不准;也正因为这是他们公司的标准,不是这个店员定的,所以店员不会认为你是在针对他,那么他更愿意就事论事地跟你协商解决办法。总之,在投诉的时候请记得,不要把焦点放在自己跟店员身上,而是要把焦点放在商家的标准和规定上面。
+•延伸思考
没有人天生喜欢屈从别人。投诉不是要逼人屈服,而只是想请人遵守规定。所以我们没必要和服务人员对立,也不需要盛气凌人压倒对方。不管你事先知不知道他们的规定,都要先问一遍,让他亲口说出来,因为这会强化对方遵守这些规定的意愿。等他介绍了标准以后,再提出你的需求,这时候,你们的对话里既不涉及你,也不涉及他,而是聚焦在标准上,这样,事情就会变得比较简单。
用商家的标准,争取自己的权益
当店家承认自己追求品质,
你就有了争取权益的着力点。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如果商家没有明确标准,比如街边的小商小贩,这种时候,应该如何跟这样的商家维权呢?
常见的说法:“老板,你们卖的面包是坏的,我要退钱。”
更好的说法:“老板,你们应该很重视品质吧?”等对方回答你后,你接着再说:“这面包都坏了,应该不符合你们重视品质的要求吧,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要这样说
上一篇讲到可以利用商家的标准来投诉。然而,有些商家的标准比较模糊,甚至根本给不出规定,这时候如果想维权,就要先挖掘出商家的标准。因为当对方承认自己是有标准的时候,你才有了争取权益的着力点。
具体来说,有三种方式可以挖掘出商家的标准,帮你争取权益。第一种方式叫作“普世标准”。你可以跟他说:“贵店应该很重视品质吧?”“你们应该都希望客人满意吧?”要追求品质、要让客人满意,这是绝大多数商家都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标准。
而既然你这样问了,对方十有八九也只好说:“对对对,我们很重视品质。”总不成他会说本店不在乎品质、不在乎客人。所以,你第一句话就可以套住他的立场,让他承认他自己应该要负责任,把客人跟品质放在心上。而当他站在这个立场上的时候,往下的事情就比较好谈了。
你甚至可以就地取材,比如很多商家会在店面张贴一些体面的广告语,像是“品质至上”“服务至上”之类的,那你就可以说:“贵公司追求的,是服务至上没错吧?”如果那是现场就有的标语,商家就更不好推诿了。
第二种挖掘出对方标准的方式是“跟过去比”,也就是把对方过去的水准当成标准。比如你去餐厅吃饭,发现菜太咸或者是分量太少,你就可以跟餐厅服务员说:“咱们家的菜,之前没有这么咸啊!”“这道菜,以前的分量不是这么少的吧!”这就是拿现在的商品,跟过去做比较。
而这家店过去的水平是不是真的那么好?不一定。可是现在不太好,这却是一定的。你把这家店过去的标准抬得很高,对方是不可能拒绝的,而一旦他承认自己过去很不错,那现在就有了维持口碑的义务。这就是这种说法的妙处——柔性制约。
当然,你有可能并不是这家店的老主顾,不清楚它过去的标准;或者是这家店刚开张,无所谓过去的标准。如果是这样,还有第三种方式来找标准,叫“跟其他人比”——同行是怎么做的,你也该怎么做,这也是一种标准。
比如,你可以跟餐厅服务员说:“其他餐厅的这道菜,没有这么咸啊!”或者有很多老江湖会说:“这道菜不地道啊!”而这种所谓的“地道”,其实就是同业之间,共同遵守的口味标准。对方违反了同业间的标准,也会有一些压力,这时候你要争取权利也会比较容易。
+•延伸思考
标准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很多都是约定俗成,需要你去发现。举个例子,“追求做更好的自己”,也可以是一种做人的标准。所以,当你对他人有不满、有批评,希望对方能有所提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种“先确定对方想做得更好,再提出要求”的方式来说话。比如,你不满意下属给你的提案,完全可以鼓励他说:“我觉得你是个挺上进的年轻人,我没看错吧?这份提案,真的是你最好的水平吗?”大多时候不用你多言,对方也会主动拿回去再做修改的。
我们要互相亏欠,要不然凭何想念
相互亏欠,
才是平等互惠的亲密关系。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帮了别人一个大忙,对方对我千恩万谢。我越是说“没关系别放在心上”,他就越是诚惶诚恐,弄得我也很紧张。但是,我也不希望对方真觉得这件事很容易,毕竟我也是费心费力才办好的。那么,怎样能避免这样的尴尬,又能让对方领我这个情呢?
常见的说法:“别客气,不用放在心上,只是小事。”
更好的说法:“没什么,下次我也要麻烦你。”
?•为什么要这样说
“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都是传统美德,一般的社会规范是,道谢的一方要强调大恩大德,而被道谢的一方要轻描淡写。可是,遇到“施大恩大惠”的情况,被道谢的人如果轻描淡写地跟对方说“别客气,小事而已”,反而会让来道谢的人压力更大。
这是因为,如果只接受恩惠而无法回报,对方会觉得自己欠了一个大人情,这种歉疚感会让人很难受。而且,别人觉得是天大的忙,如果你觉得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很可能会让对方自觉低你一等,长久下去你们的关系也会渐行渐远。“升米恩斗米仇”正说明了这种心理机制是存在的。
其实,帮了别人的忙,完全不用陷入这样的尴尬。无论是从减轻对方心理压力的善意出发,还是从建立更亲密的关系的考虑出发,你都可以直接用“下次我也要麻烦你/下次轮到我麻烦你”来回应对方的道谢。这样讲更加厚道,也可以减轻对方的压力跟亏欠感。
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弗林(Frank Flynn)曾经专门研究过受到帮助者的心态。他发现,如果提供帮助的人在施以援手之后,立刻强调这是一段互惠的关系,那么这些受到帮助的人会觉得自己更受尊重。结果是,他们不但表现出了更强烈的感激之情,而且也让彼此的关系更加亲密。
所以,帮了别人的大忙,别人来道谢的时候与其习惯性地客气几句,倒不如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没事,下次轮到我麻烦你!”不然的话,对方一直觉得欠你人情,对你特别客气,日后相处起来难免有些不太自然。
有句老话叫“大恩不言谢”,就是别人帮了你大忙,你不能只是口头上表示感谢,应该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对方。但是“大恩不言谢”,其实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就是如果你帮了人家大忙,就不该让人家觉得欠了你好大一个人情,拼命来跟你道谢,你反而要告诉他:“没事,下次轮到我麻烦你!”让他知道:不用道谢,我们是平等互惠的。这样他才不会觉得有压力。
而且,“下次轮到我麻烦你”这句话,还有另一个好处——等到你需要他帮忙的时候,你也能够更自然地提出请托。试想一个刚受了你的恩惠的人,听到你顺势提出请求“下次轮到我麻烦你”,对方通常会很大方地直接答应下来。而这恰恰给你下次开口求助做了很好的铺垫。像这种别人无法开口拒绝的情况,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称之为“特权瞬间”。你应该要把握好这个瞬间,让他给出承诺,巩固你们的互惠关系。
+•延伸思考
即使你并不期待对方真的会回报你,而是希望对方能感受到被尊重,那也可以用这个说话技巧来强调彼此的互惠关系。举个例子,就好比你在路边,看到有街头艺术家在拉小提琴,你决定掏钱支持他,但是又不希望他觉得你是在施舍,那么你在给他钱的时候可以说一句:“你拉得很好听,我觉得很享受。”这样对方听了,会觉得更受尊重,因为你是以“互惠”的方式来处理你们之间的关系。
另外,强调“互惠”是基本原则,具体要怎么说可以依照你的个性来调整。比如,你还可以说:“我相信,换作是你,你也会这样对我的。”如果你平时就非常豪爽大方的话,你也可以半开玩笑地说:“这次是你欠我的,我记在账上咯!”